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論(套裝上下捲·全4冊) [The Middle Kingdom]](https://pic.windowsfront.com/11218783/5469a898N235d4623.jpg) 
			 
				圖冊中也提到“蒲安臣於1862年成為一個常駐北京的美國代錶,在促進中國的國際關係上扮演瞭更為積極的角色。蒲安臣迅速結識瞭一批清政府的主要改革派官員,其中就包括鹹豐皇帝的弟弟,設立瞭中國外務部(應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序者)的恭親王奕祈”,以及他1867年辭去駐華公使後作為清朝使節率團訪問歐美,與當時的美國國務卿簽訂《蒲安臣條約》一事。“該條約擴展瞭中美兩國的往來領域。條約規定,兩國人民享有在彼此國傢遊曆、居住的互惠權,並可入對方官學;中國領事在美國口岸享有完全的外交權利;鼓勵華工移民美國;美國政府支持中國的領土主權。”其實,蒲安臣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及其維護正義的外交主張,與當時擔任使館秘書兼翻譯的衛三畏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衛三畏的兒子衛斐列後來傾注極大熱忱為蒲安臣撰寫傳記,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當天,新落成的美國駐華使館舉行瞭剪彩儀式。美國國務院曆史文獻辦公室為此發行瞭紀念圖冊,題為《共同走過的日子——美中交往兩百年》,其中把1833年抵達廣州的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揚為美國“來華傳教一人”,雖然他並非是一個來到中國的美國傳教士。圖冊對衛三畏在促進美中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方麵所作的貢獻作瞭這樣的概括和評價:“傳教士成為介紹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重要信息來源,因為他們與大部分來華經商的外國人不一樣,這些傳教士學習瞭中文。例如,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就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日語。他曾參與編輯英文期刊《中國叢報》,供西方傳教士及時瞭解中國的動態,方便在美國的讀者瞭解中國人的生活。衛三畏還編輯齣版瞭《漢英拼音字典》(即《漢英韻府》——序者)和分為上下兩捲的曆史巨著《中國總論》。時至今日,他依然被公認為對l9世紀的中國生活認識得精透的觀察傢。”
衛三畏,是近代中美關係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最早來華的美國傳教士之一,也是美國早期漢學研究的先驅者,是美國第一位漢學教授。他在中國生活瞭40年,編過報紙,當過翻譯,還當過美國駐華公使代辦,對中國的情況十分瞭解,掌握瞭大量的一手資料,是美國第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傢,被稱為美國“漢學之父”,其名著《中國總論》把中國研究作為一種純粹的文化來進行綜閤的研究,是標誌美國漢學開端的裏程碑,該書與他所編《漢英拼音字典》過去一直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必備之書。這本《衛三畏生平與書信(精)》(作者衛斐列)是“衛三畏文集”係列之一。
CONTENTS OF VOLUMEⅠ
CHAPTERⅠ
CHAPTER II
CHAPTER III
CHAPTER IV
CHAPTER V
CHAPTER VI
CHAPTER VII
CHAPTER VIII
CHAPTER IX
CHAPTER X
CHAPTER XI
CHAPTER XII
CHAPTER XIII
CHAPTER XIV
……
主編序言
陶德民 張西平 吳誌良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當天,新落成的美國駐華使館舉行瞭剪彩儀式。美國國務院曆史文獻辦公室為此發行瞭紀念圖冊,題為《共同走過的日子——美中交往兩百年》,其中把1833年抵達廣州的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稱揚為美國“來華傳教第一人”,雖然他並非是第一個來到中國的美國傳教士。圖冊對衛三畏在促進美中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方麵所作的貢獻作瞭這樣的概括和評價:“傳教士成為介紹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重要信息來源,因為他們與大部分來華經商的外國人不一樣,這些傳教士學習瞭中文。例如,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就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日語。他曾參與編輯英文期刊《中國叢報》,供西方傳教士及時瞭解中國的最新動態,方便在美國的讀者瞭解中國人的生活。衛三畏還編輯齣版瞭《漢英拼音字典》(即《漢英韻府》——序者)和分為上下兩捲的曆史巨著《中國總論》。時至今日,他依然被公認為對19世紀的中國生活認識得最為精透的觀察傢。”
圖冊中也提到“蒲安臣於1862年成為第一個常駐北京的美國代錶,在促進中國的國際關係上扮演瞭更為積極的角色。蒲安臣迅速結識瞭一批清政府的主要改革派官員,其中就包括成豐皇帝的弟弟,設立瞭中國第一個外務部(應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序者)的恭親王奕訢”,以及他1867年辭去駐華公使後作為清朝使節率團訪問歐美,與當時的美國國務卿簽訂《蒲安臣條約》一事。“該條約擴展瞭中美兩國的往來領域。條約規定,兩國人民享有在彼此國傢遊曆、居住的互惠權,並可入對方官學;中國領事在美國口岸享有完全的外交權利;鼓勵華工移民美國;美國政府支持中國的領土主權。”其實,蒲安臣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及其維護正義的外交主張,與當時擔任使館秘書兼翻譯的衛三畏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衛三畏的兒子衛斐列後來傾注極大熱忱為蒲安臣撰寫傳記,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這部作品給我的整體感受是“思辨性極強”。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方式的訓練。作者在關鍵轉摺點上常常會提齣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背後的深層邏輯,而不是滿足於錶層的描述。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我對其中關於“權力閤法性”的論述印象深刻,書中梳理瞭曆代統治者如何通過儀式、意識形態構建和法律條文來鞏固其統治基礎,這個分析框架非常具有普適性,甚至可以拿到現代社會進行參照。此外,該書的參考資料和注釋係統也做得非常紮實,為希望進一步鑽研的讀者提供瞭堅實的學術後盾,但又不影響初次閱讀的流暢體驗。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巨著,它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重新構建瞭我們對那個宏大文明圖景的認知框架,讀完後感覺心胸為之一闊。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它不像那種教科書式的敘述,而是更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娓娓道來那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過往。作者對重大曆史節點的把握精準而獨到,總能在紛繁復雜的史料中提煉齣最核心的脈絡。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社會結構變遷時的那種細膩筆觸,從官僚體製的演變到民間風俗的流變,每一個細節都力求還原一個鮮活的、有呼吸的古代社會。讀到關於某個特定朝代的興衰起伏時,我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細細迴味那種曆史的必然與偶然交織的復雜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動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裝幀設計也相當典雅,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收藏的價值。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熱愛深入探究曆史脈絡的讀者準備的,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一種沉靜的心態去與之對話。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套書會過於偏重某一特定領域,比如政治史或軍事史,但閱讀下來發現它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廣度。它對經濟史和社會生活史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對帝王將相的描摹。作者似乎深諳一個道理:大曆史的走嚮,最終是由無數小人物的生活匯聚而成的。書中對於農業技術的發展、商業貿易路綫的變遷,乃至城市功能的演變,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這種全景式的展現,讓整個古代社會仿佛在我眼前立體地展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書中提及的某些生活細節所吸引,比如某一時期人們的服飾習慣、飲食結構,或者婚喪嫁娶的禮儀規範,這些“煙火氣”讓抽象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綫性的時間推進,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主題進行螺鏇上升的闡述,每次迴歸同一時間點,都會因為前麵對其他側麵因素的補充,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真正“進入”這部鴻篇巨製,起初確實有些被龐大的信息量所震懾,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敘事節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奇特的魅力。它最讓我稱道的是對不同文化圈層互動關係的描繪。不同於傳統的以中原為中心的視角,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展現一個更加多元、更具張力的古代世界。比如,在討論邊疆民族政策時,書中沒有簡單地貼上“開明”或“保守”的標簽,而是展示瞭政策背後復雜的現實考量和長期的曆史後果。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學術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非常精妙的平衡點。它足夠嚴謹,能經得起專業人士的推敲,但語言風格又不失生動,沒有讓人感到枯燥難懂。對於我這種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它像是一座打開瞭的知識寶庫,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角度和值得思考的論點,它激發瞭我對相關曆史地理和文獻的進一步探索欲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就知道這是用心製作的作品。特彆是那套四冊的設計,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友好,厚重的曆史內容被巧妙地分割,減輕瞭閱讀上的壓迫感。內容方麵,我認為它在處理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曆史議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剋製與平衡感。作者並非急於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引述各方觀點,構建瞭一個開放性的討論空間。例如,在論及某個重要曆史人物的功過時,它詳盡地展示瞭當時背景下的環境製約和多方利益博弈,避免瞭現代價值判斷的簡單投射。這種“情境化”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趣味。它促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理解曆史人物在特定時空下的艱難抉擇。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製度創新與社會阻力的對比分析,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現代社會治理的挑戰也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