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Carbon Project in China]

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Carbon Project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日生,彭斯震 著,郭日生,彭斯震 编
图书标签:
  • 竹林碳汇
  • 碳汇项目
  • 中国碳市场
  • 气候变化
  • 可持续发展
  • 竹资源
  • 生态补偿
  • 项目开发
  • 减排
  • 林业碳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5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559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Carbon Project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字数: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法农村CDM开发试点与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下,项目组编写了《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指南》,详细介绍了我国竹类资源利用在气候变化适应对策中的作用,以及项目开发实践等内容,特别是结合本项目在云南西双版纳开展的龙竹熊猫标准碳汇项目,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中国竹类资源与开发潜力
1.1 中国竹类资源及分布特点
1.2 竹类植物的生长繁殖
1.3 中国竹类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潜力

第2章 林业碳汇项目与竹林固碳能力
2.1 林业碳汇项目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2 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2.3 中国竹林碳汇的潜力

第3章 VER市场及碳汇项目开发标准
3.1 VER市场的供给机制
3.2 VER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3.3 基于减排项目的低碳融资
3.4 熊猫标准

第4章 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运行和管理
4.1 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运行、管理流程
4.2 项目筛选
4.3 利益相关方

第5章 竹林碳汇的计量和监测方法
5.1 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介绍
5.2 竹子造林项目碳汇计量方法
5.3 竹子造林碳汇监测方法

第6章 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6.1 项目概况
6.2 采用的方法学
6.3 项目边界
6.4 土地合格性
6.5 基线情景和额外性
6.6 项目碳汇量
6.7 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前言/序言


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指南 概述 本书旨在为在中国开发竹林碳汇项目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汇林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和碳汇增值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竹子以其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强、更新周期短等独特优势,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开发潜力。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竹林碳汇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碳汇计量、项目监测、方法学选择、到项目备案、交易以及后期管理等关键环节,为项目开发者、林业从业者、碳交易参与者以及相关决策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指导。 第一章: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本章首先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性,以及碳汇林业在全球碳减排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和政策导向,强调了发展竹林碳汇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国丰富的竹林资源禀赋、竹产业的现有基础以及竹林碳汇开发的潜在经济与生态效益,为读者建立对竹林碳汇项目开发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 第二章:竹林碳汇项目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本章深入讲解了碳汇、碳汇林业、碳信用、碳汇项目等核心概念,并详细阐述了竹材固碳的生理机制和生态功能。通过对比竹子与其他林木在生长周期、固碳速率、生物量积累等方面的差异,突显竹子在碳汇潜力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碳汇项目的基本原理,包括项目基线、额外性、可测量性、可核查性、永久性等关键要素,为理解后续的项目开发流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竹林碳汇项目的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目前在中国可用于竹林碳汇项目的方法学。我们将重点解析国内主流碳交易市场的认可方法学,例如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体系下的相关方法学。内容将涵盖不同方法学适用于不同竹种、不同经营模式以及不同项目区域的条件。读者将了解到如何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最有效的方法学,以确保碳汇计量和监测的科学性与合规性。本章还将提供方法学选择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际应用。 第四章:竹林碳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 一个成功的竹林碳汇项目始于周密的规划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本章将指导读者进行项目区域的选择与评估,考虑因素包括竹林面积、竹种、生长状况、土地权属、经营管理条件以及潜在的碳汇量。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包括项目开发、监测、核查、交易等各项成本的估算,以及预期获得的碳信用收入。此外,本章还将探讨项目潜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例如自然灾害、病虫害、政策变化、市场波动等,确保项目具有可持续性。 第五章:竹林碳汇的计量、监测与报告(MRV) 计量、监测与报告(MRV)是竹林碳汇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本章将系统地介绍竹林碳汇计量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全林生物量估算法、采伐后竹材储碳量计算等。我们将详细阐述项目监测计划的制定,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数据收集方法(如卫星遥感、地面调查、竹林样地调查等),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章还将指导读者如何编制详细的项目监测报告,为后续的碳汇核查提供依据。我们将强调MRV过程的透明性、可追溯性和科学性,是获得有效碳信用的关键。 第六章:竹林碳汇项目的备案与注册 完成MRV工作后,下一步便是将项目进行备案和注册。本章将详细介绍在中国不同碳交易市场(如CCER市场)的项目备案流程。内容将涵盖项目申请材料的准备,包括项目设计书、MRV报告、相关证明文件等。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与项目注册机构进行对接,理解备案审核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此外,本章还将探讨项目注册的意义,以及注册完成后将为项目带来哪些权益。 第七章:竹林碳汇项目的碳信用核查与交易 碳信用核查是项目获得可交易碳信用的关键环节。本章将详细介绍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在竹林碳汇项目中的作用,以及核查的标准和流程。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配合核查机构完成现场核查和文件审核,以及如何根据核查报告进行项目信息修正。在碳信用获得核准后,本章将进一步介绍碳信用的交易机制,包括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交易方式、交易平台、交易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将分析碳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为项目开发者提供市场交易的参考。 第八章:竹林碳汇项目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碳汇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碳信用的获得,更在于其长期的可持续经营。本章将重点探讨竹林碳汇项目的可持续管理策略。内容将涵盖竹林的科学经营管理,包括采伐更新、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土壤保护等,以确保竹林的健康生长和碳汇功能的稳定。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如何将碳汇项目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例如发展竹材加工、竹制品生产、生态旅游等,实现碳汇收益与多元化收入的双重增长,从而提高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并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中国竹林碳汇项目的挑战与机遇 本章将对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政策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技术应用瓶颈、项目管理能力不足、小农户参与障碍等。同时,也将重点阐述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发展的巨大机遇,例如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增长的碳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以及竹子本身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对挑战与机遇的辩证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视角。 第十章: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开发的案例分析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过程,本章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竹林碳汇项目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将覆盖不同地区、不同竹种、不同项目模式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实际项目的详细剖析,包括项目背景、方法学选择、MRV实施、备案交易、经济效益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实践借鉴。 结论 本书力求为中国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者提供一份系统、详实、可操作的指南。通过对竹林碳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深入解析,本书希望能帮助项目开发者规避风险、优化流程、最大化项目收益,并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竹林碳汇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竹子将成为助力中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好奇。通常这类专业指南,要么是按时间顺序(从准备到实施再到验收),要么是按学科模块(技术、经济、法律)。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叙事。比如,它是否会针对一个典型的竹林碳汇项目可能遇到的‘卡点’进行剖析?例如,如何确保当地竹农的权益得到保障?如何建立一个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避免“大户独占”的现象?一个好的指南不应该只教你“怎么做”,更要教你“如何避免犯错”。我期待看到一些“反面案例”的分析——哪些项目因为低估了前期投入、高估了碳汇量而被否决或失败,从中吸取的教训是什么。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参考手册,而成为一个经验教训的集合体,这对于追求稳健发展的投资者来说,价值是几何级的增长。这种深入剖析实践中痛点的能力,是衡量一本指南专业深度的重要标尺。

评分

从一个宏观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这本书如何定位“中国竹林碳汇项目”在全球碳中和版图中的作用。它是否会提及与其他林业碳汇(如森林、草原)相比,竹子在碳汇效率、生长周期、应对气候变化弹性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鉴于中国正积极推动“双碳”目标,这本书是否有能力提供一个前瞻性的市场分析——未来五年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规模预期、竹子碳汇的潜在价格区间,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碳信托)来放大项目的影响力?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可能会很快过时。只有当它能够将技术指南嵌入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阐述,并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商业化路径,它才能成为一本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超越地方实践的战略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竹林剪影的细腻纹理,立刻让人联想到一片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竹海。我原本对“碳汇”这个概念有些模糊,觉得它高深莫测,充满了专业术语。然而,拿到这本书后,那种厚重感和专业性并没有带来阅读上的压力,反而激发了我探索的兴趣。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搭建起一座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解析,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竹林资源丰富的国度,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乡村振兴一线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清晰的项目申报流程、技术标准,甚至是一些案例分析,那将是无价之宝。我特别关注它在风险评估和长期监测维护方面的论述,毕竟任何可持续的项目都需要对未来有周全的考量,希望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能指导实践的“行动手册”。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气质是沉稳且充满希望的,仿佛能闻到竹叶被雨水打湿后散发出的清新气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堪称一流,纸张的选择很有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环保纸张,本身就与“碳汇”和“自然保护”的主题遥相呼应,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我翻阅时,发现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介绍“竹子如何吸收二氧化碳”这种基础知识,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政策法规的适应性。在中国这样一个政策变化频繁的环境下,能否准确解读最新的国家气候战略和林业政策,直接决定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力。我设想这本书会花费大量篇幅来梳理从项目立项、碳核算方法论选择到最终国际或国内核证机构认证的全套流程。更令人期待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竹种(如毛竹、楠竹等)和不同地理气候带(如南方湿润区与北方半干旱区)的差异化管理建议。如果它能深入到地方林业部门的实际操作层面,提供模板化的申请文档或常见问题解答,那无疑会极大降低普通企业或合作社参与此类项目的门槛,让“碳汇”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停留在纸面规划上。

评分

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定位显然非常广泛,但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平衡技术深度与可读性。我个人背景偏向于项目管理和政策研究,我非常希望看到书中关于“项目监测、报告与核查”(MRV)流程的详细描述。这不是简单的工具介绍,而是关于如何利用现代遥感技术、GIS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以满足国内外严格的核证标准。书中是否会提供关于数据质量控制的SOP(标准操作程序)?此外,对于非专业人士,比如地方政府代表或潜在的社会资本投资者,他们需要快速抓住项目的核心价值点。如果书中能设计一些图表化的流程图,用清晰的商业语言总结项目的净现值(NPV)或内部收益率(IRR)预测模型,那将极大地增强其作为“指南”的实用性。总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本既能让生态学家满意、又能让金融分析师认可的跨界之作,真正实现科学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推动竹林碳汇事业的规模化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