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S参数的简要回顾 1
1.1 引言 1
1.2 参数 1
1.3 波变量 2
1.4 S参数的测量 6
1.5 S参数是一种频谱映射 7
1.6 叠加 8
1.7 S参数所描述元件的时不变性 9
1.8 级联性 10
1.9 直流工作点 12
1.10 非线性器件的S参数 12
1.11 S参数的附带优势 15
1.11.1 S参数适合高频上的分布参数元件 15
1.11.2 在高频上S参数易于测量 15
1.11.3 二端口S参数的解释 15
1.11.4 用S参数进行分层行为设计 16
1.12 S参数的局限性 16
1.13 总结 17
习题 17
参考文献 18
补充阅读材料 18
第2章 X参数的基本概念 19
2.1 概述 19
2.2 非线性行为和非线性频谱映射 19
2.3 多谐波频谱映射 21
2.4 负载和源失配效应 23
2.5 级联DUT 24
2.6 实例:两个带有独立偏置的RF功率放大器的级联 26
2.7 与谐波平衡的关系 28
2.8 交叉频率相位 28
2.8.1 同量信号 28
2.8.2 交叉频率相位的定义 29
2.9 多谐波多端口激励的基本X参数 32
2.9.1 Fp,k(?)函数的时不变性及相关特性 33
2.9.2 X参数的定义和行为模型 34
2.9.3 实例:X参数集 35
2.10 基本X参数的物理含义 36
2.10.1 参考激励和响应 36
2.10.2 物理含义 37
2.11 使用X参数行为模型 37
2.11.1 实例:源和负载失配的放大器 38
2.12 总结 41
习题 41
参考文献 42
补充阅读材料 42
第3章 频谱线性化近似 43
3.1 微弱失配时基本X参数的简化 43
3.1.1 非解析映射(Non-analytic Maps) 44
3.1.2 大信号工作点(Large-signal Operating Point) 46
3.2 加入小信号激励(非线性频谱映射线性化) 48
3.2.1 小信号交互:射频项 49
3.2.2 小信号交互:直流项 50
3.3 小信号交互项的物理含义 52
3.4 讨论:X参数和频谱的雅可比(Jacobian)行列式 57
3.5 X参数是S参数的超集 57
3.6 两级放大器设计 62
3.7 大信号激励下的放大器匹配 65
3.7.1 输出匹配及hot-S22 65
3.7.2 输入匹配 74
3.8 实例:一个GSM放大器 76
3.9 总结 79
习题 80
参考文献 82
补充阅读材料 82
第4章 X参数的测量 83
4.1 硬件测量平台 83
4.1.1 硬件测量要求 83
4.1.2 基于混频器的测量系统 83
4.1.3 基于采样器的测量系统 86
4.1.4 激励信号要求 87
4.2 校准 88
4.2.1 标量损耗修正 88
4.2.2 S参数校准 89
4.2.3 NVNA校准 90
4.3 相位参考 91
4.3.1 相位参考信号 92
4.3.2 测量注意事项 93
4.3.3 实际相位参考信号 94
4.4 测量技术 95
4.4.1 大信号响应测量 95
4.4.2 小信号响应测量 96
4.4.3 实际测量考量 98
4.4.4 基于仿真的X参数提取 100
4.5 X参数文件 100
4.5.1 结构 100
4.5.2 命名规则 101
4.5.3 文件实例 102
4.6 总结 104
参考文献 104
补充阅读材料 104
第5章 多音及多端口X参数 105
5.1 引言 105
5.2 同量信号――大信号A1,1和A2,1:负载相关X参数 106
5.2.1 时不变、相位归一化及同量双音大信号工作点 107
5.2.2 频谱线性化 108
5.3 利用负载调谐器建立大信号工作点:无源负载牵引 109
5.4 同量信号的其他考虑事项 111
5.4.1 在受控负载下提取X参数函数 111
5.4.2 谐波叠加原理 111
5.4.3 无源负载牵引下负载相关X参数的局限性 111
5.4.4 三射频自变量空间定义的参考大信号工作点采样 112
5.4.5 负载相关X参数硬件测量平台 112
5.4.6 校准修正不可控谐波阻抗 113
5.5 GaAs工艺FET晶体管在任意阻抗下的负载相关X参数 113
5.5.1 GaN工艺HEMT的负载相关X参数模型:估计单独调谐
谐波阻抗的影响 115
5.6 设计实例: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有效性检验 121
5.6.1 Doherty功率放大器 121
5.6.2 晶体管的X参数表征 122
5.6.3 X参数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23
5.6.4 利用X参数设计Doherty功率放大器 126
5.6.5 设计结果 128
5.7 非同量信号 129
5.7.1 非同量双音(two-tone)X参数的符号 129
5.7.2 非同量双音X参数的时不变性 130
5.7.3 参考大信号工作点 132
5.7.4 频谱线性化 132
5.7.5 讨论 134
5.7.6 负频率互调成分 134
5.7.7 混频器的X参数模型 135
5.8 总结 137
习题 138
参考文献 138
补充阅读材料 139
第6章 记忆效应和动态X参数 140
6.1 引言 140
6.2 已调信号:包络域 140
6.3 在包络域中的准静态X参数的估计 141
6.3.1 从静态单音X参数模型描述准静态双音(two-tone)互调失真 142
6.3.2 利用准静态法估计ACPR 147
6.3.3 静态法的一些局限性 149
6.3.4 数字调制中准静态X参数的优点 149
6.4 记忆效应的表现 150
6.5 记忆效应的起因 151
6.5.1 自热 151
6.5.2 偏置调制 152
6.6 记忆效应的重要性 155
6.6.1 调制引入的基带记忆和载波记忆 155
6.6.2 动态X参数 156
6.6.3 记忆核辨识:概念的起因 159
6.6.4 记忆核的阶跃响应 160
6.6.5 应用于真实放大器 161
6.6.6 记忆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63
6.6.7 动态X参数的解释 167
6.6.8 宽带X参数(XWB) 168
参考文献 173
补充阅读材料 174
附录A 符号和通用定义 175
A.1 集合 175
A.2 矢量和矩阵 175
A.3 信号表示 176
A.3.1 时域信号(实信号) 176
A.3.2 复表示(复包络信号) 176
A.4 傅里叶分析 177
A.5 波定义 178
A.5.1 广义功率波 178
A.5.2 电压波 180
A.6 线性网络矩阵描述 180
A.6.1 S参数 181
A.6.2 Z参数 181
A.6.3 Y参数 181
附录B X参数和Volterra理论 182
B.1 引言 182
B.2 数学符号与问题定义 182
B.3 Volterra理论的应用 183
B.4 麦克劳林级数的推导 184
B.5 直流输出的麦克劳林级数 185
B.6 结论 186
附录C 并行Hammerstein 模型的对称性 187
附录D 宽带记忆近似 189
附录E 习题解答 191
七、 潜在的应用价值让我充满期待,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指明了方向。 虽然本书的核心内容是X参数理论的基础,但它所描绘的潜在应用价值,却让我对未来的射频和微波工程实践充满了期待。作者在书中虽然没有过多地展开具体的应用案例,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X参数在现代通信系统、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领域的重要性,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我开始能够想象,如果我能够熟练掌握X参数的表征、建模和设计方法,我将能够在哪些方面为我的工作带来突破。例如,在射频前端的设计中,理解和利用X参数,可以帮助我更精准地预测和抑制非线性引起的信号失真,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在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中,X参数的建模能力,可以帮助我优化设计参数,实现更高效率和更低失真的放大器。甚至在一些更复杂的系统级设计中,X参数提供的统一建模框架,也能帮助我更好地进行多器件的互联和仿真。我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X参数理论应用到一些新兴的技术领域,比如毫米波通信、太赫兹技术等,这些领域往往伴随着更强的非线性效应,X参数理论的价值会更加凸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工程视野,让我看到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一种更加先进、更加高效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对未来实践的启迪,是任何一本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书籍都难以做到的。
评分十、 语言风格的学术化与专业性,适合资深研究者,但也对新手构成一定挑战。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硬核”,充满了学术化和专业性的术语,这对于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恰恰是他们所需要的。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刻意去迎合普通读者的理解习惯,而是直接以专业人士的口吻,用精确的科学语言来陈述复杂的理论。这使得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精准的信息获取渠道。然而,对于那些刚刚接触非线性射频和微波领域,或者对X参数理论尚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这种语言风格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书中大量出现的缩写、定义和符号,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我有时会觉得,如果在某些关键概念首次出现时,作者能稍微放慢节奏,用更通俗的比喻或者更简单的语言来解释一下,或者在书的附录中提供一个术语表,那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易读性。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一本关于X参数理论基础的书,其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而这种学术化的语言风格,恰恰是实现这些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理解X参数理论的读者来说,克服这些语言上的挑战,最终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评分三、 语言的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但偶尔的晦涩也需要读者付出更多耐心。 在阅读《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其语言的严谨性。作者在陈述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时,都力求精准无误,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这对于一个在工程领域追求精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构建,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递。这种严谨的语言风格,也间接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让读者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信赖书中所提供的信息。然而,也正因为这种极致的严谨,有时会使得部分段落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是在涉及高度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物理概念时。例如,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虽然这些术语在该领域是通用的,但对于初次接触X参数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虽然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数学推导,但有时我会觉得,如果作者能在关键推导步骤后,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其物理意义,或者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来辅助说明,那将有助于缓解这种阅读上的挑战。本书的写作风格,更偏向于学术论文和技术专著,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希望快速入门的读者而言,可能需要做好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的准备。我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真正领悟某些概念的精髓,但这恰恰也说明了本书内容的深度和含金量。
评分二、 实践的缺失让我稍感遗憾,但理论的厚重弥补了这份期待。 尽管本书在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赞叹,为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但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我还是会期待在书中看到更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实验验证。例如,在介绍X参数的推导过程后,如果能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解如何利用X参数来构建一个具体的仿真模型,或者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和验证X参数的准确性,那将大大提升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常常在阅读理论时,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理论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有没有具体的工程例子可以参考?”虽然作者在一些章节中提及了X参数在设计中的优势,但这些论述更多是概念性的,缺乏足够的细节来指导初学者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例如,在讲解X参数提取流程时,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仪器设置、数据处理步骤,甚至是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的简单介绍,那对于希望立刻将所学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我明白,一本书不可能涵盖所有细节,理论著作往往会侧重于基础理论的构建。然而,对于像非线性射频和微波这样的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很多时候,理论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工程场景来检验和深化。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加入更多的“接地气”的内容,让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宝库,更是实践的指南。尽管如此,本书所提供的X参数理论基础的清晰度和严谨性,仍然是无与伦比的,它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为我今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一点我深表感谢。
评分一、 惊艳于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开启了探索非线性世界的全新视角。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非线性射频和微波世界的一扇新大门,而且这扇门还通往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广阔天地。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涤荡。作者在X参数理论基础这一块的阐述,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和透彻。我一直对非线性器件的建模和表征感到头疼,总觉得那些模型要么太简化,抓不住核心,要么太复杂,难以理解和应用。然而,这本书提出的X参数理论,却像一把钥匙,巧妙地解锁了非线性行为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数学框架,更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我尤其被作者在推导X参数时所展现出的逻辑链条所折服,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一个能够精确描述和预测非线性器件行为的强大工具。书中对X参数的定义、特性、以及它如何捕捉高阶非线性效应的讲解,细致入微,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并且配以清晰的公式和图示,让人即使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也能有清晰的理解。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但总是觉得难以触及本质,而这本书则让我茅塞顿开,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非线性现象,在X参数的框架下变得清晰可见。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开始能够更自信地去分析那些“令人头疼”的非线性电路,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那些奇奇怪怪的失真和噪声。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我对射频和微波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仿佛我之前只是在低水平徘徊,而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触及到这个领域的核心奥秘。
评分五、 对传统方法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凸显了X参数理论的革命性意义。 在阅读《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时,我对作者在剖析传统建模方法局限性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印象尤为深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前人的工作,而是以一种客观、批判的态度,详细列举了诸如Volterra级数、电源电压模型等传统方法在处理复杂高次非线性、跨域耦合等问题时所遇到的瓶颈。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这些传统方法在预测某些非线性行为时的不足,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当前射频和微波器件建模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何需要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理论工具。而X参数理论的出现,正是作者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而提出的革命性方案。书中通过对比X参数与传统方法的优势,如其能够无损地捕捉非线性器件的所有动态行为,并且可以用于建立通用的、独立于信号的器件模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X参数理论的优越性和革命性。这种“痛点-解决方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X参数理论的认同感和学习动力。我不再是盲目地学习一个新概念,而是理解了这个概念出现的必然性和它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让我对本书作者的学术造诣肃然起敬。
评分四、 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为理解复杂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棒的,它遵循了一种非常清晰和有逻辑的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而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概念。开篇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介绍X参数本身,而是先从非线性器件的基本概念、传统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入手,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必要的背景知识。这使得我对后续X参数理论的引入有了更充分的准备,而不是感到突兀。然后,作者逐步引入X参数的定义、基本属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展示了X参数如何能够精确地捕捉器件的非线性行为。每一个公式的出现,都伴随着前因后果的解释,让人能够理解为什么需要引入这个公式,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接着,本书又进一步探讨了X参数在表征、建模和设计方面的应用,将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模型时,总是会先给出简化的模型,然后逐步增加复杂性,让读者能够逐步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望而生畏的复杂理论,变得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这种扎实的知识体系构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完整、连贯的理论体系。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让我知道如何从零开始,逐步掌握X参数理论的精髓。
评分八、 严谨的数学推导过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逻辑思维。 对于一本以“理论基础”为核心的书籍来说,严谨的数学推导是其生命线。在这方面,《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逻辑思维能力。书中对X参数的推导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逻辑清晰,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并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跳跃式”的逻辑,而是详细地展示了每一个公式的由来,以及每一步数学变换的合理性。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允许我能够跟踪作者的思路,理解X参数是如何从基本原理中演化出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精确定义和对变量的清晰标注,这避免了混淆,使得整个推导过程易于理解和验证。我曾尝试着自己去推导一些非线性系统的模型,但常常因为逻辑不清或数学上的疏漏而卡住。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教会我如何进行严谨的数学推导,如何在复杂的问题中保持清晰的思路。通过学习这些推导过程,我不仅仅是学会了X参数本身,更重要的是,我提升了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评分九、 参考文献的丰富性和前沿性,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提供自身的内容,更要能够引导读者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在这方面,《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做得非常到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而且这些参考文献的质量都非常高,涵盖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重要的会议论文以及经典的学术专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选择参考文献时,展现了其对该领域前沿研究的深刻把握。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文献都比较近期,这表明作者并非仅仅是在复述前人的理论,而是积极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这种对参考文献的精心筛选和运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进一步探索的资源。每当我遇到一个特别感兴趣但本书中未能深入展开的话题时,我都能从参考文献中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通往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入口”。我非常期待能够根据书中的指引,去阅读那些经典的、前沿的文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X参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新进展。这种“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内容。
评分六、 图示的丰富性与质量,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直观的支撑。 我一直认为,对于射频和微波这样偏重于物理过程和数学模型的领域,清晰直观的图示是理解抽象概念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在这方面,《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的表现相当出色。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而且这些图表的设计都非常精良,不仅仅是简单的示意图,很多都包含了关键的数学信息和物理意义。例如,在解释X参数的数学定义时,书中提供的电路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信号的输入、输出以及各个非线性端口之间的关系,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又比如,在描述不同类型的非线性效应时,书中用波形图、频谱图等形式,形象地展现了信号在经过非线性器件后的失真情况,让我能够“看到”那些抽象的非线性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用来解释X参数提取过程的流程图,它们将复杂的测量和计算步骤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个流程。而且,这些图示的布局也十分合理,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视线。这些图示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本身就承载了重要的信息,是理解书中核心概念的关键。可以说,正是这些高质量的图示,将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概念“可视化”了,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难度,也让我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和愉快。
评分书送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评分书送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评分还没看
评分先看看再说吧
评分书送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评分不错不错,内容通俗易懂,好书
评分不错不错,内容通俗易懂,好书
评分还没看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给力非常非常非常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