法學文庫:中國法學史綱 [Outline History of Science of Law in China]

法學文庫:中國法學史綱 [Outline History of Science of Law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勤華 著
圖書標籤:
  • 法學史
  • 中國法學史
  • 法學文庫
  • 中國法律
  • 法律史
  • 史學
  • 學術著作
  • 法理學
  • 中國曆史
  • 法律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14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177623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Outline History of Science of Law in China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法學電綱》,從漢語“法學”詞的起源入筆,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法學的誕生、發展、興盛,成熟到衰亡,近代中國法學的成長,以及1949年新中國建立至今現代中國法學的變革之兩韆五百餘年的曆程。
  全汙對在此過程中,中國法學各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這形成和發展背後所涉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進行瞭論述,對推動中國法學從古代嚮近代乃至走嚮現代化的曆史上著名法學作品和法學傢(律學傢)進行瞭具體的介紹和點評,對中國法學史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中的曆史地位和重要意義給予評價,最後作者還闡述丁對法學發展之規律的基本看法。本書資料翔蠻,條分縷析,是研習中國法律學術史的力作。

作者簡介

  何勤華,1955年3月生於上海。北京大學法學學土(1982年),華東政法學院法學碩十(1984年),北京大學法學博士(1998年)。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自1986年以來,齣版代錶性著作有:《外國法製史》《西方法學史》《中國法學史》《比較法學史》《美國法律發達史》《中國法學傢訪談求》;此外,還主持《中國近代法學譯叢》《新譯日本法規大全》《大清新法令》等文獻的點校整理工作。在法學類核心期刊發錶論文,計170餘篇。
  曾於1988年1993年兩度赴日訪學,在東京大學法學部研究法製史。1992年10月起,作為對國傢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11月起齣任全國外國法製史研究會會長。1997年1月起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
  1999年10月,被砰為第二屆“中國十大傑齣中青年法學傢”。2009年9月,被砰為“國傢級教學名師”。
  在行政工作之餘,從事法律史、法學史,法律文化史和比較法教學和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古代法學的萌芽——春鞦戰國時期(770-221.BC)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法經》論考
一、《法經》的真僞
二、《法經》的曆史地位
第三節 法哲學的誕生
一、先秦法哲學的主要內容
二、先秦法哲學的基本特徵
三、先秦法哲學的社會曆史意義
四、《尚書》等先秦文獻中的法學思想

第二章 中國古代法學的誕生——秦漢時期(221.BC-220.AD)
第一節 概述
一、秦漢時期社會的進步
二、立法的發展
三、法律教育活動的興起
四、法的解釋、研究活動的展開
五、法學世界觀的確立
六、曆史上第一部法律史著作《漢書·刑法誌》的麵世
七、判例法研究的展開
第二節 律學的誕生
一、律學的內涵
二、律學的誕生
三、律學的內容
四、秦漢時期律學的特徵
五、中國古代律學傳統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古代法學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
第一節 概述
一、立法的進步
一、多元化的法學世界觀
第二節 律學的發達
一、儒傢精神貫徹於律學研究之中
一、律(學)博士的設置和獨立的法律教育機構的形成
三、律學地位的提高和律學名傢的輩齣
四、律學研究的深入
五、律學從經學中解脫齣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六、《晉書·刑法誌》的法學意義

第四章 中國古代法學的昌盛——隋唐時期(581-960年)
第一節 概述
一、立法的發展
一、法律教育的興起
三、法學世界觀的發展
……
第五章 中同古代法學的成熟宋元時期(960-1367年)
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刑書、刑鼎等成文立法的公布,使比較係統的法律教育、法律解釋和法律研究活動的展開成為可能,從而為中國古代法學的萌芽創造瞭條件。據史籍記載,中國在夏、商、周三代,就已有廠較為係統的學校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但中國古代法律教育較為係統的展開,則始於春鞦戰悶時期,它是與該時期私學的發達昌盛密切相聯係的。私傢法律教育在中國第一位教育傢孔子那裏已有瞭發展,孔子的教育內容裏麵已經包含瞭“政”、“法”等內容。但孔子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禮”、“樂”等方麵(當然,當時的禮、樂也具有法律規範的功能),專門以法律為內容的教育,則是從鄧析開始的。根據《呂氏春鞦·離謂》的記載,鄧析“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禱。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鄧析之後,孔子的學生子夏,子夏的學牛李悝,以及另-.他儒學大師荀子,也都興辦過私傢法律教育,傳授弟子。
  在法律教育升展的同時,對法的注釋和研究活動也開始興起。比如,戊國初期的作品《春鞦左氏傳》,就是·部對魯國史書《春鞦》的注釋性作品。
  ……

前言/序言

  《中國法學史》(法律齣版社2006年版,三捲本)一書;H版以後,由於該書的容量比較大,有150餘萬字,許多讀者購買、攜帶和閱讀都不太方便,故一些朋友和學生建議我搞一個縮寫本,讓我的一些基本觀點和思想能夠更容易地為大傢所理解和接受。但因為這件事說來容易,真的做起來也很難,故一拖再拖,就遲遲沒有動筆。
  直到前年,商務印書館的編審王蘭萍和我說,她們社正在組織“經典中國輸齣項目”,計劃和國外的一些齣版機構聯係,擬選擇一批國內學者創作的學術著作,翻譯成外文後在國外齣版,希望我把縮寫本編寫齣來,納入其中。此時,我纔開始認真思考要不要編寫,以及如何編寫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思考,我接受瞭王蘭萍編審的邀請,決定在三捲本《中國法學史》的基礎上,予以刪繁就簡,並增補進新中國法學史的內容,寫齣一部《中國法學史綱》。
  本書除濃縮和改寫瞭三捲本《中國法學史》的一些基本觀點和論述之外,還增加瞭1949年以後新中國法學發展的內容。雖然這是一件整閤超過創新的工作,但做起來還是不輕鬆。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努力,纔終於完成瞭全書的編寫任務。效果如何,還不清楚,尚有待廣大讀者評閱。
  ……
《法學文庫:中國法學史綱》圖書簡介 《法學文庫:中國法學史綱》 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法律思想與製度演變脈絡的權威著作。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中國法學發展全景圖,勾勒齣不同曆史階段法學理論的核心關切、製度構建的特色及其深遠影響。 全書結構與核心內容: 本書按照中國曆史的脈絡,將法學史劃分為若乾關鍵時期,每一部分都力求展現該時期法學思潮的獨特性與復雜性。 第一部分:先秦時期的法律思想萌芽與奠基 本部分探討瞭中國法製思想的源頭活水。重點分析瞭夏商周三代“禮”與“刑”的初步結閤,揭示瞭早期政治倫理如何滲透到法律概念之中。著重論述瞭春鞦戰國時期,在社會劇烈變革背景下,諸子百傢對法律、秩序與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 儒傢法觀的構建: 闡述瞭孔子“德主刑輔”的思想,以及孟子、荀子在“性善論”與“性惡論”指導下對法律作用的不同定位。特彆聚焦於荀子對法治必要性的論證,及其對後世法傢思想的間接影響。 法傢思想的集大成: 詳細解讀瞭商鞅變法中的核心理念,如“不彆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深入剖析瞭韓非子集法、術、勢於一體的法治理論,探討瞭其如何構建瞭一套以君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法律體係,並分析瞭法傢思想在秦朝統一過程中的實踐效果與曆史局限性。 道傢與墨傢的補充視角: 簡要介紹道傢“無為而治”的法製理想,以及墨傢“尚賢”、“非攻”等關注社會公正的早期法學主張,作為對主流法觀的對照。 第二部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帝國法製的成熟與調試 本部分聚焦於大一統帝國建立後,法典編纂的規範化以及法律解釋權的集中化過程。 秦律的承繼與整閤: 分析秦朝如何將法傢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成文法典,及其對後世律令製度的根本性影響。 漢代法律的儒傢化: 重點探討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後,儒傢倫理觀念如何逐漸融入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之中。分析瞭《九章律》等重要法典的特徵,及其在維護龐大帝國統治中的作用。探討瞭“以義斷罪”與嚴格依法斷罪之間的張力。 魏晉玄學的衝擊與法律的僵化: 考察在社會動蕩和玄學思潮影響下,法律實踐如何走嚮保守和僵化。關注九品中正製對司法選拔的影響,以及法律形式主義的抬頭。 第三部分:隋唐宋元:集權法典的巔峰與法學理論的深化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法律製度的黃金時代,法典編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精細化水平。 《開皇律》《永徽律疏》的偉大成就: 全麵解析《唐律疏議》作為中國法製史上的裏程碑,它如何完美結閤瞭刑法條文(律)、解釋(疏)與具體案例(議)。深入分析其“德主刑輔”、“罪刑相適應”等現代法律理念的萌芽,以及對東亞(日本、朝鮮)法製體係的深遠輻射。 宋代法律的實用主義轉嚮: 探討宋代法律在唐代基礎上如何更側重於民事和經濟關係的規範。分析瞭宋代在司法實踐中對“情理”的重視,以及大規模的法律匯編工作,如《宋刑統》的意義。 元代法製的民族特色與融閤: 考察元朝在繼承漢族法律傳統的同時,如何融入草原民族的習慣法和審判傳統,形成瞭兼具多元性的法製結構。 第四部分:明清法製與晚期帝國法學的睏境 本部分審視瞭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法律實踐與理論發展。 《大明律》與《大清律例》的結構與特點: 深入剖析這兩部巨著的繼承性與創新性,特彆是“律”與“例”的並存體係,以及其如何通過不斷增補“欽定案例”來適應社會變遷,但也導緻瞭法律體係的日益龐雜。 清代法學思想的保守傾嚮: 分析在西方近代法製思潮尚未傳入前,國內法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舊有法律的注釋、整理和案例的闡釋上,法律理論創新動力減弱的社會根源。 律學研究的精細化: 考察清代對律文條理的細緻入微的研究,如“會注會通”等對律文的係統性梳理工作,這既是學術精進的錶現,也反映瞭固守傳統的傾嚮。 第五部分:晚清變法與近代法律轉型(1840-1949) 本部分是全書的高潮,探討瞭中國法製如何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經曆痛苦的、帶有明顯“移植”特徵的現代化過程。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下的法律改良: 分析清末新政中,政府如何有意識地學習和引入西方(尤其是日本和德國)的法律觀念和製度框架,如商法、民法、訴訟法的起草過程。 《大國民政府法典》的製定與未竟之業: 詳細梳理瞭民國時期試圖建立現代法律體係的努力,如物權法、債法等各項草案的起草過程,及其在政治動蕩中未能完全實現的復雜命運。 法學教育與理論的現代化: 考察現代法學教育體係(如京師大學堂法科的建立)的建立,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對主權、人權、憲政等現代法律核心概念的早期探討。 本書特色: 本書的撰寫嚴格遵循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避免瞭簡單地將中國古代法製與西方近代法製進行“先進/落後”的二元對立判斷。它強調中國法學思想自身的邏輯發展,關注法律規範背後所承載的政治哲學、社會倫理和經濟結構。通過對重要法典、判例和法學文獻的細緻解讀,本書為理解中國法律傳統的深層結構及其對當代法治建設的遺留影響,提供瞭堅實而全麵的學術基礎。本書不僅是法學專業人士的案頭工具書,也是曆史學、政治學及社會學領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讀這本《中國法學史綱》,剛開始隻是隨便翻翻,沒想到越看越有味道。之前對中國法學史的瞭解非常有限,感覺就是一些零散的概念,比如“法不人情”之類的,但具體怎麼來的,中間經曆瞭哪些演變,一概不知。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大門。作者的筆觸很細膩,娓娓道來,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調,反而像是跟一位飽學的長者在聊天,他會循循善誘地講解那些復雜的概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對法學思想影響的那部分,能看到不同學派如何從各自的角度齣發,探討“法”的本質和功用,而且這些討論竟然貫穿瞭整個中國古代史,直到近代還在影響著我們,這讓我覺得非常震撼。這本書不隻停留在理論層麵,還穿插瞭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和人物故事,讓那些抽象的法學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也更能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法律實踐。

評分

這本書我大概是半年前入手的,當時是衝著“法學文庫”這個係列來的,感覺這個係列的書通常都比較有分量,內容也相對嚴謹。《中國法學史綱》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挺宏大的,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法律體係和思想很感興趣,總覺得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裏,一定隱藏著許多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藉鑒的智慧,隻不過可能被曆史的塵埃掩蓋瞭。拿到書後,我先翻瞭翻目錄,發現它涵蓋瞭從先秦時期到近現代各個重要的法學思想流派和代錶人物,這讓我對它的係統性和全麵性有瞭初步的認識。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光是看那些章節的標題,就已經勾起瞭我強烈的閱讀興趣。比如,“禮法之爭”、“儒法閤一”這些概念,都是我在學習中國曆史時經常接觸到的,但具體到法學層麵是如何演變的,我想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清晰的脈絡。而且,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法學曆史,就像是在研究它的靈魂。法律不僅僅是成文的條文,更是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和政治製度的集中體現。中國悠久的文明史,自然也孕育瞭獨特而深刻的法學傳統,這本書能否讓我窺見一斑,我非常期待。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我剛開始買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覺得可能就是一本比較泛泛的入門讀物。但是,我錯瞭。《中國法學史綱》的內容比我想象的要紮實得多。它不是那種簡單羅列年代和人物的書,而是試圖去梳理中國法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演進軌跡。我特彆佩服作者在處理那些繁復的史料時,還能保持思路的清晰,將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觀點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大一統”思想如何影響中國法製發展的論述,還有曆代王朝在繼承和改革法律製度時所麵臨的挑戰和選擇。這讓我意識到,中國法學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土壤之中,與整體文明進程緊密相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中國古代的法學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落後”或“簡單”,反而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刻性和智慧,很多思想至今仍有啓示意義。

評分

入手《中國法學史綱》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對探尋中國古代智慧的源泉一直抱有濃厚興趣,而法律思想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本艱澀難懂、充滿學術術語的著作,但實際上,它以一種相對易讀的方式,展現瞭中國法學發展的宏偉畫捲。書中對各個朝代的法律特點、重要的法律文獻以及影響深遠的法學理論都有深入的探討,並且能夠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時間綫,讓我能夠係統地把握中國法學發展的脈絡。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介紹各個法學流派時,並沒有迴避它們之間的衝突與融閤,而是深入剖析其思想根源和曆史影響,這使得我對中國法學發展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知。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古人的法律智慧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孕育而成,又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得以傳承和演變,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攻讀這本《中國法學史綱》,感覺這本書的格局非常大,它不僅僅是在講中國的法律條文,更是在講中國人的法律意識、法律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我一直對“法治”這個概念在中國曆史上的不同解讀和實踐非常好奇,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從早期神權與王權結閤的法律雛形,到秦漢的郡縣製與嚴刑峻法,再到唐宋的禮法並用,明清的集權強化,以及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對中國法學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每一個階段的變遷都讓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在分析每個時期法學思想時,都能夠結閤當時的政治製度、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分析得非常透徹,讓我看到瞭法律與社會現實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而且,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比較客觀,不像有些書那樣過於拔高或貶低,讓人能形成更全麵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