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 [X-Parameters: Characterization, Modeling, and Desi]

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 [X-Parameters: Characterization, Modeling, and Des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D.E.鲁特(David.E.Root),[美] J.维斯派切特(Jan Verspecht),[美] J.霍恩(Jason Horn),[美] M.马库(Mihai Marcu) 著,林茂六,苟元潇,卢鑫 等 译
图书标签:
  • 射频
  • 微波
  • 非线性器件
  • X参数
  • 器件建模
  • 电路设计
  • 高频电路
  • 表征技术
  • 无线通信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6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9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译丛·微波与射频技术
外文名称:X-Parameters: Characterization, Modeling, and Desi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非线性静态与动态X参数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的测量、建模和设计应用实例。全书共6章。第1章对线性S参数理论做了简明回顾;第2、3、4章系统介绍在大信号单音激励下,静态非线性X参数的基本理论、数学形式及参数的物理意义,测量与仿真平台,以及模型参数提取方法和应用实例;第5章介绍在大信号双音和多音激励下,静态非线性X参数的基本理论、数学形式及参数的物理意义;第6章介绍如何将静态非线性X参数扩展到动态非线性X参数理论,及其实验方案、模型记忆、辨识实例和有效性检验手段。

作者简介

  David E. Root,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他通过商业化运作,合作领导了Agilent(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X参数的研究和开发。他是IEEE 会士,并与他人合作编著了专著Nonlinear Transistor Model Parameter Extraction Techniques (2011)。 Jan Verspecht 安捷伦科技公司主任研究工程师,IEEE 会士,于2006 年发明了X 参数。 Jason Horn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资深设计工程师,致力于X参数测量的开发。 Mihal Marcu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致力于非线性建模X参数的开发与应用。

  林茂六,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理事,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编委。研究方向为信息测量理论,非均匀采样信号理论及应用,视频信号处理和无线系统的非线性表征、建模与设计。

  苟元潇,1988年出生,2015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NANV相关领域,包括宽带谐波相位参考设计与定标、微波测量理论以及基于测量的非线性行为模型等。卢鑫 , 1986年出生,2013年获得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学位,现聘任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测量理论、视频编码标准、数据压缩以及图像和视频信号处理等。

目录

第1章 S参数的简要回顾 1
1.1 引言 1
1.2 参数 1
1.3 波变量 2
1.4 S参数的测量 6
1.5 S参数是一种频谱映射 7
1.6 叠加 8
1.7 S参数所描述元件的时不变性 9
1.8 级联性 10
1.9 直流工作点 12
1.10 非线性器件的S参数 12
1.11 S参数的附带优势 15
1.11.1 S参数适合高频上的分布参数元件 15
1.11.2 在高频上S参数易于测量 15
1.11.3 二端口S参数的解释 15
1.11.4 用S参数进行分层行为设计 16
1.12 S参数的局限性 16
1.13 总结 17
习题 17
参考文献 18
补充阅读材料 18
第2章 X参数的基本概念 19
2.1 概述 19
2.2 非线性行为和非线性频谱映射 19
2.3 多谐波频谱映射 21
2.4 负载和源失配效应 23
2.5 级联DUT 24
2.6 实例:两个带有独立偏置的RF功率放大器的级联 26
2.7 与谐波平衡的关系 28
2.8 交叉频率相位 28
2.8.1 同量信号 28
2.8.2 交叉频率相位的定义 29
2.9 多谐波多端口激励的基本X参数 32
2.9.1 Fp,k(?)函数的时不变性及相关特性 33
2.9.2 X参数的定义和行为模型 34
2.9.3 实例:X参数集 35
2.10 基本X参数的物理含义 36
2.10.1 参考激励和响应 36
2.10.2 物理含义 37
2.11 使用X参数行为模型 37
2.11.1 实例:源和负载失配的放大器 38
2.12 总结 41
习题 41
参考文献 42
补充阅读材料 42
第3章 频谱线性化近似 43
3.1 微弱失配时基本X参数的简化 43
3.1.1 非解析映射(Non-analytic Maps) 44
3.1.2 大信号工作点(Large-signal Operating Point) 46
3.2 加入小信号激励(非线性频谱映射线性化) 48
3.2.1 小信号交互:射频项 49
3.2.2 小信号交互:直流项 50
3.3 小信号交互项的物理含义 52
3.4 讨论:X参数和频谱的雅可比(Jacobian)行列式 57
3.5 X参数是S参数的超集 57
3.6 两级放大器设计 62
3.7 大信号激励下的放大器匹配 65
3.7.1 输出匹配及hot-S22 65
3.7.2 输入匹配 74
3.8 实例:一个GSM放大器 76
3.9 总结 79
习题 80
参考文献 82
补充阅读材料 82
第4章 X参数的测量 83
4.1 硬件测量平台 83
4.1.1 硬件测量要求 83
4.1.2 基于混频器的测量系统 83
4.1.3 基于采样器的测量系统 86
4.1.4 激励信号要求 87
4.2 校准 88
4.2.1 标量损耗修正 88
4.2.2 S参数校准 89
4.2.3 NVNA校准 90
4.3 相位参考 91
4.3.1 相位参考信号 92
4.3.2 测量注意事项 93
4.3.3 实际相位参考信号 94
4.4 测量技术 95
4.4.1 大信号响应测量 95
4.4.2 小信号响应测量 96
4.4.3 实际测量考量 98
4.4.4 基于仿真的X参数提取 100
4.5 X参数文件 100
4.5.1 结构 100
4.5.2 命名规则 101
4.5.3 文件实例 102
4.6 总结 104
参考文献 104
补充阅读材料 104
第5章 多音及多端口X参数 105
5.1 引言 105
5.2 同量信号――大信号A1,1和A2,1:负载相关X参数 106
5.2.1 时不变、相位归一化及同量双音大信号工作点 107
5.2.2 频谱线性化 108
5.3 利用负载调谐器建立大信号工作点:无源负载牵引 109
5.4 同量信号的其他考虑事项 111
5.4.1 在受控负载下提取X参数函数 111
5.4.2 谐波叠加原理 111
5.4.3 无源负载牵引下负载相关X参数的局限性 111
5.4.4 三射频自变量空间定义的参考大信号工作点采样 112
5.4.5 负载相关X参数硬件测量平台 112
5.4.6 校准修正不可控谐波阻抗 113
5.5 GaAs工艺FET晶体管在任意阻抗下的负载相关X参数 113
5.5.1 GaN工艺HEMT的负载相关X参数模型:估计单独调谐
谐波阻抗的影响 115
5.6 设计实例: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有效性检验 121
5.6.1 Doherty功率放大器 121
5.6.2 晶体管的X参数表征 122
5.6.3 X参数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23
5.6.4 利用X参数设计Doherty功率放大器 126
5.6.5 设计结果 128
5.7 非同量信号 129
5.7.1 非同量双音(two-tone)X参数的符号 129
5.7.2 非同量双音X参数的时不变性 130
5.7.3 参考大信号工作点 132
5.7.4 频谱线性化 132
5.7.5 讨论 134
5.7.6 负频率互调成分 134
5.7.7 混频器的X参数模型 135
5.8 总结 137
习题 138
参考文献 138
补充阅读材料 139
第6章 记忆效应和动态X参数 140
6.1 引言 140
6.2 已调信号:包络域 140
6.3 在包络域中的准静态X参数的估计 141
6.3.1 从静态单音X参数模型描述准静态双音(two-tone)互调失真 142
6.3.2 利用准静态法估计ACPR 147
6.3.3 静态法的一些局限性 149
6.3.4 数字调制中准静态X参数的优点 149
6.4 记忆效应的表现 150
6.5 记忆效应的起因 151
6.5.1 自热 151
6.5.2 偏置调制 152
6.6 记忆效应的重要性 155
6.6.1 调制引入的基带记忆和载波记忆 155
6.6.2 动态X参数 156
6.6.3 记忆核辨识:概念的起因 159
6.6.4 记忆核的阶跃响应 160
6.6.5 应用于真实放大器 161
6.6.6 记忆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63
6.6.7 动态X参数的解释 167
6.6.8 宽带X参数(XWB) 168
参考文献 173
补充阅读材料 174
附录A 符号和通用定义 175
A.1 集合 175
A.2 矢量和矩阵 175
A.3 信号表示 176
A.3.1 时域信号(实信号) 176
A.3.2 复表示(复包络信号) 176
A.4 傅里叶分析 177
A.5 波定义 178
A.5.1 广义功率波 178
A.5.2 电压波 180
A.6 线性网络矩阵描述 180
A.6.1 S参数 181
A.6.2 Z参数 181
A.6.3 Y参数 181
附录B X参数和Volterra理论 182
B.1 引言 182
B.2 数学符号与问题定义 182
B.3 Volterra理论的应用 183
B.4 麦克劳林级数的推导 184
B.5 直流输出的麦克劳林级数 185
B.6 结论 186
附录C 并行Hammerstein 模型的对称性 187
附录D 宽带记忆近似 189
附录E 习题解答 191

前言/序言

  A Letter to Chinese Reader
  Dear readers,
  My co-authors and I highly appreciate your interest in our book on X-parameters. We are honou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book is now available in Mandarin. The short term goal of this book is to demystify X-parameter technology and to introduce its use to the RF and microwave engineers.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is the goal on the long term. We hope that this book inspires you to perform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easurements and modelling for high-frequency active devices.
  It has been a long journey from inventing X-parameters to having the book on the topic publish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 presented the first paper on the technology in October 1996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grated Nonlinear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Circuits (Duisburg, Germany). This milestone paper was entitled "Black Box Modelling of Power Transistor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t introduced the necessary theory, hardware and software to make X-parameters work: a theory on linearization coefficients for multi-harmonic spectral mapping operators, a hardware setup with the capability to measure the phase of harmonics and to excite the device-under-test simultaneously with large signal as well as small signal tones (now available as the NVNA option for the PNA-X of Keysight Technologies), and a software link to run the resulting behavioural model in a harmonic balance simulator environment (now available in the Advanced Design System simulator available from Keysight Technologies). Several conference and journal papers soon followed. In 2001 I was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his work at th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I was received with the utmost honour by Prof. Lin Mao Liu and his colleagues and I have fond memories from my trip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ouple of years later my co-authors, their colleagues at Agilent Technologies and myself started development efforts towards a commercial product. In 2008 the technology was commercially introduced by Agilent Technologies under the name "X-parameters"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Keysight Technologies). By that time information on the technology was scattered across many different scientific papers. Throughout the years many different naming conventions and mathematical notations had been used to explain and even extend the technology. As such there was a need for a book as a single complete, actual and cohere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13. In 2015 we were honoured to learn that there was a demand to translate the book into Mandarin.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Prof. Lin Mao Liu for providing help with this effort and for finding and correcting a couple of minor errors that went undetected in the original English edition.
  We wish you a great reading and a very successful continuation of your career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r. Jan Verspecht, IEEE Fellow
  致中国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读者:
  欣闻X参数一书的中文版即将出版,我们深感荣幸。本人及合著同仁借此机会,对关心此书的各位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撰此书的最初目的旨在向射频和微波工程师揭开X参数技术的神秘面纱并介绍其功能。但是我们更看重的长远目标是:希望此书能够激发读者在高频有源器件的测量和建模领域中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从发明X参数到在中国用中文出版此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人于1996年10月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第四届集成非线性微波与毫米波电路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该技术的论文。这篇里程碑式的论文的题目是Black Box Modelling of Power Transistor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该论文提出了进行X参数研究时所必要的理论、硬件和软件:关于多谐波频谱映射算子的线性化系数理论;一种具有能同时用大信号和小信号激励被测器件和测量谐波相位能力的硬件装置[现在作为是德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于原安捷伦科技电子测量事业部,现独立运营)的PNA-X的NVNA选件];在谐波平衡仿真环境下运行得到最终行为模型的软件链接[现可从是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先进设计系统(ADS)仿真器中获得]。不久之后,发表了一系列的会议和期刊论文。
  2001年,我非常荣幸地收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HIT)林茂六教授及其同仁的访问邀请。这为我提供了一次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介绍该成果的机会。那次中国之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几年之后,本书的合著者和他们在安捷伦科技公司的同事以及本人开始致力于商用产品开发。2008年,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以“X参数”命名(现为是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将这项技术做商业化推介。此时,有关这项技术的信息发表在多个不同的科技论文中。多年来,许多不同的命名惯例和数学符号被用于解释甚至扩充这项技术。鉴于此,需要一本书作为唯一完整的、准确的、条理清晰的信息源头。本书英文版于2013年出版。2015年,我们很荣幸地获悉,有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的需求。
  我们对林茂六教授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发现并更正了在英文原版书中被疏忽的若干小错误,深表感激。
  祝愿你们阅读愉快并在电气工程中更成功地谱写自己的职业生涯。
  Jan Verspecht博士,IEEE会士
  译 者 序
  正像20世纪70年代S参数曾使线性射频和微波电路工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一样,今天X参数将使非线性射频和微波电路工程设计发生更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射频和微波工程系列图书之一。
  本书的撰稿人共4位。他们都是原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Worldwide Process and Technology中心的科学家,David E. Root和Jan Verspecht又都是IEEE会士,是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元件及其子系统的新规范——X参数的原创发明者。这一发明从理念提出、模型建立、测量平台构建、模型有效性检验、工程应用到专著出版经历了17年。中国有句古语叫“十年磨一剑”。而X参数的发明可谓“二十年磨一剑”!
  全书共6章。第1章对线性S参数理论进行简明回顾。第2章至第4章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在大信号单音激励下,表征射频和微波二端口网络谐波失真的静态非线性X参数的基本理论、数学形式及参数(能量相互转换)的物理意义,X参数与传统的S参数的相互联系,静态X参数测量与仿真平台和模型参数的提取方法,在射频微波功率器件和无线基站设计中的应用实例。第5章系统地介绍在大信号双音(two-tone)和多音(multi-tone)激励下,表征射频和微波多端口网络(如调制解调器)互调失真的静态非线性X参数的基本理论、数学形式及参数(能量相互转换)的物理意义。第6章介绍如何将静态非线性X参数扩展到考虑了射频微波器件强非线性和长期记忆效应的动态非线性X参数理论、实验方案、模型记忆核辨识实例及有效性检验手段,并介绍消除或降低记忆效应的射频微波功率器件和无线基站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严谨、应用背景明确、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所有图表和曲线都能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物理概念,所用数学难度适中。本书既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注重实验测量与实践应用的相结合,其应用实践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研发联系十分紧密。因此,这是一部学习X参数理论基础的权威著作。对推动我国电气工程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改革,提升从事射频微波工程和现代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研发人员、工程师、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著中的极少数笔误和疏漏之处进行了修正。为了保留英文原版的写作风格,防止增加不必要的错误,本书的部分符号与原著保持一致。
  本书由林茂六教授翻译第1章、第6章和附录A、C、D、E,苟元潇博士翻译第4章和第5章,卢鑫博士翻译第2章,孙金龙博士翻译第3章和附录B。林茂六教授负责全书的审校。
  完成这种全新理论专著翻译的挑战大大超越了我们的预想。为此,在翻译过程中,为尽量确保译文精准,我们曾致函本专著第二作者、译者的老朋友Jan Verspecht 博士,就一些非线性X参数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某些精巧实验方案设计予以请教,Jan Verspecht 博士都及时为我们解答。更让我们高兴的是,在本书中文版即将出版之际,他于百忙中,抽时间专门为中文读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致读者信。在此,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鉴于时间仓促、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前  言
  在高频上对于非线性电子元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的严谨而实用的理论框架的需求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了。通信革命正无情地迫使有源器件进入越来越强的非线性工作区工作。为了节省功率,延长电池寿命,且使冷却设备最小化,人们不得不追求更高的效率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压力与挑战。所谓的非线性意味着必须研发新的测量仪器设备、新的模型和新的设计方法学,这些远远超越了线性S参数的框架。可喜的是,如今有了一种可交互操作并将这项难题无缝地组合于一体的新规范,这种规范称为X参数 ,而X参数正是本书所论及的全部内容。
  本书将对X参数做综合性介绍。本书的目标是面向具有较广基础知识的读者。这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书面向微波工程师、器件模型工程师和科学家,开发仿真算法的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专家,以及研发用于非线性宽范围表征应用的新一代高速仪器的微波及RF的专业人士。
  X参数这种内在的多个学科的特性是让我们试图吸引更广大读者的主要原因。过去几年由产业界采纳的基于X参数的多种实用解决方案都与这些领域有关。考虑到读者的多样性,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顺序来引入主题:以众所周知的时不变线性理论,即S参数的简要回顾作为本书的开篇,选择为多数读者所熟悉的背景来介绍更多的新概念,这对于本书的其他读者来说将是有益的。第2章介绍X参数,它是基于在谐波频率栅格(grid)上定义的多音非线性频谱映射来展开的,并对有关时不变的应用与受限情况进行了详尽描述。第3章对X参数的简便且实用的形式进行了一般的简化讨论。这种简便形式是基于应用频谱线性理论的,即一种有用的近似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X参数形式的复杂性而又能满足实际应用。进而对这些最简单的X参数举出几个实例说明其功能、实用性和相对简单性。在频谱近似中,对共轭项的来源也进行了讨论。第4章集中介绍如何测量X参数,以及从电路仿真的广度如何计算(生成)X参数,还对主要仪器——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NVNA)的功能框图进行了介绍,并对使用脉冲发生器相位参考来获得关键X参数量值的测量用途做了评述。由于在处理许多混频器设计中,带相位的互调分量以及功率放大器作为输入功率,和由于大的失配产生的反射电气信号返回进入该器件所产生的大信号响应,都必须涉及,这超过了第3章中频谱线性化的近似,故第5章论及将X参数的处理扩展到多个大信号与多个端口。最后,第6章将X参数的处理扩展到动态“记忆效应”,例如,在实际高速器件对宽带通信信号的响应中呈现的重要现象。本书附有若干个附录,包括了对书中某些部分的进一步阐述、公式推演、标准符号和标记的定义等,可作为在此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本书也适合作为电气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事实上,我们认为:将X参数作为电气工程总课程的标准内容组成部分非常必要。本书对于跨越电气专业,致力于对各种非线性系统的应用进行严谨而实用的基础研究的应用数学家和应用科学家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读者所需的背景知识包括一学年的微积分学、基本电路理论和简单的傅里叶分析。对于具有电子功率放大器与晶体管、S参数基础、差分方程、电路设计和仿真初步知识的读者,本书会非常有帮助。


《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与设计——X参数理论基础》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射频(RF)和微波电路设计中的核心挑战——非线性器件的精确表征、建模与设计。随着通信系统、雷达、电子战以及其他高频应用向更高频率、更复杂信号和更高性能迈进,线性近似已远远无法满足设计需求。非线性效应在器件内部普遍存在,它们会引起信号失真、寄生杂散信号、互调失真,并显著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对这些非线性行为进行准确的理解和量化,成为实现高性能射频和微波系统设计不可或缺的关键。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X参数(X-parameters)这一强大的理论框架展开。X参数是一种通用的、用于描述和预测任意有损耗、任意多端口、任意激励下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行为的数学模型。与传统的S参数(Scattering parameters)在小信号线性区域下只能描述线性行为不同,X参数能够捕捉器件在大信号、非线性工作状态下的复杂特性,包括其对输入信号幅度、相位以及其他激励端口状态的依赖性。 内容概要: 本书将带领读者系统地学习X参数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射频和微波工程中的应用。具体而言,本书将涵盖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非线性效应的根源与影响: 首先,本书将详细阐述在射频和微波器件中,如晶体管(BJT、FET、HEMT、LDMOS等)、混频器、倍频器、功率放大器等,产生非线性效应的物理机制。读者将理解电荷存储效应、陷阱效应、半导体材料本身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器件结构带来的非线性等。同时,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非线性效应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电路性能下降,例如,互调失真(IMD)、谐波产生、交调失真(AM/AM, AM/PM)、功率压缩、信号削顶以及系统间的串扰等。 传统非线性建模方法的局限性: 在介绍X参数之前,本书会回顾并分析一些现有的非线性建模方法,例如Volterra级数展开、功率级联方法、以及某些基于设备物理模型的方法。读者将了解到这些方法的优点,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在处理复杂非线性行为、多端口器件、宽带响应以及不同激励组合下的局限性,这为引出X参数的优势奠定基础。 X参数的理论基础与数学框架: 本书将对X参数的数学理论进行详尽阐述。这包括: 定义与推导: 详细介绍X参数的定义,以及如何从非线性微分方程或实验测量数据中推导出X参数。 多端口与多激励: X参数模型如何自然地扩展到任意数量的端口和任意数量的激励信号,从而描述更复杂的器件和系统相互作用。 频率域与时域联系: 探讨X参数在频率域的表示,以及它如何能够与时域的行为建立联系。 X参数的类型: 介绍不同阶数的X参数,以及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阶数。 X参数的数学性质: 如X参数的解析性、收敛性等。 X参数的获取(表征): 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实验测量来提取器件的X参数。 测量技术与仪器: 介绍所需的关键测量仪器,如矢量网络分析仪(VNA)、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等,以及相关的测量设置和技术。 激励信号的设计: 讨论如何设计适合X参数提取的激励信号,包括单音、双音、多音信号,以及具有特定调制的宽带信号。 数据处理与模型拟合: 介绍如何从原始测量数据中提取X参数,包括数据后处理、校准以及使用最小二乘法等数值优化技术拟合X参数模型。 X参数测量软件与流程: 介绍市面上一些支持X参数测量的软件工具和典型的测量工作流程。 X参数的建模与仿真: X参数模型在仿真软件中的实现: 介绍如何在主流的射频电路仿真软件(如Keysight ADS, Cadence Virtuoso等)中导入和使用X参数模型。 基于X参数的系统级仿真: 如何利用X参数模型对包含非线性器件的整个射频/微波系统进行精确仿真,预测系统性能,如阻塞、互调、杂散等。 模型验证与精度评估: 如何通过独立测量来验证X参数模型的准确性,并评估模型的误差范围。 X参数在设计中的应用: 功率放大器设计: 如何利用X参数进行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设计(如DPD——数字预失真),优化输出功率、效率和线性度。 混频器与倍频器设计: 分析和优化混频器和倍频器的非线性性能,减少杂散信号。 接收机设计: 评估接收机对强干扰信号的抗扰能力,优化动态范围。 其他高频应用: 展望X参数在雷达、电子战、无线通信基站、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高级主题与未来展望: X参数与多边形模型(Polynomial Models)的关系。 X参数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结合。 X参数在宽带和多频段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X参数标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本书特色: 本书的编写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应用性相结合。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X参数理论基础,更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仿真分析,展示了X参数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强大能力。读者将能够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利用X参数来理解、预测和控制射频和微波器件的非线性行为,从而设计出性能更优越、更可靠的高频系统。 无论您是射频和微波工程师、研究人员,还是正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学子,本书都将是您深入理解和掌握现代非线性射频和微波设计技术的宝贵参考。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突破传统线性设计的瓶颈,迎接日益严峻的高频设计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七、 潜在的应用价值让我充满期待,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指明了方向。 虽然本书的核心内容是X参数理论的基础,但它所描绘的潜在应用价值,却让我对未来的射频和微波工程实践充满了期待。作者在书中虽然没有过多地展开具体的应用案例,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X参数在现代通信系统、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领域的重要性,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我开始能够想象,如果我能够熟练掌握X参数的表征、建模和设计方法,我将能够在哪些方面为我的工作带来突破。例如,在射频前端的设计中,理解和利用X参数,可以帮助我更精准地预测和抑制非线性引起的信号失真,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在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中,X参数的建模能力,可以帮助我优化设计参数,实现更高效率和更低失真的放大器。甚至在一些更复杂的系统级设计中,X参数提供的统一建模框架,也能帮助我更好地进行多器件的互联和仿真。我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X参数理论应用到一些新兴的技术领域,比如毫米波通信、太赫兹技术等,这些领域往往伴随着更强的非线性效应,X参数理论的价值会更加凸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工程视野,让我看到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一种更加先进、更加高效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对未来实践的启迪,是任何一本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书籍都难以做到的。

评分

十、 语言风格的学术化与专业性,适合资深研究者,但也对新手构成一定挑战。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硬核”,充满了学术化和专业性的术语,这对于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恰恰是他们所需要的。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刻意去迎合普通读者的理解习惯,而是直接以专业人士的口吻,用精确的科学语言来陈述复杂的理论。这使得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精准的信息获取渠道。然而,对于那些刚刚接触非线性射频和微波领域,或者对X参数理论尚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这种语言风格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书中大量出现的缩写、定义和符号,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我有时会觉得,如果在某些关键概念首次出现时,作者能稍微放慢节奏,用更通俗的比喻或者更简单的语言来解释一下,或者在书的附录中提供一个术语表,那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易读性。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一本关于X参数理论基础的书,其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而这种学术化的语言风格,恰恰是实现这些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理解X参数理论的读者来说,克服这些语言上的挑战,最终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评分

三、 语言的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但偶尔的晦涩也需要读者付出更多耐心。 在阅读《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其语言的严谨性。作者在陈述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时,都力求精准无误,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这对于一个在工程领域追求精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构建,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递。这种严谨的语言风格,也间接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让读者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信赖书中所提供的信息。然而,也正因为这种极致的严谨,有时会使得部分段落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是在涉及高度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物理概念时。例如,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虽然这些术语在该领域是通用的,但对于初次接触X参数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虽然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数学推导,但有时我会觉得,如果作者能在关键推导步骤后,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其物理意义,或者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来辅助说明,那将有助于缓解这种阅读上的挑战。本书的写作风格,更偏向于学术论文和技术专著,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希望快速入门的读者而言,可能需要做好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的准备。我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真正领悟某些概念的精髓,但这恰恰也说明了本书内容的深度和含金量。

评分

二、 实践的缺失让我稍感遗憾,但理论的厚重弥补了这份期待。 尽管本书在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赞叹,为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但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我还是会期待在书中看到更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实验验证。例如,在介绍X参数的推导过程后,如果能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解如何利用X参数来构建一个具体的仿真模型,或者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和验证X参数的准确性,那将大大提升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常常在阅读理论时,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理论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有没有具体的工程例子可以参考?”虽然作者在一些章节中提及了X参数在设计中的优势,但这些论述更多是概念性的,缺乏足够的细节来指导初学者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例如,在讲解X参数提取流程时,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仪器设置、数据处理步骤,甚至是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的简单介绍,那对于希望立刻将所学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我明白,一本书不可能涵盖所有细节,理论著作往往会侧重于基础理论的构建。然而,对于像非线性射频和微波这样的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很多时候,理论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工程场景来检验和深化。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加入更多的“接地气”的内容,让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宝库,更是实践的指南。尽管如此,本书所提供的X参数理论基础的清晰度和严谨性,仍然是无与伦比的,它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为我今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一点我深表感谢。

评分

一、 惊艳于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开启了探索非线性世界的全新视角。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非线性射频和微波世界的一扇新大门,而且这扇门还通往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广阔天地。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涤荡。作者在X参数理论基础这一块的阐述,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和透彻。我一直对非线性器件的建模和表征感到头疼,总觉得那些模型要么太简化,抓不住核心,要么太复杂,难以理解和应用。然而,这本书提出的X参数理论,却像一把钥匙,巧妙地解锁了非线性行为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数学框架,更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我尤其被作者在推导X参数时所展现出的逻辑链条所折服,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一个能够精确描述和预测非线性器件行为的强大工具。书中对X参数的定义、特性、以及它如何捕捉高阶非线性效应的讲解,细致入微,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并且配以清晰的公式和图示,让人即使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也能有清晰的理解。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但总是觉得难以触及本质,而这本书则让我茅塞顿开,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非线性现象,在X参数的框架下变得清晰可见。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开始能够更自信地去分析那些“令人头疼”的非线性电路,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那些奇奇怪怪的失真和噪声。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我对射频和微波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仿佛我之前只是在低水平徘徊,而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触及到这个领域的核心奥秘。

评分

五、 对传统方法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凸显了X参数理论的革命性意义。 在阅读《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时,我对作者在剖析传统建模方法局限性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印象尤为深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前人的工作,而是以一种客观、批判的态度,详细列举了诸如Volterra级数、电源电压模型等传统方法在处理复杂高次非线性、跨域耦合等问题时所遇到的瓶颈。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这些传统方法在预测某些非线性行为时的不足,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当前射频和微波器件建模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何需要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理论工具。而X参数理论的出现,正是作者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而提出的革命性方案。书中通过对比X参数与传统方法的优势,如其能够无损地捕捉非线性器件的所有动态行为,并且可以用于建立通用的、独立于信号的器件模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X参数理论的优越性和革命性。这种“痛点-解决方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X参数理论的认同感和学习动力。我不再是盲目地学习一个新概念,而是理解了这个概念出现的必然性和它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让我对本书作者的学术造诣肃然起敬。

评分

四、 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为理解复杂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棒的,它遵循了一种非常清晰和有逻辑的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而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概念。开篇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介绍X参数本身,而是先从非线性器件的基本概念、传统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入手,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必要的背景知识。这使得我对后续X参数理论的引入有了更充分的准备,而不是感到突兀。然后,作者逐步引入X参数的定义、基本属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展示了X参数如何能够精确地捕捉器件的非线性行为。每一个公式的出现,都伴随着前因后果的解释,让人能够理解为什么需要引入这个公式,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接着,本书又进一步探讨了X参数在表征、建模和设计方面的应用,将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模型时,总是会先给出简化的模型,然后逐步增加复杂性,让读者能够逐步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望而生畏的复杂理论,变得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这种扎实的知识体系构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完整、连贯的理论体系。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让我知道如何从零开始,逐步掌握X参数理论的精髓。

评分

八、 严谨的数学推导过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逻辑思维。 对于一本以“理论基础”为核心的书籍来说,严谨的数学推导是其生命线。在这方面,《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逻辑思维能力。书中对X参数的推导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逻辑清晰,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并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跳跃式”的逻辑,而是详细地展示了每一个公式的由来,以及每一步数学变换的合理性。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允许我能够跟踪作者的思路,理解X参数是如何从基本原理中演化出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精确定义和对变量的清晰标注,这避免了混淆,使得整个推导过程易于理解和验证。我曾尝试着自己去推导一些非线性系统的模型,但常常因为逻辑不清或数学上的疏漏而卡住。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教会我如何进行严谨的数学推导,如何在复杂的问题中保持清晰的思路。通过学习这些推导过程,我不仅仅是学会了X参数本身,更重要的是,我提升了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评分

九、 参考文献的丰富性和前沿性,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提供自身的内容,更要能够引导读者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在这方面,《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做得非常到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而且这些参考文献的质量都非常高,涵盖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重要的会议论文以及经典的学术专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选择参考文献时,展现了其对该领域前沿研究的深刻把握。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文献都比较近期,这表明作者并非仅仅是在复述前人的理论,而是积极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这种对参考文献的精心筛选和运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进一步探索的资源。每当我遇到一个特别感兴趣但本书中未能深入展开的话题时,我都能从参考文献中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通往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入口”。我非常期待能够根据书中的指引,去阅读那些经典的、前沿的文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X参数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新进展。这种“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内容。

评分

六、 图示的丰富性与质量,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直观的支撑。 我一直认为,对于射频和微波这样偏重于物理过程和数学模型的领域,清晰直观的图示是理解抽象概念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在这方面,《非线性射频和微波器件表征、建模和设计 X参数理论基础》的表现相当出色。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而且这些图表的设计都非常精良,不仅仅是简单的示意图,很多都包含了关键的数学信息和物理意义。例如,在解释X参数的数学定义时,书中提供的电路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信号的输入、输出以及各个非线性端口之间的关系,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又比如,在描述不同类型的非线性效应时,书中用波形图、频谱图等形式,形象地展现了信号在经过非线性器件后的失真情况,让我能够“看到”那些抽象的非线性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用来解释X参数提取过程的流程图,它们将复杂的测量和计算步骤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个流程。而且,这些图示的布局也十分合理,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视线。这些图示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本身就承载了重要的信息,是理解书中核心概念的关键。可以说,正是这些高质量的图示,将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概念“可视化”了,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难度,也让我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和愉快。

评分

书送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评分

书送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先看看再说吧

评分

书送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评分

不错不错,内容通俗易懂,好书

评分

不错不错,内容通俗易懂,好书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给力非常非常非常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