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晴霓,卿斯汉 著
图书标签:
  • 操作系统安全
  • 信息安全
  • 安全设计
  • 教材
  • 高等教育
  • 计算机安全
  • 系统安全
  • 网络安全
  • 安全规划
  • 信息安全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32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158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经典的操作系统安全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并融入了最新的可信计算技术、系统虚拟化技术,以及未来的云操作系统进展及其安全实践。
  《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分为“基础篇”、“理论篇”、“实践篇”和“趋势篇”四大部分。“基础篇”重点介绍操作系统基本安全概念、通用安全需求、安全标准和必要的安全机制等。“理论篇”重点介绍操作系统安全建模理论、安全体系结构设计思想,以及安全保证技术和测评方法等。“实践篇”重点介绍安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的案例,以及基于安全操作系统的应用系统安全案例。“趋势篇”重点介绍最新的可信计算技术、系统虚拟化技术,以及操作系统进展及其安全实践。读者可以依据不同层面的需求灵活地选用相关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的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习题和参考文献,便于读者对各章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深入理解。
  《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重点面向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生,也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还可以作为相关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沈晴霓,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信息安全系副系主任,软件技术与服务工程学科组副组长。我国自主研发的“结构化保护级”安胜安全操作系统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操作系统与虚拟化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安全、可信计算等。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核高基重大专项、973项目、863项目。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多项。已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卿斯汉,国际知名信息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信息安全系首届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现任国家保密局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信息安全工程监理组组长、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可信计算工作组组长、亚洲密码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微软公司全球专家委员会(TCAAB)委员等。主持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务院信息办重点攻关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8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中科院科技进步奖3次,排名均为第一。 

目录

编委会
丛书序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1章 引言
1.1 操作系统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
1.1.1 安全威胁类型
1.1.2 通用安全需求
1.2 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
1.3 国内外安全操作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1.3.1 国外安全操作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1.3.2 国内安全操作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1.4 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划分与评测标准
1.4.1 标准发展概况
1.4.2 TCSEC准则
1.4.3 CC准则
1.5 相关术语
1.6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本概念
2.1 系统边界与安全周界
2.2 可信软件与不可信软件
2.3 访问控制基本概念
2.3.1 主体与客体
2.3.2 访问控制矩阵
2.3.3 引用监控器
2.3.4 安全内核
2.4 构建安全的基本要素
2.4.1 安全策略
2.4.2 安全机制
2.4.3 安全保证
2.5 可信计算基
2.6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操作系统基本安全机制
3.1 硬件安全机制
3.1.1 存储安全
3.1.2 运行安全
3.1.3 I/O安全
3.2 访问控制机制
3.2.1 自主访问控制
3.2.2 客体重用
3.2.3 安全标记
3.2.4 强制访问控制
3.3 可追究机制
3.3.1 标识与鉴别
3.3.2 可信通路
3.3.3 安全审计
3.4 连续保护机制
3.4.1 系统完整性
3.4.2 隐蔽通道分析
3.4.3 最小特权管理
3.4.4 可信恢复
3.5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通用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4.1 UNIX/Linux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4.1.1 系统结构
4.1.2 安全机制
4.2 Windows NT/XP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4.2.1 系统结构
4.2.2 安全模型
4.2.3 安全机制
4.3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篇
第5章 安全策略与安全模型
5.1 安全策略
5.1.1 安全策略概述
5.1.2 安全策略类型
5.1.3 策略表达语言
5.2 安全模型
5.2.1 安全模型的作用和特点
5.2.2 形式化安全模型设计目标与要求
5.2.3 状态机安全模型的一般开发方法
5.3 机密性策略与模型
5.3.1 机密性策略目标
5.3.2 Bell-LaPadula模型
5.3.3 Bell-LaPadula模型分析与改进
5.4 完整性策略与模型
5.4.1 完整性策略目标
5.4.2 Biba模型
5.4.3 Clark-Wilson模型
5.5 混合型/中立型安全策略与模型
5.5.1 中国墙模型
5.5.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5.5.3 域和型强制实施模型
5.6 其他模型
5.6.1 安全信息流模型
5.6.2 无干扰安全模型
5.7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安全体系结构
6.1 安全体系结构基本概念
6.1.1 安全体系结构定义
6.1.2 安全体系结构分类
6.2 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原则与目标
6.2.1 设计原则
6.2.2 设计目标
6.3 GFAC通用访问控制框架
6.4 Flask安全体系结构与LSM框架
6.4.1 Flask安全体系结构
6.4.2 LSM访问控制框架
6.5 权能安全体系结构
6.5.1 权能与访问控制列表
6.5.2 EROS系统及其权能体系
6.6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安全保证技术
7.1 概述
7.1.1 安全保证的概念
7.1.2 安全保证的必要性
7.1.3 安全保证中需求的作用
7.2 安全开发生命周期
7.2.1 系统的生命周期
7.2.2 瀑布型生命周期模型
7.2.3 安全开发生命周期
7.3 安全测试技术
7.3.1 老虎队和善意黑客
7.3.2 安全测试的基本过程
7.4 形式化规范与验证技术
7.4.1 形式化方法概述
7.4.2 形式化方法的应用研究
7.4.3 常用形式化规范与验证技术
7.5 安全测评方法
7.5.1 传统安全性保证手段
7.5.2 操作系统安全评测方法
7.6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践篇
第8章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
8.1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原则
8.2 安全操作系统的一般开发过程
8.3 安全操作系统的常用开发方法
8.3.1 虚拟机法
8.3.2 改进/增强法
8.3.3 仿真法
8.4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案例
8.4.1 安全目标
8.4.2 总体结构设计
8.4.3 安全内核的开发
8.4.4 多策略安全模型
8.4.5 多级分层文件系统
8.4.6 隐蔽存储通道分析
8.4.7 安全加密文件系统
8.4.8 客体重用机制
8.5 注意的问题
8.5.1 TCB的设计与实现
8.5.2 安全机制的友好性
8.5.3 效率和兼容性考虑
8.6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安全操作系统的应用
9.1 安全操作系统与Web服务器安全
9.1.1 Web服务器概述
9.1.2 安全Web服务器概念及解决方案
9.1.3 多级安全Web服务器
9.2 安全操作系统与防火墙安全
9.2.1 防火墙及其安全技术
9.2.2 基于安全操作系统的防火墙保护机制
9.3 安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
9.3.1 数据库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
9.3.2 数据库安全与操作系统安全的关系
9.3.3 多级安全数据库
9.4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趋势篇
第10章 可信计算技术
10.1 概述
10.1.1 可信计算的概念
10.1.2 可信计算的形成历程
10.1.3 可信计算组织TCG
10.1.4 国内外可信计算产品与技术发展
10.2 可信平台/密码模块TPM/TCM
10.2.1 可信平台模块TPM
10.2.2 可信密码模块TCM
10.2.3 TCM、TPM、TPM.next之间的关系
10.3 可信平台相关技术
10.3.1 可信平台构件
10.3.2 可信边界
10.3.3 可传递的信任
10.3.4 完整性度量
10.3.5 完整性报告
10.3.6 TCG证书机制
10.3.7 TCG密钥管理机制
10.4 基于TPM/TCM的可信操作系统
10.4.1 主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10.4.2 可信操作系统的TPM/TCM支持要求
10.4.3 基于TPM/TCM的可信操作系统核心机制
10.5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系统虚拟化技术
11.1 概述
11.1.1 背景介绍
11.1.2 系统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11.1.3 x86架构虚拟化实现技术
11.1.4 支持虚拟化的硬件体系结构
11.1.5 主流的系统虚拟化软件
11.2 虚拟化平台安全机制
11.2.1 安全性分析
11.2.2 虚拟机监控器安全体系结构
11.2.3 虚拟机迁移安全机制
11.2.4 虚拟机安全监控技术
11.2.5 虚拟机之间的隐蔽通道分析
11.2.6 虚拟机之间的I/O隔离技术
11.3 虚拟可信平台技术
11.3.1 虚拟平台工作组简介
11.3.2 虚拟可信平台体系架构
11.3.3 虚拟可信平台安全问题
11.3.4 虚拟可信平台研究进展
11.4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操作系统进展及其安全实践
12.1 SELinux操作系统
12.1.1 从DTMach到SELinux
12.1.2 SELinux的安全策略模型
12.1.3 SELinux的安全体系结构
12.2 Solaris 10操作系统
12.2.1 Solaris的发展史
12.2.2 Solaris 10的安全体系结构
12.2.3 Solaris 10的安全特性
12.3 Windows Vista/Windows 7操作系统
12.3.1 Windows Vista安全体系结构
12.3.2 Windows Vista安全机制和技术
12.3.3 Windows 7安全改进
12.4 未来云操作系统
12.4.1 Google Chrome OS
12.4.2 Windows Azure
12.4.3 Android OS
12.5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安全》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企业存亡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而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更是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心脏”,一旦这个核心环节出现漏洞,后果不堪设想。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操作系统安全原理、设计理念及实践方法的学习平台。我们不局限于某个特定操作系统的细节,而是着眼于操作系统安全共有的、普适性的概念和技术,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操作系统安全概述与发展历程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操作系统安全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认识其重要性。我们将探讨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如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它们在操作系统层面的体现。随后,我们将追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相对简单的访问控制机制,到现代复杂的多层防御体系,了解技术演进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关键突破。我们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安全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历史认知基础。 第二章:核心安全模型与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操作系统安全的核心基石,本章将深入剖析各种主流的访问控制模型。我们将详细讲解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I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重点在于理解如何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安全描述符(SD)等机制,精细化地管理用户、进程、文件、设备等资源的访问权限。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权限继承、最小权限原则等安全设计理念,强调如何构建强大而灵活的访问控制体系,有效抵御未经授权的访问。 第三章:内存安全与漏洞防护 内存安全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和防止恶意攻击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内存管理机制,并聚焦于常见的内存安全漏洞,如缓冲区溢出、堆栈溢出、UAF(Use-After-Free)等。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漏洞的成因,以及它们如何被利用来执行任意代码或破坏系统完整性。更重要的是,本章将介绍操作系统层面提供的各种内存安全防护技术,包括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SLR)、数据执行保护(DEP/NX)、栈保护(Canaries)、内存安全沙箱等,并分析它们的实现原理和防护效果。 第四章:进程与线程安全 进程和线程是操作系统中并发执行的基本单元,它们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与隔离性。本章将深入研究进程和线程的安全模型,包括进程间通信(IPC)的安全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以及如何防止恶意进程窃取或篡改其他进程的数据。我们将探讨线程同步与互斥机制,分析可能存在的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等并发安全问题,并介绍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本章还将涉及进程隔离技术,如虚拟化和容器化,如何在更高层面保障进程和应用的安全。 第五章:文件系统与存储安全 文件系统是数据持久化存储的关键,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本章将深入分析文件系统的安全机制,包括文件权限管理、文件完整性校验(如哈希校验)、日志审计等。我们将探讨加密文件系统(EFS)的原理与应用,如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此外,本章还将涉及安全删除、数据擦除等技术,以确保敏感信息在不再需要时被彻底清除。针对现代存储介质,如固态硬盘(SSD)的特性,也将讨论其在安全擦除方面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网络安全与通信协议 操作系统作为网络通信的载体,其网络安全至关重要。本章将从操作系统层面探讨网络安全,包括TCP/IP协议栈的安全问题。我们将分析各种网络攻击手段,如SYN Flood、DDoS攻击、中间人攻击等,以及操作系统如何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等机制进行防护。本章还将深入讲解安全通信协议,如TLS/SSL、IPsec等的原理和在操作系统中的实现,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七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 用户身份认证是系统访问的第一个关卡,而授权则是访问控制的后续步骤。本章将详细讲解各种用户身份认证机制,从传统的密码认证,到更安全的双因素认证(2FA)、多因素认证(MFA)、生物特征识别等。我们将分析不同认证方法的安全性,以及操作系统如何安全地存储和管理用户凭证。随后,本章将深入探讨授权管理,包括角色基础访问控制(RBAC)、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PBAC)等,以及如何实现细粒度的权限分配,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被授权的资源。 第八章: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 安全审计是检测和响应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本章将深入讲解操作系统提供的安全审计机制,包括事件日志的记录、收集和管理。我们将探讨哪些操作需要被审计,以及如何配置审计策略以满足合规性要求。更重要的是,本章将强调日志分析的重要性,介绍如何利用日志数据来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分析攻击行为、定位安全漏洞,并为事后追溯提供证据。我们将讨论日志聚合、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等技术在日志分析中的应用。 第九章:恶意软件防护与系统加固 恶意软件是操作系统面临的普遍威胁,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恶意软件的类型、传播方式和攻击技术,如病毒、蠕虫、木马、勒索软件等。我们将重点研究操作系统层面的恶意软件防护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反病毒引擎、沙箱技术、代码签名验证、系统行为监控等。同时,本章还将介绍系统加固(Hardening)的最佳实践,从配置、服务、用户权限等多个维度,减少系统暴露的攻击面,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第十章:虚拟化与容器化安全 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在现代IT架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本章将专门探讨虚拟化和容器化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包括虚拟机监视器(VMM)的安全、虚拟机逃逸(VM Escape)的风险,以及容器镜像的安全、容器运行时安全、容器间隔离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带来的独特安全隐患,并介绍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和工具,如安全容器、安全镜像扫描、运行时安全监控等。 第十一章:新兴安全技术与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安全领域也在持续演进。本章将聚焦于当前新兴的安全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安全执行环境(TEE)、硬件安全模块(HSM)、零信任安全模型等前沿概念,以及它们在操作系统安全设计中的潜在应用。此外,我们还将展望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操作系统安全领域的应用,如智能威胁检测、自动化安全响应等,为读者描绘操作系统安全的未来蓝图。 结论 本书通过系统地阐述操作系统安全的核心概念、技术原理和实践方法,旨在培养读者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操作系统安全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广大IT从业者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安全、构建更安全信息系统的宝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操作系统的“安全圣经”。我一直对如何设计一个“永不被攻破”的操作系统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从安全模型的设计,到各种安全机制的实现,再到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这本书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我对书中关于“最小权限原则”和“纵深防御”的理念非常赞同,并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实际的操作系统设计中将这些原则落到实处。书中对特权分离、进程隔离、沙箱技术等内容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安全的运行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安全更新和补丁管理的讨论,也让我明白,持续的安全维护是操作系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设计一个易于审计、便于监控的安全操作系统的方法。对于开发者而言,如何在编写代码时就融入安全意识,避免引入安全漏洞,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能够从源头上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操作系统。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操作系统安全的设计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安全威胁和技术发展。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安全策略的讨论,例如如何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的安全模型,以及如何权衡安全性和可用性。书中关于访问控制模型,如DAC(自主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和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及其在不同操作系统中的应用,让我对如何实现精细化的权限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对书中关于安全审计和日志分析的详细介绍印象深刻,它让我认识到,如何有效地收集、存储和分析安全日志,对于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事件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设计一个易于管理的、能够抵御各种安全威胁的操作系统。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操作系统安全的核心要点。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操作系统安全设计产生强烈兴趣的书籍。我一直以为操作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应用程序的平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的核心角色。书中对于安全启动、固件安全、内核完整性校验等内容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操作系统最底层的组件,也需要有强大的安全保障。我对书中关于如何防范各种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讨论尤为感兴趣,以及操作系统在应对这类复杂攻击时所能发挥的作用。书中对虚拟化安全和容器安全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未来操作系统安全发展的新方向。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评估和加固一个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抵御各种已知和未知安全风险的操作系统。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安全实践中。

评分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是如何产生的感到好奇,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种常见的漏洞类型,例如整数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类型混淆等,并讲解了操作系统设计中如何去规避这些风险。书中对内核态和用户态的隔离机制、系统调用接口的安全设计、以及各种安全沙箱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运行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进行安全的代码审计,以及如何利用静态和动态分析工具来发现操作系统中的安全缺陷。此外,书中关于安全更新和补丁管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持续的安全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复杂性和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我一直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如何保护敏感数据感到好奇,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各种加密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例如文件加密、通信加密、密钥管理等。书中对内存安全机制的深入剖析,如堆栈保护、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SLR)和数据执行保护(DEP),让我对如何防止内存相关的攻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进行操作系统的安全评估,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安全工具来检测和修复安全漏洞。此外,书中关于安全更新和补丁管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持续的安全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复杂性和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它将复杂的操作系统安全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我一直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是如何产生的感到好奇,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种常见的漏洞类型,例如整数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类型混淆等,并讲解了操作系统设计中如何去规避这些风险。书中对内核态和用户态的隔离机制、系统调用接口的安全设计、以及各种安全沙箱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运行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进行安全的代码审计,以及如何利用静态和动态分析工具来发现操作系统中的安全缺陷。此外,书中关于安全更新和补丁管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持续的安全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复杂性和挑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一扇新视角。我原本以为操作系统安全只是简单地配置防火墙、设置密码,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其背后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最基础的账户管理和用户权限划分,到复杂的加密算法在文件系统和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再到内存保护机制如何防止代码注入和缓冲区溢出攻击,每一个章节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示了操作系统的安全“内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安全审计和日志分析的部分,它让我认识到,事后追溯和分析安全事件是多么重要,以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日志系统来帮助我们还原真相。书中对于各种攻击手段的详细阐述,例如rootkit、病毒、木马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设计中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无数安全攻防实战经验的提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操作系统(比如Linux、Windows)在安全设计上的异同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安全策略的多样性和演进。这本书的逻辑清晰,语言严谨,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安全概念,也能被讲解得易于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我一直很期待的教材,作为一名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底层安全机制了解得越深入,越能构建出更坚固的信息安全防线。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操作系统安全设计”,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使用现有的安全功能,更是关于如何从设计层面去思考和构建一个安全的操作系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学到关于安全模型、访问控制、权限管理、加密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安全加固技术。尤其对内核级别的安全防护机制,例如内存保护、进程隔离、系统调用过滤等方面的内容充满好奇。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的定位,也意味着这本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相信它能够为我打下扎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操作系统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理解在真实世界的安全威胁下,操作系统是如何被攻击,又是如何进行防御的。如果书中能探讨一些前沿的安全技术,比如基于硬件的安全(TPM、SGX等)如何与操作系统安全协同工作,那将是锦上添花。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高度的期望,希望能借此提升自己在操作系统安全设计领域的专业能力,为未来的安全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操作系统安全产生强烈兴趣的书籍。我一直以为操作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应用程序的平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的核心角色。书中对于安全启动、固件安全、内核完整性校验等内容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操作系统最底层的组件,也需要有强大的安全保障。我对书中关于如何防范各种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讨论尤为感兴趣,以及操作系统在应对这类复杂攻击时所能发挥的作用。书中对虚拟化安全和容器安全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未来操作系统安全发展的新方向。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评估和加固一个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抵御各种已知和未知安全风险的操作系统。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安全实践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操作系统安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和持续的迭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各种安全机制的深入探讨,例如访问控制列表(ACL)、安全描述符(SD)以及它们在不同操作系统中的具体实现。这些细节让我对操作系统如何精细化地管理资源和权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关于用户和组管理、文件系统安全、网络协议栈安全等章节,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我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加固,比如如何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如何配置防火墙规则、如何使用安全审计工具等。此外,书中对于加密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如全盘加密、文件加密、安全存储等,也让我对数据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时,操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而掌握操作系统安全的设计原理,将是我在信息安全领域立足的关键。

评分

好 很好 非常好

评分

书不错,较新。自学没有问题。

评分

书不错,较新。自学没有问题。

评分

不错的教材,深入浅出。

评分

比书店便宜,是正版,帮助很大

评分

不错的教材,深入浅出。

评分

书是不错的。。。书是不错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是不错的。。。书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