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位十三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个人传记,史料翔实丰富,语言平实质朴,结构清晰完整,全面展现了林森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本书是一本关于林森的个人传记,填补了市场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平民元首”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并连任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为官清廉、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爱国之志终生不渝,终其一生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实事。林森崇扬民主和法制,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夺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其谦虚低调、朴素清正的作风尤其为人所称道。
作者简介
刘小宁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话说民国:1937—1949》、 《民国肇基:辛亥革命在江苏》 、《风雨沧桑总统府》等。
目录
第1章 家世和求学经历
家世
十多年的西式教育
第2章 第二故乡台湾
初入台湾
担任嘉义法院“通译”
结识林氏宗亲
第3章 投身共和革命
从“福建学生会”到同盟会
“浔阳阅书报社”
“棍毙乡民”事件
策动九江光复
策反清朝海军的第一功臣
“功在民国”
联络各地起义
第4章 民国参议院首任议长
参加“各省代表会”
选举临时大总统
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
议决“清帝退位”
“定都”之争
主持制定《临时约法》
参院职责十二条
兵变遭险
参议院北迁
第5章 落魄北京参议院
再任议长力挫袁世凯
“抗袁驱陆”南下武汉
落选众议员
参议院全院委员长
《天坛宪法草案》
老袁下流议员受辱
袁氏“拆桥”林森不辞而别
返乡助学东京“入党”
第6章 海外三年岁月
檀香山之行
上书孙中山保留国民党名义
积极募饷聚沙成塔
宣传与航空并重
激进的反袁行动
“恳亲大会”突发意外
“旅美”对日“外交”
摆地摊卖雨花石
孙中山授予“领袖支部”
第7章 辗转奔波再任议长
国会重开议员被殴
“非常国会”议长
辗转三地再任议长
巴黎和会前后
追随孙中山重组军政府
支持“非常大总统”孙中山
第8章 主政福建被驱下台
“驱李拒刘”主政福建
“倒林拥萨”遭遇逼宫
赋闲“青芝寺”隐居“啸余庐”
“大本营”建设部长
督建黄花岗烈士墓
第9章 国民政府五常委之一
改组国民党参加“一大”
党内争论作壁上观
广州国民政府五常委
第10章 西山会议派的“首领”
率“国民代表团”北上
西山会议如期举行
国民党内遭惩戒
西山会议派再立山头
解除封杀恢复党籍
再次置身度外
第11章 国民政府主席之争
“复出”后的失落
弹劾蒋介石遭通缉
蒋介石“下野”林森“代理”
四元老之争
终被“推上”元首宝座
第12章 在“行都”洛阳的日子里
紧急“迁都”洛阳
洛阳寂寞 中原徘徊
辞别行都“雁过留声”
第13章 心系孙中山丧葬事
中山陵选址
督建中山陵
迎接灵榇南下
中山陵园管理与建设
第14章 “无为而治”的国家元首
国民政府三主官
处事谨慎 与世无争
寄情山水嗜好古玩
“易君左矣”“林子超然”
柔中寓刚 巧治汪精卫
生活平民化
“无为而治”连任主席
频繁的视察
“林主席”与“蒋委员长”
神秘的国府新厦
第15章 在西安事变中
力主暂缓用兵
代理“中政会”主席
第16章 “陪都”重庆岁月
黯然离别南京
陪都四官邸别具洞天
游蛾眉山 履行元首职责
都江堰放水
第17章 坚持团结抗日
宣传抗日 不遗余力
一反常态痛斥汪逆
弘扬正气积极“献金”
首倡孙中山为“国父”
在反共高潮中强调团结御侮
签署对德意日宣战书
第18章 家事与生活
短暂的婚姻
林京重婚事件
为官之诀家训之道
林森与卫士
第19章 “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车祸真相
中共中央:“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第20章 遗嘱及“林森奖学金”
三份遗嘱
藏品的两次拍卖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初入台湾1890年,林森完成了在英华书院八年的学业。加上培元学校的六年小学学业,林森接受的新式教育长达14年。这一年,林森22岁。
林森少年时,即由养父道炳做主,与邻乡一郑姓女子订婚。学业完成后,林森没有立即完婚,也没有在内地找工作,而打算去台湾谋发展。19世纪末,台湾归福建省管辖,年轻人毕业后到台湾去工作,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福建省是较为普遍的。加上英华书院是西式教育,其毕业生多从事新兴的行业a林森在学校就读期间,就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关心。自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后,台湾就开放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货物集散地。1862年起设立了海关。1874年至1875年间,闽浙总督、福州人沈葆桢(沈是林则徐的女婿)主持台湾省政,在台湾开始推行新政,由此,台湾的对外贸易日见发达。台湾与福建之间常年有航运往来,主要是进行易货贸易。经济上的发展也使台湾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被清廷任命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在刘铭传的任上,他率领清军击败了法国的人侵后,即大力推行台湾新政。新政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台北市设立了一个电报总局。
1887年,又创设了一所西式学堂,这是台湾的第一所西式学校。1890年,刘铭传又创办了一所电报学堂,当年即开始招收第一期新生人校,主要传授电报知识与技术。当时的台湾人对电报为何物尚不清楚,符合条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这毕竟是开了台湾西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的先河。
林森在福建听说了台湾新式电报学堂招生的消息后,恰好已从英华学校毕业,遂决定立即赴台湾报考。第一期学员仅招收10名,林森便是其中之一。这是林森首次赴台湾。
由于林森的英文基础扎实,又受过多年的西式教育,经过一年的培训,即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各门考试。1891年,林森即进入台湾台北市电报局任见习生。林森在见习期间,经常回福州,一为探亲,二是与各所学校的学生会进行联络。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职仅一年多的光景就离职而去。新任巡抚上任后,立即废除了刘铭传的各项新政。
对林森刺激最大的,莫过于学校的纷纷被撤。紧接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结果清政府战败.只得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苟刻要求,割地赔款。
起初,日本方面欲索要辽东半岛,清朝政府以辽东乃其祖巢,坚决不同意。后经双方反复“商议”,才有了“割闽换辽”之议。于是,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割给了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国人既对清廷的奴颜媚外极为愤慨.又对日本的强盗行径恨之人骨。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闽人迁台、两地往来者不计其数,因而对清政府的割地尤为愤怒,纷纷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试图能挽回这个局面。台湾岛与大陆有海峡之隔,其抗议的方式只能是文字电报。所以林森所在的台北市电报局连日来“门庭若市”,台湾民众纷纷前来给清朝政府和闽浙总督发电报以示抗议。经林森之手就发出了大量措辞各异的抗议电报。林森目睹了国土沦丧的现实和台湾民众的激愤,心痛不已,但他只是一名小职员,更多的只是无奈。于是在1895年林森离开了台北市电报局.回到福州。
由于有了台湾被割让的切肤之痛,林森回到大陆后,决心参加台湾的救亡运动。他辗转福州、上海、广州以及日本的一些城市,联络革命志士,并且第一次与孙中山先生有了接触。因林森在台湾多年,对台湾情况极为熟悉,所以在1897年再次赴台湾,在台北策划抗日活动。
由于刚刚割让给日本不久,台湾民众的反抗情绪十分强烈。台湾的爱国志士自发地组织起来,发起了自救运动。以抵抗日军的接管。日本立即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很快就归于失败,剩下的一些零星抵抗竟也维持了数年之久。
担任嘉义法院“通译”林森到达台北后,住在大稻埕留芳照相馆的一个名叫张少湘的友人处。日本的刑事警察对由大陆来的人防范甚严。林森为了避免日方的注意,只在台北待了一段不长的日子,就前往嘉义暂避。因为日本人刚到台湾,全岛的防备并不那么严密。
在嘉义,林森找了一份工作作掩护,即在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充任了通译(即翻译)。通译这个职务颇有意思,因当时日本人多少会懂一点北京话,而对闽南话则好比是听天书。林森既精通国语,又是福建人,这样的人才在当地是不多的,所以,也就自然担任了中日双方的通译。林森担任通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审讯犯人做翻译。当时,日军抓获了台湾义军成员以及一些反抗的老百姓,都要进行刑讯。双方语言不通,日本人无法审讯,更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通译就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日本人审讯中国人时,林森多避重就轻地为他们开脱,日本人不知林森的真实身份,所以对他很是信任。这一来,不少中国人就被减轻了处罚,林森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朋友。
结识林氏宗亲林森在嘉义期间,结识了一位林氏宗亲,居然还引出了一段故事。
早在清朝中叶,林氏家族的一支林文敏就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迁至台湾府诸罗县的麻豆。林家主要经营糖业,因经营有方,逐渐成为台湾府的殷实大户。
后又从糖业发展到农业,全盛时期,徒步行走两天还出不了林家地界。林文敏有八个儿子,后代中有不少在清朝做官,林氏也就成为台湾的一大望族。甲午战后,台湾割给日本,林家因此也失去了大陆的依靠,一些不法之徒趁机勾结日本官吏、流氓浪人,觊觎林家的土地,以致林氏的地产不断被侵占。林家人极不愿意坐看祖上的家产一点点地被吞食,于是就奋起抗争,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官司。于是,林氏家族都卷入了无休止的诉讼之中。
林氏的族长林志图因受困于一场土地纠纷的官司,搞得焦头烂额。为此事,林志图经常到嘉义法院办理诉讼案件。这时,林森正在法院担任通译。志图是世家子弟,为人豁达豪爽。而林森则欲在海外发展反日力量,所以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林森年长于林志图,志图称林森为大哥。以后,林森常到林志图家,有时就住在林家的花园,一住就是数日。二人经常促膝谈心,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林森在嘉义大约有一年多,因台北风声稍缓,就又返回了台北。不想到台北后,因与台湾爱国志士策划一次反清拒日活动,事机不密被日本特务侦知,遂立刻遭到日本军警的全力追捕。林森化装后逃脱,在台北隐姓埋名,先在闽南商人倪耿如家中避匿,又东躲西藏了几个月。看看台北实在无法待下去,遂又于1899年逃到嘉义,在林志图家隐居。住了一些时日,林志图看林森总是闷闷不乐,也不知何故,但又不敢多问。时间长了,林志图忍不住问林森道:“我们情如兄弟,你心中有事,不妨直说。”林森只好说:“大陆事情很多,实在是想回去看看。孙先生也电召我回去。可我囊空如洗,难以成行,真不好意思向你开口。”林志图急问:“需要多少?”林森说:“30块足矣。”林志图马上取出50块龙洋,说:“够不够?”林森忙说:“太多了,只要30块。”但林志图执意要送50块。林森临走时,仍不肯多拿,最终只拿了30块,还对林志图说:“日后,我一定归还,决不失信。”第二天,林志图亲自到嘉义的布袋嘴码头,用重金为林森雇妥了一条船,嘱咐船主说明天晚上把林森送到大陆。次日深夜,林志图与林森从麻豆来到布袋嘴,二人依依惜别,林志图目送林森扬帆远去。
……
前言/序言
林森传(最新·插图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实话,我不是那种喜欢把所有的行为都归结为古人智慧的人,但是,想了半天又半天,还是只有这句话最合适――应该说,在每一个行业,每一种专业,每一个群体里面都是这样。
评分
☆☆☆☆☆
林P森在嘉义大约有一年多,因台北风声稍缓,就又返回了O台北。不想到台北后,因与爱国志士策划一次反清P拒日活P动,事机不密被特务侦知,遂立刻遭到军警的全力追捕。林森化装后逃脱,在台北隐姓Q埋Q名,先在闽南商人倪耿如家中避匿,又东躲R西藏T了R几个月。T看看台北实在无法待下去,遂又于1899年逃到嘉义,在林志图家隐居。住了一些时日,林志图看林森总是闷闷不乐,也不知T何TT故,但又不敢多问。时间长了,林志图忍不住问林U森道:“我们情如兄弟,你心中有事,不妨直说。”林森只好说:“大陆事情很多,实在是想回去看看。孙先生也电召我回去。可我囊空如W洗,难以成行,X真不好意思向你开口。”林志图急问:“需要多少?”林森说:“30块足矣。”林志图马上Y取出50块龙洋,说:“够不够?”林森忙说:Z“太Z多了,c只要30块。”但林志图执意要送Z50块a。林森临走时,仍不肯多拿,最终只拿c了30块,还对林志图说:“日后,我一定归还,决不失信。”第二天,林志图亲自到嘉义的布c袋嘴码头,用c重金为林森雇妥了一条船,嘱咐船d主说明d天晚上把林森送到大陆。次日深夜,d林志图与林森从麻豆来到布袋嘴,二人依依惜别,林志图目送林森扬帆远去。
评分
☆☆☆☆☆
檀香山之行
评分
☆☆☆☆☆
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县尚干镇人。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2年去上海海关供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参与二次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孙中山委托主持美洲党务;又创办飞行学校,被孙中山誉为"领袖支部"。1916年回国仍主参议院,旋率众南下护法,在南方军政府担任外交部长,极力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1922年底任福建省长,3个月后返粤,任建设部长等职,后当选为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常务委员、海外部部长,因参与"西山会议"受警告处分,继主中山陵建设。1927年起任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常委、立法院副院长等职。1931年,改任立法院长、代理国府主席。翌年元旦,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张团结抗日。1943年5月接见外国使节,发生车祸中风不起,同年8月1日卒于重庆。
评分
☆☆☆☆☆
第18章
评分
☆☆☆☆☆
国民三主官
评分
☆☆☆☆☆
再次置身h度外
评分
☆☆☆☆☆
家事与生活
评分
☆☆☆☆☆
知识就是力量”,诚然,知识对于年青一代何等重要。而知识并非生来就有、随意就生的,最主要的获取途径是靠读书。在读书中有“甘”也有“苦”。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简洁而极富哲理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