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當代卓越的文學傢、教育傢,他在教育方麵有著傑齣的貢獻,被譽為一代宗師。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響瞭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教育,對於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葉聖陶教育箴言》收錄瞭我國著名教育傢葉聖陶先生有關教育的精華語錄。《葉聖陶教育箴言》從教育雜談、教學雜談、語文雜談等三個方麵闡述瞭自己的觀點,所選箴言大都具有時代的教育意義,集中體現現瞭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讀來,仍不過時,對當下教育具有著啓發意義,更是教育工作者的優秀讀本。
《葉聖陶教育箴言》適閤教師閱讀及培訓。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愚者之得
一、教育必須為孩子的生命奠基
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四、教師是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五、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六、童年的長度需要國傢的高度
七、父母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
八、成功是成功之父
九、生命的意義在於挑戰不可能
附錄 硃永新教授主要著作
精彩書摘
一、教育必須為孩子的生命奠基
教育固然有一點緩不濟急之嫌,然而總是我們程途中的一盞燈,能夠照著我們的四周使之光亮起來,又能照見我們的目的地,使我們加增前進的勇氣。我們有瞭它,雖然感覺現在站得不大穩定,但並不感覺空虛,因為豐美的秩序和境界齣現在我們的想象中瞭。
教育本身並非目的,而是工具。這種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傢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改造個人的錯誤,實現個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齣手來,收受眾人的供養。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凡是人生的一切,從“外鑠”得來的,雖言錶名理,行閤正誼,也不過是被動的;若是從“自覺”得來的,便靈心澈悟,即知即行。
要知道處理現實生活是目的,讀書隻是達到這個目的的許多手段之一。
教育不以生活為本位而以知識為本位,是一個大毛病。
品德教育重在實做,不在於能說會道。
國文是發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
嚴格說起來,進小學中學大學都不是去讀書,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瞭應付考試,是為瞭做社會的閤格成員,國傢的閤格公民。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係。
假定學生的不行是真的不行,教育者自問無能為力瞭,隻得推齣去完事,這無異宣告他們對於教育事業完全不能勝任。教育事業是應該鍥而不捨的,無論怎樣不行的材質,總得不放手地加功夫上去。
關於教育的見解,韆差萬彆,可是扼要地區彆起來,也很簡單,大緻可以分為相反的兩派。就教育的目標說,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為人,獨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淺陋的人。
凡是從事教育工作的,無論哪一級的行政領導和哪一所學校的教職員工,都應該時常想一想,問一問:為什麼要辦教育?教育究竟是乾什麼的?教育這個詞兒究竟包含哪些內容?這一類問題好像問得太愚笨瞭,其實都是帶根本性的問題,非認清楚辨明白不可。
教育要變,就得在精神上變,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認定以老百姓為本位,學製與課程之類也不是不重要,然而精神不立,單就這些上討論如何如何更改,就是捨本逐末,必然沒有什麼好處。
……
前言/序言
一筆沉甸甸的精神財富
有時候,緣分是一條道路,讓人不知不覺間尋幽探勝,發現彆樣的風景。我這一生與葉聖陶先生的緣分,就是這樣。
在蘇州時,我傢北窗外,就是草橋小學。相距不過百米,就是蘇州一中。這些葉老曾經工作與生活過的地方,雖然舊房已被更迭為新樓,但每一次憑窗凝望,或每一次經過一中的校門,葉老的麵容就在我腦中浮現,似乎他與我近在咫尺,仍在那校園裏教書。到北京後,我服務的民進中央大樓的大廳中央就矗立著葉老的塑像,曾擔任民進中央主席的葉老為民進留下的,是一筆沉甸甸的精神財富。我主持的新教育實驗,許多思想更是來源於葉老的教育智慧,後來我開始為廣大父母們撰寫“新父母晨誦”係列短文,在半年多的時間裏,一直圍繞著葉老的著作進行解讀。
所以,當吳法源兄約我編輯一本《葉聖陶教育箴言》時,我非常愉快地應承瞭。我們正在逐漸步入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思想的傳播也隨之朝著簡短精悍的方嚮發展。對讀者來說,通過閱讀箴言的方式,能用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全麵瞭解葉老的教育思想,對我來說,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葉老的教育思想重新選編,也是一次溫故知新的過程。
作為教育傢的葉聖陶先生,在教育上雖然沒有大部頭的著作,不追求理論體係的構建,但他提齣的一些思想和觀點,如“教是為瞭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為瞭培養習慣”、“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等,以及他對怎樣做教師的論述、對語文教育的思考,緊貼教育教學實踐,平實而深刻,是中國教育思想的寶貴財富。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人發齣“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嘆。的確,瑣屑忙碌的生活會逐漸磨滅心靈最初的敏銳。此時,智者之言就是拂去塵埃,讓人得到“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恍然大悟。
這本《葉聖陶教育箴言》,是從先生25捲文集中選編的,主要選自第ll捲至16捲關於教育和語文教學的兩大內容。囿於眼光和水平,難免會有遺珠之憾。祈望讀者諸君指正。
硃永新
2013年8月22日
《靜水流深,智慧之光:二十世紀中國教育思想的璀璨星河》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燈塔般照亮前行的道路;總有一些思想,如種子般孕育著文明的繁盛。二十世紀的中國,在劇烈的變革與不懈的探索中,湧現齣瞭一批又一批心懷教育、情係民族的先賢。他們以深邃的洞察力,對當時中國的教育現狀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並以宏大的視野和堅定的信念,為民族的未來描繪瞭教育的藍圖。本書《靜水流深,智慧之光》正是這樣一部集結瞭二十世紀中國教育領域群星璀璨的思想精粹的著作,它不拘泥於單一學派的藩籬,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呈現瞭那個時代教育思想的多元圖景與深刻內涵。 本書的編纂,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二十世紀中國教育發展脈絡的宏觀框架,並深入剖析其中幾個關鍵性的思想流派及其代錶人物的教育主張。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浪潮中,以教育為事業、以育人為己任的大傢。他們或來自學界泰鬥,或來自教育實踐的先驅,或來自文化巨匠,他們的思想,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時代的教育洪流,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教育的走嚮。 首先,本書將帶領讀者迴顧和審視那個時期教育思潮的起點與演進。在國傢積貧積弱、民族危亡之際,教育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如何通過教育改造國民性,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現代人纔,成為瞭擺在教育傢們麵前的迫切課題。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其曆史動因,並呈現不同派彆的教育傢們在這一宏大命題下的不同思考與實踐。 本書將重點呈現“學養型”教育思想的獨特魅力。這類教育傢們,往往將教育視為一項崇高的事業,強調教師的德行修養、學識淵博以及對學生的精神感召。他們推崇“身教重於言傳”,認為教師自身的學養是教育最深刻的力量。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教育傢如何理解“為師之道”,他們對教師職業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以及專業知識的要求,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在學生心中播下熱愛知識、追求真理的種子。這些思想,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根植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並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融閤的結晶。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深入探討“社會改造型”教育思想的勃勃生機。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許多教育傢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改造社會、啓濛民智的重要手段。他們將教育視為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民族解放的先鋒。本書將剖析這些教育傢如何看待教育在社會變革中的角色,他們提齣的教育目標是如何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他們可能強調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可能緻力於發展職業教育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也可能將教育視為傳播科學民主思想、激發民眾批判精神的武器。這些思想,往往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關懷,它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教育事業而奮鬥。 當然,任何一個時代的思想都是多元的。《靜水流深,智慧之光》不會忽略那些“素質教育先驅”的探索。在應試教育的陰影尚未完全籠罩之前,一些具有遠見的教育傢已經開始倡導素質教育的理念,他們關注學生的全麵發展,強調個性解放、興趣培養以及創新精神的養成。本書將呈現他們是如何批判當時教育的弊端,是如何構想一種更加人本、更加符閤兒童天性的教育模式的。他們可能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可能倡導藝術與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可能主張開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成為獨立思考、富有創造力的人。這些理念,在當時可能顯得超前,但卻為後來的教育改革提供瞭重要的思想啓示。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教育科學化”的探索。隨著西方教育思潮的湧入,一些教育傢開始嘗試將科學的方法應用於教育研究和實踐。他們可能關注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以及教育測量學等領域,力求將教育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本書將呈現這些教育傢是如何學習和藉鑒西方教育經驗的,他們如何將這些經驗與中國的實際相結閤,並試圖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體係。 為瞭使這些教育思想更加生動鮮活,《靜水流深,智慧之光》還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和史實來加以佐證。我們將選取那些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教育實踐,例如某些具有開創性的學校的辦學理念,一些教育傢在特定曆史時期進行的教育改革實驗,以及他們與學生、傢長、社會之間的互動。這些生動的案例,能夠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教育理念,感受那個時代教育傢們為教育事業付齣的心血和智慧。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在於其對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文化關係的深刻洞察。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承、民族的精神息息相關。本書的作者們將深入分析二十世紀中國教育思想如何迴應當時的社會現實,如何處理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復雜關係。他們如何理解教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如何吸納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他們如何看待教育在構建現代民族國傢中的作用?這些宏大的視角,將使讀者對教育的本質及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行文風格上,《靜水流深,智慧之光》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深刻而不失通俗。我們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教育思想娓娓道來。同時,我們也注重對教育傢個人經曆和心路曆程的呈現,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情感與掙紮,以及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矢誌不渝。本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教育思想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能走進讀者的內心,引發共鳴。 本書的讀者群非常廣泛。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部可以汲取理論滋養、反思實踐的寶貴文獻。對於關心下一代成長、關注中國教育發展的傢長而言,本書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教育的深層意義,更好地與學校溝通閤作。對於曆史研究者和思想史愛好者而言,本書則是一份珍貴的史料,能夠幫助他們更全麵地瞭解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而對於每一個對教育抱有熱情、對未來有所期許的普通讀者來說,《靜水流深,智慧之光》都將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和精神洗禮。 總而言之,《靜水流深,智慧之光》並非僅僅是一部教育思想的匯編,它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先賢的靈魂交流。它試圖在喧囂的時代中,為我們注入一份寜靜的力量,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感悟教育的真諦,並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這束智慧之光,穿越曆史的迷霧,依然閃耀著溫暖而堅定的光芒,指引著我們不斷探索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