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共11册
爱与寂寞
生而为人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关系的真谛:做人 交友 处事
谋生之道
心灵自由之路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李赫楠
克里希那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20世纪zui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与许多心灵鸡汤式的书籍不同,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拒绝提供任何“答案”、“方法论”或“导师”。这对于习惯了被告知该怎么做的现代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失落和不适。我最初也感到困惑,这位大师到底想让我做什么?他似乎什么都没给我,只是把我推到了一个悬崖边上,让我不得不自己面对深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他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恰恰就是“提问的权利”和“不依赖他人的勇气”。他不是在教你如何生活,而是在教你如何“学习”生活本身。这种对权威和既定教条的彻底颠覆,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诚意和勇气,去质疑自己最珍视的信念系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完后你能记住多少金句,而在于它在你心中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让你不再轻易地接受任何外界的灌输,开始进行属于自己的、孤独而必要的探寻。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既不华丽,也不晦涩,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使用的词汇非常精确,仿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落到纸上的。这种精确性,使得他的论述拥有了强大的穿透力,它避开了所有可供辩论和逻辑纠缠的陷阱,直接作用于读者的经验层面。你会发现,很多句子读起来很像一个哲学家在沉思,但又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画面感。例如,他对“嫉妒”、“爱”、“恐惧”的剖析,绝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情绪描述,而是深入到这些情绪产生的根源——那套由记忆和命名构成的心理结构。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跟一位极其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深度对话,他耐心、冷静,从不催促你给出回应,只是持续地、温柔地呈现事实。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但却给予了面对真相的巨大力量,这是它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读完这套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心中积攒已久的尘埃与困惑。我一直以为人生的答案就藏在外界的纷扰和既定的规则里,努力追逐名利、地位,试图通过各种外在的努力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些努力的徒劳与虚妄。他引导我们向内看,去审视那个不断制造焦虑、恐惧和比较的“我”。特别是关于“思想的局限性”的探讨,让我醍醐灌顶。我们习惯性地用过去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概念来定义现在和未来,却从未真正活在当下。这种对心智运作模式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深信不疑的“真理”和“权威”。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观照和深刻的清理,它迫使我直面自己的不成熟和懦弱。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进行一次严肃的内心对话,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被社会规范和内心恐惧所塑造的僵硬外壳,并开始尝试温柔地将其融化。
评分这套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自由”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们总以为自由是拥有选择权,是摆脱束缚,是能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事。但克里希那穆提却指出,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任何外在的解放,而是源于对“已知”的彻底终结。这种洞察力极其锐利,直指核心。我过去对于“自由”的渴望,往往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追逐,比如换一份工作、搬到一个新的城市,或者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本质上都是在用“新的已知”去替代“旧的已知”,这根本不是自由。书中关于“觉察”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但它又不是一套僵硬的步骤,而是一种全然的、不带评判的观看。这种观看,本身就包含了转化的能量。我尝试着在日常琐碎中实践这种不加干预的觉察,比如观察自己生气时的身体感受,观察大脑里那些自动冒出的评判声音,惊奇地发现,当我不去试图“控制”或“修正”它们时,它们反而失去了力量。这种内在的革命,比任何政治或社会革命都来得更加彻底和深刻,它改变了我与世界互动的基础结构。
评分这套书对我生活节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却非常显著。我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和不那么执着。我们被工作、截止日期、未来的计划牢牢捆绑,总是在为“明天”而牺牲“今天”。克里希那穆提对“时间即心理结构”的阐述,让我看到了这种“奔跑”背后的心理机制——对安全感的永恒渴求。通过阅读,我开始学会在做任何事情时,保持一种内在的“不急迫性”。这并不是说我变得懒散,恰恰相反,当心不再被未来的焦虑所驱使时,做手头的事情反而更加专注和高效,因为我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了“此时此刻”的行动中,而不是被“结果如何”所分心。这套作品集像是为我的意识安装了一个强大的“降噪器”,让那些来自社会期望和自我批评的噪音减弱了,使我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最本真的声音,尽管那个声音有时是安静得几乎听不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