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群书治要五十讲
定价:49.8元
作者:_1.html>萧祥剑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12616578
字数:
页码: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群书治要五十讲》是作者关于《群书治要》五十次讲座的文字结集。《群书治要》自其问世后,虽成就了有唐一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其命运多舛,自宋以来即已销声匿迹,不见于中华大地。清嘉庆年间该书方由日本返回中国故土,但并未引起时人的重视,更未广为流传。直至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发现该书的价值,亲自题词“古镜今鉴”,再度出版之后,方始为社会所关注。《群书治要五十讲》作者潜心阅读该书三年,先后主持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等书,录制了数百小时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群书治要五十讲》总结了《群书治要》的治国智慧,为现代人了解此书大开方便之门,尤其值得领导者一读。
目录
*讲 《群书治要》:齐家治国必读之经典
《群书治要》的缘起
《群书治要》的编撰乃
《群书治要》的流传
《群书治要》概览
第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一)
“圣贤政治”的境界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二)
“元亨利贞”的启示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失天之度,虽满必涸
*上之道,莫若法天
第四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一)
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齐家治国,修德为本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非有所为,上德之道
为政以德,孝为德本
第五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二)
《孝经》感应章的启示
舜帝的故事
为什么古人要举孝廉
厚德方能载物,无德必有灾殃
孔夫子对领导干部的提醒
第六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一)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推己及人为仁
仁昭义立,德博化广
……
第七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二)
第八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三)
第九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一)
第十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二)
第十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一)
第十一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一)
第十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二)
第十三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
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第十四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
数学的内容和形式
第十五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
用人决定成败
第十六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
如何求取贤才
第十七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三)
如何识别贤才
第十八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一)
如何任用贤才
第十九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二)
如何识别佞臣
第二十讲 拔奇取异,安定社稷多事之世须用奇
第二十一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铺(一)
历史的经验总结
第二十二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铺(二)
正确认识德教和法治
第二十三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铺(三)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
第二十四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铺(四)
以人为本,谨慎用刑
第二十五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铺(五)
提升治国的境界
第二十六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
为政要以民为本
第二十七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二)
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二十八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三)
时刻心存百姓
第二十九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一)
治国要以家为本
第三十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二)
古人如何处理工商业和农业的关系
第三十一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三)
杜绝奢靡之风,禁作奇技淫巧
第三十二讲 偃武修文,以德远怀远(一)
谨慎用兵,不可好战
第三十三讲 偃武修文,以德远怀远(二)
诛暴讨乱,奉行天道
第三十四讲 虚心纳谏,忠言真谏(一)
为君要善于纳谏
第三十五讲 虚心纳谏,忠言真谏(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第三十六讲 虚心纳谏,忠言真谏(三)
体凉为臣讲速的是易
第三十七讲 虚心纳谏,忠言真谏(四)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
第三十八讲 治国就是治吏(一)
考功按绩,举贤任能
第三十九讲 治国就是治吏(二)
以德赐爵,依功施禄
第四十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一)
应对灾害的古老智慧
第四十一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二)
反躬修德,化解灾难
第四十二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一)
善有善根,恶有恶报
第四十三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二)
作恶多端,必遭恶报
第四十四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一)
王化始于闺门
第四十五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二)
男女要各守本位
第四十六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三)
女子无德,贻害家国
第四十七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一)
要懂得预防祸患
第四十八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二)
做一个明智的“先醒者”
第四十九讲 盛衰兴亡的规律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第五十讲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学习的目的全在应用
作者介绍
萧祥剑,1981年生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2010年接触学习《群书治要》,先后负责整理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两书;另出版有《群书治要心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合著);先后于录影棚录制《群书治要》的《周易治要》《尚书治要》《孝经
文摘
《群书治要》的流传
这部重要的治国、治世的宝书,由于当时印刷术还不发达,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就失传了。非常幸运的是,这部书被当时在唐朝的日本遣唐使有幸得到,所以就把这部书带到了日本,交给了日本的天皇。
日本天皇得到这部书也是非常的高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是真正的超级大国,周围的这些国家都来唐朝学习中华文化。所以,日本天皇得到这部书后,自己带头让臣子、皇子都学习这部经典。
根据日本岛田翰著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天皇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这是讲到公G838年的时候,日本的天皇阅读学习《群书治要》。
日本的《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贞观’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号,相当于唐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这部书在唐文宗的时候就已经传到日本,一直到唐僖宗的时候,日本的清和天皇仍在和大臣共同研读这部书。
所以,这部书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一直受到日本皇室的重视。我们看到现在流传下来的《群书治要》天明本的序言里面有一篇林信敬的《〈群书治要〉校正序》里面讲道:“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这是说日本在承和、贞观年间,这大约是在公元834年到876年,这个时期日本社会也出现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
当时日本也效仿中国的经筵讲习制度,即御前讲座。日本的御前讲座都讲中国的经典,《群书治要》就是他们御前经筵里面讲解的一部重要经典。
在天明本的《〈群书治要〉考例》里面就讲到:“经筵屡讲此书”,就是给天皇和臣子讲解这部书,所以成就了日本社会的盛世。所以,这部治世宝典,不仅在大唐发挥作用,在日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说明我们古圣先贤讲的治国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因为古圣先贤所讲的治国之道,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他们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后,传承给后代的。古代那些圣君明王,大多数都是圣贤人,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圣人,后世很多贤德君主、臣子也都是贤人。所以这部书里面讲治国之道,也是讲圣贤之道。
这部书在日本流传的经过,根据日本天明本的记载,*早是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
古时候的书都是抄的,不像现在这个书到处都是,所以现在的许多人对书不重视,但是古人因为得到这个书很难,所以特别的重视。我们现在得到“金泽文库”的*本,全部是用毛笔字抄写下来的,文字非常工整,非常难得。
后来,这部书传到了德川家康手里,在日本历史上,德川家康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是江户幕府的大将军。德川家康得到这本书后也很重视,知道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所以就让人把这本书用活字排印。当时他得到这本书的时候,这部书已经丢失了三卷,只有47卷了,所以现在我们得到的《群书治要》原本只有47卷。可惜的是德川家康得到这本书后,过了半年,他就去世了。
……
媒体推荐
暂无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稳而典雅的气质,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值得细品”的感觉。内容上,它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那种大而全的史书,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能指导实践的“黄金法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古代“法制建设”的讨论部分,作者没有回避古代法律体系的局限性,而是通过对比和解析,展示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贡献。这种既肯定历史价值又保持批判性审视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是否忽略了那些建立在长期经验基础上的“慢哲学”?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高速发展中可能遗失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它不是让你照搬照抄,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如何从历史的经验中提炼出适用于我们自己时代的精神内核。
评分这部汇编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的“大词汇”,转而聚焦于那些真正关乎日常运作和具体决策的实用智慧。我发现,书中所阐述的许多关于“人情练达”和“世事洞明”的道理,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是洞察人性的精确描述。例如,书中对“小人与君子”的区分,远比我们日常口头禅中那种简单化的划分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心性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述都显得非常扎实可靠,没有丝毫的浮躁之气。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一个精妙的古代数学题,需要耐心去拆解每一个前提和推论,最终才能领悟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妙平衡。对于那些想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求一份清醒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指南。
评分这部新近读到的关于传统文化精髓的选本,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古代智慧之旅。它的编排颇具匠心,并非简单地罗列经典条目,而是融入了现代的解读视角,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古代治理理念,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析那些治国安邦的原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比如,在阐述“取士之道”时,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德行和才能的强调上,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平衡“实干”与“清流”的价值。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古代贤者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深思,思考如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依然能坚守住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为政之要。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现实问题的关怀,读完后,感觉思维的层次都提升了不少,对“如何做人做事”也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知行合一”的召唤力。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空泛讨论的读物,而是充满了强烈的时间维度感和实践导向性。作者在解读古代官员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平衡地方与中央利益时,那种务实到近乎冷峻的分析,非常引人入胜。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物资调配与储备”的章节,对于古代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应对天灾人祸的策略,书中有着非常详尽且富有逻辑性的梳理。读起来,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那种沉着应对、步步为营的姿态。这种精神气质的传递,远比单纯背诵几条政策条文要有效得多。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治要”,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具体决策中的细致考量和人文关怀的统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能够更稳健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教条化,毕竟涉及的是古代的“要旨”,很容易沦为僵硬的教本。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遴选篇目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每一篇的选取都精准地抓住了古代典籍中最具操作性和启发性的核心思想。更让人惊喜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极为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到一些关于君臣相处之道的论述时,那种权衡利弊、进退有节的智慧,简直像是为现代职场关系提供了一份精妙的“使用说明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慎言”的强调,那份对语言力量的敬畏,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碎片化表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心性的打磨,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一份沉静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