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莱恩·费根 著,苏静涛 译
图书标签:
  • 小冰河时代
  • 气候变化
  • 历史
  • 欧洲
  • 自然史
  • 环境史
  • 中世纪
  • 近代早期
  • 气候与文明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65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70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3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据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生存的地球刚刚经历过一段长达五百年的小冰河时代,知名考占学家费根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中重新阐释了小冰河期对人们耳热能详的历史掌故的巨大影响,如,维京人的海上传奇,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的惨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意外覆没,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等等。他引领大家以气候为鉴,重新审视风云变幻的历史谜局,全书文笔轻快,论证严谨,不仅涉及年代久远的葡萄收获记录、哈德逊湾公司的历史、14世纪的修道院档案,甚至还用到了最新的冰芯化学分析。对于想要了解历史、气候或者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读者来说,这委实是一本妙趣横生、观点独到的好书。
  《小冰河时代》在气候史研究上的贡献,可与福柯的经典著作《疯癫与文明》在精神疾病史研究方面的贡献相媲美,小冰期研究也凶之成为学界瞩目的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

    布莱恩·费根(Brian M. Fagan ) 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世界知名的考古学作家,古根海姆院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乐于承担向公众传播人类学和历史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并因此在1997年被美国考古学会授予“公共教育贡献”奖。已出版专著20余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大暖化》、《世界古代70大奥秘——揭开古代文明之谜》、《法老王朝》、《漫长的夏天:气候如何改变人类文明》等已被译成中文出版,深受读者喜欢。

目录

前言
谢辞
作者说明
第一部分 暖化及其后果
第一章 中世纪温暖期
第二章 大饥馑

第二部分 寒冷期的到来
第三章 气候跷跷板
第四章 暴风雨、鳕鱼和多格尔船
第五章 庞大的农业人口

第三部分 “丰饶世界”的终结
第六章 饥饿的威胁
第七章 抗击冰川
第八章 如冬之夏
第九章 饥馑与革命
第十章 无夏之年
第十一章 爱尔兰大饥荒

第四部分 现代温暖期
第十二章 变暖的温室
注释
索引
致谢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历史、气候变迁和人类社会互动的图书简介,该书探讨了17世纪欧洲的社会危机、科学革命的兴起以及大西洋世界的贸易网络重塑。 --- 书名:《迷雾中的黎明:17世纪欧洲的危机、科学与新世界的诞生》 引言: 17世纪,世界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笼罩。这不是单纯的政治动荡或宗教纷争,而是一场深刻影响了人类生存方式与认知结构的全面危机。从欧洲大陆的饥荒与瘟疫,到新大陆殖民地的血腥冲突,再到伽利略望远镜下宇宙观的颠覆,这一百年被历史学家称为“一般性危机”的时代。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场复杂交织的危机,揭示它是如何催生了现代科学的萌芽,并最终重塑了全球的权力版图与经济体系。 第一部分:危机的深渊——社会与政治的裂痕 17世纪初,欧洲社会如同一个绷紧到极限的弓弦。本书首先聚焦于导致社会不稳的“内生性”因素。气候的波动,虽然不似后世那般剧烈,却在关键的年份加剧了农业收成的不足,引发了广泛的饥荒。在人口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粮食短缺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引爆社会不满的火种。 我们详细考察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爆发与蔓延。这场战争不仅是哈布斯堡家族与新教诸侯间的领土争夺,更是欧洲权力核心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张力的最终检验。通过对德意志地区具体城镇的案例分析,我们描绘了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从征兵、劫掠到疫病的传播,战争的铁蹄是如何碾碎了旧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 此外,本书探讨了“反抗的年代”:17世纪中叶,从英格兰(清教徒革命)到那不勒斯(马萨涅洛起义),再到法国(投石党之乱),民众的愤怒找到了爆发的出口。这些起义的根源并非单一的意识形态,而是对税负加重、贵族特权膨胀以及国家暴力失控的本能反应。我们分析了精英阶层如何利用或镇压这些运动,并最终从中提炼出构建现代主权国家所需要的强制力与合法性框架。 第二部分:理性的觉醒——科学革命的内在动力 在政治与社会动荡的阴影下,一场思想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本书认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既有世界秩序瓦解的哲学回应。当旧有的亚里士多德宇宙观在神学和经验面前动摇时,知识分子迫切需要一套更具解释力和预测性的工具来理解这个日益混乱的世界。 我们细致考察了培根的经验主义、笛卡的尔的理性主义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新的知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伽利略在帕多瓦和佛罗伦萨的工作,他如何利用新工具(望远镜)来挑战根深蒂固的宇宙模型,并最终将数学语言确立为自然界的基本语法。 本书特别关注了“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和法兰西科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知识生产从孤立的学者个人行为,转变为一个有组织、有规范的社会实践。这种机构化的过程,确保了科学发现的积累性与可验证性,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我们探讨了早期科学家如何处理与宗教权威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在面临审判与审查时的策略选择。 第三部分:跨洋的连接——商业帝国与重塑的全球贸易 17世纪的危机不仅是内部性的,更是全球联系增强的结果。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投向大西洋,分析了早期殖民扩张如何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矛盾,同时也催生了全新的经济模式。 荷兰的崛起与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是本部分的核心。荷兰人如何利用其在航运、金融和信息组织方面的优势,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统霸权中抢占先机?我们分析了阿姆斯特丹如何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如何分散了风险、汇聚了资本,从而支撑起远超任何单一君主国力量的全球商业网络。 同时,我们不回避殖民体系的残酷性。本书详细描述了加勒比海和巴西的糖业生产如何建立在奴隶劳动的系统性剥削之上,以及这种“三角贸易”如何不仅为欧洲提供了新的消费品,更深刻地改变了非洲西海岸的人口结构与政治生态。这种基于新资源的经济驱动力,最终成为塑造欧洲国家间竞争的新战场。 结论:现代性的十字路口 17世纪的“一般性危机”最终并未导致文明的崩溃,反而成为了现代性诞生的催化剂。在饥饿与战乱中,人们被迫接受了更具实用性和普适性的知识体系(科学);在国家机器的强制扩张中,他们适应了更集中的政治权力(主权国家);而在全球贸易的驱动下,他们习惯了依赖远方市场和复杂的金融工具。本书认为,正是这一百年的混乱与重构,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在一个更加理性化、商业化和全球化的轨道上继续前行。通过对这个“迷雾时代”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我们自身世界的根基是如何被奠定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小冰河时代”这个词吸引住了。它唤起我脑海中无数关于严寒、饥荒和生存斗争的画面。1300年到1850年,这是一个横跨几个世纪的时期,期间发生过太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气候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是我很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侦探一样,抽丝剥茧,找出气候变化与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在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相对有限,那么当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时,他们又是如何解读和应对的?他们是否会归咎于神明,还是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适应?书中会不会描绘出,在极端天气下,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食物来源、他们的衣着、他们的住房,是否都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变得异常艰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证据,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挑战,并从中汲取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入胜,我一直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感兴趣。尤其“小冰河时代”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挑战性。1300年到1850年,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贯穿了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甚至还有工业革命的萌芽。我很好奇,在这段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时期,气候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被动的背景板,还是主动的塑造者?作者是如何将气候数据、历史事件和人类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比如,气候的异常波动是如何影响农业收成,进而引发饥荒、社会动荡甚至人口迁徙的?又或者,在资源匮乏的时期,人类又是如何创新求变,发展出新的技术和生存策略的?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充满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用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气候与历史之间那错综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韧性、适应能力和文明演进的书。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书写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战争冲突和政治制度的更迭,但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更加宏大、更加根本的力量——比如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小冰河时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寒意,让人联想到那些艰难困苦的年代。我想象着,在那段时期,严寒的冬天、频繁的霜冻、持续的干旱,是如何一步步蚕食着人们的生存基础,又是如何催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书中会不会提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习俗、他们的社会组织,是否都在气候的压力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的农业衰败、某个城市的饥民暴动、某个国家的殖民扩张,来展现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叙事方式,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让人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历史爱好者提供的读物,更是对所有关心人类未来,关心我们与地球关系的人的必读之作。

评分

我一直对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科学的严谨性相结合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正好戳中了我的兴趣点。1300年到1850年,这几个世纪,正是人类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而气候变化,尤其是“小冰河时代”这样一个相对寒冷和不稳定的时期,必然会对农业、社会结构、乃至文化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气候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比如作物的种类、种植的范围、以及产量的不稳定性,进而又如何引发了饥荒、社会动荡,甚至战争。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某个地区人口的锐减,某个国家的经济衰退,或者某个宗教运动的兴起,来论证气候变化的作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更要深入分析背后的机制,让我们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类是如何在气候的挑战下挣扎求生,又是如何做出选择,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着迷,而这本书的书名《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就直接点出了一个我一直觉得被低估的因素:环境。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历史,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很少会深入探讨,是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塑造了这些宏观格局。这段“小冰河时代”,听起来就不是一个太平的时期,我很好奇,气候的寒冷和不稳定,是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迁徙模式?是不是导致了某些人口的锐减,而另一些人口的扩张?又或者,它如何催生了新的贸易路线和技术革新,比如更耐寒作物的培育,或者更保暖的建筑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地区的衰落是因为气候,某个国家的崛起是因为适应了气候。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气候的“沉默的力量”,它不像战火那样轰轰烈烈,但却以更长远、更深刻的方式,雕刻着人类历史的纹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12

评分

启真系列不错,浙江大学出版社也算是国内学术出版重镇了。

评分

z这个价格,真的值了!

评分

魏一鸣,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资源与环境管理、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先后主持国家和国际重要科研项目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12部,其中,SCI/S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90余篇。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超过3400次,获软件著作权6件,专利2项。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重视。曾获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或自然科学奖或哲学社会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项。

评分

2.4.1 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

评分

此书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据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生存的地球刚刚经历过一段长达五百年的小冰河时代,知名考占学家费根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中重新阐释了小冰河期对人们耳热能详的历史掌故的巨大影响

评分

正版。。。。。。。。。。

评分

很需要、也很实用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