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作者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是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有深厚造诣,并以跨越大西洋两岸哲学传统而著称的当代北欧哲学家。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显现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来展开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全书内容覆盖像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大师的哲学讨论,其风格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
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所著的《西 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是一部经典长销 、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 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 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 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 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 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 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本书已 得到数十年间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 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 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 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 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 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 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 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 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 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ry of WesternThought: From Anclent Greece to theTwentieth Century 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 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 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 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 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
奎纳尔·希尔贝克,1937年出生,当代北欧*重要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哲学家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助教,现为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挪威科学院院士、德国柏林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虚无主义?》到《现代性的实践学》,再到近期出版的《时代之思》、《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等,希尔贝克已经用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法语出版了十几部著作。 尼尔斯·吉列尔,1947年出生,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著作有《巫师与人文主义者》等。
导论
**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附带浏览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
**节 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的人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芝诺
居间的立场: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二节 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之一瞥
印度哲学的背景
《奥义书》
佛教哲学
《薄伽梵歌》
孔子
道家哲学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原始文献
二手文献
原著选读
注释
第二章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
**节 智者派
高尔吉亚
色拉叙马霍斯
普罗泰哥拉
第二节 苏格拉底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原始文献
二手文献
注释
第三章 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
**节 知识和存在
理念和知识
理念和善
爱和教育
对理念论的一些批评
理念和整体
几个类比
理念论和人的角色
第二节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善
教育和社会分层
权力和能力
男子和妇女
第三节 艺术的伦理责任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原始文献
二手文献
原著选读
注释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自然秩序和作为“政治动物”的人
第五章 后期古典时期
第六章 中世纪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兴起
第八章 文艺复兴与现实政治——马基雅佛利和霍布斯
第九章 怀疑和信念——处于中心的人
第十章 作为一个体系的唯理论
第十一章 洛克——启蒙和平等
第十二章 经验主义与知识批评
第十三章 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和功力主义
第十四章 康德——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五章 人文学科的兴起
第十六章 黑格尔——历史和辩证法
第十七章 马克思——生产力和阶级斗争
第十八章 克尔凯郭尔——生存和反讽
第十九章 关于我们对人的看法的争论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第二十一章 社会科学的兴起
第二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第二十三章 当代哲学概观
第二十四章 现代性和危机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思想流变之间那种细致入微的勾连与辨析。它展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哲学家的肖像,而是一条清晰可见的思想谱系。你会发现,后来的思想家是如何批判、继承甚至颠覆了前人的观点,这种辩证的推进过程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例如,在阐述某个哲学学派的核心观点时,作者会非常自然地回溯到之前某个关键人物是如何奠定基础,或者又是如何因为某个突出的矛盾而催生出新的思潮。这种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宏观的哲学世界地图,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是学术著作的精髓所在。
评分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不像有些哲学史读物那样,一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概念,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缓缓走进古希腊那片思想的沃土。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哲学家及其理论,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中,使得那些古老的思想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每介绍一位哲人,都能清晰地勾勒出他是如何回应他所处时代的困境与挑战,这种“问题导向”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思想演变的脉络和张力。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恰到好处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初翻开来,那种纸张的质感就给人一种“经典”的厚重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内页的排版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装帧细节的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稳固度和内文的装订牢靠性,都让人相信它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可以说,从拿到手的瞬间,这本书的“物性”就已经为即将开启的哲学之旅定下了高雅而坚实的基调,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能称得上是这本书的“灵魂”,那一定是它贯穿始终的那种对“人何以为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持续追问。无论是在探讨古希腊的理性探究,还是在审视近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对人类主体性的冲击时,作者的笔触总会不经意间触及到人类生存经验中最核心的困惑。这种穿透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梳理,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类精神史的深刻关怀。它不是一本只适合在象牙塔里阅读的书籍,它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价值的判断时所产生的挣扎与思考,都有着微妙的共鸣,读完后,感觉自己对脚下的世界和自身的处境都有了更为深沉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本旨在覆盖“从古希腊到当下”的巨著,内容的广度固然重要,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思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中立而审慎的态度。他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感,不轻易对某个观点盖棺定论,而是尽可能全面、公正地呈现该思想在当时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在面对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哲学立场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提供多重视角,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既定结论。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写作风格,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知识的传递工具,更像是一面激发独立思考的镜子,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