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品味生活系列:一花一世界+中流自在心(套装共2册)

季羡林品味生活系列:一花一世界+中流自在心(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人生感悟
  • 生活美学
  • 文化随笔
  • 佛学
  • 哲学
  • 国学
  • 经典
  • 治愈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11354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481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季羡林品味生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页数:53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动,智者静;
  ◎仁者寿,智者乐;仁者悲天悯人,智者超然淡定。
  ◎既仁且智,季羡林先生当之无惭!
  ◎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是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钱文忠教授倾情推荐!
  《中流自在心》是一部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著作,由季羡林研究所精心选编,季羡林得意弟子蔡德贵教授、钱文忠教授联袂推荐。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市面关于季羡林谈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文集;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纲领分明,风格统一,可谓当代中国人需要的素质教育读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季老的修身经验中获取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

内容简介

  《季羡林品味生活系列》(套装2册),包括《一花一世界》和《中流自在心》,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的著作,由季羡林研究所精心选编,季羡林得意弟子蔡德贵教授、钱文忠教授联袂推荐。
  《一花一世界》是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 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是季羡林先生关于修养与道德的杂文或随笔选编,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精彩书摘

  《中流自在心》文摘
  老少之间
  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里,都会有老年人和青少年人同时并存。从年龄上来说,这是社会的两极,中间是中年,这样一些不同年龄的阶层,共同形成了我们的社会,所谓芸芸众生者就是。
  从社会方面来讲,这个模式是不变的,是固定的。但是,从每一个人来说,它却是不固定的,经常变动的。今天你是少年,转瞬就是中年。你如果不中途退席的话,前面还有一个老年阶段在等候着你。老年阶段以后呢?那谁都知道,用不着细说。
  想要社会安定,就必须处理好这三个年龄阶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两极的老年与少年的关系。现在人们有时候讲到“代沟”——我看这也是舶来品——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我是承认有的。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是否认不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代沟”正标明社会在不断前进。如果不前进,“沟”从何来?
  承认有“代沟”,不就万事大吉。真要想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还必须进一步对“沟”两边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中年这一个中间阶段,我先不说,我只分析老少这两极。
  一言以蔽之,这两极各有各的优缺点。老年人人生经历多,识多见广,这是优点。缺点往往是自以为是,执拗固执。动不动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个别人仕途失意,牢骚满腹:“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世人皆浊而我独清。”简直变成了九斤老太,唠唠叨叨,什么都是从前的好。结果惹得大家都不痛快。
  我现在这里特别提出一个我个人观察到的老年人的缺点,就是喜欢说话,喜欢长篇发言。开一个会两小时,他先包办一半,甚至四分之三。别人不耐烦看表,他老眼昏花,不视不见,结果如何,一想便知。听说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开会他一发言,有经验的人士就回家吃饭。酒足饭饱,回来看,老教授的发言还没有结束,仍然在那里“悬河泻水”哩。
  因此,我对老年人有几句箴言:老年之人,血气已衰;刹车失灵,戒之在说。
  至于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进取心强。在他们眼前的道路上,仿佛铺满了玫瑰花。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畏缩,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易如反掌,唾手可得。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只能保护,不能挫伤。然而他们的缺点就正隐含在这种优点中。他们只看到玫瑰花的美,只闻到玫瑰花的香;他们却忘记了玫瑰花是带刺的,稍不留心,就会扎手。
  那么,怎么办呢?我没有什么高招,我只有几句老生常谈:老年少年都要有自知之明,越多越好。老的不要“倚老卖老”,少的不要“倚少卖少”。后一句话是我杜撰出来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杜撰是正确的。老少之间应当互相了解,理解,谅解。最重要的是谅解。有了这个谅解,我们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有了保证。
  1994年7月3日
  读一本好书
  本书的作者池田大作名誉会长,译者卞立强教授,以及本书一开头就提到的常书鸿先生,都是我的朋友。我同他们的友谊,有的已经超过了40年,至少也有十几二十年了,都可以算是老朋友了。我尊敬他们,我钦佩他们,我喜爱他们,常以此为乐。
  池田大作名誉会长的著作,只要有汉文译本(这些译本往往就出自卞立强教授之手),我几乎都读过。现在又读了他的《人生箴言》。可以说是在旧的了解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了解。在旧的钦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钦佩,我更以此为乐。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都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或让人向困难低头?一本书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给人以低级下流的愉快?类似的标准还能举出一些来,但是,我觉得,上面这一些也就够了。统而言之,能达到问题的前一半的,就是好书。若只能与后一半相合,这就是坏书。
  拿上面这些标准来衡量池田大作先生的《人生箴言》,读了这一本书,谁都会承认,它能鼓励人前进;它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它能增加人的智慧;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它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它能给人以力量;它能鼓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它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上,它能帮助人明辨善与恶,明辨是与非;它能帮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致迷失方向。
  因此,我的结论只能是:这是一本好书。
  如果有人认为我在上面讲得太空洞,不够具体,我不妨说得具体一点,并且从书中举出几个例子来。书中许多精辟的话,洋溢着作者的睿智和机敏。作者是日本蜚声国际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宗教活动家。在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终于参透了人生,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书中的话就是从他深邃的心灵中撒出来的珠玉,句句闪耀着光芒。读这样的书,真好像是走入七宝楼台,发现到处是奇珍异宝,拣不胜拣。又好像是行在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本书“一、人生”中的第一段话,就值得我们细细地玩味:“我认为人生中不能没有爽朗的笑声。”第二段话:“我希望能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终保持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和为人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性。”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真可以振聋发聩!我自己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话:“‘老’的美,老而美——这恐怕是比人生的任何时期的美都要尊贵的美。老年或晚年,是人生的秋天。要说它的美,我觉得那是一种霜叶的美。”我读了以后,陡然觉得自己真“美”起来了,心里又溢满了青春的活力。这样精彩的话,书中到处都是,我不再做文抄公了。读者自己去寻找吧。
  现在正是秋天。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就在我的窗外。案头上正摆着这一部书的译稿。我这个霜叶般的老年人,举头看红叶,低头读华章,心旷神怡,衰颓的暮气一扫而光,提笔写了这一篇短序,真不知老之已至矣。
  1994年11月8日


  ……

前言/序言

  《一花一世界》 序
  2011年,恩师季羡林先生百年冥诞前不久,我恭赴山东临清康庄官庄村叩祭,家乡的人民和政府修建了庄重高洁的憩园。在那里,恩师、师母和家族的先辈安息在一起。恩师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母亲的身边。
  站在恩师儿时嬉水的池塘边,站在恩师儿时攀援的老树下,脑海里浮现出的尽是恩师晚年悲天悯人的眼神。
  终其一生,恩师都是一位高校中的专业学者,所从事的专业冷僻到罕有世人知,纯粹到几无烟火气。然而,恩师更是一位有真性情、大情怀的人。他在无数场合曾经说过:“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正因为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等“宏大问题”也一直是恩师思考的对象。
  特别是到了晚年,恩师基本以解放军301医院为家,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资料条件,都不允许恩师研究毕生挚爱的专业学术问题了,他的思考的“宏大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国学之外,就是“和谐说”了。
  恩师对“和谐”的思考有一个似乎未被注意的背景,那就是国学泰斗钱穆先生在台湾去世前,提出中国文化最具价值,并且最能够贡献于世界的是“天人合一”观。恩师经常说:“我很喜欢陶渊明的四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顺其自然的思想。我觉得‘顺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讲交情、讲平等,讲互相尊重,不要讲征服,谁征服谁,都是不对的。”
  恩师在晚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恩师的答案是: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说,我们是不讲弱肉强食的。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恩师所倡导的”和谐“是有三个层面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关注到”和谐“的真正基础”人内心和谐“。而正是这个”人内心和谐“,又使得恩师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起点。恩师作为世纪老人,也坦言自己也是一个”世故老人“,深知”人内心和谐“的艰难不易。有一次恩师和友人谈到这个问题,慈眉善目的恩师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略带忧虑地讲道:和谐是一种文化。我要讲的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很重要,讲的是个人修养。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上过一门课,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恩师一贯赞成,在晚年更是特别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心目中,这是”和谐“的起点和必由途径。
  恩师西行已近三年了,我相信,思考恩师生前思考过的问题,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这本书,选编了恩师生前各个年龄段写就的散文,这些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承载着恩师”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仁者情怀。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恩师最大的魅力,就是仿佛无法用堂皇的语言来言说他的魅力。用在恩师身上的形容词,最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我相信这本书中的文字,如同恩师的品质,以其纯粹和平淡给人带来启迪和感动,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和谐,如何让自己和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钱文忠
  2012年8月



季羡林品味生活系列:一花一世界+中流自在心(套装共2册) 《一花一世界》 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渴望寻得一份宁静,一份能够安顿身心的力量。季羡林先生的《一花一世界》便是一扇开启内心花园的窗。这本书并非对宏大哲理的空泛探讨,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点滴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诗意的心灵空间。 书名“一花一世界”,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极深的哲学意味。古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揭示了宏大与微渺之间的深刻关联,以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相互映照。季羡林先生以他那温和而又不失犀利的笔触,将这古老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的种种场景之中。他笔下的“花”,或许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或许是一段寻常的对话,或许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情感。这些微小的元素,在他眼中却能折射出宇宙的浩瀚,生命的真谛。 阅读《一花一世界》,如同在一位智者身边静坐,听他娓娓道来。他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一种既定的观念,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让你一同去感受,去思考。他谈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读书的乐趣,比如交友的学问,比如对自然的感悟。然而,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叙述背后,却隐藏着对人生价值、对精神追求的深刻拷问。他提醒我们,生活并非只是匆忙的前进,更在于停下脚步,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品味那些被淹没的真情。 书中许多章节都充满了独特的观察视角。他对外国文化的熟悉与热爱,并未让他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东方哲学与西方思想之间穿梭,汲取精华,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人生见解。他谈论语言的魅力,谈论文学的价值,谈论学术的严谨,每一个字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他最打动人的,却是他那份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热爱。即使面对苦难与挫折,他也能从中寻找到积极的力量,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一花一世界》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韵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读起来仿佛是在与一位长者促膝长谈,他的话语中既有岁月的沉淀,又有孩童般的好奇与纯真。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及最复杂的情感,用最日常的场景引发最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所倡导的“品味生活”,不是物质的奢华,而是精神的富足。它教导我们如何在这种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独立,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不被功利的洪流所吞噬。他鼓励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禅意”,去感受“诗意”,去拥抱“真意”。无论是在闹市之中,还是在陋室之内,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便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细微处窥见宏大。 《一花一世界》是一本适合在任何时候阅读的书。当你感到迷茫时,它能为你指引方向;当你感到疲惫时,它能为你注入能量;当你感到孤独时,它能给你温暖的陪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升华心灵,学会以一种更平和、更豁达、更具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花一世界”。 《中流自在心》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常会感到身不由己,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向前。如何才能在汹涌的波涛中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一颗自在的心?季羡林先生的《中流自在心》正是这样一本给予我们心灵慰藉与智慧启迪的书。它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方式,引领我们探索内心深处的力量,学习如何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安然自若,活出真我。 “中流自在心”,顾名思义,是指在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在人生最关键的节点,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为外界的得失所扰,不被欲望的洪流所淹没。季羡林先生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家,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丰富而厚重的史诗。他历经战乱、变迁,身处不同的文化土壤,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的人格与清晰的头脑。正是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了他对生命、对人世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超脱的视角。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反思与引导。季羡林先生以他一贯的温文尔雅、旁征博引的风格,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智慧,与他对现代社会的观察融为一体。他谈论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谈论名利与得失,谈论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责任。他鼓励我们去认识人生的本质,去理解生命的无常,从而学会以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去接受和面对。 《中流自在心》中,充满了季羡林先生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他并非主张消极避世,而是提倡一种积极的“顺其自然”,一种不强求、不攀比、不执着的生命姿态。他认为,真正的自在,并非外在的自由,而是内心的解脱。我们常常执着于那些不可控的事物,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去,反而忽略了当下拥有的,迷失了内心的方向。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恰恰是引导我们摆脱这种束缚的良方。 书中,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例如,当我们在职场中遭遇挫折,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他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他的思想,激发我们自身的智慧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无需与他人比较,也无需勉强自己成为别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幸福。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幽默感,也为这些深刻的探讨增添了许多轻松与趣味。他能够将严肃的话题,用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中,品味到字句背后的深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正是他高明之处。 《中流自在心》所倡导的“自在”,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洒脱,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胸怀。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的多样性,去理解人生的复杂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衡。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而在于安顿内心。当我们拥有了“中流自在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一份从容,一份平和,一份真正的幸福。 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启迪,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它邀请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命的韵律,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喧嚣的尘世中,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休憩和反思的精神空间。阅读《中流自在心》,如同在人生的激流中,为自己撑起一片宁静的天地,以一颗自在的心,去品味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的这部作品,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并非那种直抒胸臆、情绪饱满到快要溢出来的作品,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用极其冷静、近乎疏离的笔触,编织出了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社会观察网。作者在叙事上的克制,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穿透力。他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瞭望塔上,俯瞰着世间百态,不加评判,只是精准地记录下那些人类共通的弱点和闪光点。特别是对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的刻画,细腻到让人脊背发凉,因为你能在那些陌生人的困境中,清晰地看到自己某些不愿面对的侧影。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句子。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心灵鸡汤,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必须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因为思想的深度被不断挖掘和拓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推开了一小步,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时间维度上的手法堪称一绝,读起来有一种跨越世纪的史诗感。作者似乎深谙历史的重量,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片段巧妙地熔铸在一起,形成一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体验。尤其是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论述,视角独到且极具洞察力。他能够从最细微的生活细节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洪流对个体命运的裹挟与塑造。我特别喜欢那种将宏大历史背景与具体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事策略,这使得那些冰冷的年代和制度,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无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联想那些逝去的时光,去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与前人的关联。这不仅仅是阅读历史知识,更像是参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让人对“传承”和“变迁”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心生欢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局促,仿佛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韵律,引领着读者的思绪缓缓流淌。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或点缀的装饰元素,虽然不喧宾夺主,却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为整本书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韵味。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浸润式的精神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那种从指尖传递到心底的愉悦感,是很多快餐式阅读物所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它,生怕弄皱了任何一个角落,因为它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值得珍视的美学价值。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体书制作,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摩挲和翻阅。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日常”的重新定义和赞颂。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一切都发生在最平凡的场景之中:一碗粥的温度,窗外光影的变化,与老友一次不经意的交谈。然而,作者却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生命哲学和审美趣味。他教会我们如何“慢下来”,如何用心去感知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细腻捕捉和温柔回望,极大地缓解了我日常的焦虑感。它提醒我,真正的丰富与圆满,并不需要向外去攫取那些宏大的目标,而是深耕于我们当下所处的每一个瞬间。读起来,就像是有人轻柔地为你拂去蒙在心灵上的尘埃,让你重新看清事物的本真面貌。这是一种向内探索的旅程,关于如何与自我和解,如何与周遭环境建立起一种和谐、有质量的关系。它提供的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践的生活美学,非常实用且温暖。

评分

如果说很多书籍是提供一杯热茶,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剂需要慢慢品味的烈酒。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信息量和哲思的浓度都远超一般读物,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我甚至建议,初次阅读时最好选择一个完全不受干扰的环境,因为任何一点分心都可能让你错过作者精心设置的逻辑链条或引文典故。但正是这种挑战性,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作者在知识的广博性上令人叹服,他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各种领域的学说、典籍,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论点中,构建出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体系。对于那些渴望深层次智力刺激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它不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坚持知识分子的严谨和批判精神,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持,在当今浮躁的出版界实属难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吸收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评分

未感于害,故可正之得悔亡也。

评分

《一花一世界》是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 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评分

止而说,是利贞也。

评分

九五,咸其胜脢,无悔。

评分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评分

买书一直在京东,不错!

评分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评分

季老的作品值得一读,从中看出老人家那可至善的心

评分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是季羡林先生关于修养与道德的杂文或随笔选编,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