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经典体例科学
  《鬼谷子》堪称“谋略奇书”,是一部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学、交流谈判学的综合宝典,从古至今一直是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研究的必读书,又称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书。
  《鬼谷子图解详析》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结合现实,从经营、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以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掌握原著精华。
  图文全解好读好看
  800余幅事例示意图和策略解析图,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原著内容,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让读者更加直观地领悟《鬼谷子》的思想内涵。
  理想读本藏书
  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丰富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鬼谷子图解详析》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品读传世经典,汲取无穷智慧,《鬼谷子图解详析》是值得你一生收藏、品读的珍品,也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内容简介
     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神秘的历史人物。由于他的出现,历史上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向机而动。
  《鬼谷子》着重于实践的方法,具有极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体系,堪称“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对于《鬼谷子图解详析》,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著作车载斗量、浩如烟海。其中观点驳杂、引经据典、卷轶浩繁,今人阅读,十分不便。
  鉴于此,《鬼谷子图解详析》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为人处世、管理谋略、商战博弈和职场之道等栏目,在重现经典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其进行全新解读。《鬼谷子图解详析》对读者为人处世、邀游职场、搏击商海、闯荡人生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仔细研读它,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处世的灵感和生活的谋略。     
作者简介
     鬼谷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精通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游学势理、养性舍身及纵横术。他隐居山林,著书立说,传道授徒。他一生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是一部集纵横家、兵家、道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权谋理论著作,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结合现实,从经营、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辅以800余幅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领悟《鬼谷子》的思想内涵。     
内页插图
          目录
   捭阖第一
经典再现
为人处世
三思而行——别让愤怒之火毁了自己
闭在及时——识时务者为俊杰
权衡形势——曾国藩如此变通
开合自如——刘秀的“苦口婆心”
心思玲珑——叔孙通通晓权变
管理谋略
抓住要害——朱博打蛇打七寸
刚柔并济——曾国藩刚柔相济成大事
审时度势——楚霸王把握良机
商战博弈
周密贵微——许荣茂的成功哲学
见好就收——经商的灵丹妙药
擒贼擒王——征服鸡群的规则
职场之道
各有所长一旦不被长处蒙蔽双眼
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灵活变通——吴士宏适者生存
行事周密——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应第二
经典再现
为人处世
行事机巧——苏秦智激张仪
请君入瓮——来俊臣的招数
欲张反敛——孟昶智斗朝中权臣
以退为进——武则天温顺退让
钓人之语——触龙巧说赵太后
管理谋略
待机行事——康熙帝放长线钓大鱼
养精蓄锐——陈平“后发制人”
先声夺人——诸葛亮说吴侯
欲擒故纵——郑庄公反攻共叔段
以静制动——司马懿的伪和平
欲取先骄——吕蒙的“迷魂汤”
弱而示强——李世民智解雁门之围
知己知彼——赵广汉该出手时再出手
商战博弈
乃静听声——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较量
以逸待劳——生意的“试金石”
先退后进——托马斯“回马一枪”获大利
职场之道
换路思维——机遇无处不在
见机行事——职场生存的保护伞
积蓄实力——职场里适时认输
诱导之道——语言的“妙方”
内揵第三
经典再现
为人处世
全身而退——毕再遇金蝉脱壳
以屈求伸——石勒计除“拦路虎”
大智若愚——石琚的处世良方
留有余地——管仲的“狡兔”人生
因势利导——诸葛亮用关羽,智放曹操
抓住弱点——陈平反问除范增
管理谋略
清净自守——赵德昭拒位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心明眼快——毛遂“秀”出自己
急流勇退——范蠡功成名就
进用退居——李世民避开阻力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商战博弈
得情行事——信任是成功的前提
蓄势而发——“店小二”的华丽转身
职场之道
用晦如明——藏锋人鞘
服从条件——下属的“美德”
抵巇第四
飞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
谋篇第十
决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本经阴符七术
持枢
中经      
精彩书摘
     三思而行——别让愤怒之火毁了自己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这样的聪明人懂得“捭阖”之道,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不断改变自己,调整自我状态的人。而蠢人则会在关键时刻暴露自己的弱点,给别人留下进攻的机会。
  1809年1月,拿破仑从西班牙战事中抽出身来匆忙赶回巴黎。他的下属告诉他外交大臣塔里兰密谋造反。一抵达巴黎,他就立刻召集所有大臣开会。他坐立不安,含沙射影地点明塔里兰的密谋,但塔里兰没有丝毫反应,这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忽然逼近塔里兰说:“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但塔里兰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拿破仑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对着塔里兰粗鲁地喊道:“我赏赐你无数的财富,给你最高的荣誉,而你竟然如此伤害我,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你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穿着丝袜的一只狗。”说完他转身离去了。其他大臣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拿破仑如此失态。塔里兰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他慢慢地站起来,转过身对其他大臣说:“真遗憾,各位绅士,如此伟大的人物竟然这样没礼貌。”
  拿破仑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自若迅速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拿破仑的威望降低了。伟大的皇帝在压力下失去理智,人们甚至感到他已经走下坡路了,如同塔里兰事后预言:“这是结束的开端。”塔里兰激起了拿破仑的怒气,让他的情绪失控,这正是他的目的。人人都知道拿破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领导的权威,这影响了人民对他的支持。
  拿破仑当然不是蠢人,但在这件事上他实在不够聪明。他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塔里兰抓住了自己的弱点。而塔里兰则是很好地运用了“捭阖”之道,面对拿破仑的指责,他假装糊涂,是“阖”。在拿破仑气急败坏而离去时,则把拿破仑的弱点公之于众,是“捭”。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如果采用不同的做法,结果会大不一样。要是他首先能够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会反对自己?再私下探听,从手下那里了解自己的缺陷,就可以试着争取他们回心转意支持自己,甚至干脆除掉他们,将他们下狱或处死,杀一儆百。所有这些策略中,最不应该的就是激烈的攻击和孩子气的愤怒。愤怒起不到威吓效果,只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种狂风暴雨式的爆发,往往是崩溃的前奏。
  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是不懂得“阖”,不懂得隐藏,它往往成为崩溃的前兆。谋略和战斗力也会在愤怒的情绪中消散,因为你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自己的优势自然降低。所以,保持冷静至关重要。
  保持冷静就是要懂得“捭阖”,该捭则捭,该阖则阖。愤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他们把一点小事看得像天一样大,过于认真让他们夸大了自身受到的伤害。他们以为愤怒可以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更具有权力,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不会被认为拥有权力,反而会暴露更多的缺点,会被认为缺乏理智,难成大气候。怒气还会让你失去别人对你的敬意,他们会认为你缺乏自制力而更加轻视你。抑制自己的愤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的能量会在这一过程中消耗殆尽,你的心理也会严重受挫。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适时闭藏。面对别人的愤怒不要多想,更不要被他们的愤怒感染,学会隐忍,降低姿态,就能让自己的心情轻松一些。
  职场中,面对别人的情绪圈套,你应该保持头脑冷静,适时“捭阖”,这样才能够在权力的争夺战中取得主动权。如果愤怒的情绪已经产生,就应该学会控制和压抑,“守司其门户”,运用“捭阖术”,分析形势,找到恰当的时机解决问题。
  ……      
前言/序言
     中国人向来有追溯历史的传统,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人的心灵中。我们追记历史,其实就是关怀当下,就是想从遗风遗俗中窥见前人的智慧,寻求当下问题的解决之道。正因如此,那些名噪一时、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才总是凝聚着后人探索的目光。也因此,《鬼谷子》受到世人追捧,逐渐浮出水面。
  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常人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历史人物。由于他的出现,历史上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等。
  鬼谷子灵活运用古老的阴阳学说,解释并驾驭战国时代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定出一整套了解社会并干预社会的计谋权术,构建了纵横游说之术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游说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合纵”“连横”的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戏剧场面,操纵战国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约百年之久。鬼谷子的纵横理论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领域独树一帜,还被宗教家、军事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运用。
  《鬼谷子》着重于实践的方法,具有极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体系,堪称“中国第一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对于这本书,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著作车载斗量、浩如烟海。其中观点驳杂、引经据典、卷轶浩繁,今人阅读,十分不便。为了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们编辑了这本《鬼谷子》。全书分为《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捷第三》《抵巇第四》《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第十一》《符言第十二》《本经阴符七术》《持枢》及《中经》十五篇。前面四篇以权谋策略为主,中间八篇以言辩游说为重点,后面三篇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核心。
  本书对原作做了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皆附有提要以解析、导读,并精选了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涵盖管理、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逐篇阐释、解读,用精彩纷呈的故事呈现出鬼谷子的智慧谋略。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鬼谷子》这部文字简明而内容博大精深的著作,本书请专家精心配制了八百多幅工笔手绘插图,这些图又分为“案例示意图”和“策略解析图”。“案例示意图”随文绘制,无论是人物的面貌和穿着打扮,还是器物的形貌、建筑的样式,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悉心考据,力求还原历史,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出最真实的人物精神风貌和故事情节,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品读每个案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宝贵的人生经验,发人深思,引人人胜。“策略解析图”以图解的方式开解每个案例中当事人成功与失败过程和经验,剖析成熟智慧和成功策略的关键所在,切肤人理地揭示出纵横谋略中所蕴含的普遍哲理,让人轻松掌握成功之道。本书融趣味性、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竞争双方还是合作对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较量,都在寻求制胜自强之道。一国的外交战术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之生死存亡;一个人的生意谈判与竞争策略是否得当,关系到企业经营之成败得失;一个人在职场上的言谈举止,关系到他的升迁去留;即便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言谈技巧运用如何,也关系到此人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甚至是此人的生死安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鬼谷子》融古通今、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显露无遗。
  通读全书,古代政治、外交、军事中的诡秘术你都将一览无余。本书教你以纵横家的恢弘气势,百战群雄激辩的商海;给你以无上的信心,从容应对不利局势,消解尴尬局面;教你以缜密的逻辑,合理分析现实,积极应对人生;教你以广博的心胸,跳出世俗羁绊,喜迎拨云见日的光景。    
				
 
				
				
					《山海图谱》  卷首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运化而不息。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便孕育了无数瑰丽的神话传说,它们如同繁星点点,映照着先民们对宇宙万物的想象与敬畏。其中,《山海经》以其包罗万象的奇闻异事,汇聚了神祇、异兽、地理、矿产、民俗等诸多信息,被誉为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然而,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山海经》的文字往往晦涩难懂,其所描绘的奇幻世界更需要一双慧眼去解读。  《山海图谱》的诞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并非要重述那些早已烂熟于心、或被无数解读本消磨了神秘色彩的传说,而是致力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丈量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山海经》原文的细致梳理,结合出土文物、考古发现、地理变迁、历史文献以及民俗研究等多元视角,为读者构建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上古世界。我们期望,读者在翻阅此书时,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能“看见”那些曾经存在或被想象过的山川河流、奇禽异兽,更能“触摸”到那个充满神话色彩却又根植于现实的古老文明。  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解读理论,也不妄图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相反,我们鼓励探索,推崇想象,并珍视每一个细微的线索。我们相信,《山海经》的价值,在于其开放性,在于它激发我们不断思考和追问的内在生命力。因此,《山海图谱》将是一场关于古老中国的深度游历,一场对想象力边界的拓展,一场与前人智慧的对话。  正文  第一章:九州之外,奇绝之境——《山海经》的空间想象  《山海经》开篇即勾勒出“山经”与“海经”两大宏伟框架,将我们带入一个远超我们日常认知所能触及的地理空间。本书第一章,我们将跳出“九州”的固有概念,去探寻那些被古代中国所认知,但又与中原文明辐射范围有所区别的“奇绝之境”。     环绕东海,扶桑与日出之谜: 东海之外,是否真的有扶桑神木,每日吞吐太阳?我们将从古代天文学、神话学以及早期航海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通过对比不同文明中关于太阳崇拜的痕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东方地理的模糊认知,探讨“扶桑”的象征意义,是真正的地理坐标,还是对未知东方世界的浪漫化想象?我们还会分析,古代文献中对“日出”地点的不同描述,是否反映了早期中国人的地理认知变迁,以及他们对海上日出的敬畏与好奇。     西域昆仑,万神之乡的地理考证: 昆仑山,在《山海经》中是西王母的居所,是众神栖息之地。但这座神山究竟位于何处?本书将引入最新考古发现,如楼兰古城、罗布泊的神秘文明遗迹,结合地质学对青藏高原独特地貌的解释,尝试为昆仑山赋予更具象的地理坐标。我们将探讨,《山海经》中的昆仑是否仅仅指代实际的山脉,还是包含了对高原、沙漠、盆地等复杂地貌的综合性概括?同时,也会梳理与昆仑山相关的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西王母的形象演变,探究这些神话背后可能蕴含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线索。     北冥有鱼,南极无渊——地域与物种的关联: 《山海经》中对于北方极寒之地(北冥)的描述,往往与巨兽、寒冷相关;而南方则可能出现未知而神秘的水域。我们将从古气候学、物种迁徙学以及古代地理学文献入手,分析这些描述是否与实际地理环境和生物分布存在联系。例如,北方寒冷地带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与《山海经》中描绘的巨兽是否存在某种隐喻?南方水系发达的地域,是否催生了古代中国人对未知水生生物的丰富想象?我们将考察,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对不同地域气候、物产的观察,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地域神话和生物谱系。     海外奇国,想象力的边界拓展: 《山海经》中的“海外经”更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了许多我们闻所未闻的奇特国家和种族。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海外奇国”的设定,是否受到早期丝绸之路,或者其他古代贸易路线的影响,是远古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模糊认知与加工?还是纯粹的文学虚构?我们会尝试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这些奇特种族的特征,如“一足国”、“无肠国”、“长臂国”等,探讨其可能象征的社会形态、生存方式,以及它们在古代中国人眼中代表的“异”与“他者”。  第二章:神兽异灵,山川精灵——《山海经》中的生物图鉴  《山海经》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兽。这些生物,有的凶猛骇人,有的吉祥祥瑞,有的则用途奇特。本书第二章,我们将摒弃单纯的罗列,深入挖掘这些生物的“前世今生”,探寻它们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象征意义和现实依据。     九尾狐的演变: 从最初的祥瑞象征,到后来的妖媚形象,九尾狐的演变历程是《山海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我们将从古代文字学、神话演变学出发,追溯九尾狐在不同文献中的记载,分析其形象的转变。同时,也会结合古代社会结构、女性地位以及民间信仰的变化,探讨九尾狐的象征意义如何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内涵。本书将着重分析,九尾狐在不同时代所代表的“魅惑”、“子嗣繁盛”或“灾祸”等多元解读,并梳理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广泛影响。     饕餮纹的考古学解读: 饕餮,作为一种凶猛贪食的怪兽,其形象广泛出现在古代青铜器上。本书将重点结合考古发掘成果,特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对饕餮纹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将分析饕餮纹的构成元素,其在礼器上的出现是否与祭祀、权力、以及对灾祸的压制有关?是否暗示了古代中国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时,对未知力量的畏惧和试图驾驭的心理?我们会对比不同时期饕餮纹的变化,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审美变迁和宗教信仰演化。     龙、凤、麒麟的演化与象征: 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图腾,龙、凤、麒麟在《山海经》中也都有提及,但其形象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将从物种学、神话学、以及古代宗法制度等多维度,剖析这三大瑞兽的起源和演化。龙的形象是否融合了蛇、鳄、鱼等多种生物特征?凤的“百鸟之王”是否象征着女性的权力与地位?麒麟作为仁兽,其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书将梳理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文献中的描绘,并结合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的变迁,探讨它们作为象征符号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异兽的现实原型考证: 许多《山海经》中的异兽,并非全然虚构。本书将尝试从生物学、古生物学、以及古代地理学角度,寻找这些异兽的潜在现实原型。例如,犼与恶犬的联系,开明的原型是否与某种大型猫科动物相关,蜚廉是否暗示了风的传播?我们将对比相关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古代中国人在观察自然时可能产生的夸张与联想,来解释这些异兽的来源。这并非是为了“祛魅”,而是为了展现古人观察世界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将现实经验与想象力相结合,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药用与食用的价值探讨: 《山海经》中不乏记载了某些异兽的药用或食用价值。本书将结合古代本草学、古代食谱以及民俗医学的研究,探讨这些记载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例如,某些被记载为有奇效的动物,是否在后世的本草学中有所体现?某些被描述为可食用的异兽,其食材是否与当时的饮食结构和生存环境有关?我们也将关注,这些记载是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资源的早期认知,以及他们试图从中获取生存优势的努力。  第三章:图景背后,人文精神——《山海经》的文化密码  《山海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引发无数的解读与想象,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奇珍异兽与地理奇观,更在于它蕴含着古老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基因。本书第三章,我们将尝试透过文字与图景,去探寻《山海经》背后深藏的文化密码。     祭祀与神灵崇拜: 《山海经》中大量的神祇、祭祀活动,以及对神灵居住地的描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体系。我们将重点研究,书中提及的各种祭祀仪式、祭品,以及神灵的职能划分,与殷商、周朝的祭祀制度有何异同?神灵的谱系是否反映了早期中国的权力结构和家族观念?本书将结合考古发现的祭祀遗址、甲骨文、金文等资料,来还原古代祭祀的真实场景,并分析神灵崇拜在维系社会秩序、解释自然现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地理认知与国家观念: 《山海经》所描绘的广阔疆域,并非仅仅是对地理的简单记录,更是古代中国人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认知边界的拓展。我们将分析,《山海经》中的“九州”设定,与后世中国地理区划的渊源,以及“海外”世界的概念,如何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认同。书中对不同地域的描述,是否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观察与评价?本书将探讨,《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著作,在构建民族认同、塑造文化自信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山海经》中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更有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本书将重点分析,书中关于“风雨”、“旱涝”等自然现象的描述,以及与这些现象相关的神祇或异兽,如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认识和态度。同时,也会关注书中关于“治水”、“农耕”等内容,探讨古代中国人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发展出适应性的生存策略,以及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追求。     生死观与宇宙观的萌芽: 《山海经》中对死亡、鬼魂、以及来世的模糊描绘,是否可以视为古代中国人早期生死观的体现?书中关于世界起源、神祇谱系、以及宇宙构造的零散记载,又如何折射出古代中国人朴素的宇宙观?本书将尝试从哲学、宗教学的角度,梳理《山海经》中关于生死、宇宙的零散信息,并与后世的道家、儒家思想进行对比,探讨《山海经》在早期中国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异”的接纳与排斥——文化交流的印记: 《山海经》中对“异族”、“奇国”的描述,是观察“他者”的窗口。本书将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这些描述中是否存在对外部世界的误解、夸张,甚至是歧视。同时,也会探讨,其中是否存在对外部文化元素,如服饰、习俗、信仰的模糊认知和吸收。通过对这些“异”的描绘,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态度,以及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  结语  《山海图谱》的旅程,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山海经》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鼓励大家以更加开放、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这部充满魅力的古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拾对古老智慧的敬畏,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显得尤为重要。  《山海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解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愿《山海图谱》能成为您手中一把开启这片古老奇幻世界之门的钥匙,让您在文字的海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山海异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