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论(套装上下卷·全4册) [The Middle Kingdom]](https://pic.windowsfront.com/11218783/5469a898N235d4623.jpg) 
			 
				图册中也提到“蒲安臣于1862年成为一个常驻北京的美国代表,在促进中国的国际关系上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蒲安臣迅速结识了一批清政府的主要改革派官员,其中就包括咸丰皇帝的弟弟,设立了中国外务部(应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序者)的恭亲王奕祈”,以及他1867年辞去驻华公使后作为清朝使节率团访问欧美,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签订《蒲安臣条约》一事。“该条约扩展了中美两国的往来领域。条约规定,两国人民享有在彼此国家游历、居住的互惠权,并可入对方官学;中国领事在美国口岸享有完全的外交权利;鼓励华工移民美国;美国政府支持中国的领土主权。”其实,蒲安臣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及其维护正义的外交主张,与当时担任使馆秘书兼翻译的卫三畏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卫三畏的儿子卫斐列后来倾注极大热忱为蒲安臣撰写传记,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新落成的美国驻华使馆举行了剪彩仪式。美国国务院历史文献办公室为此发行了纪念图册,题为《共同走过的日子——美中交往两百年》,其中把1833年抵达广州的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扬为美国“来华传教一人”,虽然他并非是一个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图册对卫三畏在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概括和评价:“传教士成为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因为他们与大部分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不一样,这些传教士学习了中文。例如,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就会说流利的广东话和日语。他曾参与编辑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供西方传教士及时了解中国的动态,方便在美国的读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卫三畏还编辑出版了《汉英拼音字典》(即《汉英韵府》——序者)和分为上下两卷的历史巨著《中国总论》。时至今日,他依然被公认为对l9世纪的中国生活认识得精透的观察家。”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编过报纸,当过翻译,还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是美国第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其名著《中国总论》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是标志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该书与他所编《汉英拼音字典》过去一直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必备之书。这本《卫三畏生平与书信(精)》(作者卫斐列)是“卫三畏文集”系列之一。
CONTENTS OF VOLUMEⅠ
CHAPTERⅠ
CHAPTER II
CHAPTER III
CHAPTER IV
CHAPTER V
CHAPTER VI
CHAPTER VII
CHAPTER VIII
CHAPTER IX
CHAPTER X
CHAPTER XI
CHAPTER XII
CHAPTER XIII
CHAPTER XIV
……
主编序言
陶德民 张西平 吴志良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新落成的美国驻华使馆举行了剪彩仪式。美国国务院历史文献办公室为此发行了纪念图册,题为《共同走过的日子——美中交往两百年》,其中把1833年抵达广州的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称扬为美国“来华传教第一人”,虽然他并非是第一个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图册对卫三畏在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概括和评价:“传教士成为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因为他们与大部分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不一样,这些传教士学习了中文。例如,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就会说流利的广东话和日语。他曾参与编辑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供西方传教士及时了解中国的最新动态,方便在美国的读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卫三畏还编辑出版了《汉英拼音字典》(即《汉英韵府》——序者)和分为上下两卷的历史巨著《中国总论》。时至今日,他依然被公认为对19世纪的中国生活认识得最为精透的观察家。”
图册中也提到“蒲安臣于1862年成为第一个常驻北京的美国代表,在促进中国的国际关系上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蒲安臣迅速结识了一批清政府的主要改革派官员,其中就包括成丰皇帝的弟弟,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外务部(应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序者)的恭亲王奕訢”,以及他1867年辞去驻华公使后作为清朝使节率团访问欧美,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签订《蒲安臣条约》一事。“该条约扩展了中美两国的往来领域。条约规定,两国人民享有在彼此国家游历、居住的互惠权,并可入对方官学;中国领事在美国口岸享有完全的外交权利;鼓励华工移民美国;美国政府支持中国的领土主权。”其实,蒲安臣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及其维护正义的外交主张,与当时担任使馆秘书兼翻译的卫三畏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卫三畏的儿子卫斐列后来倾注极大热忱为蒲安臣撰写传记,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过往。作者对重大历史节点的把握精准而独到,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社会结构变迁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从官僚体制的演变到民间风俗的流变,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有呼吸的古代社会。读到关于某个特定朝代的兴衰起伏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动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装帧设计也相当典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收藏的价值。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深入探究历史脉络的读者准备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种沉静的心态去与之对话。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套书会过于偏重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政治史或军事史,但阅读下来发现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广度。它对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对帝王将相的描摹。作者似乎深谙一个道理:大历史的走向,最终是由无数小人物的生活汇聚而成的。书中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商业贸易路线的变迁,乃至城市功能的演变,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整个古代社会仿佛在我眼前立体地展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提及的某些生活细节所吸引,比如某一时期人们的服饰习惯、饮食结构,或者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这些“烟火气”让抽象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进行螺旋上升的阐述,每次回归同一时间点,都会因为前面对其他侧面因素的补充,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思辨性极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常常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深层逻辑,而不是满足于表层的描述。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我对其中关于“权力合法性”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梳理了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仪式、意识形态构建和法律条文来巩固其统治基础,这个分析框架非常具有普适性,甚至可以拿到现代社会进行参照。此外,该书的参考资料和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扎实,为希望进一步钻研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后盾,但又不影响初次阅读的流畅体验。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巨著,它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重新构建了我们对那个宏大文明图景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感觉心胸为之一阔。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进入”这部鸿篇巨制,起初确实有些被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慑,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奇特的魅力。它最让我称道的是对不同文化圈层互动关系的描绘。不同于传统的以中原为中心的视角,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展现一个更加多元、更具张力的古代世界。比如,在讨论边疆民族政策时,书中没有简单地贴上“开明”或“保守”的标签,而是展示了政策背后复杂的现实考量和长期的历史后果。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它足够严谨,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推敲,但语言风格又不失生动,没有让人感到枯燥难懂。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它像是一座打开了的知识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角度和值得思考的论点,它激发了我对相关历史地理和文献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就知道这是用心制作的作品。特别是那套四册的设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友好,厚重的历史内容被巧妙地分割,减轻了阅读上的压迫感。内容方面,我认为它在处理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克制与平衡感。作者并非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引述各方观点,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讨论空间。例如,在论及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时,它详尽地展示了当时背景下的环境制约和多方利益博弈,避免了现代价值判断的简单投射。这种“情境化”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趣味。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时空下的艰难抉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制度创新与社会阻力的对比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治理的挑战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