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画传

阎锡山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茂盛 著
图书标签:
  • 阎锡山
  • 晋系军阀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山西
  • 军阀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1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39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阎锡山是山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1911年,阎氏策划了太原起义。革命成功后,阎氏历任山西省都督、省长、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职务。国民党政权南迁广州后,阎又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之职。故《阎锡山画传》对阎锡山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单单的个人,亦将视角放大到整个民国史的历史阶段。另外,《阎锡山画传》所收集照片,十分珍贵。

目录

河边望族
情系曲家
义学启蒙
习商完婚
深谙理学
赴日留学
加入同盟会
领导太原起义
共组燕晋联军
欢迎孙中山
力主出兵固边
兼任山西省长
热衷村政建设
推行六政三事
实行厚生计划
响应国民革命
北伐奉张
驭领华北
捭阖编遣会议
领衔反蒋
旅居大连
出任绥署主任
倡导造产救国
创办西北实业公司
修筑同蒲铁路
统管四银行号
发展农村经济
整建阎府
迎蒋视并
隆办父丧
誓言守土抗战
成立牺盟会
允设红联处
祝寿洛阳城
修筑国防工事
礼迎红军代表
出任战区长官
成立战动总会
组建抗敌决死队
与朱德商讨抗战
决战忻口
退守临汾
推行游击县长制
行军山间
组织反围攻
督战五龙宫
返回吉县
发动十二月事变
坚守克难坡
倡推兵农合一
捷足返太原
兵败上党
飞渝述职
反对调处
主考县长
家人留影
密迎蒋介石
寻求支援
婉拒竞选
外宣“成仁”
秣马厉兵
二度进京
借机离并
失守太原
飞台讨计
出掌阁揆
败退台北
移住菁山
静居生活
外出演讲
博览群书
著书立说
终死台北
墓园墓碑
朱印墨迹

精彩书摘

  推行游击县长制随着日军由北向南推进,原有的各县县长大多离散。阎认识到,命令县长死守县城已非上策,遂改行游击县长制。牺盟会首先向阎提出准许其向敌后选派游击县长,领导人民抵抗日军,恢复政权,阎欣然同意。1937年10月,为适应战时需要,阎又决定建立省县间的联系机构,将全省105个县,划分为7个行政区,每区设政治主任公署,并设行政主任一人。行政主任代行省政府职权,有权委派县长。1938年2月,阎锡山将行政公署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政治主任为督察专员。
  行军山间2月28日,日军第108师团攻占临汾。
  就在临汾失守的当日,阎锡山还在从大宁至川庄的辗转途中。他曾作诗一首云:物力全凭心力表,物虽不足心更少。培物容易培心难,今后努力当详考。
  此诗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本想趁徐州会战之际,一举反攻太原,收复失地,因而想在晋南投入30多个师的兵力,但是,战事并没有按他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不仅反攻太原不成,反而把临汾也丢了,这一事实使他有些失望。
  3月15日,日军万余人由临汾、蒲县、河津分八路围攻吉县。
  同日,阎锡山召集战区高级人员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卫立煌等一致劝阎锡山率司令部非直接战斗人员,先行离开战地,渡往黄河西岸,暂避一时。
  组织反围攻1938年,日军加紧了对山西未占区的围攻。3月17日,日军第20师团分路围攻乡宁、吉县,19日占吉县,20日克乡宁。阎锡山立即组织反围攻,令晋西各部展开游击,收复失地,并令战区各部配合作战。八路军115师积极配合,激战午城,切断了蒲县至大宁的交通。3月21日卫立煌组织部队收复平陆,26日61军收复吉县。4月4日,日军又集中兵力向晋东南发动“九路围攻”。在阎的支持下,朱德召开东路军小东岭会议,统一对晋东南国共两军的指挥权,并在17、99、98、47军的配合下,指挥八路军129师、115师344旅和决死一、三纵队,粉碎了日军的围攻。
  督战五龙宫1938年12月28日,日军三度进占吉县。1939年1月1日阎锡山在五龙宫下令对吉县之敌全线攻击,并作诗云:“九路攻击行营迁,雪拥山坡军不前。拒绝诸将西渡请,五龙宫中过新年。”1月3日,阎军向日军实行反攻,7日收复大宁,次日克吉县,至10日又相继收复蒲县、乡宁,粉碎了日军的围攻。
  ……

前言/序言


晋绥王庭的兴衰:一部民国风云下的地方实力派群像 图书名称: 《烽火中的晋绥:阎锡山时代的权力、战争与转型》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实体——晋绥军政体系的形成、演变、鼎盛及其最终的消亡过程。它将阎锡山及其家族的个人命运,视为观察和理解整个晋绥地区复杂社会结构、地方自治实践以及近代国家构建困境的一个重要切片,但绝非仅仅是“画传”式的个人叙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结构”而非“个人”。我们试图描摹出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这三大历史洪流冲击下,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占据数个省份的“国中之国”是如何运作的。其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互相关联的层面: --- 第一部分:奠基与挣扎——清末至北洋时期的权力重塑 (约1898-1928) 本部分聚焦于阎锡山如何在山西这片传统色彩浓厚的土地上,利用其军事教育背景和敏锐的政治嗅觉,逐步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 一、 山西的“封建残余”与近代化冲击: 详尽考察了清末山西社会经济结构——煤铁资源分布、传统士绅阶层的力量,以及革命思潮的渗透。重点分析了阎锡山如何通过“新军”的建设,绕过旧有士绅体系,培养出绝对忠诚于他的军事骨干。此处并非描绘阎的“少年英姿”,而是分析其早期政策的结构性合理性:在中央权力真空期,强有力的军事集团是地方稳定的唯一保证。 二、 经济基础的重构:军工与特权体系的建立: 本书将大量笔墨用于剖析晋绥军工系统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军阀依赖租界或外国军火商,阎锡山如何依靠山西本地的煤炭和铁矿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个半自给自足的军备工业体系。我们分析了“公济电话”、“北方实业公司”等一系列由军方控制的经济实体,如何有效地将地方财富集中于晋绥政权,以及这种模式对山西农业经济造成的长期挤压效应。书中将详细论证这种经济权力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而非仅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 三、 与中央的微妙平衡: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博弈: 分析了晋绥在直系、奉系乃至后来的国民政府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研究了阎锡山如何运用“中立”和“实用主义”的外交手腕,在不同派系间周旋,以确保山西领土的完整性和内部政策的自主性。此处涉及对“护法运动”后期山西决策的结构性解读。 --- 第二部分:盛极与转型——抗战时期的“两个山西” (约1928-1945)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旨在探讨晋绥政权在面临空前民族危机时,其固有的体制缺陷如何暴露,以及其内部的复杂张力。 一、 晋绥的“双重防御”战略: 详尽梳理了抗日战争初期,晋绥军如何构建起横跨山西、察哈尔、绥远乃至冀南的军事防线。重点分析了晋绥军在运用“依靠群众”口号的同时,其内部对地方精英和农民的动员方式。本书将对比国民党中央军、八路军与晋绥军在同一战区内的权力分配和冲突点。 二、 庞大的军政结构与财政黑洞: 抗战期间,晋绥军的规模达到了历史顶峰。本书通过对晋绥财政收支数据的重构分析,揭示了维持这支庞大军队所需的巨大财政压力。我们分析了阎锡山在战争期间推行的各种临时性经济政策,如统购统销、强制征兵以及对盐税的绝对控制,这些政策如何加剧了晋绥内部的社会矛盾。 三、 意识形态的拉锯战:晋绥政权内部的路线斗争: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民族矛盾凸显的背景下,晋绥军政内部出现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以高级将领和地方士绅代表为核心)之间的路线分歧。这并非关于个人恩怨,而是关于山西未来究竟是走向现代化的统一国家体系,还是继续维持军阀式的封闭统治。书中将引述多份解密档案,侧重于分析晋绥地方官员在面对国共两党竞争时的复杂心态和立场摇摆。 --- 第三部分:黄昏与终结——内战中的体系崩溃 (约1945-1949)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晋绥体系的系统性瓦解,分析其失败是源于外部军事压力,还是内部结构性的不可持续性。 一、 军事力量的内耗与战略误判: 系统梳理了国共内战初期,晋绥军在东北和华北战场上的关键性战役。重点分析了阎锡山在军事指挥权与国民政府中央的协调失衡,以及晋绥将领在战场上面对更具凝聚力的解放军时的战术和战略困境。此处着重分析的是军事指挥体系的僵化,而非对某位将领的评价。 二、 地方精英的集体“弃船”: 详细考察了抗战胜利后,山西地方士绅、工商界以及部分技术官僚是如何逐步疏远与晋绥政权的合作。分析了政权在战争后期推行的高压政策(如强征壮丁、滥发公债)如何彻底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本书认为,当政权无法提供安全和可预期的未来时,支撑其统治的“实用性联盟”必然瓦解。 三、 权力中心的转移与历史的遗留: 描述了解放战争后期,山西的权力交接过程。最后一部分旨在总结晋绥军政体系留给新中国山西的遗产——包括其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和能源部门)、行政经验以及亟待解决的社会遗留问题。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个人传记视角的、关于近代中国地方权力形态的深度研究。它关注的焦点是:在一个中央权威缺失的时代,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工具构建起一套看似坚固的统治机器;以及,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这套机器如何因为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剧变,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终结。读者将看到的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的教科书式的案例,而非对某位历史人物的颂扬或批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古典的装帧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泛黄的书页边缘,搭配上那幅阎锡山的人物肖像,仿佛能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对阎锡山这个人,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充实,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很可能还会涉及到他的人生轨迹、政治手腕、军事谋略,甚至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封面上的构图和色彩搭配,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本书将会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让我对书中的文字和图像有了无限的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这位民国巨擘的传奇一生。

评分

我对于阎锡山这个人物一直抱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既是一位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也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我对他的政治智慧,以及他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周旋,一直都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剖析他在晋系集团的崛起和发展,以及他与中央政府、其他军阀之间的权力博弈。同时,我也关注他在经济建设和地方治理方面的努力。作为一个在山西长期执政的领导者,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如何尝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阎锡山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地方治理者的多面形象,让我对其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对于这样一本以“画传”为名的大作,我首先想到的是其精美的插图和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我一直认为,文字固然重要,但对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来说,直观的视觉呈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我猜测这本书中会收录大量珍贵的照片、绘画作品,甚至可能是当时的新闻报道插画,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走进阎锡山世界的窗口。想象一下,看到他年轻时的照片,意气风发的模样;看到他戎马倥偬的身影,感受战争的残酷;看到他晚年的肖像,体验岁月的沉淀。这些图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缩影。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希望它能带给我一场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

评分

读一本传记,我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角度和深度。阎锡山这样一个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都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物,他的故事必然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客观、全面、不偏不倚的视角,去解读他的一生。不回避他的功绩,也不掩盖他的过失;不神化他,也不妖魔化他。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他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抉择,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他对时代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一本好的画传,不应该仅仅是人物的罗列,更应该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洞察,一次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阎锡山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超越教科书式的简单标签。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和出版信息也让我对它有了初步的印象。从其装帧和篇幅来看,这应该是一本制作精良、内容扎实的学术性或收藏性读物。我个人一直比较偏爱这类能够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籍,它们往往蕴含着作者和编辑的匠心。我设想书中在史料的运用上也会非常严谨,无论是文字部分的考据,还是图片资料的甄选,都应该经过反复推敲。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书籍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成为案头的珍贵收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我之前不曾接触过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