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葛瑞汉 著,张海晏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古代哲学
  • 论辩
  • 思想史
  • 学术史
  • 哲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哲学研究
  • 论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386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804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9
字数:4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参考了中国文献现有的英文译本,但所有引文全都是重译的。这对于保证关键词译法的一致性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怎样,可资利用的翻译必然反映出19世纪以来汉学研究进展各阶段的水平;读者如在旧译本中查找《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引文,有时会发现难以识别。《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汉语拼音采用的是韦氏音标系统。

作者简介

  葛瑞汉(1919-1991),当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和哲学家。1919年生于威尔士: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二战期间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接受日语培训,并被派往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担任日文翻译;退役后重返亚非学院学习中文,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获博士学位,历任讲师,教授:1981年当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1991年病逝。《泰晤士报》称他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权威,中国哲学与诗词的天才翻译家,把中国古代的生活理念介绍给西方的杰出阐释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两位中国哲学家:程明道与程伊川》(1958年)、《列子译注》(1960年)、《价值问题》(1961年)、《后期墨家逻辑、伦理与科学》(1978年)、《(庄子):内七篇及其他作品》(1981年)、《理性与自发性》(1985年)、《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1986年)、《中国哲学与哲学文献研究》(1986年)、《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1989年)和《理性中的非理性》(1992年)等。其中,《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哲学的古典时期(公元前500-前200年)正处于周王朝衰亡与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前221年),一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统天下的中央巨擘的特殊时代。由于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国家权力自上而下推行大一统,遂致诸子百家的兴起。此一时期,哲学争鸣与理性论辩。
  “这是一部极具可读性和巨擘性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一部具有哲学原创性、敏锐感和深刻洞识的著作。在未来很多年,它必定将成为初学者所偏爱的学术指南,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主要资源和起点,从而居于核心地位。此书不啻为一席哲学盛宴!”
  ——弗格瑞特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
  
  “葛瑞汉的《论道者》是其在汉学、语言学和哲学交汇领域优秀学术生涯的高峰。我相信,这部书很快将成为中国哲学课程的标准教科书——不仅如此,由于此书对比较哲学这个新兴领域的众多而独创的贡献,它将被所有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经常引用。”
  ——罗思文 美国马里兰大学圣玛利亚学院教授
  
  “这是迄今我所见到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令人兴奋和极具洞察力的描述。葛瑞汉博士分析了儒家和墨家,论说了庄子和道家的学说,讨论了像公孙龙这样的逻辑学家……总之,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书!”
  ——李约瑟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

目录

中文版代序
英文版原序
导言
一 天命秩序的崩溃
1.保守的回应:孔子
礼与乐
政府若礼仪
天与神
统一道德的纲领
孔子与20世纪西方哲学
儒学在中华文明的中心地位
2.激进的回应:墨子
三表法
功利主义的检验对传统实践的批判
统一的道德原则
国家的集权化与官僚化
天、神与命
墨家学派的划分
3.返归隐居生活:杨朱学派
杨朱学派的学说
假定的杨朱利己主义
4.小社会的理想化:神农乌托邦
神农的黄金时代
许行
神农理想的影响
5.理性论辩的加剧:诡辩论者
惠施
公孙龙
《白马论》
《指物论》
《左右论》
6.主体性的发现:宋钘
《管子·内业》

二 从社会危机到形而上学危机:天人相分
1.从孔子到孟子:道德根植于天赋的人性
政府
与告子辩论人性
人性善
两部儒家文献:《大学》与《中庸》
2.从墨子到后墨:理性功利原则的道德的再锤炼
知与名
化与必
三 天人分途
……
四 帝国及天人的再统
附录1 中国道德哲学的准三段论划分
附录2 中国思想与汉语的关系
注释
英文缩写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葛瑞汉论著目录
重印附记

精彩书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
  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兼爱中》)
  接着,继续讨论“八害”的其余部分,结束于“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墨子的“兼爱”明显源于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一”。但孔子把它理解为纷繁的礼仪义务之网的指导原则,墨子则把它抽象为礼仪义务本身也将由其判断的超验原则(transcendent principle)。“兼爱”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正是这种由对某一原则的无情执着,推导出它的逻辑结论,使墨家学说展现出不仅有别于儒家而且有别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思想面貌,正是在这几个世纪,这个文明形成了其持久延续的形态。墨家以外无人发现以下一点是可以容忍的:你应该像关爱你自己的家庭一样关爱别人的家庭。这条教义无论如何含有一个难题,直到后期墨家将墨家伦理体系精致化后才得以澄清。虽然对他人的爱应该是平等的,无论亲疏远近,然而每人都把对自己亲人的关爱包括在他的义务之中,这也正是为了全体的利益。“兼爱”是一种道德原则而非社会平等原则。这个问题在儒家孟子与墨家人物夷子的一场论战中提了出来。孟子为了证明善良冲动即人性,曾以孺子入井为例;因为无论落井者亲疏与否,人们都会为之震惊,前去搭救。夷子则认为这意味着对儿童的爱与亲疏远近无关,尽管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家人的关爱;而且,君王对百姓的爱亦复如此,用《尚书》中的一句话说,叫做“若保赤子”。
  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这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夷子的“二本”,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与偏爱自己的亲人,被孟子视为自相矛盾的原则。
  “兼爱”原则的最直接应用,便是“非攻”。它提到“国与国相攻”是六害之首,彼此间的爱可将它消弭。反战的论点首先是基于对进攻者,其次是社会全体利害的审慎权衡。战争干扰了农业耕种和收获,在征战或灾疫中夺去了无数生灵,消耗了大量武器和马匹,故而,因没有牺牲贡奉而疏远了祖先神灵。然而,为什么要进行战争呢?君王说:“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这位墨者认为,胜者的称号没有实际用处,他说:“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丧者之44多。”攻占一个小城,杀人也许数万,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渐趋空旷的诸侯国竞相吸引移民前来开荒垦地。“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忠,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
  但是,南方的荆、吴和北方的齐、晋这种靠吞并小国而确有所获的大国又怎样呢?否定的看法是,这只对少数人有利而对大多数人有害。“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好似医生有一种药,万人食之而四、五人见效,“犹谓之非行药也”。接着以被战争吞灭的国家为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在一个原作者和成书年代常有疑问的时代,我们欣喜地注意到,所有这些事例都发生于公元前432年至前431年之间,在墨子的时代流传。
  ……

前言/序言

  这是一部古典古代(公元前500-前200年)的中国哲学通史,得益于近数十年来有关中国哲学文献、语法和注释研究的进展。它的主题既关注于哲人们思考什么,也关注他们怎样思考,焦点集中于对抗学派间的争论。我们现在得知,这些文献的理性话语(rationaldiscourse)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多得多,自从学者们充分考察后期墨家文集,因而对文本问题不再感到畏惧以后更是如此。但本书也同样关注对与西方理性极端相反的思维模式的分析,关注《老子》的格言、阴阳宇宙论的关联性和《周易》的占筮系统等。本书中的直接引文有时超出我所要解释说明的范围,以避免将“思想”与思和说(thinking and saying)危险地分离开,除了“兼爱”(墨子)、“性善”(孟子)和“性恶”(荀子)等标签和口号外,这种分离使余下的东西所剩无己。
  20世纪早期用英文著述的主要中国哲学史著作,出自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激发而重新考察自己传统的中国人,如接受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胡适与接受新实在论(Neo-Realism)的冯友兰。近年来,最具创意的观点来自西方汉学与专业哲学的交汇处,如哲学家弗格瑞特(Herbert Fingarette)的《孔子:神圣即凡俗》以及汉学家安。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 内容梗概: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学说,而是聚焦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那些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们,如何通过激烈的思想交锋,辨析道理,确立各自的哲学体系。本书以“论辩”为核心线索,勾勒出中国哲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到汉代经学确立,再到魏晋玄学兴盛,直至宋明理学高峰的宏大图景。通过梳理不同学派、不同时代思想家之间的对话、反驳与融合,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在观念、方法、范畴上的演进与创新,以及这些论辩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书重点探讨的领域与核心论点: 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站在思想前沿、勇于挑战权威、不断追问“道”的本质与运行规律的先哲们。我们关注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哲学教条,而是动态生成、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碰撞。 论辩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将追溯中国哲学论辩的源头,考察早期神话传说、史官记载中蕴含的朴素的辩论智慧。重点将放在春秋时期,孔子与隐士、诸子之间的问答,以及墨子对儒家、道家等学说的批判,揭示早期论辩的特点,如注重伦理道德、关注社会秩序、以及对“天命”的初步反思。 诸子百家的大辩论与思想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书的重头戏。我们将深入分析: 儒家与墨家: 孔子、孟子、荀子对仁、义、礼、智、信等概念的阐释,以及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本书将重点呈现双方在人性善恶、社会治理、战争观等议题上的尖锐对立与辩驳,分析墨家以“效用”为标准的论辩方法与儒家以“德性”为核心的论辩方式的差异。 道家与名家: 老子、庄子对“道”的玄思,对“无为”、“自然”的推崇,以及对人为礼法、名分的批判。我们将探讨庄子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在“白马非马”、“物化”等问题上的逻辑游戏与形而上辩论,分析道家超越世俗的论辩智慧与名家对概念精准性的追求。 法家与其他学派: 商鞅、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如何以“富国强兵”、“君臣之术”为核心,批判儒家、道家的“仁政”、“无为”,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本书将呈现法家严谨、功利的论辩风格,以及其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 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 简要梳理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分析他们在军事策略、宇宙规律、政治游说等方面的论辩特点,以及这些论辩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 汉代经学:论辩的理论化与体系化: 随着汉代大一统王朝的确立,儒学成为显学。本书将探讨董仲舒“天人感应”、“三统论”等学说的形成过程,分析汉代学者如何通过“驳论”、“说”等形式,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进行阐释、论证,形成庞大的经学体系。重点将关注汉代经学内部的学术争鸣,如“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议,以及对“天人关系”的哲学解读。 魏晋玄学:形而上学的论辩与思想解放: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开始转向对生命、存在、精神的深层思考。本书将重点分析: “有”与“无”的辩论: 何晏、王弼等人如何从老庄哲学出发,对“有”与“无”、“名”与“实”等形而上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儒家经典进行“玄学化”的解读。 “圣人”的形象重塑: 郭象如何批判“有生于无”的观点,提出“独化论”,构建出更为积极的“有”的哲学。 “庄学”的复兴: 竹林七贤等人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人生自由、精神解脱的追求,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言论与行动中。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本书也将简要触及玄学与早期传入的佛教思想的交流与论辩,分析两者在“空”、“有”、“轮回”等概念上的相互影响。 宋明理学:心性论与格物致知: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又一个高峰。本书将深入探讨: 北宋五子: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气学”与“仁爱”,二程(程颢、程颐)的“理”的本体论与“天理”的观念,以及邵雍的“象数”哲学。本书将重点呈现他们对“道”、“理”、“心”、“性”的探讨,以及他们如何与佛道思想进行辨析。 南宋四家: 陆九渊的“心即理”主张,与朱熹“格物致知”学说的根本性分歧,以及“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代心学: 王阳明如何将“心即理”发扬光大,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哲学范畴,并对传统儒学进行重塑。本书将分析王阳明在实践中的论辩,以及他与当时主流思想的差异。 理学内部的争鸣: 包括对“理”的体用、存有状态,对“气”的作用,对“心”的本体地位等问题的不同看法。 论辩的方法论与哲学意义: 本书不仅呈现论辩的内容,更关注论辩的方式与方法。我们将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运用的: 类比与譬喻: 如《庄子》中的寓言,孟子的“蜂 the bee”的比喻。 因果推论与逻辑推理: 如墨家的“三表法”,法家的“君臣之术”。 概念辨析与定义: 如名家的“白马非马”。 历史与经验的引用: 如儒家对尧舜禹汤的追溯。 形而上学思辨: 如道家、魏晋玄学对“有”、“无”、“道”的探讨。 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这些论辩所体现的哲学意义: 对“道”的理解: 从“道”是宇宙本体、道德原则到“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再到“道”是人心本然之性。 对“人”的定位: 从“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到“人”是禀赋的生灵,再到“人”是具有无限创造力的主体。 对“知”与“行”的认识: 从“闻道”、“知行合一”到“致知”。 对“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探索。 本书的价值与创新之处: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力求通过对论辩的深入挖掘,展现中国古代哲学并非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思想海洋。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1. “论辩”视角的新颖性: 多数哲学史著作侧重于梳理学派的传承与发展,本书则将“论辩”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通过思想交锋来揭示哲学观念的生成、演变与深化,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哲学思想的生命力。 2. 对思想家“动态”的呈现: 本书不将思想家视为静态的符号,而是还原他们在一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如何面对质疑、提出观点、回应挑战,展现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 3. 史料的精炼与解读的深刻: 本书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论辩材料,并进行深入的解读,力求触及思想的本质,揭示论辩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4. 体系化的论证: 本书将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有机地串联起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论辩,构建起一部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史。 5. 超越“是”与“非”的评价: 本书在呈现不同观点论辩的同时,避免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力求理解各学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逻辑依据与合理性,展现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哲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包括哲学专业学生、研究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思想根源、洞悉传统智慧的读者。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追问与辩驳,构建起我们今天依然受益匪浅的思想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体现了编者对内容的尊重。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依然感到愉悦。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那些旁征博引的史料,它们并非只是用来点缀门面,而是作为支撑论点的坚实基石。例如,在探讨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到政治伦理的构建时,作者穿插了大量关于早期占星术和礼制变迁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使得那个时代的思想氛围跃然纸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哲学史,而是在一位博闻强识的学者带领下,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每一层泥土之下,都埋藏着先人的智慧结晶。这种扎根于历史细节的思辨,远比空泛的理论探讨来得更为可靠和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专著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音乐会。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那些复杂的形而上学议题,在白描之中也显得清晰可辨。比如,书中对名家“白马非马”的论证过程,我过去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场景重现,让我瞬间领悟了其中蕴含的逻辑张力。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古代文本的解读,而是常常将古代的争论与现代人的困境进行微妙的呼应。读到关于“仁”与“义”在现实政治操作中权衡的部分,我深切地体会到,古人的烦恼,其实也是我们今人绕不开的伦理困境。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在历史的深处,照见自己的影子。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将古代哲学“简化”或“神化”的读物感到不耐烦,它们往往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思想的深度。然而,这本书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尊重那些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性。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亲自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思辨之中。作者在处理儒家不同流派——比如荀子和孟子在人性论上的分野——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公允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将这两种力量视为塑造中国精神气质的两股基石,并分析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潮汐中互相拉扯、共同前进。这使得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再是单线条的道德教化,而是一幅充满动态张力的思想图景。对于真正想探究中国思想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清醒剂”。

评分

书架上摆着不少关于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但唯独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深入其境的感觉。它没有生硬地堆砌那些拗口的古代词汇,而是像一位老道的引路人,带着你缓缓步入那片充满智慧与思辨的沃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剖析得入木三分,仿佛能听到当年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中慷慨陈词的声响。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道家与法家思想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褒贬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两种世界观在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历史的特定阶段发挥作用。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讨论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波在胸中激荡。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思辨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许多过去感觉混沌不清的古代概念,如今都变得脉络清晰起来。这本书的非凡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孔子说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孔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必须那样说”。作者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将哲学观点放置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去审视。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例如,关于道家“无为”思想的阐释,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消极避世,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对早期农业社会治理模式的合理性支撑,以及这种“无为”在权力结构下的微妙转化。这种深度挖掘和层次解析,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丝毫不觉沉重,反而充满了一种求索真理的兴奋感。

评分

老师力荐的书

评分

挺好的 发货速度挺快的

评分

挺好的 活动入手便宜

评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两位中国哲学家:程明道与程伊川》(1958年)、《列子译注:道的经典》(1960年)、《价值问题》(1961年)、《后期墨家逻辑、伦理与科学》(1978年)、《 :内七篇及其他作品》(1981年)、《理性与自然》(1985年)、《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1986年)、《中国哲学与哲学文献研究》(1986年)、《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1989年)和《理性中的非理性》(1992年)等。其中,《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葛瑞汉(1919—1991),当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和哲学家。1919年生于威尔士;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二战期间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接受日语培训,并被派往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担任日文翻译;退役后重返亚非学院学习中文,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获博士学位,历任讲师,教授;1981年当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1991年病逝。《泰晤士报》称他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权威,中国哲学与诗词的天才翻译家,把中国古代的生活理念介绍给西方的杰出阐释者。”

评分

注释

评分

挺好的 发货速度挺快的

评分

导言

评分

那是一个变乱的时期,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评分

主题索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