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传(最新·插图版)

林森传(最新·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宁 著
图书标签:
  • 林森传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教会
  • 医疗
  • 教育
  • 传记文学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5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85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位十三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个人传记,史料翔实丰富,语言平实质朴,结构清晰完整,全面展现了林森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本书是一本关于林森的个人传记,填补了市场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平民元首”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并连任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为官清廉、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爱国之志终生不渝,终其一生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实事。林森崇扬民主和法制,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夺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其谦虚低调、朴素清正的作风尤其为人所称道。

作者简介

    刘小宁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话说民国:1937—1949》、 《民国肇基:辛亥革命在江苏》 、《风雨沧桑总统府》等。



    

目录

第1章 家世和求学经历
家世
十多年的西式教育

第2章 第二故乡台湾
初入台湾
担任嘉义法院“通译”
结识林氏宗亲

第3章 投身共和革命
从“福建学生会”到同盟会
“浔阳阅书报社”
“棍毙乡民”事件
策动九江光复
策反清朝海军的第一功臣
“功在民国”
联络各地起义

第4章 民国参议院首任议长
参加“各省代表会”
选举临时大总统
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
议决“清帝退位”
“定都”之争
主持制定《临时约法》
参院职责十二条
兵变遭险
参议院北迁

第5章 落魄北京参议院
再任议长力挫袁世凯
“抗袁驱陆”南下武汉
落选众议员
参议院全院委员长
《天坛宪法草案》
老袁下流议员受辱
袁氏“拆桥”林森不辞而别
返乡助学东京“入党”

第6章 海外三年岁月
檀香山之行
上书孙中山保留国民党名义
积极募饷聚沙成塔
宣传与航空并重
激进的反袁行动
“恳亲大会”突发意外
“旅美”对日“外交”
摆地摊卖雨花石
孙中山授予“领袖支部”

第7章 辗转奔波再任议长
国会重开议员被殴
“非常国会”议长
辗转三地再任议长
巴黎和会前后
追随孙中山重组军政府
支持“非常大总统”孙中山

第8章 主政福建被驱下台
“驱李拒刘”主政福建
“倒林拥萨”遭遇逼宫
赋闲“青芝寺”隐居“啸余庐”
“大本营”建设部长
督建黄花岗烈士墓

第9章 国民政府五常委之一
改组国民党参加“一大”
党内争论作壁上观
广州国民政府五常委

第10章 西山会议派的“首领”
率“国民代表团”北上
西山会议如期举行
国民党内遭惩戒
西山会议派再立山头
解除封杀恢复党籍
再次置身度外

第11章 国民政府主席之争
“复出”后的失落
弹劾蒋介石遭通缉
蒋介石“下野”林森“代理”
四元老之争
终被“推上”元首宝座

第12章 在“行都”洛阳的日子里
紧急“迁都”洛阳
洛阳寂寞 中原徘徊
辞别行都“雁过留声”

第13章 心系孙中山丧葬事
中山陵选址
督建中山陵
迎接灵榇南下
中山陵园管理与建设

第14章 “无为而治”的国家元首
国民政府三主官
处事谨慎 与世无争
寄情山水嗜好古玩
“易君左矣”“林子超然”
柔中寓刚 巧治汪精卫
生活平民化
“无为而治”连任主席
频繁的视察
“林主席”与“蒋委员长”
神秘的国府新厦

第15章 在西安事变中
力主暂缓用兵
代理“中政会”主席

第16章 “陪都”重庆岁月
黯然离别南京
陪都四官邸别具洞天
游蛾眉山 履行元首职责
都江堰放水

第17章 坚持团结抗日
宣传抗日 不遗余力
一反常态痛斥汪逆
弘扬正气积极“献金”
首倡孙中山为“国父”
在反共高潮中强调团结御侮
签署对德意日宣战书

第18章 家事与生活
短暂的婚姻
林京重婚事件
为官之诀家训之道
林森与卫士

第19章 “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车祸真相
中共中央:“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第20章 遗嘱及“林森奖学金”
三份遗嘱
藏品的两次拍卖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初入台湾1890年,林森完成了在英华书院八年的学业。加上培元学校的六年小学学业,林森接受的新式教育长达14年。这一年,林森22岁。
  林森少年时,即由养父道炳做主,与邻乡一郑姓女子订婚。学业完成后,林森没有立即完婚,也没有在内地找工作,而打算去台湾谋发展。19世纪末,台湾归福建省管辖,年轻人毕业后到台湾去工作,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福建省是较为普遍的。加上英华书院是西式教育,其毕业生多从事新兴的行业a林森在学校就读期间,就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关心。自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后,台湾就开放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货物集散地。1862年起设立了海关。1874年至1875年间,闽浙总督、福州人沈葆桢(沈是林则徐的女婿)主持台湾省政,在台湾开始推行新政,由此,台湾的对外贸易日见发达。台湾与福建之间常年有航运往来,主要是进行易货贸易。经济上的发展也使台湾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被清廷任命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在刘铭传的任上,他率领清军击败了法国的人侵后,即大力推行台湾新政。新政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台北市设立了一个电报总局。
  1887年,又创设了一所西式学堂,这是台湾的第一所西式学校。1890年,刘铭传又创办了一所电报学堂,当年即开始招收第一期新生人校,主要传授电报知识与技术。当时的台湾人对电报为何物尚不清楚,符合条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这毕竟是开了台湾西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的先河。
  林森在福建听说了台湾新式电报学堂招生的消息后,恰好已从英华学校毕业,遂决定立即赴台湾报考。第一期学员仅招收10名,林森便是其中之一。这是林森首次赴台湾。
  由于林森的英文基础扎实,又受过多年的西式教育,经过一年的培训,即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各门考试。1891年,林森即进入台湾台北市电报局任见习生。林森在见习期间,经常回福州,一为探亲,二是与各所学校的学生会进行联络。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职仅一年多的光景就离职而去。新任巡抚上任后,立即废除了刘铭传的各项新政。
  对林森刺激最大的,莫过于学校的纷纷被撤。紧接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结果清政府战败.只得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苟刻要求,割地赔款。
  起初,日本方面欲索要辽东半岛,清朝政府以辽东乃其祖巢,坚决不同意。后经双方反复“商议”,才有了“割闽换辽”之议。于是,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割给了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国人既对清廷的奴颜媚外极为愤慨.又对日本的强盗行径恨之人骨。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闽人迁台、两地往来者不计其数,因而对清政府的割地尤为愤怒,纷纷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试图能挽回这个局面。台湾岛与大陆有海峡之隔,其抗议的方式只能是文字电报。所以林森所在的台北市电报局连日来“门庭若市”,台湾民众纷纷前来给清朝政府和闽浙总督发电报以示抗议。经林森之手就发出了大量措辞各异的抗议电报。林森目睹了国土沦丧的现实和台湾民众的激愤,心痛不已,但他只是一名小职员,更多的只是无奈。于是在1895年林森离开了台北市电报局.回到福州。
  由于有了台湾被割让的切肤之痛,林森回到大陆后,决心参加台湾的救亡运动。他辗转福州、上海、广州以及日本的一些城市,联络革命志士,并且第一次与孙中山先生有了接触。因林森在台湾多年,对台湾情况极为熟悉,所以在1897年再次赴台湾,在台北策划抗日活动。
  由于刚刚割让给日本不久,台湾民众的反抗情绪十分强烈。台湾的爱国志士自发地组织起来,发起了自救运动。以抵抗日军的接管。日本立即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很快就归于失败,剩下的一些零星抵抗竟也维持了数年之久。
  担任嘉义法院“通译”林森到达台北后,住在大稻埕留芳照相馆的一个名叫张少湘的友人处。日本的刑事警察对由大陆来的人防范甚严。林森为了避免日方的注意,只在台北待了一段不长的日子,就前往嘉义暂避。因为日本人刚到台湾,全岛的防备并不那么严密。
  在嘉义,林森找了一份工作作掩护,即在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充任了通译(即翻译)。通译这个职务颇有意思,因当时日本人多少会懂一点北京话,而对闽南话则好比是听天书。林森既精通国语,又是福建人,这样的人才在当地是不多的,所以,也就自然担任了中日双方的通译。林森担任通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审讯犯人做翻译。当时,日军抓获了台湾义军成员以及一些反抗的老百姓,都要进行刑讯。双方语言不通,日本人无法审讯,更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通译就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日本人审讯中国人时,林森多避重就轻地为他们开脱,日本人不知林森的真实身份,所以对他很是信任。这一来,不少中国人就被减轻了处罚,林森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朋友。
  结识林氏宗亲林森在嘉义期间,结识了一位林氏宗亲,居然还引出了一段故事。
  早在清朝中叶,林氏家族的一支林文敏就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迁至台湾府诸罗县的麻豆。林家主要经营糖业,因经营有方,逐渐成为台湾府的殷实大户。
  后又从糖业发展到农业,全盛时期,徒步行走两天还出不了林家地界。林文敏有八个儿子,后代中有不少在清朝做官,林氏也就成为台湾的一大望族。甲午战后,台湾割给日本,林家因此也失去了大陆的依靠,一些不法之徒趁机勾结日本官吏、流氓浪人,觊觎林家的土地,以致林氏的地产不断被侵占。林家人极不愿意坐看祖上的家产一点点地被吞食,于是就奋起抗争,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官司。于是,林氏家族都卷入了无休止的诉讼之中。
  林氏的族长林志图因受困于一场土地纠纷的官司,搞得焦头烂额。为此事,林志图经常到嘉义法院办理诉讼案件。这时,林森正在法院担任通译。志图是世家子弟,为人豁达豪爽。而林森则欲在海外发展反日力量,所以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林森年长于林志图,志图称林森为大哥。以后,林森常到林志图家,有时就住在林家的花园,一住就是数日。二人经常促膝谈心,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林森在嘉义大约有一年多,因台北风声稍缓,就又返回了台北。不想到台北后,因与台湾爱国志士策划一次反清拒日活动,事机不密被日本特务侦知,遂立刻遭到日本军警的全力追捕。林森化装后逃脱,在台北隐姓埋名,先在闽南商人倪耿如家中避匿,又东躲西藏了几个月。看看台北实在无法待下去,遂又于1899年逃到嘉义,在林志图家隐居。住了一些时日,林志图看林森总是闷闷不乐,也不知何故,但又不敢多问。时间长了,林志图忍不住问林森道:“我们情如兄弟,你心中有事,不妨直说。”林森只好说:“大陆事情很多,实在是想回去看看。孙先生也电召我回去。可我囊空如洗,难以成行,真不好意思向你开口。”林志图急问:“需要多少?”林森说:“30块足矣。”林志图马上取出50块龙洋,说:“够不够?”林森忙说:“太多了,只要30块。”但林志图执意要送50块。林森临走时,仍不肯多拿,最终只拿了30块,还对林志图说:“日后,我一定归还,决不失信。”第二天,林志图亲自到嘉义的布袋嘴码头,用重金为林森雇妥了一条船,嘱咐船主说明天晚上把林森送到大陆。次日深夜,林志图与林森从麻豆来到布袋嘴,二人依依惜别,林志图目送林森扬帆远去。
  ……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思想巨擘的探索与挣扎》 一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社会冲突与知识分子命运的恢弘史诗。 书籍主题与内容概述: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思想巨擘的探索与挣扎》并非聚焦于单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以群体视角和思想脉络为主线,旨在构建一幅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大图景。本书深入挖掘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和改革者们,是如何在传统儒家思想的余晖、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民族存亡的紧迫感中,进行艰难的抉择、激烈的辩论与不懈的探索。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从晚清“戊戌变法”的理想破灭,到民国初年的思想混沌,再到大革命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直至抗日战争前夜的思潮整合。它细致考察了“中体西用”的困境、“全盘西化”的争议、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思想演变阶段。 核心章节与深度探讨: 第一部分:传统的断裂与重建的渴望(1895-1915) 本部分聚焦于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精英群体首次面对的“亡国”危机。我们详细分析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如何试图在孔教体系内寻找政治出路,以及梁启超在流亡中对“新民”思想的构建与推广。重点探讨了辛亥革命爆发后,知识分子们在推翻帝制后所面临的“革命后遗症”:对共和体制的失望,以及对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新界定。例如,对“尊孔复古”思潮的兴起及其背后的文化焦虑进行了详尽的梳理。 第二部分:科学、民主与“德先生”的初啼(1915-1920) 本书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白话文运动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如何通过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对数千年封建伦理发起了根本性的挑战。书中特别设置专章,探讨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核心概念在被引入中国后,其内涵是如何被扭曲、误解与理想化。通过对早期白话小说和杂志的文本细读,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批判,以及其间隐含的文化精英主义倾向。 第三部分:思潮的涌入与路线的抉择(1920-1927) “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本部分详尽对比了不同思潮之间的竞争与融合。我们着重分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如丁文江、翁文灏等)在科学主义指导下对国家建设的构想;同时,也对激进思潮的迅速渗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书中描绘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的初步尝试,以及国民党内部关于“苏俄模式”与“本国国情”的争论。通过对大量书信、日记和早期党纲文件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立场选择的复杂性与痛苦。 第四部分:救亡图存中的思想整合与分野(1927-1937) 在“宁汉分裂”和随后的清党运动之后,思想界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知识分子面临着“学术自由”与“政治立场”的两难抉择。本部分探讨了以“七贤人”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群体,如何在国民政府的威权下,试图维护学术独立和渐进改良的道路。同时,我们详细考察了乡土建设运动(如梁漱溟、晏阳初的工作)背后的深层逻辑——即对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反思,试图从乡村寻找救中国的出路。在抗日战争的阴影下,如何实现“民族主义”这一核心议题下的思想统一,成为知识界的主旋律,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 史学价值与叙事特色: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对“思想的重量”的捕捉。作者摒弃了简单的“好人坏人”或“对错之分”的价值评判,而是力图还原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认知局限”与“良知挣扎”。 1. 广阔的视野与精细的文本分析相结合: 本书不仅梳理了政治思潮,还关注了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思想变迁的影响。引用了大量未曾被充分挖掘的私人档案和学术期刊,保证了史料的扎实性。 2. 辩证的叙事手法: 面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作者采取了“理解而非简单接受”的态度。例如,对于那些在不同政权间摇摆的人物,本书着重分析其背后的生存逻辑、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以及时代提供的有限选择空间。 3. 强烈的时代氛围再现: 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和对当时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学术圈聚会的刻画,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在贫困、压力、理想与幻灭之间往复拉扯的心灵状态。 适合读者: 本书是历史研究者、中国近现代史爱好者、对思想史和知识分子命运深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政治口号的、深入骨髓的近代中国思想图谱。 (全书总计约一万五千字,涵盖了近六十年间,数十位关键思想人物的理论脉络与实践活动,展现了中国现代思想的艰难“成人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复古的色调,配上那张林森先生的经典照片,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翻阅起来很舒服。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但又不像蒋介石、孙中山那样被过度解读的。林森先生在那个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务,却鲜少有详细的传记出现,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林森先生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记录他的政治生涯,更重要的是展现他作为一个人,是如何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做出选择,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人格魅力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书中是否有对他早年经历、家庭背景的细致描绘?他的性格特点,比如他的朴实、他的坚韧,在书中是否有生动的呈现?我尤其关心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他在关键时刻是如何应对的,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而且,“插图版”这个标签让我充满期待,希望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能够为文字增添更多色彩和厚度,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以及林森先生的风采。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书海中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的传记,如果能够做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可读性,那将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林森先生,这位在民国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的政治人物,其人生经历无疑充满了故事和看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林森先生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他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求学经历,到投身革命,再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漫长岁月,每一个阶段的转变和挑战,都应该有细致的阐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林森先生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他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他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有怎样的看法。书中是否有对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进行详细的评价?“插图版”的设定,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想象,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能够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那个时代的风貌跃然纸上,使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一直想深入了解近代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我对于那些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却依然闪烁着光芒的人物,有着特别的关注。林森先生,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但相较于一些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关于他的详细研究和普及性读物似乎并不太多。这使得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梳理出林森先生清晰的人生脉络,比如他的政治生涯的起伏,他在不同时期的作为,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剥离掉历史的尘埃,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林森。他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政治见解?他与同时代其他政治人物的关系如何?他如何看待当时的国内外局势?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插图版”的说明也让我十分欣喜,我希望书中能够收录一些与林森先生相关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甚至是手迹,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无疑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

评分

终于等到一本关于林森先生的传记!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客观地展现林森先生生平的书籍。市面上关于民国时期人物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侧重于宏观的历史事件,要么过度解读个人情感,真正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和时代背景的书籍却不多。这本书名“林森传(最新·插图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最新”二字,预示着它可能包含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插图版”更是大大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比如林森先生的生活照、工作照,甚至是与同时代名人的合影,这些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直观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时代的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实地记录林森先生的人生经历,从他的早期奋斗,到他在国民政府中的角色,再到他晚年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和决策,以及他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

评分

拿到《林森传(最新·插图版)》这本书,内心是激动又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个人经历、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林森传》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位国民政府时期重要人物的求知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生平记录,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林森先生的内心世界。他如何看待国家面临的危机?他在个人仕途与国家大义之间是如何权衡的?他的性格特点,例如人们常说的“朴实”,具体体现在哪些事件和言行中?“最新”的版本,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更新度和权威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是否包含了近些年新发掘的历史资料?而“插图版”更是锦上添花,我期待那些历史的老照片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以及林森先生的风采,也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历史地图、大事年表等辅助信息,让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

巧治汪精卫

评分

遗嘱及“林森奖学金”

评分

初入

评分

m再任议长力挫袁世凯q

评分

“驱李拒刘t”主政t福建

评分

遗嘱及“林森奖学金”

评分

西山会议如期y举行

评分

第1章

评分

返乡助学L东京“M入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