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質性研究方法》是一本全麵係統地闡述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方法的著作。全書首先介紹質性研究方法的本質特徵、理論背景和適用情況。以此為基礎,討論瞭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方法的六種常見模式,即個案研究模式、行動研究模式、民族誌研究模式、紮根理論研究模式、焦點小組研究模式和混閤研究模式。書中還詳細講解瞭質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分析、常見分析軟件(SPSS、NVIVO和ATLAS)的使用以及研究報告的撰寫。全書所有討論和講解均以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具體情況為齣發點,強調實用性,重視可操作性。
《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質性研究方法》可供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及相關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楊延寜,新加坡國立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係統功能語言學、對比語言學與翻譯、應用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迄今為止,已經齣版中文專著2部,英文專著2部,在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2013年7月起,受邀成為國際學術期刊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創刊主編。同時擔任Language Sciences、Asian Cultures和Meta等國際期刊的評審,及Springer、John Benjami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等國際齣版社的書稿評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質性研究的本質與理論背景
第一節 何為質性研究
一、從日常生活人手
二、從思維方式人手
三、定義及其他名稱
第二節 質性研究的本質
一、從使用初衷看質性研究的本質
二、質性研究齣現的理論背景
第三節 質性研究的基本特徵和適用情境
一、質性研究的基本特徵
二、質性研究的適用情境
第二章 應用語言學與質性研究方法
——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為例
第一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課題
一、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科背景
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第二節 質性研究方法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特殊意義
一、利用質性研究方法揭示漢語學習者和教師的特點
二、利用質性研究方法分析影響漢語教學的外部因素
三、利用質性研究方法解決漢語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第三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質性研究的設計思路
一、確定研究方嚮
二、形成研究問題
三、選擇研究模式
四、篩選研究對象
五、確定資料收集和分析的手段
六、處理相關事務
第三章 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方法的常見模式
第一節 個案研究模式
一、個案研究實例:柬埔寨難民在加拿大的第二語言學習過程
二、個案研究的特點和類彆
三、個案研究模式適閤解決的問題
四、個案研究的操作流程
五、個案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及彌補手段
第二節 行動研究模式
一、行動研究實例:針對混閤型粵語課程的行動研究
二、行動研究的意義與特徵
三、行動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節 民族誌研究模式
一、民族誌研究實例:中國派遣漢語教師在美國學校裏的文化融入
二、民族誌研究模式的主要特點
三、民族誌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價值
四、民族誌研究的關鍵步驟
……
第四章 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方法中的資料收集
第五章 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的資料管理與分析
第六章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常用軟件
第七章 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的報告撰寫
第八章 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和倫理規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節 個案研究模式
要探討個案研究模式,關鍵是要瞭解何為“個案”。對很多人來說,“個案”這個詞耳熟能詳,生活中也會常常遇到。但是要在研究的範疇內,對“個案”進行明確的定義並非易事。科學研究中的個案,必須是一個界定清楚的對象,而非過程。這個對象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群體,比如一個傢庭或社會團體。有時甚至可以是一個機構,比如學校和醫院。個案研究可以定義為,使用任何適當的研究方法對個案展開的細節性研究,其常見研究目的是對個案的特徵做到盡可能充分的理解。
六個質性研究模式中,個案研究是曆史最悠久的一個。大名鼎鼎的達爾文物種起源研究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其實都在使用個案研究的方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學研究中的芝加哥學派,將個案研究的方法運用於工業化城市中社會問題的研究,主張研究者多進行實地考察,對社會問題給予更深入和全麵的描述。這些研究理念對後來其他領域的研究影響深遠,也使個案研究方法得到瞭更廣泛的認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許多突破性進展,都是通過個案研究的方法獲得的。就應用語言學領域而言,很多已經被大傢廣泛認可的理論,其實都源自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進行的一係列個案研究。比如,著名語言學傢韓禮德曾經以自己的兒子Nigel為觀察對象,進行瞭為期三年的語言習得研究。(Halliday,1975)其後不久,韓禮德開始建構係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體係。其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論框架,都同這項個案研究中的發現有密切的關係。為瞭更好地說明個案研究的特點和類彆,我們先來看一個應用語言學個案研究的實例。
一、個案研究實例:柬埔寨難民在加拿大的第二語言學習過程
該研究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帕特麗夏·達夫(以下稱“研究者”)完成,項目於1986年開始,持續近兩年半時間。(Duff,1993)研究對象吉姆是時年28歲的柬埔寨難民,研究開始時移居加拿大僅有兩個月。吉姆在研究者生活的社區派發報紙,兩人由此結識。和吉姆認識一段時間後,研究者萌生瞭開展一項第二語言學習個案研究的念頭,並在吉姆同意的情況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吉姆的人生經曆坎坷,15歲就因為柬埔寨的內亂而輟學,之後輾轉於越南和泰國的難民營。他的英語學習經曆斷斷續續,在柬埔寨和泰國難民營中都曾經短暫地學習過英語,在項目開始前已經有瞭基本的交流能力。但是吉姆講的英文句子支離破碎,有很多語法和發音上的問題。在移居加拿大後,吉姆參加瞭由加拿大政府主辦的英語強化課程,加拿大的語言環境也使吉姆有瞭更多使用英語的機會。
該項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目的是觀察吉姆使用的英語,怎樣完成從話題主導型錶述到主語主導型錶述的轉化。這主要是考慮到吉姆的母語高棉語同很多亞洲語言一樣,是話題主導型的語言。另一個研究目的是觀察吉姆完成不同的錶達任務時,語言能力有何差異。為瞭實現這兩個研究目的,研究者不定期地和吉姆見麵,談論一些預先準備的話題,藉此觀察其英語學習的進展。談話的內容包括吉姆的個人經曆、柬埔寨的神話傳說等。除此之外,研究者還要求吉姆完成一些有特定目的的語言活動,如圖案講解和圖形順序描述。每次談話和活動的內容都進行瞭錄音,並轉錄為文字資料,供進一步分析之用。研究共收集瞭36小時的談話錄音,生成瞭數百個供分析用的文本。
在對研究資料進行細緻分析後,研究者發現吉姆的英文水平提升緩慢,很多語法問題一直沒有明顯的改善,話題主導的錶述習慣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沒有多大的改變。英文中常用的由形式主語it、there引導的句式,在吉姆的英文錶達中比例始終很低。研究者認為吉姆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齣現的種種問題,主要是由於他學習英語時已是成人,母語的影響力非常強大。
……
《語言在生活中的細緻描摹:一種質性的探索》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應用語言學質性研究方法的學術專著,而是試圖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廣闊的、以人為本的、深入理解語言如何真實地存在於個體和社會生活中的敘事空間。它關注的是那些流淌在我們日常對話、書寫、互動中的鮮活的語言實踐,以及這些實踐背後所承載的意義、情感、身份和權力關係。這本書的主旨在於,要真正理解語言的生命力,我們必須超越純粹的規則分析和結構描述,去傾聽、去觀察、去感受那些最細微、最生動、最貼近人心的語言現象。 第一部分:傾聽語言的脈搏——個體經驗的顯微鏡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聚焦於個體經驗視角下的語言。我們並非探討抽象的語言係統,而是著眼於個體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獨特的方式使用語言來構建自我、錶達情感、建立聯結。 “我的話語,我的世界”:個人敘事與身份的織錦 個體如何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定義“我是誰”?本書將深入探討個人敘事在塑造和維持身份認同中的關鍵作用。我們會分析那些構成我們生命軌跡的敘述,包括童年迴憶、人生轉摺點、情感經曆等,是如何通過特定的語言選擇、敘述結構和情感錶達來編織我們的身份認同的。這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是意義的賦予、情感的抒發,以及在與他人分享這些敘事時,我們如何協商和鞏固自己的定位。例如,一個移民個體在講述他/她初到異國他鄉的經曆時,其語言的選擇(如對“傢”的描述、對新環境的形容、對情感的抒發)會直接反映齣其身份的掙紮、適應和重塑過程。我們會關注那些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詞語、語氣、甚至是沉默,它們都可能包含著關於個體身份的豐富綫索。 情感的語言學:愛、失落與希望的錶達 情感,作為人類最本真的體驗,其錶達與語言密不可分。本書將探索不同情感(如喜悅、悲傷、憤怒、恐懼、愛戀、希望、失望等)在個體語言中的具體呈現。我們會審視那些用來描述和傳達情感的詞匯、隱喻、語調的變化、甚至是非語言的輔助(如嘆息、哽咽)。情感的錶達並非簡單的標簽化,而是復雜的、動態的、常常是含蓄的。例如,在一次告彆中,一個人可能會用“沒事”來掩飾內心的不捨,但其低沉的語調和眼神的閃爍卻暴露瞭真實的情感。我們將通過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捕捉,來理解語言在承載和傳遞人類復雜情感世界中的力量。本書還會探討,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下,情感的語言錶達方式會存在怎樣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人際溝通和理解。 語言與記憶的共舞:往事的迴響與現實的重塑 記憶並非靜態的檔案,而是鮮活的、不斷被重塑的敘事。本書將考察語言在激活、編碼、存儲和提取記憶過程中的角色。當我們迴憶往事時,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僅是在描述過去,更是在當下語境下對過去的重新詮釋。我們會分析那些被反復提及的記憶片段,它們如何被語言固化,又如何在新的語境下被賦予新的意義。例如,童年的一次經曆,在成年後再次被講述時,其重點和情感色彩可能會發生顯著變化,這正是語言在不斷重塑我們記憶的過程。本書還將探討,語言的失憶與遺忘,以及那些被選擇性遺忘的片段,它們如何影響個體的現在和未來。 第二部分:語言在場域中——社會互動的動態觀察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將視綫從個體轉嚮更廣闊的社會場域,觀察語言如何在人際互動、群體溝通、社會實踐中發揮作用。 對話的藝術與陷阱:協商、衝突與理解的語言策略 對話是社會互動的基石,也是語言最生動的應用場景。本書將深入剖析對話中的語言策略,包括如何發起對話、如何迴應、如何提問、如何拒絕、如何說服、以及如何處理分歧和衝突。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話語的內容,更是話語的策略性,例如,一個人如何通過選擇特定的詞匯、句式、語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建立和諧關係,還是爭取話語權,抑或是錶達不滿。我們會分析那些成功的對話和失敗的對話,探究其背後的語言動因。例如,在一次談判中,一方可能會使用“我們”、“共同”等詞匯來營造閤作的氛圍,而另一方則可能更傾嚮於使用“我”、“我的”來強調自身利益。本書將揭示這些策略在塑造互動結果中的微妙力量。 權力與話語:語言中的等級與社會建構 語言並非中立的工具,它承載著權力關係,並參與構建社會等級。本書將探討語言如何在社會互動中顯現和鞏固權力。我們會審視那些在特定場閤下具有權威性的語言(如法庭上的陳述、政治傢的演講、長輩的訓誡),以及那些被邊緣化的語言(如少數族裔的方言、弱勢群體的聲音)。我們會分析語言中的意識形態、偏見和刻闆印象是如何通過日常的語言實踐被傳播和內化的。例如,對某些職業的描述(如“女護士”、“男教師”)就可能隱含著性彆刻闆印象。本書旨在揭示語言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如何在無形中塑造我們對世界和他人的認知,以及如何影響社會結構的維持和改變。 群體語言的生態:方言、行話與身份的歸屬 語言具有強大的群體凝聚力。本書將探索不同群體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語言模式,包括方言、行話(slang)、術語(jargon)等。這些群體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身份認同和社群歸屬的重要標誌。我們會分析這些語言是如何在群體內部形成、傳播和演變的,以及它們如何區隔群體內外的成員。例如,一個特定的青年群體可能會發展齣獨特的網絡用語,這些用語的使用能夠快速識彆齣該群體的成員,並強化彼此的認同感。本書將展示語言如何成為連接個體與群體、維係社群認同的重要紐帶。 第三部分:在場與失落——語言在跨文化與變化中的生命力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我們將把目光投嚮更宏觀的語言變遷與跨文化交流的場景,觀察語言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生命力。 跨文化交匯的語言之舞:誤解、適應與新的錶達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成為常態。本書將關注語言在跨文化交匯中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語言溝通中可能遇到的誤解,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策略性的語言調整和文化適應來剋服這些障礙。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探索在跨文化交匯中,語言如何産生新的錶達方式、混閤語、甚至新的語言形式。例如,當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們混閤使用他們的母語進行交流時,可能會産生一些有趣的、甚至是創造性的語言現象。本書旨在展示語言在文化碰撞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創新能力。 語言的流變與傳承:曆史的印記與未來的迴響 語言並非一成不變,它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發展,甚至消亡。本書將關注語言的流變與傳承,考察語言的曆史印記,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當前的語言使用。我們會探討一些語言的消亡現象,以及對瀕危語言進行記錄和保護的努力。同時,我們也將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吸收外來影響、並隨時代發展而創新的語言。例如,古老詩歌中的詞匯和錶達,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再使用,但它們卻承載著曆史的痕跡,並可能在現代創作中被重新發現和藉鑒。本書希望引起讀者對語言的永恒變遷和傳承的思考。 語言的“在地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抵抗與創新 在全球化浪潮中,語言的“在地化”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本書將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和群體,如何在接受全球性語言(如英語)的影響的同時,保持和創新自身的語言特色,甚至以此作為文化抵抗和身份認同的實踐。我們會分析語言的“在地化”過程,例如,如何將外來詞匯融入本地語言,如何調整語序和錶達習慣,以及如何通過語言來重塑地方文化。例如,許多國傢在引進外來電影和音樂的同時,會對其進行本土化的翻譯和改編,這正是語言“在地化”的生動體現。本書旨在揭示,語言在全球化背景下並非簡單的被同化,而是充滿瞭抵抗、適應與創新的活力。 總而言之,《語言在生活中的細緻描摹:一種質性的探索》是一次對語言生命力的深度人文關懷。它不提供一套研究方法論,而是邀請讀者,用一顆敏銳的心、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去感受語言在個體生命、社會互動、文化變遷中所展現齣的無限魅力和深邃意義。它是一本關於“看”語言如何“活”的書,它鼓勵我們去傾聽那些最普通、最真實的語言迴響,並在其中發現我們自己,發現我們所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