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学慧 等 著
图书标签:
  • 泥炭地
  • 碳储量
  • 碳排放
  • 中国
  • 生态系统
  • 全球变化
  • 环境科学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湿地
  • 气候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8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34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一书首次对我国泥炭地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为泥炭沼泽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提供较为准确数据,同时,可为区域泥炭沼泽地生态保护和政府碳减排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我国土壤学研究中泥炭土只作为一种土壤类型,在许多文章中也只提供一个区域土壤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数据,《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应用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数据对泥炭地有机碳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内是首次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全球泥炭地和泥炭资源概况
第一节 全球泥炭的分布规律
一、泥炭的分布概况
二、强度泥炭堆积带
三、弱度泥炭堆积带
四、主要泥炭地的类型分布
第二节 全球泥炭资源面积和储量
一、全球泥炭资源面积
二、全球泥炭资源储量估算
第三节 全球泥炭地有机碳储量
一、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二、各大洲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估算
三、几个泥炭大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我陶泥炭资源分布
第一节 我国泥炭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一、我国泥炭的分布
二、我国泥炭资源分布特点
第二节 我国泥炭资源面积和储量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估算
第一节 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
第二节 我国泥炭地不同勘探等级的碳储量估算
一、我国泥炭资源量勘探等级分类及分级
二、可利用泥炭资源有机碳储量估算
三、尚难利用泥炭资源有机质储量估算
第三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泥炭地有机碳储量
第四节 我国不同气候带泥炭地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
第五节 典型省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
一、四川省泥炭地有机碳储量
二、黑龙江省泥炭地有机碳储量
第六节 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
一、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原则与依据
二、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特征分析
第一节 泥炭地有机碳密度
一、泥炭地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二、不同蕴藏形式的泥炭地有机碳密度
三、不同裸露泥炭(沼泽)剖面的有机碳密度差异
四、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与灰分相关关系分析
第二节 我国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
一、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的空间分布
二、典型区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
三、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与一些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
一、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的空间分布
二、典型泥炭地分布区有机碳积累强度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泥炭地主要造炭植物对大气CO2的吸收与阎定
第一节 某些造炭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造炭植物光合作用
二、CO2浓度与光合速率
第二节 造炭植物的净生产力
一、芦苇生物量变化
二、长白山沟谷沼泽地乌拉苔草生物量变化
三、三江平原沼泽地毛苔草生物量变化
四、环境条件对沼泽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第三节 造炭植物的分解与积累
一、立枯物和凋落物
二、泥炭地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
三、泥炭的积累
第四节 造炭植物中的有机碳变化
一、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变化
二、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差异
三、湿地生态系统沉积物有机碳与水分变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我国典型区泥炭沼泽地碳排放
第一节 泥炭沼泽地碳排放研究进展
一、泥炭地碳循环
二、泥炭地碳通量观测方法
第二节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地碳排放
一、区域泥炭沼泽概况
二、泥炭沼泽地CO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泥炭沼泽地CH4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地碳排放估算
第三节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交换
一、三江平原概况
二、三江平原泥炭地分布
三、三江平原沼泽地C02交换
四、三江平原沼泽地CH4交换
五、三江平原沼泽地碳交换估算
第四节 我国其他地区沼泽地碳排放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对策
第一节 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意义
一、泥炭地是全球重要的碳汇
二、保护泥炭地能够减缓气候变化
第二节 国际上减少泥炭地碳排放对策
一、泥炭地的保护和恢复
二、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管理措施
第三节 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体制和政策
一、泥炭地综合管理
二、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
第四节 我国减少泥炭地碳排放对策
一、我国的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二、我国的泥炭地管理现状
三、我国泥炭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这本书的详细介绍,内容将聚焦于中国泥炭地的生态学、资源禀赋、气候变化影响以及管理策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生态系统、资源潜力与可持续管理》 图书简介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阔而独特的泥炭地资源。这些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地球上高效的碳汇之一,更是区域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预,中国的泥炭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固碳能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科学命题。《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一书,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泥炭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本书的撰写团队汇集了国内在湿地生态学、土壤科学、遥感技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旨在构建一个从宏观尺度到微观机制的完整知识框架。全书内容严谨、数据详实,不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整合,更包含了大量基于最新野外调查和模型模拟的原创性发现。 第一部分:中国泥炭地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特征 泥炭地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受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条件的共同制约。本书首先对中国泥炭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详细描绘。中国泥炭地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等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这些区域独特的低温、高湿环境为有机质的累积提供了理想条件。 在东北地区,广袤的沼泽和湿地孕育了大量的温带泥炭地,其碳储量密度高,对区域碳平衡至关重要。而在青藏高原,高寒泥炭地不仅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冻融过程对碳释放的驱动机制也极为特殊。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泥炭地的形成年代、厚度分布、剖面特征以及主要植被类型,如苔藓、莎草和特定灌木群落,揭示了这些生态系统在维持其碳库稳定性方面的生态学基础。 第二部分:泥炭碳储量的量化与空间格局分析 泥炭地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核心在于其巨大的碳储存潜力。泥炭层是地球上最密集的陆地碳库之一。本书采用多种量化方法,对中国泥炭地的总碳储量进行了全面估算。这包括基于样点数据的密度插值法,以及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大尺度区域的宏观评估。 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准确测定泥炭的容重、含水率和有机碳含量,并讨论了这些参数在不同深度和不同类型泥炭中的变异性。通过构建高分辨率的碳储量空间分布图集,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哪些地区的泥炭地是碳密度最高的“热点区域”,为制定保护优先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历史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如排水、开垦)对现有泥炭碳库造成的损失,并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碳储量的动态趋势进行了情景模拟。 第三部分: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机制与驱动因素 泥炭地的碳排放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通过二氧化碳($ ext{CO}_2$)和甲烷($ ext{CH}_4$)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本书深入剖析了驱动泥炭地碳释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针对 $ ext{CO}_2$ 排放,研究重点聚焦于微生物对泥炭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书中详细分析了温度、水位、氧气可利用性和土壤酸碱度(pH值)对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特别指出,当泥炭地因人类活动(如农业开垦或采矿)被排干时,氧气侵入导致好氧分解急剧增加,使得原本稳定的碳库转变为剧烈的碳源。 甲烷作为一种更强的温室气体,其排放机制更为复杂。本书详细阐述了泥炭地中厌氧条件下微生物产生的甲烷生成和氧化过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和野外通量测量,量化了不同水文条件(淹水或微淹水)下 $ ext{CH}_4$ 的产生和逃逸通量,揭示了植被类型(如水生植物的“气孔运输”)对甲烷排放的调控作用。通过对这些关键过程的量化,本书为评估中国泥炭地碳排放对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贡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第四部分:泥炭地碳排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泥炭地“碳汇”转变为“碳源”的风险日益增加。本书着重探讨了导致泥炭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气候变暖导致的蒸散量增加、人类过度引水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基于风险评估模型,书中识别出当前最易发生大面积碳释放的脆弱泥炭区。更重要的是,本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泥炭地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工程学和生态学的多重维度: 1. 生态修复技术: 强调恢复泥炭地的自然水文条件,如通过小型水坝或沟渠回灌技术,重建高水位环境,以抑制微生物分解活动。 2. 可持续利用模式: 探讨了在不破坏碳库的前提下,发展适宜的湿地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可能性,例如“湿地种植”(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推广的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 3. 政策与法规建议: 提出了将泥炭地碳储量纳入国家碳交易体系或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分析,旨在从经济激励层面保护这些关键生态系统。 总结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份面向决策者和湿地管理人员的行动指南。它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清晰地描绘了中国泥炭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提供了应对退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知识支撑和技术储备。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泥炭地这一重要生态资产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阶段。对于环境科学、资源管理、农业生态以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而言,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这个书名,就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点出了一个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极为关键的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剖析中国泥炭地这个特殊的碳库。我推测,本书的论述会非常系统和全面,或许会首先介绍中国泥炭地的大致分布情况、其形成的地理和气候背景,以及它们在全球泥炭地分布中所占的比重。然后,深入到“碳储量”的量化分析,我猜想这里面会包含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实验室分析结果,以及可能运用到的数学模型来估算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泥炭地所储存的碳总量。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关于地球“地下碳藏”的宏大发现之旅。而“碳排放”部分,更是让我想到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储存的碳会以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比如甲烷和二氧化碳。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阈值?人类活动,如农业开发、采矿,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害的旅游活动,会对这种碳释放产生多大的影响?我非常期待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或者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宝贵的碳汇,以及如何减少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守护地球未来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从《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这个书名中,联想到了一个关于“绿色金融”和“生态价值”的话题。虽然书名本身是偏向于科学研究的,但我总觉得,深入了解泥炭地的碳储量和碳排放,对于我们评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乃至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潜在的意义。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泥炭地的保护和修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如果中国的泥炭地储存着巨量的碳,那么其生态价值是否可以被量化?这种量化是否能为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绿色金融工具提供科学依据?我甚至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对泥炭地的有效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比如,一些国家是否已经将泥炭地的碳储量纳入了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或者,是否有企业或机构通过投资泥炭地保护项目,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虽然这可能超出了本书纯粹的科学范畴,但我相信,一本优秀的科研著作,必然能引发读者更广泛的思考。它可能不仅仅是在告诉我们“有多少碳”,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这些碳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财富”。

评分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这个书名,让我瞬间想到了一幅幅关于地球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对地质年代的变迁和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充满兴趣,而泥炭地恰恰是连接这两者的绝佳媒介。我设想,本书的开篇可能会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中国泥炭地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不同的地质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孕育了哪些独特的生物群落。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茂密的森林、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一点点死亡、堆积,在缺氧的环境下缓慢分解,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泥炭。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奇迹。而“碳储量”这一概念,则将历史的沉淀与当下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中国泥炭地所储存的碳的类型、形态以及储存的深度和范围,甚至可能会涉及到碳的稳定性和释放的可能性。当然,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碳排放”这部分。泥炭地并非总是被动的碳库,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例如开垦、 drainage、火灾等,它们可能会由碳汇转变为碳源,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从而加剧全球变暖。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减缓或修复策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据和理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层故事。

评分

这本《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的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科学与严谨的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有机物质,以及它们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扮演的关键角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泥炭地,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意味,它们通常分布在潮湿、低洼的地区,是数千甚至数万年植物残骸积累而成的特殊生境。我总觉得,这些地方就像地球的“记忆库”,记录着过往的生态变迁。而“碳储量”,更是直接触及了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碳中和。我很好奇,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究竟隐藏着多少这样的“碳宝藏”?它们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又受到哪些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而“碳排放”这个部分,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泥炭地在特定条件下,是否也会释放出温室气体?如果是,其释放的机制是什么?释放量级如何?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我猜这本书会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精密的模型来解答这些疑惑,或许还会涉及到遥感技术、野外调查等科研方法。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硬核的科学知识,也能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保护泥炭地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地球深层奥秘的大门。

评分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这个书名,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科学探索的热情。我一直着迷于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之下的深刻规律,而泥炭地,这个在地貌学、生态学、土壤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研究对象,无疑充满了未知的魅力。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扎实,可能会从泥炭的形成机制入手,详细介绍泥炭地在地质历史上的分布和演变,再深入到其物理化学性质、有机质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在“碳储量”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区域性数据,或许还会涉及到不同的泥炭类型(如森林泥炭、草本泥炭等)其碳储量的差异性。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运用大量的图表、模型和公式来呈现这些数据,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泥炭地所蕴含的巨大碳库。而“碳排放”的部分,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分析充满期待。我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会导致泥炭地从稳定的碳汇转变为活跃的碳源?是温度升高?水分变化?还是耕作、放牧等不当利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甚至了解一些关于泥炭地碳排放的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份关于中国泥炭地碳循环的“体检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