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邓小平

读懂邓小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建公,林庭芳,金钊 著
图书标签:
  • 邓小平
  • 改革开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历史人物
  • 政治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时代精神
  • 理论研究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883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37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读懂领袖丛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5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1句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  打不倒、说不尽的“东方小个子”  邓小平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共党史

内容简介

  邓小平是世纪伟人,为世人所崇敬;他的为人及理论更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奇迹,是邓小平为人民作出伟大贡献而人民给予的肯定和报答。然而,生活常识告诉人们,我们身边的许多极为熟悉的事物,认真考究起来却很茫然,并不能准确地说出个头尾来。该书为国内知名理论邢贲思先生主编的《读懂领袖丛书》之一,该书评传结合,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光辉一生的描述,让人们真正了解邓小平同志。该书实事求是地记叙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风范,不仅表现其实践家的业绩,而且突出其作为理论家的贡献,是一部高水平的叙事与说理相得益彰的好书,该书有以下优点:
  一,文笔清新,亲切感人,使你在不知不觉中为伟人的魅力所吸引,被伟人高尚人格所熏陶。介绍领袖人物,文笔宜于庄重、严肃,这是由题材本身所决定的。但这部著作,于庄重中不乏情趣,于严肃中不乏生动。该书不仅评介了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的言和行、智和勇;而且对邓小平的爱好、生活中的趣闻轶事也给了一定的笔墨。这样,一个鲜活、平凡的邓小平就站立在读者面前,拉近了读者与伟人之间的距离。读书的过程犹如与伟人交谈一般,亲切地聆听他的教诲,既深刻地感受伟人的心智和力量,又是那样的轻松和自然。
  二,全书贯穿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作者有意识地将这一原则贯穿于该书的写作中。无论是对邓小平为人的介绍,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阐述,都坚持以事实为基础。例如,邓小平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历史伟人?作者不是凭主观的臆断,而是写了五种人眼中的邓小平,也就是:让世界人民说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中国人民说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领袖人物说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写了邓小平自己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邓小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同别人对他的评价的比较,不用任何修饰,就能更加鲜明地把邓小平这位世界历史伟人突现出来。再如关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作者写了11个“第1次”,这是对邓小平理论极好的提炼和概括,而其中的每一个“第1次”均是建立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正是这个缘故,使得全书包含了极为丰富而翔实的材料。
  三,这是一部领袖题材的书,又是一部高水平的理论著作。邓小平理论显著的特点是密切结合实际,这个特点也切实地体现于这部著作中,例如该书的第三章所分析的四个问题,即“邓小平有没有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究竟怎样概括”、“邓小平理论丢没丢‘老祖宗’”、“邓小平理论不问姓‘社’姓‘资’吗”,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大问题,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应当承认,回答这些问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也不认为作者在书中的回答就是完全不可再探讨的;但作者这种不回避问题、勇于探讨的精神,应当予以肯定。就是说,作者能紧密结合实际,不发空论,尽管对这些问题仁智各见,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人们研究、参考,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第四,突出邓小平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具有特别的意义。邓小平一生之所以能作出不凡的业绩,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贡献,除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外,还在于他具有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书中生动地介绍了邓小平每遇大事,总有独特的、超乎寻常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他考察问题常常直达事物的本质。例如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言之平常,却振聋发聩,一扫以往笼罩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左”的认识。又如资本主义搞了几百年,每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计划;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每一个社会主义社会都有商品流通。它们之间有一层纸,过去谁也没有捅破,也没有人敢于去捅破。邓小平把它捅破了,指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下子把人们从几十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该书就是通过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实,把邓小平那种常规的、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生动地呈献于读者,使人们受到巨大启发。
  真正读懂邓小平很不容易,也不是仅靠读这本书就能完全做到的;但这部书对于帮助人们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由熟悉到真知,对读懂邓小平,的确很有助益。读懂邓小平、弄通邓小平理论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邓小平是一代历史伟人。读懂邓小平,等于读懂一部中共党史。

作者简介

林建公同志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学会副会长,著有《邓小平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简编》《毛泽东思想辞典》《邓小平思想理论辞典》《邓小平的领导艺术》《革命领袖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十五讲》《军事辩证法新探》《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初探》等。

目录

总 序………/ 1
说不尽的邓小平——《读懂邓小平》再版序言………/ 4

第一章 波澜壮阔?摇 传奇色彩的一生……… /22
    邓小平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共党史 ……… / 23
    “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 / 48
    “三次超越”的人格魅力 ……… / 61

第二章 当今世界的历史伟人 ……… / 97
    中国人眼中的邓小平 ……… / 97
    毛泽东眼中的邓小平 ……… / 103
    邓小平眼中的邓小平 ……… / 114
    江泽民眼中的邓小平 ……… / 124
    外国人眼中的邓小平 ……… / 130

第三章 飘扬中华大地的旗帜 ……… / 13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 138
    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 ……… / 148
    邓小平理论是对“老祖宗”的继承和发展 ……… / 163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讲社会主义 ……… / 171

第四章 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 ……… / 181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 183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 201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 218
    第一次提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 / 234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 / 250
    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 / 271
    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理论……… / 288
    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 / 309
    第一次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 ……… / 329
    第一次提出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的理论 ……… / 343
    第一次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理论 ……… / 359

第五章 要像邓小平那样思考 ……… / 369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 / 370
    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 393
    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 / 408

附 录 从熟知到真知 ……… / 429

后 记 邓小平理论万岁 ……… / 432




精彩书摘

王昌龄

潜意识与意识
——《闺怨》赏析

  在分析王昌龄的这首七绝的时候,很多诗评家对“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采用直解法,即认为“闺中少妇”确实无忧无虑,而“凝妆上翠楼”正是她心情愉快的表现。显而易见,这种直解法淡化了原诗前两句的诗味,也使后来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想转变”失去了根本的心理基础,显得过于突兀了。岂不知诗的语言是微妙的,“有”和“无”的界限并不像理性的语言中那么明确、绝对。说有还无,说无实有,既有且无,有无难分是诗歌有无观的核心。这里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不恰恰向读者暗示了她是有愁的吗?无愁又何必说她“不知愁”呢?因而作者说“无”实际等于说了“有”,“无”只是她“不知”,而不知并不等于她根本没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语汇来说,“不知”只是她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状况,但在潜意识当中,作者暗示了她的实际是“愁”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她“不知愁”。如此看来,“春日凝妆上翠楼”也有两层含义:在她的意识中,这是她受到美好春光的吸引登楼观景的举动,是她“不知愁”的表现,而从她的潜意识心理的角度说来,则恰恰是她的“愁”的表现。正是她的潜意识之中已经有着被理性压抑着的愁绪,所以在第三、四两句中当解除了理性的束缚之后,其愁绪才上升到了明确的意识的层次,由“不知”到“知”,并“悔教夫婿觅封侯”了。我认为,这样理解这首诗,或更能体味到它的微妙与细腻。下面,我试从这样一种观点重新对它作一些解释和分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中的“闺”字和“少”字构成的是富有内在矛盾的统一印象,犹言落魄才子、失志英雄。才子是有才要展、英雄是有志要伸的。而落魄和失志则使其才志难以伸展。这“闺中少妇”也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表现。“闺”便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闺”字,在封建时代,是少女、少妇幽居独处的处所,是将她们与异性隔离开来的禁闭室,是束缚她们本能冲动的牢狱。这个少妇自从丈夫出外求取功名,便独自一个人幽居深闺。但作者接着点明她还是一个“少妇”。这个“少”字是什么意思呢?是她尚在青春年少,是她尚有旺盛的青春活力,说得直截了当一些,即是她尚在性本能旺盛的年龄阶段。正是在这个“闺”与这个“少”字的矛盾中,作者已经暗示了这个“少妇”身上是存在着性压抑的寂寞和苦闷的,但他说她“不知愁”,就是说她还没有明确的自我觉察,或者说别人从表面现象上还看不出她内心的愁闷情绪。她为什么竟然没有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寂寞和愁苦呢?从后面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所告诉给我们的原因说来,就是她还耽于丈夫求取功名的幻想之中。这种幻想给了她喜悦和精神力量,从而使她现实感中的寂寞和苦闷受到了压抑,使之还没有上升到明确的自我意识的层次。但显而易见,这种矛盾已经存在着了。如果说“少”字是满院春色,是少妇的青春活力和性欲冲动,那么,“闺”字和她的对丈夫求取功名之心的理性追求便是这一切的院墙或篱笆。“满院春色关不住”的意味不就在“闺中少妇”四个字中孕育着了吗?
  “春日凝妆上翠楼”便是“满院春色关不住”的一个证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具体表现。从第一句的“闺中少妇”四个字号已经暗示着,该诗的女主人公在平时是独守空闺、静待丈夫封侯归来的,但现在竟然离开闺房跑到抛头露面的翠楼上来了。何也?一般的诗评家说这是春日美景的吸引,当然是不错的。但这与“少妇”的“少”字有何关系呢?“老妇”不也愿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睹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景象吗?再说这里的“凝妆”二字分明不是为春景的客观景象而设,而是出于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其根源生于内而非生于外。这样,我们便应当注意到“春日”的主观性含义。就客观性的方面来说,春天是景象美丽、气候宜人的季节,但就主观性方面来说,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又是春情发动、万物生命力的旺盛、少男少女性意识活跃的象征。它暗示了“少妇”这时的潜在本能冲动较平日更加活跃,这种本能的压抑更加严重地骚扰着她内心的安宁。这也就是说,她的“春日凝妆上翠楼”从表面看来是她“不知愁”的表现,是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要求表现的结果。但在这时,这个少妇还仍然对自己内心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意识,这种冲动还仅仅表现在她的不自觉的情绪冲动以及外部的行动中。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的是她的潜意识向意识的升华过程。这种过程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忽”字写出了它的偶然性、不自觉性和时间的短暂性。实际上,感发少妇的不仅仅是“杨柳色”,而是整个春天的美景,是万物滋生所表现出来的大自然的生命力,而这嫩绿初绽的杨柳色则更集中地显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活跃。在这时,她已忘记了对丈夫封侯的愿望,也忘记了平时想象中的丈夫封侯后的荣耀,它不再对这时的她有什么吸引力,因而她平时的理性对自我生活欲求和压抑放松了,束缚解除了,原来被压抑着的性的欲望亦即生活的欲望便升华到了意识的层次。“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字,“悔”悼的便是平时的理性束缚,平时的外在于自我的生活实感的虚荣追求,而“悔”字也正是现在的生活欲望对以往的理性束缚的反抗。而这整句诗所表达的则恰恰是现在的意识追求,是对夫妻团聚的生活欲望。至此,潜意识转化成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一个心理过程完成了。全诗也便戛然中止,留下了无穷的意味和令人咀嚼的东西。
  不难看到,该诗在艺术上的一系列特点都是与它的潜意识微妙心理刻画有关的。在结构上,它始终在若即若离的两条情感线索中发展:一方面,它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初春的欢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她的内心寂寞和清冷,而这种结构方式的心理根据便是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这两个情感线索,若即若离,彼此暗示而又不重合,使该诗带有一般情诗所不具有的幽默意味。在心里刻画上,它是既细腻又微妙的,这种微妙正是因为作者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潜意识心理及其向显意识转化的过程,这种潜意识心理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甚至是通过改装以对立的形式出现的,当恰切地表现了它,必然使人感到真实而不直露,恰切而不枯燥,耐人寻味,微妙有致;在情调上,该诗处处写性,写女主人公的性本能冲动但却无半点淫秽气味,恰恰因为它写的是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冲动,不带有明显的肉欲内容,但同时它又比一般的抒情诗深刻微妙,两性之情是无法离开性的本能,写了性的本能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也便较一般的爱呀死呀的爱情诗更有韵味。在心理刻画上,它以短短四句诗写了女主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毫无突兀的感觉,其原因不正是因为它在前两句中已经刻画了她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给后两句的转化做了充分的铺垫吗?

前言/序言


穿梭百年风云: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画卷 书名: 历史的脉动:1840-1978 中国的探索与转型 作者: 王世杰 出版社: 东方文华 字数: 约 55 万字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侧写,而是试图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勾勒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这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社会制度更迭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我们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现场,探讨不同思潮、不同阶层在中国命运的十字路口所做出的选择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沉沦与觉醒(1840-1911)——帝国黄昏下的挣扎 这一部分深度剖析了晚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性。重点不在于简单罗列战争的胜负,而是深入探讨清廷体制的僵化、内部权力结构的腐蚀,以及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精英阶层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的思维困境。 鸦片战争的深层逻辑: 分析了两次鸦片战争不仅是贸易争端的爆发,更是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和世界观的剧烈碰撞。详细考察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破坏。 自救的尝试与幻灭: 详尽叙述了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成就(如建立近代海军、开办新式工业)及其内在的局限性——即未能触及腐朽的政治体制。通过对甲午海战的战役复盘,揭示了体制性的痼疾如何抵消了技术引进的努力。 从维新到革命: 细致描绘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试图自上而下改革的努力,以及戊戌变法失败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巨大心理冲击。继而,深入探讨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脉络,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基础,并对武昌起义及其后各省响应的复杂性进行了历史情境再现。 第二部分:共和的探索与军阀的割据(1912-1927)——秩序的重建与失序 清朝覆灭后,中国并未立即迎来稳定,而是跌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本部分着重于理解“共和”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 民国的脆弱开局: 考察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在袁世凯专制企图面前的脆弱性。分析了“二次革命”和宋教仁遇刺事件对共和宪政理想的致命打击。 文化思想的觉醒: 重点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解析了“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批判精神,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民族意识构建的作用。详细比较了不同知识群体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理解与实践差异。 国民革命的浪潮: 描述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空前规模的民众爱国行动,如何标志着无产阶级和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详细梳理了国民党内部的改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指导下的首次合作,直至北伐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第三部分:革命的深化与路线的抉择(1927-1949)——浴血中的新生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血雨腥风的阶段,不同政治力量围绕国家主导权展开了殊死较量。 革命的曲折发展: 侧重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城市受挫后转向广阔的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俄国模式的革命道路。详细考察了“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较量。 长征的战略意义: 并非将长征视为单纯的军事转移,而是深入剖析了遵义会议在政治路线、领导核心形成上的历史性转折,以及长征对锤炼党性、积累革命经验的深远影响。 民族危机的总动员: 详尽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复杂背景。重点考察了西安事变对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催化作用,并客观描述了八年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与分工。 内战与建国的完成: 梳理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围绕权力分配进行的谈判破裂过程。分析了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在军事战略、土地政策和人民支持方面取得优势的根本原因,以及国民政府内部的经济崩溃与政治失信如何加速了其失败。 第四部分:立国之初与探索的曲折(1949-1978)——社会主义的奠基与徘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向恢复生产和建立新的社会结构。 政权的巩固与制度的建立: 考察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对新政权稳定性的作用。重点分析了“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对私有制的终结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探索中的失误: 本部分以冷静的笔触,审视了特定历史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如“大跃进”运动的起因、过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强调了党内对于经济规律和客观条件认识上的局限性。 曲折中的调整: 分析了在经历重大挫折后,国家在国民经济调整、科技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长期的巨大冲击,使国家发展进程再度中断。 结论: 本书通过对1840年至1978年间各个历史节点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这是一个在巨大外部压力下,不断通过自我否定、自我革新以期实现民族复兴的漫长过程。它展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与牺牲,也记录了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弯路与代价。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都凝结在这百余年的风云变幻之中,为理解中国今日的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纵深感。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角度、重细节的叙事,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那段充满挣扎、希望与重生的峥嵘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作者在梳理邓小平的人生轨迹时,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发展并最终成为国家发展方向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改革开放初期,在面临巨大阻力和质疑时,邓小平是如何以其特有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打破思想桎梏,开辟新道路的。那些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那些反复的权衡与讨论,都被细致地展现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是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做出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判断。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时而凝练有力,时而又娓娓道来,仿佛一位长者在向你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审慎而又充满活力的改革精神的由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图饰,一个沉静的邓小平侧影,带着些许历史的厚重感。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感所包裹。作者并非用宏大的叙事和激昂的口号来展现,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人物。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他早年经历的描述,那些在革命洪流中摸爬滚打的岁月,没有被浪漫化,而是充满了艰辛与抉择。读到他几次被打倒又重新站起来的经历,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坚韧不拔”,而是更深层次的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对人民利益的执着。他并非一个神话中的完人,而是有血有肉,有他的思考,有他的矛盾,甚至有他的痛苦。这种真实感,让我能够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中国现代的走向。书中所呈现的,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的个体力量,是一种在时代浪潮中,一个思想者如何去引领方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邓小平的功绩,而是通过对其思想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战略家和改革家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我至今仍觉得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指南,更是一种面对复杂问题时,应有的思维方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解读中来。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智慧、勇气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必须先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没有回避邓小平在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反而以一种更加客观和深入的态度去探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论断的剖析,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挑战和超越。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引述,展现了邓小平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修正,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书中的叙事方式并非单线式的,而是穿插着一些他与同时代其他领导人的互动,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立体和丰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他引导你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深层原因。

评分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传记。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一个“人”的邓小平,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作者在描绘他的一生时,着力于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晚年的一些片段所打动,即便在疾病缠身之时,他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发展,他的思考从未停歇。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接地气,没有那些枯燥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讲述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决心,引领着一个古老的国度走向新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