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三版)》
ISBN:9789570530629
規格:平裝 / 448頁/ 16 x 23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三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倫
原文作者: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
譯者:郝明義,朱衣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6/12/07
語言:繁體中文
這本書在1940年出版,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
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能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
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節省冤枉路。
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
讀一本好書,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而一本zui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zui多。當然,這樣的回饋分成兩種:第1,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
本書提到閱讀主要有四個階段:一是基礎閱讀,只要懂得看書、識字,就算是達到這層閱讀;二是檢視閱讀,此階段有時間限制,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抓住書籍想要表達的主題與部分內容,也可以稱作略讀;三是分析閱讀,是本書中zui重要的一部分,在談如何做到zui完整的閱讀,同時也是討論如何提升理解力與閱讀能力;四是主題閱讀,也是zui高層次的閱讀,這是所有閱讀中zui複雜也zui系統化的閱讀。
書中特別提出如何閱讀七種類型的書籍方法:1.實用型,2.想像文學,3.故事、戲劇與詩,4.歷史書,5.科學與數學,6.哲學書,7.社會科學;以供讀者參考。
本書特色
★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將閱讀分成四個層次漸進式討論,讓讀者逐步學會閱讀的要領。
★開拓閱讀技巧,協助讀者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進而增加人生智慧的實用性書籍。
★不只教導初學者如何進行閱讀,更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與態度。
名人推薦
李家同教授
媒體推薦
2006年 博客來年度百大 網獨戀舊100
2005年 博客來年度百大 網獨戀舊100
2005年 金石堂年度TOP 【科普.學習】
2004年 金石堂年度TOP 【人文社會類】
2003年 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書榜 【社會人文類】
2003年 博客來年度百大 【知性人文類】暢銷書
作者簡介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
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譽。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 1926-
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幫他把1940年第1版《如何閱讀一本書》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1970年的新版就由兩人共同領銜。
譯者簡介
郝明義
出版人。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以及「網路與書」發行人。著有《工作DNA》、《故事》、《那一百零八天》;譯有《2001:太空漫遊》。
朱衣
都會女作家,擅長描繪都會生活的情愛男女,著有《前中年期浪漫族》、《不婚年代的戀愛哲學》、《不要約會只要喝咖啡》等十餘本小說。目前除小說創作外,並從事心靈成長的散文寫作及翻譯,著有《日日是好日》、《勇敢再出發》等書;譯作包括暢銷書《別為小事抓狂》系列、《美麗人生十大守則》系列、《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1》、《寬恕──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2》等十餘本。
導讀
譯序
自序
第1篇 閱讀的層次
第1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第三章 閱讀的第1個層次:基礎閱讀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第四篇 閱讀的zui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附錄一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編者的話
享受「為自己而讀」的盛宴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美好資產。
閱讀能力始自文字。人發明了文字,取得了跨越時空保留經驗與感受的神奇突破。此地遭遇的事、觸發的情感、說出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就能去到彼處、去到未來,對不在場、不可能在場的人複製重現。
不過,文字不是完美的記錄工具。得要先學會文字蘊含的意義、指涉的事物、組構的法則,才能將經驗與感受轉寫為文字。更重要的,從文字中接收跨越時空的經驗與感受時,不只要懂得文字,還要動用自己曾有過的經驗與感受,才能讓文字記錄變得鮮活有效。
換句話說,閱讀的重點不在客觀的文字,而在讀者主動主觀解讀文字的過程。同樣的文字,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一樣的收穫。幾乎毫無例外,自身內在經驗與感受愈是豐沛,在閱讀上愈是有準備的讀者,就會在文字中得到愈多愈美的體會。
因而,從一個方向看,有閱讀習慣、有閱讀能力的人,很容易將由文字中得來的閱讀能力,運用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可以用閱讀一本書的態度閱讀一幅畫、一首音樂作品、一張照片、一個建築空間、甚至一個人。閱讀意味著我們不是被動地接收訊息與刺激而已,我們積極地動用自身的經驗、感受,與被閱讀的事物對照、互證,專注好奇地叩問被閱讀事物內在或外延的意義。
閱讀一個人,我們就不只是看看他長什麼樣子,查查他的頭銜,我們將眼前所看到的人視為一組符碼,讓我們能夠循線追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因素使得他形成這樣一個人,社會的、心理的、偶然的、宿命的種種因素?這樣的人和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異同,透過探索他、了解他,我會因而對自己增加了怎樣的認識?
換另一個方向看,會閱讀或不會閱讀,是不是願意經常動用閱讀的態度來對待周遭的世界,決定性地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閱讀、啟動閱讀模式過日子時,主動、積極、張開記憶與感官敏銳度的方式,人就會活得格外豐富濃稠,living intensively。
為什麼我們願意讓自己渾渾噩噩單薄平板地過,而不豐富濃稠地過呢?為什麼不閱讀,為什麼不精進自己的閱讀能力呢?
正因為閱讀不是與生俱來的,閱讀可以靠著練習來精進。精進閱讀時,首要的關鍵是開發思考、感覺與想像,堅持要將書或其他閱讀對象「讀進去」,意思是觸動自己、改變自己。
在我們的社會上,很多人不喜歡閱讀,更多人不會閱讀。zui大的問題在我們常常被教導「為別人而讀」,為父母讀、為老師讀、為分數讀、為畢業證書讀、為求職或升遷讀……卻鮮少「為自己而讀」。「為自己而讀」,是將閱讀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手段;「為自己而讀」,讀了之後得到的效果,不是去換來任何身外的東西,而是使得閱讀前和閱讀後的自己,變得不一樣。
所以,精進閱讀的第1步,其實是認清楚閱讀有多重要,閱讀能對一個人發揮的作用有多大。接下來,則是找到一些可以克服閱讀障礙的方法,深化閱讀和生活和體驗之間的關係。然後,還可以進而從不同的傑出閱讀者身上,看到種種閱讀的可能性,引發讓我們心嚮往之的追求動機。
《自己的國文課─略讀與精讀的祕訣》以大家熟悉的國文內容為領域,開展閱讀導覽。明確地將「略讀」與「精讀」區分出來,又敏感於文言與白話的不同閱讀挑戰,這樣一本書對於培養、掌握中文基礎解讀、體會能力,有著特殊的作用。當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依靠中文來閱讀時,很明顯地,對中文愈嫻熟,閱讀中能得到的收穫,必定隨之而愈多愈厚。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則呈現了「一代奇讀者」的大師閱讀精華。波赫士不只讀得多又讀得精,還總能在許多大家都讀過的書中讀出不可思議的華麗奇幻感想。進而他將他的書,他對於書的體會,書中所展現的人間視野,綜合交織成一座知識迷宮,在那裡面,你一方面被波赫士的奇想折服,另一方面又驚異於支撐他奇想的龐大人類思考,以至於自願流連於迷宮中,享受地做一個永遠的讀者,再也不想出來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具體、分層地提出了閱讀方法的建議,循序漸進,引導我們進入閱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讀者和作者一樣重要,以什麼態度讀一本書決定了能從書中得到什麼。作者們對於閱讀經驗的同理認知,既深且近,而且充滿了說服的熱忱,雄辯滔滔地羅列了人與書的不同關係法則。
《閱讀地圖─人類為書痴狂的歷史》以生動的方式訴說了幾千年的人類閱讀經歷,鑑古知今,讓我們領略了閱讀並非理所當然,走到能充分掌握閱讀能力、以閱讀容易且方便地豐富自己,還有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路上有很多挫折、障礙,很多不意的轉彎,當然也有各種或精巧或壯麗的奇景,以及眾多或睿智或瘋狂或愚迷的人。
我們以籌備一場盛宴的心情聚集了這四本書,邀請所有願意給閱讀一個機會,讓閱讀提升豐富生活質地的朋友們一起來享受!
譯序
我是在一九九九年春節期間,第1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離這本書的初版(一九四○年),有六十年了。
會知道這本書,極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年底,我和一位譯者討論稿件之後,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遊戲》(Quiz Show)的電影。電影是真實故事,主角是一九五○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英姿煥發的年輕教授,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查理.范多倫書香門第,父親馬克.范多倫(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國文學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理.范多倫由於博覽群書,才氣過人,就參加當年風行美國的電視益智節目,結果連續拿下十四週(網路上還可以找到當年的題目,難度非同小可)。查理.范多倫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終究不敵良知的煎熬,zui後坦承主辦單位提供了他一些問題的答案。電影在查理.范多倫得知他被學校解聘的黯然中結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後來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收留,以及他們兩人後來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因為想當記者,所以輟學去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讀到了一本書,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本書就是十九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傳。(有關彌爾的一些生平介紹,請參閱本書第三百七十頁。)艾德勒讀到彌爾竟然是在五歲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在大學的正式求學。(不過因為他拒絕上體育課,所以沒能拿到學士文憑。但是他留校任教,zui後拿到了博士學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寫過第1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還以主編過《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以及擔任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查理.范多倫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後,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把《如何閱讀一本書》原來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我們讀到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理.范多倫共同領銜的。(其間一些補充說明,請參考本書作者序。)
我因為對范多倫故事的好奇,而去買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而zui後滿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還有對閱讀及出版的重新認識。
一氣讀完後,有兩種強烈的感覺。
先是羞恥。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為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才讀這本書,幾乎可說無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惱: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節省多少閱讀的冤枉路?
但,另一個感觸則是:何其有幸。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才讀到這一本書,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有幸。這麼多年來,我在閱讀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言,這本書幫我就讀書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許多印證和總結。如果沒有經歷這麼多年的尋覓與顛簸,發現與失落,我讀這本書的感受不會這麼深刻,收穫也不會這麼豐富。因此不論就讀者還是出版者的身分,我相信這本書都深遠影響我的未來。
因此,我必須謝謝介紹這本書給我的汪怡先生。謝謝他那天下午在來來飯店的指點。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工作,所以一方面決定出版這本書,一方面也決定自己動手翻譯。
但是一旦開始翻譯之後,就知道實際的時間多麼不夠。尤其後來我的工作異動,有些新的計畫要出發,再加上當時還在同時進行另一本《二○○一:太空漫遊》的翻譯,所以,另找一位譯者,也就是朱衣來一起合作,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事實上,這本書幾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譯的。我的工作,則是把她的全部譯稿再仔細校閱一遍。這樣我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讀者發現翻譯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責任由我們共同承擔。
我進出版業的第1份文稿,就是朱衣幫我做的校閱。多年後能有機會和她一起合作這本書,覺得非常榮幸。而由於我們翻譯的遲延,導致許多讀者一再查詢出書時間之不便,也在此一併致歉。
這本書的序言,是艾德勒在一九七二年,《如何閱讀一本書》新版出版時所寫。三十一年後再讀,仍然不能不嘆服兩位作者對教育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ya馬遜網路書店的排行榜上,《如何閱讀一本書》排名第五百六十九名,歷久彌新,由此可見。
現在,就請好好享受這頓知識的盛宴。
郝明義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长期在文字海洋里漫游却常常感到迷失的读者来说,简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泛读”者,对于书本,更多的是一种“阅”而非“读”。拿到这本“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与厚重,仿佛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智慧。书本的纸张质感也很不错,适合长时间翻阅。初拿到手时,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先翻看了目录,看到那些诸如“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等章节的标题,内心就涌起一股期待。我常常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合上盖子后,脑海中留下的似乎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无法清晰地梳理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更遑论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原来阅读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字接收,而是一个主动、有目的、有层次的过程。它提供的并非一套死板的阅读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一种通往深度理解的路径。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阅读之旅”,希望它能帮助我摆脱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真正地“读懂”一本书。
评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于阅读技巧的提升,更在于它引导我重新审视了“知识”本身。过去,我常常把阅读当作获取零散信息的方式,而这本书则强调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主题阅读”的概念,这让我茅塞顿开。我常常会被某一领域吸引,然后一头扎进去,但往往是碎片化的学习,缺乏系统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主题,就应该在不同的书籍中寻找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论述,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这种方法论,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本书,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大的知识网络中去理解。我开始尝试将书中提到的方法运用到我的日常阅读中,比如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我会主动去寻找不同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对比他们的观点,找出其中的异同。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也锻炼了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我不再轻易接受单一的叙述。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抱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如何阅读”这种主题的书市面上并不少见,很多都流于表面,讲一些套话。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度和系统性。它不是告诉你“要多读”,而是告诉你“怎么读”。作者艾德勒先生的论述,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和文学功底之上,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际例子。他将阅读过程细致地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并且为每个层次都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检视阅读”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快速有效地了解一本书的大意,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深入阅读。这对于我这样时间有限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能。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消耗,而是一种主动的投资。我需要投入时间,更重要的是,需要投入思考。这本书,正在改变我与书籍之间的关系,让我从一个“书的消费者”逐渐转变为一个“书的思想探索者”。
评分我一直觉得,阅读应该是件愉快且富有成效的事情,但现实中,我常常陷入一种“读不进去”或者“读了就忘”的困境。《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的真正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精神的探索,一种智慧的传承。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阅读到分析阅读,再到主题阅读,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掌握更高级的阅读技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阅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当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时,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出阅读的迷雾,让我看到阅读的广阔天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书。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解锁更多知识大门的钥匙,对未来的阅读生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初步感受,是一种被“激活”的感觉。过去,我总觉得阅读是件很个人的事情,是作者在说话,我只是在听。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阅读更像是一种对话,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甚至读者与自己之间,通过文字进行的深刻交流。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它的语言虽然严谨,却充满了启发性。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书籍的剖析,让我认识到,并非所有书都值得用同一种方式去阅读。有些书是需要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分析阅读”的,而有些则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来快速把握其要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阅读的层次”的阐述,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阅读的局限性。我常常满足于“基础阅读”的阶段,停留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层面,却从未真正深入到“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境界。这本书提供的框架,就像一张地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阅读的更广阔天地。它让我意识到,要想真正掌握一本书的思想,就必须掌握提问、理解、批判等一系列主动的阅读策略。这不再是简单的“看”,而是“思考”与“理解”的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