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及设备(第3版)

铸造工艺及设备(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瑜强 编
图书标签:
  • 铸造
  • 铸造工艺
  • 金属材料
  • 机械工程
  • 制造技术
  • 金属成型
  • 铸造设备
  • 工艺学
  • 工业工程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0917
版次:3
商品编码:1185767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了铸造成形工艺过程、特点、方法,以及铸造机械装备的应用等,全书共分九章,包括:绪论,造型材料,铸型制备,浇注系统设计,铸件的凝固与补缩,铸造工艺设计及工装的应用,铸造生产质量控制,铸件缺陷分析及防止,铸造生产机械装备,特种铸造。

目录

前言
绪论1
第一章造型材料4
第一节型(芯)砂的组成和性能要求4
第二节粘土型(芯)砂7
第三节水玻璃粘结剂型(芯)砂24
第四节树脂砂31
第五节以油类为粘结剂的芯砂45
第六节铸型用涂料53
第七节造型材料性能检测57
思考题66
第二章铸型制备68
第一节砂型制备68
第二节砂芯制备80
第三节铸型的装配84
思考题87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88
第一节液态金属的充型88
第二节金属液在浇注系统中的流动90
第三节浇注系统的基本类型及选择95
第四节铸铁件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100
第五节其他合金铸件浇注系统的特点107
思考题112
第四章铸件的凝固与补缩113
第一节铸件的凝固113
第二节铸件的缩孔和缩松117
第三节冒口的种类及补缩原理122
第四节铸钢件冒口的设计与计算129
第五节铸铁件冒口的设计与计算136
第六节提高冒口补缩效率的方法144
第七节冷铁的应用147
思考题152
第五章铸造工艺设计及工装的应用153
第一节铸造工艺设计概述153
第二节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155
第三节铸造工艺设计参数168
第四节铸造工艺装备的应用172
第五节铸造工艺实例分析178
第六节铸造工艺CAD简介185
思考题188
第六章铸造生产质量控制189
第一节铸造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189
第二节铸造质量技术检验193
第三节铸造生产的环境保护194
思考题199
第七章铸件缺陷分析与防止200
第一节铸件缺陷200
第二节铸件常见缺陷的分类201
第三节铸件常见缺陷分析与防止206
第四节铸件缺陷的修补208
思考题211
第八章铸造生产机械装备212
第一节造型(芯)设备212
第二节混砂及旧砂再生设备216
第三节配料、加料及浇注设备218
第四节落砂、清理及环保设备222
第五节铸造车间概述225
思考题231
第九章特种铸造232
第一节熔模铸造232
第二节压力铸造244
第三节金属型铸造251
第四节消失模铸造256
第五节离心铸造、低压铸造和挤压铸造的特点及其应用270
第六节其他液态成形方法简介276
思考题279
参考文献280

前言/序言

  本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铸造工艺及设备第2版》的基础上,组织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编写的。  为适应“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需要,本书以最基本的砂型铸造为主线兼顾其他铸造方法,力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重视基础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反映先进技术,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书贯彻执行最新国家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内容充实,实用性强。  本书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铸造方向)教材之一。其教学基本目的是:熟悉铸造生产的基本过程;熟悉砂型铸造铸型的制备技术;熟悉铸造工艺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及工装的应用;了解铸造生产基本的机械装备;了解特种铸造技术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常见铸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会使用相关的资料和手册;具有在铸造生产一线操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从生产实际出发,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本书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瑜强主编,并编写绪论、第三章、第五章、第九章;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泽忠编写第四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焦斌编写第六章;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鲁靖国编写第八章及制作全书电子课件;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陈云祥编写第二章;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牛艳娥编写第一章;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孙登科编写第七章;全书由曹瑜强统稿及修稿。本书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江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和审稿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院校和铸造企业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田昊对书稿的文字进行了校对,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对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和帮助的各方人士也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少的错误和疏漏,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不吝指教。  编者
《焊接技术与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焊接技术的核心原理、实践操作及其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内容涵盖了各种主流焊接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电弧焊(如SMAW、GTAW、GMAW、SAW)、电阻焊、气体火焰焊、激光焊和电子束焊等。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每种焊接方法的工艺参数、设备选型、操作技巧,还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特定工况下的最佳实践。 在材料方面,本书系统性地分析了焊接过程中常见金属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的组织变化、性能影响以及焊接缺陷的产生机理。通过对材料科学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以确保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本书高度重视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详细介绍了各种无损检测(NDT)方法,如超声波检测(UT)、射线检测(R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以及涡流检测(ET)等,并阐述了这些检测技术在识别焊接缺陷(如气孔、夹渣、裂纹、未焊透、咬边等)中的应用。同时,也涵盖了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等破坏性检测方法,为全面评估焊接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书还关注焊接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介绍了机器人焊接、自动焊机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提升焊接生产效率、优化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精准控制和高品质焊接。 在应用层面,本书结合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产业(如石油化工、电力)、桥梁建筑、船舶工程以及电子设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焊接技术在复杂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和应用最合适的焊接解决方案。 《焊接技术与应用》旨在为从事焊接设计、生产、质检、研发以及相关技术教育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指南。本书内容严谨,图文并茂,逻辑清晰,力求使读者在掌握焊接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日益复杂的工业制造环境中取得成功。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的图表运用,可以说是我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抓狂”的部分。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阅读设备出了问题,因为很多图表都显得模糊不清,线条扭曲,甚至有些标注的文字都难以辨认。我尝试了放大、调整屏幕亮度,但效果甚微。当我询问其他读者时,才得知这并非个例。这些图表,似乎都没有经过精心的排版和优化,很多表格的数据挤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示意图的设计也过于简单,很多关键的结构和流程,并没有用清晰的箭头或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导致我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糟糕的是,有些图表中的数据,似乎与正文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偏差,这让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核对,甚至怀疑书中的某些结论是否准确。在我看来,一本技术类的书籍,图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应该承担起直观展示信息、辅助理解的重任。然而,这本书中的图表,反而成为了理解内容的“绊脚石”。我曾经在阅读一本关于机械设计的书籍时,就被其中精美的三维图解深深吸引,它们清晰地展示了零件的结构和装配关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相比之下,这本书的图表,让我感觉像是穿越回了上个世纪,使用的还是最原始的制图技术。当然,我也承认,有些表格中的数据确实非常宝贵,如果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将非常有价值。但可惜的是,由于图表的质量问题,这些宝贵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被“埋没”了。

评分

这本书在实例分析部分,简直是一场“信息轰炸”,让我应接不暇。作者似乎恨不得把所有的可能情况都涵盖进来,每个案例都写得异常详尽,仿佛是为了展示自己知识的渊博。比如,在讲解某个缺陷的产生原因时,作者会列举出至少五六种可能的原因,每一种原因都伴随着详细的文字描述和复杂的机理分析。我本来希望通过这些实例,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结果却被这些冗余的信息淹没了。很多时候,我都想直接跳到结论,但作者却坚持一步步地展示他的“思考过程”,这让我感到非常疲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本我在学习编程时遇到的书籍,它的实例分析总是精炼而准确,只选取最能代表核心问题的场景,并且用清晰的代码和图示来演示,让我能够快速抓住重点。这本书的实例分析,让我感觉像是在泥潭里跋涉,越陷越深,很难看到清晰的前景。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故意将简单的案例复杂化。在我看来,好的实例分析,应该是简洁明了,直击要点,能够帮助读者触类旁通,而不是让读者陷入无尽的细节中。这本书的实例分析,让我感到筋疲力尽,反而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泥石流,横冲直撞地闯入了我的阅读体验。它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没有那些“各位读者”的客套,也没有“为了更好地理解,请注意”的提示。有的章节,上来就抛出了一个复杂的公式,然后用一种极其 terse terse的语气,直接阐述其推导过程,仿佛读者天生就应该懂得这背后的逻辑。我甚至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和我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拔河比赛,每句话都像是他抛过来的一个障碍,考验我是否能接住。有时候,一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后面紧跟着一连串的缩写和行业黑话,让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前文或者旁边的专业词典。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破译”。然而,在这种挫败感中,又夹杂着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我终于啃下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轻松易懂的书籍都无法给予的。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而且很多术语的定义,作者似乎认为读者已经了然于胸,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这让我不得不一边阅读,一边上网搜索,或者翻阅其他参考资料。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虽然辛苦,但却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它迫使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但脾气不太好的师傅,不给你任何糖衣炮弹,只用最直接、最硬核的方式把你推到实战前线。如果你是那种喜欢被“喂养”的读者,这本书可能真的不太适合你。但如果你渴望挑战,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征服知识的高峰,那么,这本书绝对会让你感受到“痛并快乐着”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在众多教材中显得尤为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土气”。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工艺及设备”这类专业书籍,往往内容枯燥,排版死板,设计感更是奢望。然而,当我翻开它,却被一种意想不到的沉静吸引了。第一页的纸张触感就带着一种熟悉的、略微粗糙的质感,仿佛承载着无数次翻阅留下的痕迹。扉页上的烫金字体,虽然不像现代书籍那样耀眼夺目,却散发着一种经久耐用的力量。目录的设计也十分直观,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力求简洁明了,直接点出核心内容,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引言”或“前瞻”。我尤其欣赏的是那些示意图和表格的排版,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清晰,标注准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本书没有试图用花哨的色彩或复杂的图形来吸引眼球,而是专注于将最核心的知识,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大道至简”的设计理念,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加可靠,更像是来自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而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在如今这个追求视觉冲击的时代,这样一本“不修边幅”的书,反而像一股清流,让我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它让我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那些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装帧朴素却内涵丰富的教材,它们教会了我知识,而不仅仅是让我“看”到知识。这本书的封面和内页设计,无疑是在向我传递着一种“内容为王”的哲学,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作为一名读者,最看重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我留下了一种“纸上谈兵”的遗憾。书中虽然列举了不少理论知识和公式,但真正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具体可行的案例分析却相对较少。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却发现很多地方都显得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讲述某种材料的处理工艺时,书中会详细描述其化学成分和反应机理,但对于具体的温度、时间、压力等工艺参数,却往往只给出一个范围,或者语焉不详。这让我感到非常无助,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具体的参数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我曾经学习过一本关于机械加工的书籍,它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机床的操作规程、刀具的选择、加工参数的设定,甚至还附有大量的实操视频。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与那本书相比,无疑是相形见绌。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在“理论的海洋”里遨游,而我更需要的是一条能够抵达“实践的彼岸”的航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体、更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简直就像是过山车,时而平缓,时而骤升,让我的阅读节奏总是被打乱。有的章节,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让我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然而,一旦进入下一个章节,却突然跳跃到了一些非常复杂的、需要大量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让我感到措手不及。我不得不频繁地翻阅前文,或者去查找其他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更让我困惑的是,有些看似关联性很强的内容,却被分到了不同的章节,甚至中间隔了很多不相关的篇幅。这使得我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总是感觉断断续续,缺乏一种流畅的连贯性。我曾在一本关于编程的书籍中,体验过那种“从入门到精通”的完美循序渐进,每一个概念都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让我感到学习过程非常顺畅。而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在“碎片化”地呈现知识,而不是有条理地“串联”它们。有时候,我会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写书的时候,思路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种跳跃式的逻辑,让我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知。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去连接,才能勉强理解整个知识框架。对于一个希望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混乱的章节逻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

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简直是一场“数字灾难”。在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我试图寻找那些能够佐证作者观点的、权威的文献来源,结果却发现,很多条目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有的文献的作者姓名拼写错误,有的期刊名称被缩写得面目全非,甚至连出版年份都出现了偏差。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一些关键的论证,作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参考文献,这让我很难去追溯其理论的源头,也无法判断其观点的可靠性。在我看来,一本严谨的学术或技术书籍,参考文献是其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指引。然而,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与其说是“参考”,不如说是“干扰”。我曾经在阅读一本关于历史学的著作时,就被其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深深吸引,每一次的引用都指向了可靠的史料,让我对作者的研究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却让我对书中的很多内容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作者是因为疏忽,还是有意为之,但这种混乱的参考文献列表,极大地削弱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辨别和查找,才能找到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练习题设计,让我感到既“惊喜”又“惊吓”。惊喜之处在于,它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题目,涵盖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然而,惊吓之处在于,这些题目的难度跨度实在太大,而且很多题目的设置,让我感觉它们更像是“脑筋急转弯”,而不是对知识的真正检验。例如,有的题目,似乎需要读者具备某种“潜规则”或者作者未曾明确提及的隐含条件才能解答。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钻研,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题思路。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书中提供的答案,很多时候并没有详细的解题过程,只是给出了最终的结果,这让我很难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纠正。在我看来,好的练习题,应该是能够引导读者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够暴露读者在理解上的盲点。而这本书的练习题,很多时候反而让我感到更加困惑和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我曾经在一本物理教材中,就遇到过非常优秀的练习题,它们不仅难度适中,而且都附有详细的解答过程,让我能够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进步。这本书的练习题,则让我感觉像是在“碰运气”,很难从中获得真正的提升。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工艺流程背后的原理,甚至追溯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例如,在讲述铸造过程中金属液体的流动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物理公式,而是详细分析了表面张力、粘度、晶粒尺寸等多个因素是如何共同影响流体行为的,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支撑他的论点。我尤其惊讶于书中对不同铸造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说法,而是从热力学、动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各种工艺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我读到关于砂型铸造的章节时,我以为会是一些基础的砂型制备和合箱技巧,结果书中却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型砂、粘结剂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铸件表面质量的影响,甚至还涉及了砂型冷却过程中的应力分析。这种严谨的分析,让我感觉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思熟虑。而且,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增材制造在铸造领域的应用,以及新型高温合金的组织性能控制等,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与时俱进。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我之前也阅读过一些同类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它这样,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如此完美的平衡。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翻译(如果存在)或者文字表达上,存在着一种“机械化”的痕迹,仿佛是将冰冷的专业术语直接堆砌起来,缺乏人情味和温度。很多句子都显得生硬、拗口,读起来非常不流畅,甚至有些句子结构混乱,让人费解。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效率和兴趣。我想起我之前阅读的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籍,它的语言优美流畅,即使是复杂的艺术流派和理论,也能被描述得生动有趣,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而这本书,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就像是在完成一项机械任务,把一个个技术术语按照某种规则排列组合,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所应有的美感和感染力。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是不是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读者的感受,只是在机械地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倾泻”出来。这种缺乏温度的表达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台机器交流,而不是与一位知识的传授者对话。我甚至一度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由机器翻译或者生成的,因为它实在太过“非人化”了。对于一本需要理解和消化的专业书籍来说,流畅、易懂的语言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是做得非常不到位的。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呵呵,不错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呵呵,不错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呵呵,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