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是一本全面反映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业一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全书为中英文对照版本,内容分为: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和入境旅游人数、入境外国游客主要特征t、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基本情况、地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情况、星级饭店基本情况。、旅行社基本情况、旅游景区基本情况、旅游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等共九个部分的统评资料。
本年鉴所附的《旅游统计基本概念和主要指标解释》,是对主要旅游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所作的简要说明。
本年鉴资料来源于全国各地旅游部门、统计部门和公安边检等部门。全国统计数据均未包括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字。本年鉴的统计数字按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口径进行统计和汇总,个别特殊的地方做了注释和说明。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2012年各月的数字进行了核实、调整,读者在使用时如发现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与本年鉴数字不符,则以本年鉴数字为准。
本年鉴是了解中国旅游业2012年发展情况的资料,可供旅游部门、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旅游经济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坐使用。海外旅游业同行、有关行业内人士以及入境旅游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亦可从中得到有关统计信息。本年鉴中凡带有续表的资料,如有注解均加在第一张表下面,请读者使用时注意。表中有“#”号者表示为该栏的主要项或其中项;有“#”号者表示本表下有注解;空格处表示该项数据不详或以前年份无该数据。统计表下注有资料来源单位,未注明的均为国家旅游局提供。
内页插图
目录
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一、入境旅游人数
1-1 1978~2012年中国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
1-2 1978~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
1-3 2012年各月入境旅游人数
1-4 2012年各月入境旅游人数(按入境方式分)
1-5 2011~2012年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
1-6 2012年各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国籍分)
1-7 2008~2012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国籍分)
二、入境外国游客主要特征
2-1 2011 - 2012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年龄、性别、目的和入境方式分)
2-2 2012年各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目的分)
2-3 2012年各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年龄和性别分)
2-4 2012年各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入境方式分)
2-5 2012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国籍和目的分)
2-6 2012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国籍、年龄和性别分)
2-7 2012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国籍和入境方式分)
三、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1 1978-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2 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
3-3 2012年各月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4 2011~2012年主要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5 2011~2012年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6 2012年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情况(按地区分)
3-7 2012年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构成
3-8 2012年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情况a C按年龄、性别职业和目的分)
四、国内旅游基本情况
4-1 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基本情况
4-2 2012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人次数构成(按旅游目的分)
4-3 2012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人均每次花费(按旅游目的分)
4-4 2012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人次数构成(按旅游方式分)
4-5 2012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人均每次花费 、(按旅游方式分)
4-6 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人次数构成(按旅游目的分)
4-7 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人均每次花费(按旅游目的分)
4-8 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人次数构成(按旅游方式分)
4-9 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人均每次花费(按旅游方式分)
五、地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情况
5-1 2011-2012年各地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情况
5-2 2012年各地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构成
5-3 2012年各地区接待外国过夜游客人数(按圉籍分)
5-4 2011~2012年主要城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情况
5-5 2012年主要城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构成
5-6 2012年主要城市接待外国过夜游客人数(按国籍分)
六、星级饭店基本情况
6-1 2012年全国星级饭店基本情况(按经济类型和星级分)
6-2 2012年全国星级饭店基本情况(按地区分)
6-3 2012年全国各地区星级饭店数K按经济类型分)
6-4 2012年全国各地区星级饭店数(按星级分)
6-5 2012年全国星级饭店主要经济指标
七、旅行社基本情况
7-1 2011~2012年全国旅行社单位数
7-2 2012年旅行社外联、接待入境游客情况
7-3 2012年旅行社组团、接待国内游客情况
7-4 2012年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
八、旅游景区基本情况
8-1 2012年全国各地区旅游景区总数
8-2 2012年旅游景区基本情况
九、旅游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9-1 2012年旅游业从业人数
9-2 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
附录
旅游统计基本概念和主要指标解释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2013 导言:迈向更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 2013年,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的演变态势、城市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聚焦于城市在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效。本报告汇集了来自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证数据,力求为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学术研究人员及关注城市发展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的新格局与驱动力 1.1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内涵与空间重塑 报告首先梳理了2013年中国城镇化战略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核心逻辑。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均衡发展。我们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在不同城市群中的试点情况及其对人口结构、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城市群作为主要发展形态,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方面的探索,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指数变化。 1.2 经济结构转型驱动下的城市功能分化 2013年,随着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中国城市的经济功能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和差异化趋势。报告利用产业关联度模型,量化分析了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在金融、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中的集聚效应,并对比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城市在基础设施配套、人力资本供给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我们特别关注了“创新型城市”的培育路径,剖析了科研投入强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与新兴产业产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1.3 人口流动的新特征与城镇吸纳能力 本部分关注外来人口和青年人才的跨区域流动趋势。分析显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正逐步从单纯的就业机会向生活品质、公共服务可及性转移。报告详细考察了居住证制度的推进情况,评估了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关键领域,城市如何平衡本地居民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权益分配。同时,报告也探讨了“大城市病”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对城市人口承载力构成的制约。 第二部分: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 2.1 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的精细化管理 2013年,城市规划体系正在经历从“蓝图规划”向“动态管理”的转型。本章分析了“多规合一”的实践进展,重点研究了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及其对耕地保护和城市边界扩张的约束效果。我们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评估了城市建成区密度、绿地率以及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指标。此外,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有机更新策略进行了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保留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和风貌。 2.2 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韧性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在2013年开始向地下空间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和水环境治理倾斜。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扩张对城市职住平衡的影响,并评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交通信号优化系统在缓解拥堵方面的实际效能。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报告深入分析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进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体系的建设瓶颈,以及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韧性评估模型。 2.3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教育、医疗和养老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核心指标。报告对比了不同规模城市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并分析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对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的推动作用。特别关注了针对老年人口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以及社会工作者在连接社区资源、提供专业支持方面的角色定位。同时,报告也探讨了如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欠发达城市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 3.1 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 在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下,城市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主体。本章量化分析了2013年主要大城市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趋势,并评估了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提升情况。报告重点考察了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效果,包括绿色建筑的推广比例、既有建筑的能效改造投资回报率。此外,对城市交通领域的电动汽车推广政策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3.2 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污染源控制 空气质量的改善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部分详细解析了大气污染的区域传输特征及其对城市本地排放源的耦合关系。我们对重点城市实施的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淘汰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报告分析了流域性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协同效应,并探讨了城市面源污染(如道路冲刷、农业面源)的控制技术与管理模式。 3.3 城市韧性与气候变化适应性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未来风险。报告引入了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框架,分析了极端高温、强降水等事件对城市生命线系统(能源、供水、交通)的脆弱性。我们考察了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洪泛区和地质灾害敏感区的管控措施,并探讨了构建“海绵城市”理念在工程技术和管理制度层面的具体落地路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如湿地、公园、城市绿道)在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被重点阐述。 结论与展望 本报告总结认为,2013年的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结构性优化与区域差异并存的复杂图景。新型城镇化的深化要求城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内涵式增长。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以及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我们期望本报告的研究成果能够激发更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政策讨论,共同推动中国城市迈向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