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崖文选(纪念版)

王铁崖文选(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正来 编
图书标签:
  • 王铁崖
  • 杂文
  • 文学
  • 回忆录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红色经典
  • 纪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46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13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铁崖文选(纪念版)》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法当今的动向、国际法在过渡中、第三世界与国际法、联合国与国际法、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新海洋法公约与海洋法的发展、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核威慑与国际法、国际法、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导论、国际法的几个问题、“国际法”教材中的几个问题、略谈国际法的研究及其论文写作、我国国际法学的现状及展望等。

作者简介

  邓正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Fudan Journal主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中央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Honorary member of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USA)。
  主要论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会研究》,《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哈耶克社会理论》,《哈耶克法律哲学》。
  主要译著:《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自由秩序原理》(上、下),《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哈耶克论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政治学说史》(上、下),《西方法律哲学文选》(上、下)。

内页插图

目录

建构“根据中国”的国际法学
——《王铁崖文选》再版序

国际法当今的动向
国际法在过渡中
第三世界与国际法
联合国与国际法
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
新海洋法公约与海洋法的发展
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核威慑与国际法


国际法
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导论
国际法的几个问题
“国际法”教材中的几个问题
略谈国际法的研究及其论文写作
我国国际法学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
从历史看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
中国与海洋法
格老秀斯著作在中国


民族主义的国际法观
论不承认主义
从国际法上论集体自卫
否决权
——二十五年(1945-1970)
从国际法看新宪法
光华寮案的国际法分析


最惠国条款的解释
国家继承与条约
条约与国内法律的冲突
条约签字后的法律效力


敌对状态中外侨损害责任问题
敌人封锁我国海岸的性质
战争与宣战布告
宣战布告与条约
战争对条约的影响
——(甲)理论
战争对条约的影响
——(乙)国家的实践
战争与领事裁判权条约


1943年新约内容之一般的分析
1943年新约与条约的解释
1943年新约与条约文字
中英新约与九龙租借地
1943年中美新约与最惠国条款

精彩书摘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指出,“威慑”一词基本上是一个政治术语,并被用作政治工具。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其概念是很不明确的,其含义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不同。从原来意义上说,它是指“一种劝阻,即敌对一方迫使另一方放弃敌对行动,因为,这种行动有失败或付出很高代价的危险”。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可以说,在其成员没有被禁止使用武力的社会里,它是生活的现实。在今天的国际社会里,没有人能够否认各国国家政策中总有一些威慑的因素的这个现实。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威慑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其含义是极不固定的,以致引起侵略或为武装侵略提供辩解。人类的历史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中国人民曾经承受了其他国家的所谓“威慑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现在,更为严重的是,世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威慑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已不是一般的军事威慑了,而是核威慑。它同过去存在过的各种形式的威慑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威胁使用或使用核武器这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之上的。这种武器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世界人口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会被消灭,地球上大面积的土地、海洋和空气会遭到严重的污染,并且会产生不可预料和无法控制的生态环境的后果。因此,由于威胁使用和使用核武器,威慑的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方,核威慑是一个流行的概念,同时,它还是某些核大国政策的基石。他们声称,核威慑政策对他们的国家安全是必不可少的。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可以迫使敌方放弃武装行动,因为武装行动可以使对方遭受不可估计的损害。这样,国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由此得出结论:正是由于核威慑政策,世界才幸得45年的和平。也就是说,核威慑保障了世界和平。
  这种论点是没有根据的。1945年以后,没有发生过核战争,这是事实。但是,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各种规模和形式的武装冲突又何曾停止过。核威慑从来就没有造成一个没有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世界。核威慑也许是阻止国家发动核战争的一个因素,但这并不证明它是唯一的因素。相反,核威慑恰恰把全世界笼罩在爆发核战争的威胁之中。核威慑政策是要取得对敌方的核优势,那么,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威慑的平衡。这种谋求核优势的竞争只能导致核竞赛的螺旋上升。核威慑学说以使用核武器为前提,甚至主张使用核武器。随着核军备的不断增加,整个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灾难性毁灭。核威慑就是意味着核恐怖。
  ……

前言/序言

  2013年1月12日,是世界著名国际法学家王铁崖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同年的7月6日,亦是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值此两个纪念日次第来临之际,本着与十年前重新出版《王铁崖文选》同样的精神,我们再版《王铁崖文选》,以献给铁崖先生以及继承其学术事业的广大同仁。
  一如我十年前在《王铁崖文选》新版序言中指出的,“从国际法的事业来说,先生的贡献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从国际法的学术脉络来说,先生的国际法理论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毋庸置疑,无论是先生在国际法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还是先生在推动中国国际法知识体系的制度性基础建构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乃至先生作为世界著名国际法学家、国际法研究院院士、国际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等在推动国际法新秩序的确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都堪称中国和世界国际法学者中的翘楚,为百年中国国际法史,甚或整个中国社会科学史树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王铁崖文选(纪念版)》。 --- 烟波浩渺:中古士人心迹探微 一部关于魏晋风度与唐宋气象的文化史诗 作者: 陆云帆 出版社: 文源精粹出版社 装帧: 函套精装,内含手绘插图及宋拓本摹本 字数: 约 45 万字 --- 导言:在瓦解与重构之间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中国中古时期(约公元三世纪至十二世纪)士人精神世界的探险。魏晋风流的飘逸与唐宋气象的雄浑,如同两股并行却又彼此纠缠的文化暗流,塑造了此后近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与价值取向。 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以一种“效率至上”的眼光审视历史。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士族政治更迭的时代,士人们面对的困境更为根本:如何在丧失了周秦之制下的“礼”的约束后,重新确立个体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本书旨在拨开历史烟尘,聚焦于那些不甘于仅做政治附庸的知识分子群体,探究他们如何以文学、玄学、山水寄托,构建起一个独立于庙堂之外的精神高地。 第一部:玄思与放浪——魏晋的“真我”困境(约 180 页) 魏晋时期,是儒家正统话语受到严重挑战的时期。曹魏的篡汉、西晋的短暂统一与迅速崩塌,使得知识分子对既有的政治伦理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本书将重点剖析“竹林七贤”及后来的玄学思潮如何成为一种逃逸的艺术。 一、名教与自然: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我们不会将嵇康简单地描绘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隐士。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并非矫情之作,而是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对自我主体性进行极限捍卫的宣言。本书通过对《广陵散》的音乐哲学解读,探讨了其超越政治伦理的悲剧美学,以及这种美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对“狷介”的定义。 二、山水审美与身体的解放:郭象注《庄子》的内在逻辑 王弼与郭象的玄学注释,是魏晋精神避难所的蓝图。特别是郭象的“齐物”观,如何被转化为对山水田园的偏爱?书中细致考察了“竹林之游”背后的身体实践——并非简单的饮酒放歌,而是通过对感官的极度开放(“饮酒,非真饮酒也;放达,非真放达也”),来消解社会身份的僵化。我们对比了潘岳的精致与左思的朴拙,揭示了士人审美取向在内敛与外放之间的摇摆。 三、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与反思:巾帼的清言 魏晋不仅是男性的狂欢,也是女性知识群体(如谢道韫、山涛之妻吴氏)开始在公共话语中留下声音的时期。本书探讨了她们在政治联姻的结构中,如何运用才情来维护家族体面,以及这种“才”的展现,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究竟是解放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第二部:浑厚与变通——唐宋之际的“盛世心法”(约 210 页) 进入唐代,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和文化自信的回归,士人的精神世界转向了更为宏大和入世的实践。本书将重点分析“盛唐气象”背后,知识分子在“经世致用”与“个人情怀”之间的平衡术。 一、盛唐的边塞精神与诗歌的拓疆 盛唐诗歌为何展现出一种少有的磅礴气势?这不仅仅是基于开疆拓土的军事胜利,更在于边塞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个人抱负的终极试验场。我们深入分析了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探讨他们如何将异域的景象融入中土的叙事体系,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壮阔感。 二、中唐的复古与对“道统”的追寻:韩愈与李翱的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在经历藩镇割据的震荡后,士人再次试图重建道德秩序。韩愈的古文运动,本质上是对魏晋玄学“虚无化”倾向的反弹。书中分析了韩愈如何以“道统”为核心,重塑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这种对“理”的固执,如何为后来的宋代理学埋下了伏笔。我们对比了白居易的平易近人与韩愈的深奥,探究了不同文风背后对“教化”的不同理解。 三、宋代士人的“学问文章”与天人交感 北宋是士人阶层影响力达到顶峰的时期。苏轼的豁达、欧阳修的温润、王安石的冷峻,构成了宋代文化多元的图景。本书强调,宋代理学(程朱理学)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魏晋玄学“性命之学”在吸收了唐代儒家精神后,更系统化、更内省化的一种回应。宋代理学家如何将《易经》的变易哲学,与“格物穷理”的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套既能指导个人修身养性,又能规范社会伦理的完整体系。 结语:历史的回响 《烟波浩渺》最终试图回答:中古士人是如何在“入世”与“出世”的张力中定义自己的“人”的价值的?他们的挣扎、创造和最终的妥协,为后世所有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面映照自身的镜子。他们的诗文不是对历史的记录,而是对生存困境的持续性拷问。阅读他们,就是与那个伟大而又迷茫的时代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对谈。 --- 推荐阅读人群: 对魏晋风度、唐诗宋词有深入兴趣,渴望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史根源的读者。 哲学史、文学史研究者,特别是关注中国士人阶层心态演变的学者。 任何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寻求个体价值与集体责任之间平衡的思考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王铁崖文选(纪念版)》,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思想的重量。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凝结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独特洞察。我尤其欣赏先生在探讨文化传承那一部分的论述,他既不盲目崇古,也不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在当时 certainly 是颇具前瞻性的。 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力量,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读他的文章,就好像与一位饱学之士促膝长谈,他娓娓道来,将复杂的道理化为浅显的见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深刻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后辈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先哲对话,汲取他们的思想精华,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化。

评分

第一次接触《王铁崖文选(纪念版)》,就被它所蕴含的独特气质所吸引。这并非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它需要读者带着一颗探究的心去细细品味。作者王铁崖先生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初尝或许有些许醇厚,但越品越有滋味。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文化融合的论述所打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能够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去拥抱和借鉴外来文化,这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远见。他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文献,更是一份思想的遗产。

评分

拿到这本《王铁崖文选(纪念版)》,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跨越了时光,触碰到了一位故人的温度。虽然我并非王铁崖先生的同代人,但通过他留下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那份深邃的思想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这本书不仅仅是文稿的汇编,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以及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位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担当。 书中的许多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特别留意了先生在论述社会变革那一章节的论述,他并没有流于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制度、文化乃至于人性的层面去剖析。读他的文字,总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静下心来,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的进程。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会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

手里捧着这本《王铁崖文选(纪念版)》,有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虽然我并非历史学或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但通过阅读,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王铁崖先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书中的某些篇章,尤其是探讨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文章,让我颇有感触。 他笔下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同时又不乏对个体体验的细致描绘。这种平衡感使得他的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温暖。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思考现在,并对未来抱持一种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王铁崖文选(纪念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王铁崖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位值得深入了解的代表。翻阅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面对社会变革时的焦虑与希望,他的思考是深刻的,他的语言是沉稳的。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治理的几个论述印象深刻。先生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上,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给出是非对错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是真正具有价值的,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灌输单一的观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