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群書治要五十講
定價:49.8元
作者:_1.html>蕭祥劍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12616578
字數:
頁碼:5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群書治要五十講》是作者關於《群書治要》五十次講座的文字結集。《群書治要》自其問世後,雖成就瞭有唐一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但其命運多舛,自宋以來即已銷聲匿跡,不見於中華大地。清嘉慶年間該書方由日本返迴中國故土,但並未引起時人的重視,更未廣為流傳。直至老一代革命傢習仲勛同誌發現該書的價值,親自題詞“古鏡今鑒”,再度齣版之後,方始為社會所關注。《群書治要五十講》作者潛心閱讀該書三年,先後主持齣版瞭《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譯注》等書,錄製瞭數百小時關於《群書治要》的講座。《群書治要五十講》總結瞭《群書治要》的治國智慧,為現代人瞭解此書大開方便之門,尤其值得領導者一讀。
目錄
*講 《群書治要》:齊傢治國必讀之經典
《群書治要》的緣起
《群書治要》的編撰乃
《群書治要》的流傳
《群書治要》概覽
第二講 “聖賢政治”之以道治國(一)
“聖賢政治”的境界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三講 “聖賢政治”之以道治國(二)
“元亨利貞”的啓示
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
失天之度,雖滿必涸
*上之道,莫若法天
第四講 “聖賢政治”之以德治國(一)
道德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齊傢治國,修德為本
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非有所為,上德之道
為政以德,孝為德本
第五講 “聖賢政治”之以德治國(二)
《孝經》感應章的啓示
舜帝的故事
為什麼古人要舉孝廉
厚德方能載物,無德必有災殃
孔夫子對領導乾部的提醒
第六講 “聖賢政治”之仁義治國(一)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推己及人為仁
仁昭義立,德博化廣
……
第七講 “聖賢政治”之仁義治國(二)
第八講 “聖賢政治”之仁義治國(三)
第九講 “聖賢政治”之以禮治國(一)
第十講 “聖賢政治”之以禮治國(二)
第十講 “聖賢政治”之以樂易俗(一)
第十一講 “聖賢政治”之以樂易俗(一)
第十二講 “聖賢政治”之以樂易俗(二)
第十三講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
 教學的宗旨和目標
第十四講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二)
 數學的內容和形式
第十五講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
 用人決定成敗
第十六講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
 如何求取賢纔
第十七講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三)
 如何識彆賢纔
第十八講 任用賢能,去除奸佞(一)
 如何任用賢纔
第十九講 任用賢能,去除奸佞(二)
 如何識彆佞臣
第二十講 拔奇取異,安定社稷多事之世須用奇
第二十一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鋪(一)
 曆史的經驗總結
第二十二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鋪(二)
 正確認識德教和法治
第二十三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鋪(三)
 先仁而後法,先教而後刑
第二十四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鋪(四)
 以人為本,謹慎用刑
第二十五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鋪(五)
 提升治國的境界
第二十六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寜(一)
 為政要以民為本
第二十七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寜(二)
 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二十八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寜(三)
 時刻心存百姓
第二十九講 重本輕末,去奢從儉(一)
 治國要以傢為本
第三十講 重本輕末,去奢從儉(二)
 古人如何處理工商業和農業的關係
第三十一講 重本輕末,去奢從儉(三)
 杜絕奢靡之風,禁作奇技淫巧
第三十二講 偃武修文,以德遠懷遠(一)
 謹慎用兵,不可好戰
第三十三講 偃武修文,以德遠懷遠(二)
 誅暴討亂,奉行天道
第三十四講 虛心納諫,忠言真諫(一)
 為君要善於納諫
第三十五講 虛心納諫,忠言真諫(二)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第三十六講 虛心納諫,忠言真諫(三)
 體涼為臣講速的是易
第三十七講 虛心納諫,忠言真諫(四)
 國之將興,貴在諫臣
第三十八講 治國就是治吏(一)
 考功按績,舉賢任能
第三十九講 治國就是治吏(二)
 以德賜爵,依功施祿
第四十講 勤修善政,化解災害(一)
 應對災害的古老智慧
第四十一講 勤修善政,化解災害(二)
 反躬修德,化解災難
第四十二講 曆史證明的因果律(一)
 善有善根,惡有惡報
第四十三講 曆史證明的因果律(二)
 作惡多端,必遭惡報
第四十四講 齊傢治國,女德為要(一)
 王化始於閨門
第四十五講 齊傢治國,女德為要(二)
 男女要各守本位
第四十六講 齊傢治國,女德為要(三)
 女子無德,貽害傢國
第四十七講 居安思危,慎終如始(一)
 要懂得預防禍患
第四十八講 居安思危,慎終如始(二)
 做一個明智的“先醒者”
第四十九講 盛衰興亡的規律文化是國傢的命脈
第五十講 以古鑒今,古為今用學習的目的全在應用
作者介紹
蕭祥劍,1981年生於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2010年接觸學習《群書治要》,先後負責整理齣版瞭《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譯注》兩書;另齣版有《群書治要心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閤著);先後於錄影棚錄製《群書治要》的《周易治要》《尚書治要》《孝經
文摘
《群書治要》的流傳
這部重要的治國、治世的寶書,由於當時印刷術還不發達,在唐朝末年的戰亂中就失傳瞭。非常幸運的是,這部書被當時在唐朝的日本遣唐使有幸得到,所以就把這部書帶到瞭日本,交給瞭日本的天皇。
日本天皇得到這部書也是非常的高興,那個時候我們國傢在世界上是真正的超級大國,周圍的這些國傢都來唐朝學習中華文化。所以,日本天皇得到這部書後,自己帶頭讓臣子、皇子都學習這部經典。
根據日本島田翰著的《古文舊書考》稱:“《續日本後記》載:‘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開成三年,公元838年),天皇禦清涼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稱廣公讀《群書治要》。’”這是講到公G838年的時候,日本的天皇閱讀學習《群書治要》。
日本的《三代實錄》雲:“清和天皇貞觀十七年(‘貞觀’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號,相當於唐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四月,天皇讀《群書治要》。”由此可知,《群書治要》這部書在唐文宗的時候就已經傳到日本,一直到唐僖宗的時候,日本的清和天皇仍在和大臣共同研讀這部書。
所以,這部書對日本的影響也很大,一直受到日本皇室的重視。我們看到現在流傳下來的《群書治要》天明本的序言裏麵有一篇林信敬的《〈群書治要〉校正序》裏麵講道:“我朝承和、貞觀之間,緻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這是說日本在承和、貞觀年間,這大約是在公元834年到876年,這個時期日本社會也齣現安定繁榮的盛世局麵,未必不是藉助這本書的力量所成就的。
當時日本也效仿中國的經筵講習製度,即禦前講座。日本的禦前講座都講中國的經典,《群書治要》就是他們禦前經筵裏麵講解的一部重要經典。
在天明本的《〈群書治要〉考例》裏麵就講到:“經筵屢講此書”,就是給天皇和臣子講解這部書,所以成就瞭日本社會的盛世。所以,這部治世寶典,不僅在大唐發揮作用,在日本也發揮瞭巨大的作用。
這說明我們古聖先賢講的治國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因為古聖先賢所講的治國之道,不是自己想齣來的,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他們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之後,傳承給後代的。古代那些聖君明王,大多數都是聖賢人,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聖人,後世很多賢德君主、臣子也都是賢人。所以這部書裏麵講治國之道,也是講聖賢之道。
這部書在日本流傳的經過,根據日本天明本的記載,*早是在公元13世紀的時候,日本鐮倉幕府第五代武將軍北條實時,因其“好居書籍”,故在發現《群書治要》後,請中秘書寫“以藏其金澤文庫”。
古時候的書都是抄的,不像現在這個書到處都是,所以現在的許多人對書不重視,但是古人因為得到這個書很難,所以特彆的重視。我們現在得到“金澤文庫”的*本,全部是用毛筆字抄寫下來的,文字非常工整,非常難得。
後來,這部書傳到瞭德川傢康手裏,在日本曆史上,德川傢康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是江戶幕府的大將軍。德川傢康得到這本書後也很重視,知道這本書非常有價值,所以就讓人把這本書用活字排印。當時他得到這本書的時候,這部書已經丟失瞭三捲,隻有47捲瞭,所以現在我們得到的《群書治要》原本隻有47捲。可惜的是德川傢康得到這本書後,過瞭半年,他就去世瞭。
……
媒體推薦
暫無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沉穩而典雅的氣質,拿到手裏就有一種“值得細品”的感覺。內容上,它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不像那種大而全的史書,而是聚焦於那些真正能指導實踐的“黃金法則”。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古代“法製建設”的討論部分,作者沒有迴避古代法律體係的局限性,而是通過對比和解析,展示瞭其在特定曆史階段維護社會穩定的巨大貢獻。這種既肯定曆史價值又保持批判性審視的態度,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我常常在想,我們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是否忽略瞭那些建立在長期經驗基礎上的“慢哲學”?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高速發展中可能遺失的某些本質性的東西。它不是讓你照搬照抄,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如何從曆史的經驗中提煉齣適用於我們自己時代的精神內核。
評分這部匯編的選材角度非常獨特,它避開瞭那些被過度解讀的“大詞匯”,轉而聚焦於那些真正關乎日常運作和具體決策的實用智慧。我發現,書中所闡述的許多關於“人情練達”和“世事洞明”的道理,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依然是洞察人性的精確描述。例如,書中對“小人與君子”的區分,遠比我們日常口頭禪中那種簡單化的劃分要復雜和深刻得多,它細緻地描繪瞭不同心性在處理公共事務時可能産生的連鎖反應。這種對復雜性的尊重,使得全書的論述都顯得非常紮實可靠,沒有絲毫的浮躁之氣。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解一個精妙的古代數學題,需要耐心去拆解每一個前提和推論,最終纔能領悟到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精妙平衡。對於那些想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尋求一份清醒認知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難得的指南。
評分這部新近讀到的關於傳統文化精髓的選本,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古代智慧之旅。它的編排頗具匠心,並非簡單地羅列經典條目,而是融入瞭現代的解讀視角,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古代治理理念,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析那些治國安邦的原則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洞察力。比如,在闡述“取士之道”時,書中不僅僅停留在對德行和纔能的強調上,更深入探討瞭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結構中平衡“實乾”與“清流”的價值。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對古代賢者的良苦用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深思,思考如何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依然能堅守住那些曆經時間考驗的為政之要。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對現實問題的關懷,讀完後,感覺思維的層次都提升瞭不少,對“如何做人做事”也有瞭更清晰的脈絡。
評分說實話,初拿到這本書時,我還擔心內容會過於枯燥、教條化,畢竟涉及的是古代的“要旨”,很容易淪為僵硬的教本。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遴選篇目時,顯然是下瞭大功夫,每一篇的選取都精準地抓住瞭古代典籍中最具操作性和啓發性的核心思想。更讓人驚喜的是,作者的行文風格極為流暢自然,沒有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反而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讀到一些關於君臣相處之道的論述時,那種權衡利弊、進退有節的智慧,簡直像是為現代職場關係提供瞭一份精妙的“使用說明書”。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慎言”的強調,那份對語言力量的敬畏,在如今這個充斥著碎片化錶達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及時。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對心性的打磨,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一份沉靜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知行閤一”的召喚力。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理論層麵進行空泛討論的讀物,而是充滿瞭強烈的時間維度感和實踐導嚮性。作者在解讀古代官員如何處理突發事件、如何平衡地方與中央利益時,那種務實到近乎冷峻的分析,非常引人入勝。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物資調配與儲備”的章節,對於古代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應對天災人禍的策略,書中有著非常詳盡且富有邏輯性的梳理。讀起來,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麵對巨大壓力時,那種沉著應對、步步為營的姿態。這種精神氣質的傳遞,遠比單純背誦幾條政策條文要有效得多。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治要”,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個具體決策中的細緻考量和人文關懷的統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們能夠更穩健地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