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史溯源
(圖1-1-1中國人品茗的空間,追求藝術美感。)(圖1-1-5西湖龍井茶園)
茶從何處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的原産地。
植物學傢稱,山茶科植物的茶樹早在5000-6000萬年前就已在中國西南地區進化而成。茶樹演變經曆瞭漫長的曆史過程,從原始的野生大茶樹到過渡型茶樹再到人工栽培茶樹,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曆史文獻及地方誌中也可找到喬木型野生茶樹的文字記載: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閤抱者,伐而掇之。”說明在陸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國的西南川東、鄂西一帶已分布著許多野生喬木型大茶樹。北宋《太平寰宇》中曾提到:“滬州有茶樹,夷人常攜瓢挈登茶樹采茶。”明代徐霞客在《滇遊日記》裏也寫道:“茶樹,樹皆高三、四尺,絕與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開樹者。”清代《雲南通誌》寫道:“普洱府攸樂縣……葬芒有茶樹王,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猶祀之。”
事實上,我國的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颱灣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樹存在,其中雲南省是發現古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區,雲南鎮源縣韆傢寨有野生大茶樹群落,其中一棵茶樹齡已達2700年,而西雙版納巴達的一棵大茶樹樹齡也有1700年。
為什麼野生大茶樹會大量生長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呢?有關科學傢推測是由於西南地區沒有遭受第四紀冰川的侵襲,所以很多古老植物能夠得以延續,特彆是山茶科的茶樹能夠得以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其次的原因是該地區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其溫暖、濕潤的環境很適宜茶樹的生長。(圖1-1-3中國雲南哀牢山古茶樹)(圖1-1-10 貴州晴川發現的茶籽化石)
神話與傳說
那麼,茶的發現和利用究竟始於何時?唐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把神農作為中國茶的最早發現者,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一個傳說。
神農也稱“神農氏”,也就是被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奉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國史前先民的代錶人物。相傳神農“牛首人身”,這可能是那時已經掌握瞭農耕技術的先民們,對於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形象的構想。
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也是中國醫藥的發明者。他在發現五榖的同時,也發現瞭各種能治療人類疾病的草藥。傳說神農為瞭掌握草藥的特性,親自實踐,遍嘗百草,一日內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後偶然嘗到瞭茶樹的葉子,毒方解去。
這大概是有關先人對茶的認識的最早描述和記載瞭。
(圖1-1-2 “牛首人身”神農氏像)
巴蜀——茶文化的搖籃
茶從中國西南雲貴高原一帶的原産地,順著江河傳入四川——古巴蜀國地區,並很快發展起來。這是中國飲用茶葉最早的地區,巴蜀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搖籃。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誌《華陽國誌·巴誌》記載,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古巴蜀國已有茶樹種植,並將茶葉作為地方的物産,進貢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
明末學者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戰爭伴隨著經濟及文化的交流,也間接地促進瞭茶的傳播,茶開始走齣蜀道,進人更廣闊的天地。
漢時,巴蜀地區飲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開始成為商品。西漢時,王褒在他的《僮約》中已有“烹荼盡具”,以及“武陽買荼”的記載。《僮約》是當時一份買賣傢奴的契約,卻是中國茶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
茶很快便沿長江順流而下,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紮下瞭根,茶葉文明的重心開始瞭轉移。80年代末,在浙江湖州的一座東漢晚期的墓葬中齣土瞭一隻完整的青瓷甕。引人注目的是青瓷甕的肩部刻有一“茶”字,專傢考證認為是漢人用於貯存茶葉的器物。湖州位於長江下遊的太湖之濱,是古時名茶“陽羨茶”的産地。
(圖1-1-4《華陽國誌-巴誌》書影 東晉 常璩著)(圖1-1-8-0 王褒畫像,圖1-1-8-2《僮約》書影)
(圖1-1-6-0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青瓷罐;1-1-6-1青瓷罐局部)
茶曾有許多名稱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曆經變異,如檟、荈、蔎、茗、荼、詫、苦茶、瓜盧、皋盧等等。
“荼”字最早見於《詩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緻在西周初年至春鞦中期問世,其中已有“采荼薪樗”(《豳風·七月》)和“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榖風》)之句。
我國古代記言體史書《尚書》稱茶為“詫”,在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茶則被稱作“荈詫”。
西漢末年,揚雄在他的《方言》中稱茶為“蔎”。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中,則有“檟,苦荼”的解釋,則茶又被稱為“檟”瞭。
在東漢時的《桐君錄》中,茶叫做“瓜蘆木”。東晉的裴淵在他的《廣州記》中記載:“酉平縣齣皋盧,茗之彆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茶又被稱作“皋盧”。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茗,茶芽也”的解釋;成書於晉代的《華陽國誌·巴誌》中也有“園有芳蒻、香茗”的記載。
上述這些茶的名稱,據後人考證,是茶的異名同義字。但在唐以前那漫長的年代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荼”字。隨著茶事的發展,從一字多義的“荼”中逐漸衍生齣“茶”字,這已是在中唐,茶聖陸羽撰寫《茶經》的時候瞭。此後“茶”開始成為通用的名稱,“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一直沿用至今,為炎黃子孫所接受。
(圖1-1-7古老的茶字,圖1-1-9 集曆代茶字)
……
這次能有機會閱讀《品茶說茶:在中國茶葉博物館漫步》,實在是一次難得的文化體驗。雖然我對中國茶道瞭解不深,但這本書如同一位耐心而淵博的嚮導,帶領我走進瞭那個神秘而迷人的世界。從踏入博物館的第一步開始,我就被那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所吸引,書中的描述更是將這種氛圍烘托得淋灕盡緻。作者細緻地描繪瞭博物館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陳列著各式茶具的展廳,還是講述中國茶發展史的展區,都仿佛呈現在我眼前。特彆是關於茶具的部分,那些精美的紫砂壺、白瓷杯,還有古色古香的茶盤,我都看得如癡如醉。書中對每一種茶具的材質、工藝、以及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都做瞭深入的解讀,讓我對平日裏司空見慣的茶具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小小的茶具裏,竟然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曆史和精湛的技藝。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清脆的茶碗碰撞聲,聞到淡淡的茶香,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品茶說茶:在中國茶葉博物館漫步》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是關於“茶”本身,更是關於茶所承載的“文化”和“生活”。書中不僅僅講述瞭茶葉的種類、曆史和製作工藝,更深入地探討瞭茶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以及茶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所展現齣的獨特風貌。從文人雅士的清談品茗,到市井百姓的柴米油鹽,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中對茶道精神的闡釋,比如“和、靜、怡、真”,讓我對“品茶”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飲用,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一種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和諧相處的生活哲學。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中國,茶早已超越瞭物質本身,成為瞭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它是一本讓我想要反復品讀,並在實際生活中去實踐的書。
評分《品茶說茶:在中國茶葉博物館漫步》在介紹茶的種類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我一直以為茶葉的種類無非就是綠茶、紅茶、烏龍茶,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瞭解到原來中國有如此豐富多樣的茶葉,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長環境、製作工藝和風味特徵。書中對各種名茶的介紹,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等,都詳盡而生動。作者不僅僅介紹瞭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和滋味,還深入剖析瞭它們獨特的風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適閤搭配的茶點和品飲方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茶葉衝泡方法的講解,每一種茶都有其最佳的衝泡溫度、時間和水量,這些細節的指導,讓我覺得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傢中泡齣一杯好茶。閱讀過程中,我腦海中不斷浮現各種茶葉的顔色和香氣,恨不得立刻去品嘗一番。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讓我對中國茶的曆史有瞭更為係統和深入的瞭解。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史實,更是用生動的筆觸將一段段曆史串聯起來,仿佛讓我穿越迴瞭古代,親眼見證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和演變。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到唐朝陸羽《茶經》的問世,再到宋代點茶的流行,以及明清時期散茶的興起,每一個階段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朝代茶文化風貌的描寫印象深刻。比如,唐代的煮茶法,以及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將品茶提升到一種藝術境界,都讓我驚嘆不已。書中還介紹瞭許多與茶相關的曆史人物和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枯燥的曆史變得有趣起來,也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瞭茶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這本書就像一本活著的曆史教科書,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汲取瞭豐富的曆史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將遊覽中國茶葉博物館的體驗與中國茶文化的深度解讀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作者並非以枯燥的學術論文形式來呈現,而是以一種漫步、探索的姿態,引領讀者在博物館的空間裏,隨著展品的陳列,一同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這種“漫步”式的敘述,讓我在閱讀時不會感到疲憊,反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每一次的駐足,每一次的凝視,都被作者細膩地捕捉並轉化為文字,讓我仿佛也跟隨作者的腳步,在展館中穿梭,與那些古老的茶器對話,與那些流傳韆年的茶故事共鳴。書中的語言流暢而富有詩意,既有對曆史文化的尊重,又不乏現代人的視角和思考。這種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茶的書,更是一次充滿智慧和美感的精神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