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何以“六经辨证”的视野来解读《方剂学》教材的时方、经方?
  如何以“六经辨证”的理论来应用时方,并进行“时方经方接轨”?
  《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作者张磊医师以临床家的角度,对《方剂学》全部方剂进行了逐一批注,并为其学生专题讲课。《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即是“讲课实录”的文字版。
  为方便读者对比《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作者“六经分类”与《方剂学》教材“传统分类”的各自特色,《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在编排上以“六经为纲,以病机为目”,以便让读者从“熟悉的目录”中阅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拓展临证思路灵活性。     
作者简介
     张磊,男,1971年生。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副主任、“伤寒”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客座教授。作者以“阴阳方证”体系精研仲景学说,著有《张磊六经方剂讲记》《张磊六经辨证医案》等学术论著。行医20年间,绝大多数情况下以经方治病愈人。对于伤寒各家学派均有涉猎,并以临床进行实证。从2006年开始推出“师承教育”新模式:推出“连续不间断、完整不删节”的“临床完全实录”,让学习者感受真实现场;推出连续数年不间断的“门诊带教讲记”,奉献原汁原味的师承实录。
  为方便读者对比本书作者“六经分类”与《方剂学》教材“传统分类”的各自特色,本书在编排上以“六经为纲,以病机为目”,以便让读者从“熟悉的目录”中阅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拓展临证思路。
  临床上合病、并病皆可出现,名异而理同,本书以合病为例论述,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示,举一反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六经病
第一章 太阳病
第一节 太阳病“表实”
麻黄汤
三拗汤
荆防败毒散
羌活胜湿汤
杏苏散
川芎茶调散
菊花茶调散
第二节 太阳病“表虚”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第二章 少阴病
第一节 少阴病“表实”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第二节 少阴病“表虚”
再造散
第三章 阳明病
第一节 阳明病“里实”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
瓜蒂散
三圣散
救急稀涎散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复方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清肠饮
阑尾化瘀汤
阑尾清化汤
阑尾清解汤
大陷胸汤
麻子仁丸
十枣汤
控涎丹
安宫牛黄丸(牛黄丸)
牛黄清心丸
紫雪丹
小儿回春丹
至宝丹
行军散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苍术汤
竹叶石膏汤
清营汤
清官汤
犀角地黄汤
神犀丹
化斑汤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栀子金花汤
凉膈散
仙方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
导赤散
苇茎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清胃散
泻黄散
玉女煎
葛根黄芩黄连汤
芍药汤
白头翁汤
当归六黄汤
六一散
益元散
碧玉散
桂苓甘露散
清暑益气汤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八正散
五淋散
三仁汤
黄芩滑石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宣痹汤
二妙散
三妙丸
四妙丸
猪苓汤
萆薢分清饮
茯苓丸
清气化痰丸
清金降火汤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贝母瓜蒌散
定痫丸
……
第二部分 合病并病      
精彩书摘
     麻黄加术汤未必高热,意思是麻黄加术汤可以有热,可以有湿;麻黄加术汤也可以没有身高热,但一定身疼痛。麻黄加术汤里面用白术,说明里面是以水湿之气为主了。麻黄加术汤为太阳太阴合病,有两层意思:或许有热,或许无热啊。
  大青龙汤是表证不解,里面是个实热,里热欲从外而出,从汗毛孔排出,但外面汗毛孔闭得紧紧的,里热出不来。此为两阳相合,热势愈盛,则发烦发躁身疼痛。而且热还会顺着咽喉往上来,导致嗓子剧痛。上周有个发高烧的病人,嗓子都快化脓了。我用大青龙汤加减,3天就好了。要是按照有的医家“大青龙汤发汗封喉”的说法,还能用大青龙汤吗?!有个患者因不便就诊,就自己吃我以前给他开的方子小柴胡加麻杏石甘、小柴胡加竹叶石膏汤,结果,越吃越不出汗,越吃越难受。我给患者用上大青龙汤加小柴胡汤,第二天高烧就退了,后来,我又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合竹叶石膏汤,很快就好利索了。如果按照温病的说法,嗓子疼都化脓了,用大青龙汤是不可思议的。但你要思考病机啊,大青龙汤证是里面有纯热往上来啊。热若上循咽喉,则还会有口苦咽干、往来寒热的柴胡证之机。
  由麻黄加术汤还可以想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里面有水湿、小便不利,湿气比麻黄加术汤要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茯苓利尿比白术的力量强得多。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表证已解而外证不解。为什么外证不解?是因为水湿在里面,水气不去,恋其邪气。把水气从小便利走了,叫阴阳自和,没有邪气阻碍了病自然而然也就好了。
  而麻黄加术汤是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基础上表证不解,所以身疼痛,无汗,也可能身痛、腰痛、全身酸痛酸懒。麻黄加术汤其脉肯定是浮的,里有水湿,脉浮而或许有滑象。如果没有外感高热,麻黄加术汤未必脉浮紧。你看原文“湿家身疼烦,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个“可与”就可以有商量的口气,如果患者疼得厉害,也有可能出现了是大青龙汤证。你看《伤寒论》里面“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      
前言/序言
     对于中医的重视、中医经典的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隆重、广泛,这般深远和透彻。从国家五十余年的中医院校学历教育,到国家五批师承教育以及三批全国中医临床优才班,各省市、各中医院对人才培养的关注与投入均显示出极大的热忱。
  中医的理念与方法,符合自然与人类和谐之道。敬畏自然、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体、回归中医,已成为人类健康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尤其中医与中国国学理念交融、渗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典范。传承中医学术,弘扬中华文化,如身体与灵魂般密不可分的一体两用,最具民族性,也是最具世界性。作为中医教育者,也是践行者,培养新人,服务临床,深感承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义不容辞……
  中医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在谈及中医未来发展时,国医大师邓铁涛老曾谈道:中医之源头在黄河,中医之崛起在长江,中医未来之发展必将从珠江,走向大海,传遍世界……广州,中国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前沿,秉南方之火性与珠江旁海之水德,刚柔相得,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孕育了中医繁荣之沃土,天华物茂,生机勃勃。作为全国首批“五老”中医高校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以敢为人先的气概,在经典教学与运用、推广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和努力,令学术界侧目:率先创立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模式实行近三十年;创办全国经方班十二届、国际经方班两届;创建经典临床查房视频案例库已七年;创新《伤寒论》教材,首次将《伤寒论》改为《伤寒学》,并提出“伤寒学”概念;独创《伤寒论》DVD教材……
  经过三代伤寒人努力,尤其构建了基于临床辨证能力培养的“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即突出“一”个特色理念,在实践中诠释、运用和发扬伤寒,使之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体知识;独创“二”个资源基地,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典临床病区、全国经方班专家查房指导基地,成为教材与教学创新原创思想库;搭建“三”个运用平台,即课堂、临床、网络学习,丰富教学空间;融入“四”种学习方法,即PBL教学、自主学习、讨论式学习与贯通学习,注入现代新的教学理念;拓展“五”级训练台阶,将中医经典教学由本科教学延伸至研究生、临床医师,形成本科早期一本科后期一硕士阶段一博士阶段一临床医师(继续教育)五阶段,搭建中医经典终身学习平台;构建“六”类成果推广模式,即平面教材、视频教材、网络教材、电视媒体、学术交流、图书出版。    
				
 
				
				
					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  内容简介  《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是一部深耕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当代临床实践,系统阐释六经辨证与方剂应用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根本,以张磊教授数十载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宝贵经验为载体,旨在传承与发展仲景学说,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独特性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著精神的回归与创新解读:        本书并非对《伤寒杂病论》的简单复述或注释,而是着眼于发掘原著精神实质,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和临床需求,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张磊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将晦涩的古文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现代学术语言,同时保留了中医原有的精髓。        在对六经病证的划分、传变规律的分析上,本书力求贴近原著本意,同时又结合了许多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成果,例如对某些病症在现代医学中的对应理解,以及某些证候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表现。这种结合,既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对理论的深化。        本书深入剖析了六经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特点、药性配伍、剂量炮制等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方剂在不同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下的灵活运用之道。  2.  张磊教授临床智慧的集中体现:        张磊教授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其临床疗效卓著,学术思想独到。本书汇聚了张教授多年来在临床一线积累的丰富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提炼,充分展示了六经辨证在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张教授在讲记中,常常通过“以案说理”、“以理释病”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他善于从复杂的病情中抓住关键病机,运用精准的六经辨证,选取最恰当的方剂,从而达到“效如桴鼓”的疗效。        本书中包含的众多医案,不仅是治疗经验的展示,更是对中医思维模式、辩证逻辑、方药应用的生动示范。每一个医案的背后,都凝聚着张教授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责任以及对中医事业的热忱。  3.  系统化、条理化的理论构建:        本书并非零散的方剂介绍,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从六经提纲,到各经病证的辨证要点,再到各经代表方剂的深入讲解,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对于每一个病证,本书都力求阐述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传变规律,并详细分析其与六经的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方剂,都从方名、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禁忌证、加减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印证。        本书在理论阐述中,注重学理的深度与临床的实用性相结合。在讲解理论时,力求解释清晰,逻辑严密;在讲解方剂时,力求操作性强,易于掌握。  4.  面向临床的实用性导向: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临床实用性。它不是一本“纸上谈兵”的理论著作,而是为中医临床医生量身打造的“工具书”和“参谋”。        书中提供的辨证思路和方药选择,均来源于实际临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医生,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指导。        张教授在讲记中,常常会提醒读者注意一些临床细节,如“望闻问切”的要点,脉象、舌象的细微变化,以及不同辨证分型下,患者在情绪、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这些细节往往是辨证施治的关键。        本书还涉及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以及对一些常见疾病进行辨证分型的详细阐述,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5.  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的贡献:        作为“经典临床研究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经典的使命。它以一种现代、科学、易懂的方式,将中医古老而精深的智慧传递给新一代的中医人才。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提升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本书是学习六经辨证和方剂学的优秀教材;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师而言,本书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宝贵参考。        本书也鼓励更多的中医研究者回归经典,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内容概述  全书围绕“六经辨证”这一核心展开,系统讲解了中医最重要的两个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杂病辨证,并以方剂的临床应用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医治疗的精妙之处。     绪论与理论基础:        在开篇部分,本书会首先阐述六经辨证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会系统梳理六经的含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三阴三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        深入讲解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六个病位的基本病理特征、证候表现、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本书将重点详细阐述六经在具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患者属于何经病证。        会详细分析太阳病的证候群,如表虚、表实、风寒、风热等,以及其对应的代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会深入剖析阳明病的里热证候,如汗出、脉洪、口渴、大便秘结等,以及其代表方剂,如白虎汤、承气汤等。        会细致讲解少阳病的枢机不利证候,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以及其代表方剂,如小柴胡汤。        同样,对于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本书也会逐一进行详尽的辨证施治讲解,并配以丰富的临床案例。     方剂的深入解析与临床化裁:        本书对每一首方剂的讲解都力求全面而深入。除了基本的组成、功用、主治,更会重点分析方剂的配伍机制、君臣佐使,以及药物之间的协同与制约作用。        张教授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详细讲解如何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例如,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如何根据汗出多寡、舌苔厚薄、脉象缓急等,调整药物剂量或增减药物,以求最佳疗效。        本书会重点讲解一些临床常用方剂,如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乌梅丸等,并分析其在各种复杂病情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是附有大量由张磊教授亲自诊治的典型医案。这些医案涵盖了各种疑难杂症、常见病、多发病,覆盖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        每一个医案都会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辨证过程、处方用药,以及治疗后的转归。通过对这些医案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学习到张教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方法,体会中医的“辨证论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髓。        本书还会提供一些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如何识别相似证候的差异,如何处理方证的辨证难点,以及如何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机结合等。     理论的升华与传承:        本书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学精神。张教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以及对学术严谨的态度。        本书旨在激励读者深入研读经典,勤于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辨证论治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经典临床研究书系:张磊六经方剂讲记》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将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也是中医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医精髓的重要读物。本书的出版,必将对当代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和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