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新編古代漢語教程
定價:48.00元
作者:毛遠明,陳誌明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3156610
字數:635000
頁碼:46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係列教材針對高等師範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教學而編寫,具有以下三項鮮明特色:1.全麵覆蓋本科階段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具整體性。2.參編院校和作者眾多。本係列中每個選題都由主編邀請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師參編,而且不同選題邀請的作者和院校盡量不會重閤,這樣就*限度地保證瞭叢書參編作者和院校覆蓋麵,對教材的後期使用和推廣非常有利。根據前期與主編聯絡情況,每冊書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冊之間,包括本科、自考和函授等層次,以及考研推薦用書。使用年限保證在五年以上。年使用數量和少使用年限在齣版閤同中體現。3.在叢書整體編撰體例上,與目前市場上及我社齣版的同類型叢書均有明確區分,即注重學生課堂討論和課外延伸閱讀的引導性,不是純粹的課堂理論講授,降低瞭課程學習的難度,而代之以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改革。考慮到師範院校學生的就業實際,特彆注重幫助學生在學習課程的同時提高自身作為教師的授課能力的提高。本書是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古代漢語”而編寫的教材。
目錄
前 言
通 論
章 漠 字
節 漢字的形體演變
一、古文字階段
二、今文字階段
第二節 漢字的結構
一、六書說和三書說
二、六書與漢字的結構
第三節 古書中的用宇
一、古今字
二、異體字
三、通假字
附錄一 漢字的研究
一、清代之前的漢字研究
二、20世紀以來的漢字研究
三、結 語
四、參考選題
五、論文寫作參考文獻
第二章 語法(上)
節 古代漢語的詞類
一、名 詞
二、動 詞
三、形容詞
四、數 詞
五、量 詞
六、代 詞
七、副 詞
八、介 詞
九、連 詞
十、助 詞
十一、語氣詞
十二、嘆 詞
第二節 古代漢語的詞組和句子
一、聯閤結構
二、偏正結構
三、土謂結構
四、述賓結構
五、述補結構
六、連謂結構
七、助詞結構
第三節 古代漢語的詞類活用與特殊的述寅關係
一、使動闡係
二、意謂闡係
三、為勘等特殊勘賓關係
第三章 語法(下)
第四節 古代漢語的語序及省略
一、古代漢語的語序
二、古代漢語的省略
第五節 古代漢語幾種錶達方式
一、數量錶示法
二、實詞和虛詞的互相轉化
三、判斷句
四,被勘錶示法
五、固定格式
附錄二 漢語語法研究
一、研究動態
二、研究方法
三、未來研究方嚮
四、參考選題
五、論文寫作參考文獻
第四章 詞 彙
節 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
一、單純詞
二、派生詞
三、複閤詞
四、疊根詞
第二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詞義的擴大
二、詞義的縮小
三、詞義的轉移
第三節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第四節 同義詞的辨析
附錄三 漠齬詞彙研究
一、詞彙學研究的歷史迴顧
二、漢語詞彙學的建立
三、古漢語詞彙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章 音 韻
節 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闡於聲母方麵的基本概念
二、闡於韻母方麵的基本概念
三、闡於聲調方麵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中古聲韻係統及其應用
一、中古的韻母
二、中古的聲母
三、中古的聲調
四 中古語音知識的應用
第三節 上古聲韻係統及其應用
一、上古的韻母
二、上古的聲類
三、上古的聲調
四、上古語音知識的應用
附錄四 漢語音韻研究
一、音韻學的形成
二、音韻學研究的迴顧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六章 修辭典古注
節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修辭現象
一、比喻
二、藉代
三、互文見義
四、變文同義
五、並提
六、共用
七、藏詞
八、用典
九、委婉
第二節 古書注釋
一、古注的分類
二、古注中幾組重要的術語
附錄五 怎樣撰寫畢業論文
一、選擇確定課題
二、搜集整理材料
三、提煉確立論點
四、擬定創製提綱
五、起草撰寫初稿
六、修改潤色定稿
七、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八、論文寫作參考文獻
文 選
單元
《左傳》
第二單元
《國語》
《戰國策》
第三單元
《論語》
《禮記》
第四單元
《孝緩》
《孟子》
第五單元 諸子(一)
《老子》
《莊子》
第六單元 諸子(二)
《墨子》
《荀子》
《呂氏春鞦》
《韓非子》
第七單元
《史記》
《漠書》
第八單元 語言文字皋文選
說文解字敘(上)
助字辨略自序
馬氏文通序
後 記
作者介紹
  鄧明,晉中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九三學社晉中市委主委,晉中市政協副主席,山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古代漢語的教學和研究,先後在國傢、省級齣版社齣版著作3種,先後在《中國語文》《語言文字應用》《語文建設》《古漢語研究》《辭書研究》《文史知識》《語文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語文月刊》等刊物發錶論文49篇,其中有12篇論文被各種文摘轉載、轉錄、摘錄。1994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三等奬,1998年獲山西省人文科學論文一等奬。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新編古代漢語教程》的時候,是抱著一種懷疑態度的,畢竟現在教材更新換代太快,很多新齣的書隻是在包裝上做瞭文章,內容深度上卻有所欠缺。但翻閱幾頁後,我的顧慮便煙消雲散瞭。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文體來組織內容,而是根據學習者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構建起古代漢語的知識體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注釋和譯文處理上的細膩。很多教材提供的譯文過於直白,失去瞭原文的神韻,而這本教程在提供譯文的同時,還附帶瞭詳盡的“語境解析”,詳細闡述瞭某些錶達在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義。這種深度挖掘,使得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對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風貌和思想文化有一個側麵的瞭解,這無疑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價值感。它不僅僅是一本語言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窗口,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這本《新編古代漢語教程》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名中文係學生,我對古代漢語的學習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但市麵上很多教材要麼過於陳舊,要麼過於晦澀,讀起來頗為枯燥。然而,這套教材在選材上頗具匠心。它不像一些老教材那樣隻堆砌艱深的文言文段落,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曆史時期的經典篇目融入教學中,使得學習過程更具層次感和趣味性。尤其是編者在對詞匯和語法難點進行講解時,常常會結閤現代漢語的語境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古今互參”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古人在特定語境下的錶達習慣。比如,對於一些多義詞的辨析,教材的處理就非常到位,它不僅列舉瞭常見義項,還通過具體的例句展示瞭其在不同時空下的語義漂移,這對於培養我們對古代語境的敏感度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套書在兼顧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瞭當代讀者的學習習慣和認知特點,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入門與進階教材。
評分坦率地說,當我初次接觸這本《新編古代漢語教程》時,它的厚度和內容的廣度曾一度讓我感到壓力山大,感覺像是在麵對一座知識的“大山”。但深入學習後我纔體會到,這種“大”恰恰是其優點所在——它提供瞭一個相對完整且自洽的古代漢語知識譜係。與其他隻關注某一朝代或某一類文體的教材不同,它努力構建瞭一個跨越數韆年的語言演變脈絡。比如,它會對比先秦諸子散文的質樸與漢賦的鋪陳,再過渡到唐宋古文的平實,這種宏觀視野的搭建,幫助學習者建立瞭對“古代漢語”這個概念的整體認知,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且,它並沒有止步於語言層麵,而是將語音的演變、文字的變遷也融入其中,使得學習者可以從更宏大的曆史維度去理解語言的生命力。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的不僅是“如何讀懂”,更是“如何理解”一個復雜而輝煌的古代語學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這或許是許多人容易忽略,但對於長期閱讀者來說卻非常重要的細節。紙張的質感非常好,即便是長時間在燈下閱讀,也不會有那種刺眼的熒光感,對眼睛非常友好。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正文、注釋和詞語辨析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學習時的信息負荷感大大降低。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引用的古代文獻的底本選擇非常嚴謹,這一點從扉頁的說明中便可見一斑,可見編者在學術基礎上的紮實態度。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它對一些容易混淆的助詞和虛詞的辨析尤為精妙,比如“乎”、“焉”、“者”等,往往用幾個對比鮮明的例子就能把它們在語氣、結構上的細微差彆講得透徹。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編者對古代漢語研究的敬畏之心,讓閱讀體驗從純粹的知識獲取,升華為一種審美享受。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文學有著狂熱興趣的業餘愛好者,自學古代漢語多年,深知其中不易。很多自學材料往往側重於考據和繁瑣的訓詁,對於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文本閱讀中,指導性不強。然而,這本《新編古代漢語教程》在實用性上做得非常齣色。它的練習設計非常貼閤實際應用需求。不同於那些隻有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枯燥練習,這裏的練習題大多是要求對特定段落進行簡要的翻譯、語法的拆解分析,甚至是模仿性寫作。這種“學以緻用”的導嚮,極大地鍛煉瞭我的實際操作能力。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句法結構分析”的部分,它用現代邏輯學的方法來解構古代復雜的主謂賓結構、狀語後置等現象,使得那些看起來盤根錯節的句子變得一目瞭然。對於我這樣沒有老師指導的自學者來說,這種清晰的結構梳理和實戰導嚮的練習,無疑是如虎添翼般的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