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
弹性力学
第5版 上下册
本套装包含以下图书:
书号:9787040446890 定价:37.70 元 点击链接单独购买→
作 者:徐芝纶 著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46890
出版时间:2016-3-1
版 次:5
页 数:367
字数:43000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印刷日期:2016年3月
定 价:37.70元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先讲平面问题,再讲空间问题,下册先讲薄板问题,再讲薄壳问题。这样安排,大致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者简介
徐芝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5年赴美留学,先后获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放弃在美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开始了他60余年的教育生涯,直到80周岁那年才离开讲台。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1、二届理事、河海大学副校长等职。徐芝纶是著名的力学家和教育家,一生共编著教材11种15册,翻译出版教材6种7册。其中《弹性力学》一书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英文版教材“AppliedElasticity”是我国第1本向国外发行的高等学校工科教材。徐芝纶编著的力学教材,凝聚了他几十年教学实践所总结的宝贵经验,在我国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使用非常广泛,影响很大。徐芝纶一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以“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为座右铭,严谨治学、严格教学,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目录
(上 册)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弹性力学的内容
§1—2 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3 弹性力学中的基本假定
§2—1 平面应力问题与平面应变问题
§2—2 平衡微分方程
§2—3 斜面上的应力。主应力
§2—4 几何方程。刚体位移
§2—5 斜方向的应变及位移
§2—6 物理方程
§2—7 边界条件
§2—8 圣维南原理
§2—9 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
弹性力学(第5版)(下册)
作者:徐芝纶 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版 次:5
页 数:309
字 数:360000
印刷时间:2016-3-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ISBN:9787040447897
定价:32.10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之一,是一部关于弹性力学的理论专著,本册是其中的下册,内容包括应用弹性力学部分,内容包括: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及其经典解法、差分解法、变分解法,及薄板的振动、稳定、各向异性、大挠度问题;壳体的一般理论以及柱壳、旋转壳、扁壳。本书适合高校工程力学、土建、水利、机械、航空航天等专业学生学习。
内容推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计划”的一个立项项目。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数学弹性力学部分,内容包括: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其直角坐标解答、极坐标解答、复变函数解答,温度应力的平面问题、平面问题的差分解;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其解答,和等截面直杆的扭转、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波的传播。下册为应用弹性力学部分,内容包括: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及其经典解法、差分解法、变分解法,及薄板的振动、稳定、各向异性、大挠度问题;壳体的一般理论以及柱壳、旋转壳、扁壳。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力学、土建、水利、机械、航空航天等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应用。
作者简介
徐芝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5年赴美留学,先后获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放弃在美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开始了他60余年的教育生涯,直到80周岁那年才离开讲台。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1、二届理事、河海大
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十三章 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及其经典解法
§13—1有关概念及计算假定
§13—2弹性曲面的微分方程
§13—3薄板横截面上的内力及应力
§13—4边界条件。扭矩的等效剪力
§13—5简单例题
§13—6简支边矩形薄板的纳维解法
§13—7矩形薄板的莱维解法及一般解法
§13—8圆形薄板的弯曲
§13—9圆形薄板的轴对称弯曲
§13一10轴对称弯曲问题的实例
§13一ll 圆形薄板在静水压力下的弯曲
§13—12变厚度矩形薄板
§13~13变厚度圆形薄板
§13—14文克勒地基上的基础板
§13—15薄板的温度应力
第十四章 用差分法及变分法解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
§14一l差分公式。内力及反力的差分表示
§14—2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14—3差分法例题
§14—4差分法中对若干问题的处理
§14—5里茨法的应用
§14—6里茨法应用举例
§14—7伽辽金法的应用
§14—8伽辽金法应用举例
§14—9主应力与主弯矩
第十五章 薄板的振动问题
§15—1薄板的自由振动
§15—2 四边简支的矩形薄板的自由振动
§15—3两对边简支的矩形薄板的自由振动
§15—4圆形薄板的自由振动
§15—5用差分法求自然频率
§15—6用能量法求自然频率
§15—7用能量法求自然频率举例
§15—8薄板的受迫振动
第十六章 薄板的稳定问题
§16—1薄板受纵横荷载的共同作用
§16—2薄板的压曲
§16—3 四边简支的矩形薄板在均布压力下的压曲
§16—4两对边简支的矩形薄板在均布压力下的压曲
§16—5圆形薄板的压曲
§16—6用差分法求临界荷载
§16—7用能量法求临界荷载
§16—8用能量法求临界荷载举例
第十七章 各向异性板
§17—1各向异性体的物理方程
§17—2各向异性板的平面应力问题
§17—3各向异性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
§17—4构造上正交各向异性的薄板
§17—5小挠度弯曲问题的经典解法
§17—6用差分法解小挠度弯曲问题
§17—7用变分法解小挠度弯曲问题
§17—8压曲问题及振动问题
第十八章 薄板的大挠度弯曲问题
§18—1基本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18—2无限长薄板的大挠度弯曲
§18—3变分法的应用
§18—4圆板的轴对称问题
§18—5用摄动法解圆板的轴对称问题
§18—6用变分法解圆板的轴对称问题
第十九章 壳体的一般理论
§19—1 曲线坐标与正交曲线坐标
§19—2正交曲线坐标中的弹性力学几何方程
§19—3关于壳体的一些概念
§19—4壳体的正交曲线坐标
§19—5壳体的几何方程
§19—6壳体的内力及物理方程
§19—7壳体的平衡微分方程
§19—8壳体的边界条件
§19—9薄壳的无矩理论
第二十章 柱壳
§20一1柱壳的无矩理论
§20—2容器柱壳的无矩计算
§20—3顶盖柱壳的无矩计算
§20—4弯曲问题的基本微分方程
§20—5圆柱壳在法向荷载下的弯曲
§20—6轴对称弯曲问题
§20—7轴对称弯曲问题的简化解答
§20—8容器柱壳的简化计算
§20一9圆柱壳在任意荷载下的弯曲
§20一10顶盖柱壳的三角级数解答
§20一11顶盖柱壳的半无矩理论及梁理论
第二十一章旋转壳
§2l—1中面的几何性质
§21—2旋转壳的无矩理论
§21—3轴对称问题的无矩计算
§21—4容器旋转壳的无矩计算
§21—5顶盖旋转壳的无矩计算
§21—6非轴对称问题的无矩计算
§21—7球壳的轴对称弯曲
§21—8球壳轴对称弯曲问题的简化解答
§21—9球壳的简化计算
第二十二章 扁壳
§22—1中面的几何性质
§22—2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22—3无矩计算。重三角级数解答
§22—4无矩计算。单三角级数解答
§22—5静水压力作用下的无矩内力
§22—6合理中面
§22—7用混合法解弯曲问题
§22—8混合解函数的引用。级数解答
§22—9等曲率扁壳的计算
§22—10等曲率扁壳的简化计算
§22一11等曲率扁壳受均布荷载时的简化计算
内容索引
人名对照表
收到这两册《弹性力学》教材,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本经典的教材,它的价值毋庸置疑。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素,白色的封面,书名清晰可见,没有丝毫的冗余,透着一股学术的沉静。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从我的初步阅读来看,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合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一些抽象的力学概念,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进行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时,作者并没有简化步骤,而是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步的由来,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个人比较喜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这本书中提供的丰富例题和习题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财富。我计划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认真研读,并尝试解决其中的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我坚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我能够对弹性力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套《弹性力学》第五版,我收到时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知识。白色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符合我对一本经典教材的期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弹性力学精髓的教材,而这本书从我的初步接触来看,非常符合我的要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概念的解释,往往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层层递进,直到复杂的理论。这对我来说,能够有效地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我注意到书中对工程应用的联系也相当紧密,通过一些实例,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发挥作用的。这对于我这种偏向应用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打算在完成我的课程学习后,再系统地研读这本书,特别是书中关于位移法、力法等核心内容的讲解。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不仅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更能培养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套《弹性力学》(第五版),是我精心挑选的。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主要是看中了徐芝纶老先生的学术声誉,以及这本书在业内良好的口碑。拿到书后,我被它的严谨和详实所震撼。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传统,但内容却极其扎实,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作者的用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理论推导的细致入微,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公式和定理,作者会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并解释其物理意义,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发现书中不仅讲解了基础理论,还涉及了一些更深入的专题,这让我看到了课程学习之外的广阔天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知识面,并培养我对力学研究的兴趣。我打算在学完课堂内容后,再回过头来,深入钻研这本书的某个章节,尝试去理解其中更复杂的概念。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进。
评分这本书我入手一段时间了,之前也断断续续翻过一些,今天终于下定决心,从头开始系统地学习。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弹性力学是必修课,而且是理解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所以对这本书的期望还是很高的。拿到手之后,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分量”——厚实的两册,感觉内容应该很充实。翻开第一册,初步的感觉是排版清晰,图文并茂,虽然是经典的教材,但整体的视觉体验并不枯燥。封面设计挺简洁的,白色的封面上印着书名,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更显沉稳。这正是我想要的,一本能够踏踏实实学习的工具书。我比较看重的是例题的讲解是否详尽,习题的梯度是否合理。从我初步的翻阅来看,例题的步骤都写得很清楚,对于一些关键的推导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而且,书中的公式符号标注也都比较规范,这在阅读和理解时非常重要。我打算先跟着书中的章节顺序,一步一步地啃,把基础打牢。之后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讨论,争取把弹性力学这门课学透。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套《弹性力学》教材,我关注它很久了,终于等到机会入手。选择第五版,是因为听说它在内容上有所更新和完善,并且继承了徐芝纶老先生一贯的严谨和深度。拿到书,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我觉得安心。书的整体感觉非常扎实,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它在概念引入上的处理方式,不是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公式,而是先从物理概念出发,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力学的本质,再深入到数学推导。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我这种对理论性学科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掌握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问题的分析非常透彻,不仅给出了解法,还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非常有益。虽然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小,但我并不觉得畏惧,反而觉得内容丰富,值得细细品味。我期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真正掌握弹性力学的精髓,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