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全新的历史视角、不偏不倚的中肯态度、清晰的历史脉络,全方位解读晚清历史风云人物曾国藩,重新梳理了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心得智慧,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精英的内心世界,生动还原了曾国藩所处的晚清社会的情与难。 |
| 牛贯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现主要从事明清经济史与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古代社会史》,著有《多元视野:17-19世纪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晚清中国统治格局研究》(合著)《清史十五讲》(合著)等。
|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百年评说 第二章 修身 第三章 齐家 第四章 治国 第五章 平天下 第六章 曾国藩之死 |
| 第五章 曾国藩之死 曾国藩小时候患有癣疾,类似于今天之牛皮癣,很难治愈。他在三十五岁时癣疾一度发作,患病时奇痒难当,彻夜不得成寐。曾国藩一生勤勉,积劳成疾,五十九岁时又染上肝病,致使右目失明。 1871年11月25日,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其时已届花甲之年。曾国藩因“天津教案”处理不利回任江督,心情十分不快。他在给弟弟的家信中吐露心声:“余两次在京,不善应酬,为群公所白眼;加以天津之案物议沸腾,以后大事小事,部中皆有益吹求,微言讽刺。陈由立遣发黑龙江,过通州时,其妻京控,亦言余讯办不公及欠渠薪水四千不发等语。以是余心绪不免悒悒。” 1872年元旦,两江总督府整修一新,迎接就任不久的曾国藩。曾国藩则无心过年,心情郁悒,身体精神急转直下。几天后,他与友人闲谈时忽然右脚麻木,颓然坐地。三天后,他和老友重逢,一时激动,口不能语。他似乎也对自己的死有所预感。他在去世前五天的日记中写道:“近年或欲作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责,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二更五点睡。” 1872年3月12日,南京城天气阴霾,下着密密的小雨。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陪同下,于总督府西花园散步。曾国藩突然感到两脚发麻,舌头僵硬,忙令曾纪泽扶他回去休息。曾纪泽将父亲扶至书房,端坐桌前。三刻钟后,曾国藩气绝身亡。 曾国藩去世消息传出,举朝震惊。清廷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恩予谥号“文正”,入祀昭忠、贤良二祠,并于湖南湘乡、江宁金陵建立专祠。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一等侯爵即著子曾纪泽承袭。 曾国藩的师友亦纷纷表示哀悼,挽联、祭文一时堆积如山。由于人数众多,祭奠活动足足持续百天才告结束。可见曾门弟子之盛。其中,左宗棠、李鸿章和郭嵩焘题写挽联尤为中肯,大可概括曾国藩之一生。 曾国藩墓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代难逢天下才。——李鸿章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宋唐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为我最;考初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考战绩以水师为最,实主其议,艰难未预负公多。 ——郭嵩焘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作者的笔触,非常善于捕捉那些关键的时刻,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他没有回避历史人物的缺点和不足,而是以一种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视角去审视他们。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我对那些曾经被神化或妖魔化的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作者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有特色,他擅长运用类比和引申,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目睹着那些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认识。它也让我反思,是什么样的品质,能够让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这种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稳”与“韧”。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去做一件需要长期投入、并且可能看不到即时回报的事情。而作者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却恰恰展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他笔下的那些人物,面对失败,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从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面对诱惑,他们能够保持清醒,坚守初心。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我读到那些描述他们在逆境中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段落时,内心常常会涌起一股力量。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不如说是在为我们这些活在当下的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不断的磨砺,需要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毅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浮躁,这或许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文字,并非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他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我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总是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层面,不轻易下结论。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去探究事情的本质。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观点,并将其与我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对照。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展。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喧嚣的世界里,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慢下来、去思考的机会。作者的叙事风格,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而是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即使是身处高位,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凡人的困惑与挣扎。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亲切,也让我更加容易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书中对一些人生哲理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道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也指引着我走向一个更为清晰、更为成熟的自我。读完之后,我感到内心有一种平静,一种力量,仿佛多了一些应对生活风雨的底气。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引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将我带入一个充满挑战与智慧的时代。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个体。我仿佛能听到战场上鼓角争鸣,感受到幕僚们焦虑的低语,甚至能瞥见深夜书房里,那位伟大的中年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思绪万千。这种代入感,让我忍不住一页页地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作者对时代背景的铺陈,对历史事件的梳理,都显得十分用心,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尝试去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所面临的艰难抉择。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若是身处其中,又会如何应对?这种思考,远比单纯的阅读来得更有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如何做出明智选择的教科书,充满了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