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套裝共3冊)》於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記裁頗詳。其論得姓受氏,多源於世本、風俗通義,三輔決錄、百傢譜及姓苑等書。諸書後世頗多失傳,賴林氏之徵引,後之學者始得約略考知其梗概。新唐書宰相世係錶、通誌氏族略祖其文而損益之,蓋古姓譜之存於今而稱詳賅者,莫先於此矣。然林氏以二十旬而纂撰成帙,姓繁時迫,故援引訛謬者有之,考稽失實者有之,世代頰倒者有之,此其所以見譏於洪邁也。且是書於北宋時即頗有散佚。
前言
凡例
總目
韻目
元和姓纂原序
元和姓纂原序
校補元和姓纂輯本序
校補元和姓纂輯本後序
元和姓纂四校記自序
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元和姓纂四校記凡例
元和姓纂四校記捲首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
元和姓纂四校記捲末
附錄一 古今萬姓統譜之姓纂引文
附錄二 張氏四書姓纂引文之檢討
附錄三 瀋濤書元和姓纂後
附錄四 羅韓姓纂佚文刪定補正記
附錄五 羅振玉唐書宰相世係錶補正之采正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新增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提要辯證
後記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姓氏索引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人名索引
最近剛開始接觸這套《元和姓纂》,整體感覺非常震撼,仿佛置身於一個浩瀚的姓氏海洋。我一直對古代文獻和曆史考證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套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求知欲。書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雖然是古籍類書籍,但閱讀起來並不感到生澀,注釋清晰,方便查閱。我特彆欣賞的是它對每一個姓氏的梳理,不僅列齣瞭姓氏的起源,還深入探討瞭其流傳的區域、代錶性的郡望和堂號,甚至還提及瞭相關的曆史人物和典故。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讓姓氏的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現,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曆史脈絡。我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查找我關注的幾個姓氏,希望從中能夠獲得更詳實的資料。而且,據我所知,這套書的“四校記”部分,是對原文進行校勘和辨析的重要文獻,這對於我們這些注重學術嚴謹性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原文的細微之處,辨彆可能存在的訛誤,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曆史信息。對於任何對中國姓氏文化、古代曆史和文獻校勘感興趣的讀者,這套書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寶。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套《元和姓纂》的時候,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畢竟“元和姓纂”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權威感。書籍的整體設計非常符閤我對古籍類圖書的想象:質樸又不失典雅,封麵上的文字莊重,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有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我一直對古代的文獻和名物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研究古代社會結構和傢族體係時,姓氏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套書顯然就是為瞭滿足這種需求而生的。它的內容非常係統,對於每個姓氏的追溯都力求詳盡,從起源、演變到分布、名望,幾乎涵蓋瞭姓氏文化的方方麵麵。讓我特彆驚喜的是,它還附帶瞭“四校記”,這意味著在原有的基礎上,還有進一步的校勘和辨析,這對於追求學術嚴謹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著,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從而更深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我準備靜下心來,花點時間好好鑽研一下,相信這套書一定會成為我研究古代曆史道路上的重要夥伴。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的讓人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封麵,搭配燙金的字體,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覺得非常有分量。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非常不錯,厚實而略帶泛黃,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老的年代。我一直對古代姓氏文化非常感興趣,總覺得每個姓氏背後都藏著一段悠久的曆史和傢族故事。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光是翻看目錄,就已經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博大精深。各種姓氏的起源、演變、郡望、堂號等等,信息量太龐大瞭。我尤其期待能夠找到關於我自傢姓氏的記載,瞭解它的源流,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據我瞭解,這套書還附帶瞭“四校記”,這簡直是如虎添翼,對於考據嚴謹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增加瞭極大的價值。這意味著在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上,會有更大的保障。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姓氏文化的朋友,我非常推薦這套書,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曆史文化百科。
評分這套《元和姓纂》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無論從物理層麵還是精神層麵,它都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厚厚的幾捲書,精美的裝幀,本身就足以吸引那些對傳統文化有情懷的讀者。我平時閱讀一些古代史籍,常常會遇到一些姓氏方麵的問題,例如某個名臣的姓氏如何而來,某個傢族的郡望是哪裏,這些零散的信息總是讓我覺得不夠係統。而這套書的齣現,似乎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初步瀏覽瞭一下,發現它收錄的姓氏數量非常龐大,而且對每個姓氏的追溯都非常詳盡,從遠古的傳說,到曆朝曆代的變遷,再到後來的分支和發展,都有涉及。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還附帶瞭“四校記”,這對於像我這樣希望深入研究,追求知識的準確性的人來說,簡直是錦上添花。這意味著書中不僅有內容,還有對內容的嚴謹考證和辨析,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文獻的真實麵貌至關重要。我打算花一段時間好好研讀一番,相信這套書一定能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學術體驗。
評分剛收到這套《元和姓纂》,雖然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單憑其精美的外包裝和嚴謹的學術定位,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我一直認為,瞭解姓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關係到我們的血脈傳承,也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這套書的編纂顯然是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從目錄的條理清晰,到內容涵蓋的廣泛性,都體現瞭編者高超的學術水準。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在“四校記”部分的呈現,這錶明瞭編者在對待學術的態度上是極其嚴謹和審慎的,能夠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細微之處,辨彆可能的訛誤,從而獲得更準確的知識。對於我這種對曆史細節非常在意,追求知識的嚴謹性和準確性的人來說,這種“二度創作”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係統地瞭解中國古代姓氏的演變脈絡,以及那些背後蘊含的豐富故事。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曆史文化深處的大門。
評分作者林寶,濟南人(一作三原人),約經曆瞭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當時即以擅長姓氏之學知名。曾與崔郾等共同審定《格後敕》,並參與修撰《德宗實錄》和《皇唐玉牒》。該書詳載唐代族姓世係和人物,於古姓氏書頗多徵引,因而也保存瞭一些佚書的片段。原書體例以皇族李氏為首,然後按四聲韻部分係姓氏。
評分可以。。。。
評分諸傢書目所載並同。惟《唐會要》稱王涯撰,蓋以涯曾作序而訛。鄭樵《通誌》又稱李林寶撰,則因李吉甫命寶作是書,當日二名連書,傳寫脫去吉甫字,遂並為一人。觀樵《姓氏略》中譏寶作《姓纂》,而不知林姓所自齣,則《藝文略》中本作林寶可知也。焦竑《國史經籍誌》亦因之作李林寶,誤之甚矣。其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風俗通》。其他如《世本》、《族姓記》,《三輔決錄》以及《百傢譜》、《英賢傳》、《姓源韻譜》、《姓苑》諸書,不傳於今者,賴其徵引,亦皆班班可見。
評分趕上活動買的,價格便宜
評分《元和姓纂》原書在宋代已佚,今存本係清代孫星衍和洪瑩從《永樂大典》中輯齣,並以《古今姓氏書辨證》所引各條補其缺失,分為18捲。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四校記》,對該書大有糾謬、補缺之功效。
評分工具書性質不必待言,隻是,包裝略有破損,略被灰塵汙染。請包裝員、倉庫管理員以後多注意。
評分清孫星衍、洪瑩及近人羅振玉都做過校補。此後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寫成《元和姓纂四校記》。所謂“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庫》輯本為一校,孫、洪為二校,羅振玉為三校,岑氏所作為第四校,該書晚齣,後來居上,功力最深,收獲也最大。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評分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套裝共3冊)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套書,內容和裝幀設計都是很不錯的,買來看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