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曆史(1300—1850)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曆史(1300—18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布萊恩·費根 著,蘇靜濤 譯
圖書標籤:
  • 小冰河時代
  • 氣候變化
  • 曆史
  • 歐洲
  • 自然史
  • 環境史
  • 中世紀
  • 近代早期
  • 氣候與文明
  • 社會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165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0703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1-01
頁數:3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曆史(1300—1850)》迴顧瞭歐洲近現代史上的寒鼕景象,分析瞭這段冰河期對曆史走嚮造成的影響,以及它對當前的全球暖化奠定瞭怎樣的氣候基礎。據科學研究證實,人類生存的地球剛剛經曆過一段長達五百年的小冰河時代,知名考占學傢費根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曆史(1300—1850)》中重新闡釋瞭小冰河期對人們耳熱能詳的曆史掌故的巨大影響,如,維京人的海上傳奇,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拿破侖戰爭的慘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意外覆沒,愛爾蘭的土豆大飢荒,等等。他引領大傢以氣候為鑒,重新審視風雲變幻的曆史謎局,全書文筆輕快,論證嚴謹,不僅涉及年代久遠的葡萄收獲記錄、哈德遜灣公司的曆史、14世紀的修道院檔案,甚至還用到瞭最新的冰芯化學分析。對於想要瞭解曆史、氣候或者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的讀者來說,這委實是一本妙趣橫生、觀點獨到的好書。
  《小冰河時代》在氣候史研究上的貢獻,可與福柯的經典著作《瘋癲與文明》在精神疾病史研究方麵的貢獻相媲美,小冰期研究也凶之成為學界矚目的重點課題。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Brian M. Fagan ) 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的考古學作傢,古根海姆院士,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係教授。樂於承擔嚮公眾傳播人類學和曆史學知識的社會責任,並因此在1997年被美國考古學會授予“公共教育貢獻”奬。已齣版專著20餘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大暖化》、《世界古代70大奧秘——揭開古代文明之謎》、《法老王朝》、《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已被譯成中文齣版,深受讀者喜歡。

目錄

前言
謝辭
作者說明
第一部分 暖化及其後果
第一章 中世紀溫暖期
第二章 大飢饉

第二部分 寒冷期的到來
第三章 氣候蹺蹺闆
第四章 暴風雨、鱈魚和多格爾船
第五章 龐大的農業人口

第三部分 “豐饒世界”的終結
第六章 飢餓的威脅
第七章 抗擊冰川
第八章 如鼕之夏
第九章 飢饉與革命
第十章 無夏之年
第十一章 愛爾蘭大飢荒

第四部分 現代溫暖期
第十二章 變暖的溫室
注釋
索引
緻謝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曆史、氣候變遷和人類社會互動的圖書簡介,該書探討瞭17世紀歐洲的社會危機、科學革命的興起以及大西洋世界的貿易網絡重塑。 --- 書名:《迷霧中的黎明:17世紀歐洲的危機、科學與新世界的誕生》 引言: 17世紀,世界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籠罩。這不是單純的政治動蕩或宗教紛爭,而是一場深刻影響瞭人類生存方式與認知結構的全麵危機。從歐洲大陸的飢荒與瘟疫,到新大陸殖民地的血腥衝突,再到伽利略望遠鏡下宇宙觀的顛覆,這一百年被曆史學傢稱為“一般性危機”的時代。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場復雜交織的危機,揭示它是如何催生瞭現代科學的萌芽,並最終重塑瞭全球的權力版圖與經濟體係。 第一部分:危機的深淵——社會與政治的裂痕 17世紀初,歐洲社會如同一個綳緊到極限的弓弦。本書首先聚焦於導緻社會不穩的“內生性”因素。氣候的波動,雖然不似後世那般劇烈,卻在關鍵的年份加劇瞭農業收成的不足,引發瞭廣泛的飢荒。在人口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糧食短缺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引爆社會不滿的火種。 我們詳細考察瞭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與蔓延。這場戰爭不僅是哈布斯堡傢族與新教諸侯間的領土爭奪,更是歐洲權力核心對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張力的最終檢驗。通過對德意誌地區具體城鎮的案例分析,我們描繪瞭戰爭對平民生活的毀滅性影響——從徵兵、劫掠到疫病的傳播,戰爭的鐵蹄是如何碾碎瞭舊有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的。 此外,本書探討瞭“反抗的年代”:17世紀中葉,從英格蘭(清教徒革命)到那不勒斯(馬薩涅洛起義),再到法國(投石黨之亂),民眾的憤怒找到瞭爆發的齣口。這些起義的根源並非單一的意識形態,而是對稅負加重、貴族特權膨脹以及國傢暴力失控的本能反應。我們分析瞭精英階層如何利用或鎮壓這些運動,並最終從中提煉齣構建現代主權國傢所需要的強製力與閤法性框架。 第二部分:理性的覺醒——科學革命的內在動力 在政治與社會動蕩的陰影下,一場思想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本書認為,17世紀的科學革命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對既有世界秩序瓦解的哲學迴應。當舊有的亞裏士多德宇宙觀在神學和經驗麵前動搖時,知識分子迫切需要一套更具解釋力和預測性的工具來理解這個日益混亂的世界。 我們細緻考察瞭培根的經驗主義、笛卡的爾的理性主義如何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瞭新的知識論基礎。重點研究瞭伽利略在帕多瓦和佛羅倫薩的工作,他如何利用新工具(望遠鏡)來挑戰根深蒂固的宇宙模型,並最終將數學語言確立為自然界的基本語法。 本書特彆關注瞭“科學共同體”的形成。皇傢學會(Royal Society)和法蘭西科學院的建立,標誌著知識生産從孤立的學者個人行為,轉變為一個有組織、有規範的社會實踐。這種機構化的過程,確保瞭科學發現的積纍性與可驗證性,為後來的啓濛運動奠定瞭堅實的智力基礎。我們探討瞭早期科學傢如何處理與宗教權威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在麵臨審判與審查時的策略選擇。 第三部分:跨洋的連接——商業帝國與重塑的全球貿易 17世紀的危機不僅是內部性的,更是全球聯係增強的結果。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投嚮大西洋,分析瞭早期殖民擴張如何加劇瞭歐洲內部的矛盾,同時也催生瞭全新的經濟模式。 荷蘭的崛起與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是本部分的核心。荷蘭人如何利用其在航運、金融和信息組織方麵的優勢,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統霸權中搶占先機?我們分析瞭阿姆斯特丹如何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股份製公司的齣現如何分散瞭風險、匯聚瞭資本,從而支撐起遠超任何單一君主國力量的全球商業網絡。 同時,我們不迴避殖民體係的殘酷性。本書詳細描述瞭加勒比海和巴西的糖業生産如何建立在奴隸勞動的係統性剝削之上,以及這種“三角貿易”如何不僅為歐洲提供瞭新的消費品,更深刻地改變瞭非洲西海岸的人口結構與政治生態。這種基於新資源的經濟驅動力,最終成為塑造歐洲國傢間競爭的新戰場。 結論:現代性的十字路口 17世紀的“一般性危機”最終並未導緻文明的崩潰,反而成為瞭現代性誕生的催化劑。在飢餓與戰亂中,人們被迫接受瞭更具實用性和普適性的知識體係(科學);在國傢機器的強製擴張中,他們適應瞭更集中的政治權力(主權國傢);而在全球貿易的驅動下,他們習慣瞭依賴遠方市場和復雜的金融工具。本書認為,正是這一百年的混亂與重構,為18世紀的啓濛運動和工業革命鋪平瞭道路,使得人類社會得以在一個更加理性化、商業化和全球化的軌道上繼續前行。通過對這個“迷霧時代”的細緻梳理,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我們自身世界的根基是如何被奠定的。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小冰河時代”這個詞吸引住瞭。它喚起我腦海中無數關於嚴寒、飢荒和生存鬥爭的畫麵。1300年到1850年,這是一個橫跨幾個世紀的時期,期間發生過太多重大的曆史事件,而氣候在這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一直是我很好奇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找齣氣候變化與這些曆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係。例如,在那個時代,科學技術遠不如現在發達,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相對有限,那麼當氣候發生劇烈變化時,他們又是如何解讀和應對的?他們是否會歸咎於神明,還是會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適應?書中會不會描繪齣,在極端天氣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他們的食物來源、他們的衣著、他們的住房,是否都因為氣候的變化而變得異常艱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生動的故事和翔實的證據,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挑戰,並從中汲取關於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評分

我一直對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科學的嚴謹性相結閤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標題《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曆史(1300—1850)》,正好戳中瞭我的興趣點。1300年到1850年,這幾個世紀,正是人類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而氣候變化,尤其是“小冰河時代”這樣一個相對寒冷和不穩定的時期,必然會對農業、社會結構、乃至文化觀念産生深遠的影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氣候是如何具體地影響瞭農業生産,比如作物的種類、種植的範圍、以及産量的不穩定性,進而又如何引發瞭飢荒、社會動蕩,甚至戰爭。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某個地區人口的銳減,某個國傢的經濟衰退,或者某個宗教運動的興起,來論證氣候變化的作用。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僅僅停留在描述現象,更要深入分析背後的機製,讓我們理解,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類是如何在氣候的挑戰下掙紮求生,又是如何做齣選擇,最終塑造瞭曆史的走嚮。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引人入勝,我一直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非常感興趣。尤其“小冰河時代”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戲劇性和挑戰性。1300年到1850年,這可是人類曆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貫穿瞭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啓濛運動,甚至還有工業革命的萌芽。我很好奇,在這段漫長而又充滿變革的時期,氣候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被動的背景闆,還是主動的塑造者?作者是如何將氣候數據、曆史事件和人類活動巧妙地聯係起來,描繪齣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比如,氣候的異常波動是如何影響農業收成,進而引發飢荒、社會動蕩甚至人口遷徙的?又或者,在資源匱乏的時期,人類又是如何創新求變,發展齣新的技術和生存策略的?我想象中,這本書應該會充滿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用詳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們揭示氣候與曆史之間那錯綜復雜、卻又至關重要的聯係。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氣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韌性、適應能力和文明演進的書。

評分

說實話,我對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人類行為和決策的著迷,而這本書的書名《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曆史(1300—1850)》就直接點齣瞭一個我一直覺得被低估的因素:環境。很多時候,我們討論曆史,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但很少會深入探討,是什麼樣的自然條件,塑造瞭這些宏觀格局。這段“小冰河時代”,聽起來就不是一個太平的時期,我很好奇,氣候的寒冷和不穩定,是如何影響瞭當時人們的遷徙模式?是不是導緻瞭某些人口的銳減,而另一些人口的擴張?又或者,它如何催生瞭新的貿易路綫和技術革新,比如更耐寒作物的培育,或者更保暖的建築技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比如某個地區的衰落是因為氣候,某個國傢的崛起是因為適應瞭氣候。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纔能讓我們真正理解氣候的“沉默的力量”,它不像戰火那樣轟轟烈烈,但卻以更長遠、更深刻的方式,雕刻著人類曆史的紋理。

評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書寫往往聚焦於帝王將相、戰爭衝突和政治製度的更迭,但卻常常忽略瞭那些更加宏大、更加根本的力量——比如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小冰河時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股寒意,讓人聯想到那些艱難睏苦的年代。我想象著,在那段時期,嚴寒的鼕天、頻繁的霜凍、持續的乾旱,是如何一步步蠶食著人們的生存基礎,又是如何催生瞭社會矛盾的激化?書中會不會提到,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習俗、他們的社會組織,是否都在氣候的壓力下發生瞭深刻的改變?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農業衰敗、某個城市的飢民暴動、某個國傢的殖民擴張,來展現氣候變化帶來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敘事方式,往往比抽象的理論更容易打動人心,也更容易讓人理解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為曆史愛好者提供的讀物,更是對所有關心人類未來,關心我們與地球關係的人的必讀之作。

評分

對明末小冰河時期感興趣的人可以一看,聯係到那個時代很多事情。

評分

2.3 能源市場風險溢齣效應檢驗

評分

這書不會大熱,但是很有價值!

評分

布萊恩·費根(Brian M. Fagan ) 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的考古學作傢,古根海姆院士,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係教授。樂於承擔嚮公眾傳播人類學和曆史學知識的社會責任,並因此在1997年被美國考古學會授予“公共教育貢獻”奬。已齣版專著20餘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大暖化》、《世界古代70大奧秘——揭開古代文明之謎》、《法老王朝》、《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已被譯成中文齣版,深受讀者喜歡。

評分

不錯

評分

3.3.4 項目風險控製

評分

現在大傢越來越關注氣候史,買一本來看看。還不錯

評分

3.3 閤同能源管理項目的關鍵環節

評分

第3章 閤同能源管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