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漢字思維》主要內容包括:漢字的意指方式:從甲骨文談起、意指方式的概念及研究綜述、甲骨文意指方式之意義關係具體研究、甲骨文標記關係的意指原理分析、漢字構形的辯證思維、漢字構形的主體思維、漢字雛文的辯證構義、漢字字義的辯證引申、字義轉化的語境製約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漢字思維的基礎——象意性
第一節 漢字的意指方式:從甲骨文談起
第二節 意指方式的概念及研究綜述
第三節 甲骨文意指方式之意義關係具體研究
第四節 甲骨文標記關係的意指原理分析
第二章 漢字的字形思維
第一節 漢字構形的辯證思維
第二節 漢字構形的主體思維
第三章 漢字的字義思維
第一節 漢字雛文的辯證構義
第二節 漢字字義的辯證引申
第三節 字義轉化的語境製約
第四章 漢字的字音思維
第一節 漢字聲母的象徵功能
第二節 漢字韻母的象徵功能
第三節 漢字一字多音的文化整閤功能
第四節 漢字的諧音妙用
第五章 漢字的敘事思維
第一節 漢字與古代社會的建構
第二節 漢字與古代社會的運作
第三節 漢字與古代社會的觀念形態
第六章 漢字的文學思維
第一節 漢字的特色成就漢語文學奇葩
第二節 漢字組閤創造文學語匯
第三節 漢語文學人物命名的意境
第七章 漢字的意象陳述功能
第一節 漢字的意象性
第二節 漢字意象的詩性
第三節 漢語的“組塊結構”與“名詞中心”
第四節 名詞的意象陳述功能
第八章 樓盤命名中的漢字思維
第一節 樓盤命名的漢字視角
第二節 漢字的音節特徵對樓盤命名的影響
第三節 樓盤通名中的漢字
第四節 樓盤專名中的漢字
第五節 漢字音韻在樓盤命名中的功能
第六節 漢字字形在樓盤命名中的功能
第九章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思維
第一節 對外漢字教學的理論依據
第二節 對外漢字教學調查研究
第三節 教學策略與方法
精彩書摘
在中國遠古曆史上,商代曾將神鬼淩駕於人與人事之上。我們在漢字的構形中看到,許多自然現象被神靈化。例如:
“神”字,《說文》解釋為“天神引齣萬物者也”。然而這個引齣萬物的天神,其形象在漢字上卻是附會於空中的閃電。
“帝”字,本義為天帝。《尚書·呂刑》中有“上帝監民”的說法。《說文》釋“帝”為“王天下之號”。然而“帝”的神靈,在漢字構形上卻是附會於草木花萼。殷商時人敬事鬼神,或迷信占蔔,事無巨細,均求蔔於鬼神,依鬼神的“指令”行事,如齣入之凶吉、旬夕之安否、年歲之豐歉、風雨之有無等等;或以祭祀賄賂鬼神,幻想神靈趨從於主祭者的請求,於是有伐鼓而祭,舞羽而祭,獻酒肉黍稷而祭。
占蔔,多用燒灼龜甲,根據燒後的裂紋預測吉凶。甲骨文的“蔔”字形像龜甲上因占蔔燒過後齣現的裂紋形。《說文解字》:“蔔灼剝龜也,像炙龜之形。一日像龜兆之從橫也。”“蔔”也是象聲字,其讀音有如占蔔時龜甲灼熱爆裂時的爆裂聲。
殷帝王在一年365日中,幾乎無旬不祭,真可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祭祀可以消災彌難,祈求福祉,報謝神靈。然而虛幻的宗教在中土終究不能持久。當風雨不驗,禍福不靈,豐歉不時,吉凶不預之時,人們就開始懷疑瞭。殷後期蔔辭中齣現的“天”字,就形象地說明瞭這一點。
“天”字的構形,下方的“大”是一個正麵舒展雙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頭頂。由此可見,天的概念是和人的概念聯係在一起的。《說文》在解釋“大”的字形時說:“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解釋“天”的字形時更認為:“天,顛也,至高無上。”而這個“至高無上”,不是神學意義上的,而是人倫意義上的。段玉裁對這一點有很好的闡釋:“顛者,人之頂也,以為凡高之稱。始者,女之初也,以為凡起之稱,然則天亦可為凡顛之稱。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者皆曰天是也。”天的人倫意義顯示齣人對神的超越,人對主體自身價值的反思與肯定。
事實上,“天”字産生的時代,人們已經開始懷疑對神靈的執迷。殷代晚期的帝乙帝辛就已經不信任貞人的占蔔,而開始自貞自占自蔔瞭。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載,當時的人已敢於“作木偶人,謂之天神,與之搏。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據《尚書·微子》的記載,當時的帝辛敢於“瀋酗於酒,乃罔畏畏”,而“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牲用,以容將食,無災”。商朝的滅亡,更使周朝的統治者“事鬼敬神而遠之”,因為鬼神並未保佑虔誠事神的殷人,世間可畏的不是神而是民,與其殘民事神,不如敬天保民。《尚書·康誥》記周公對康叔的誥語雲:文王滅殷是由於“剋明德慎罰,不敢悔鰥寡,庸庸(任用可用的人),祗祗(尊敬可敬的人),威威(畏可畏的事),顯民”。他要求康叔“往敷求於殷先哲王用保義民,汝丕遠惟(思)商荀成人宅(揣度)心知訓,彆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他還指齣:“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乃盡心,無康好逸豫,乃其義民。”在這裏,人畏已經壓倒瞭天畏。
春鞦時代,人的地位進一步升高,“民為神之主”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人們認為“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於神”(《左傳·桓公六年》),“祭祀以為人也”(《左傳·僖公十九年》),“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子産更明確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
……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漢字思維 一部深入探索漢字背後思想脈絡的力作 在這本《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漢字思維》中,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漢字的起源、演變或形體結構,而是緻力於揭示隱藏在方塊字背後那獨特的思維模式與文化基因。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穿透文字的錶象,直抵其所承載的古老智慧與民族精神,為讀者呈現一場關於漢字思維的深度探索。 一、 漢字:不僅僅是符號,更是思想的載體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漢字視為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其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多被視為約定俗成的結果。然而,《漢字思維》卻大膽提齣,漢字本身並非消極被動的符號,而是主動塑造和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它是一種“意念之形”,是古人觀察世界、理解萬物、構建思想的生動圖景。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剖析漢字如何體現瞭中華文化的獨特思維特質: 象形與指事的“觀物”之道: 許多漢字,尤其是早期象形字,直接取材於自然界的具體事物,如“日”、“月”、“山”、“水”。這種“以形錶意”的方式,體現瞭古人對自然萬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尊重,強調“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他們並非孤立地看待事物,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宇宙和生命聯係之中。例如,“月”字,不僅描繪瞭彎月的形狀,更蘊含著陰晴圓缺、時序更替的自然節律。“山”字,則不僅僅是地勢的堆疊,更是穩固、崇高、寜靜的象徵。這種對事物本質特徵的捕捉和提煉,是漢字思維的基石。 會意的“聯想”智慧: 許多漢字並非直接描摹,而是通過組閤不同的意素來錶達更復雜的含義,這便是會意字,如“明”、“休”、“從”。“明”由“日”和“月”組閤而成,日與月同輝,光亮自生,這不僅僅是字形上的組閤,更體現瞭古人對“光明”概念的深刻理解,是將兩種光明事物的聯想升華為抽象的“明亮”。“休”由“人”和“木”組成,人在樹下歇息,遂有“休息”之意,這種場景化的組閤,展現瞭古人將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融入文字創造中的能力。這種基於聯想、類比、象徵的造字方式,恰恰反映瞭中華民族善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習慣,以及追求事物之間內在聯係的哲學觀。 形聲字的“邏輯”構建: 形聲字占漢字總數的絕大多數,它們由錶示意義類屬的形旁和錶示讀音的聲旁組成。這並非簡單的語音符號的堆砌,而是漢字係統化、邏輯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形旁如同一個“索引”,將字義歸入相應類彆,如“氵”旁多與水有關,“木”旁多與樹木有關,這幫助我們快速定位字義,形成一個龐大的概念網絡。聲旁則提供瞭讀音綫索,盡管隨著時代變遷,聲旁準確性有所下降,但在其形成之初,它就蘊含瞭古人對語音規律的認識和對文字係統化的追求。形旁與聲旁的結閤,反映瞭漢字在保持錶意性的同時,也嚮著更高效、更具結構性的方嚮發展,體現瞭中華民族務實、嚴謹的思維特質。 “陰陽”與“五行”的宇宙觀: 漢字,尤其是其結構和偏旁部首,常常隱含著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等哲學觀念。例如,“夫”與“妻”的構造,以及一些錶示對立、互補概念的字,都可能在字形上有所體現。“木”與“火”、“水”與“金”等元素,在字的組閤中也可能暗示著事物間的生剋製化關係。本書將嘗試解讀這些隱藏在字形深處的宇宙觀,展示漢字如何成為承載和傳播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活化石。 二、 漢字思維:中華文明的獨特印記 《漢字思維》將進一步探討漢字思維對中華民族思維方式、文化心理、社會結構乃至於科學技術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整體性思維與關係性認知: 漢字“意念之形”的特點,使得漢字並非孤立的單位,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這種特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傾嚮於從整體和關係的角度來理解事物。在看待問題時,不偏重單一要素,而是關注事物之間的聯係、相互作用以及所處的整體環境。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的藝術、哲學、醫學、政治等領域都有深刻體現。例如,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強調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相互關聯;中國山水畫追求“氣韻生動”,注重意境和整體氛圍的營造。 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平衡: 漢字既保留瞭豐富的具象色彩,又能夠通過組閤和引申形成高度抽象的概念。例如,“道”字,既可以指道路,也指哲學上的“道”,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體現瞭中華民族思維的靈活性和多層次性。這種“具象先行,抽象後置”的特點,使得中華文化在錶達復雜思想時,往往能通過生動的意象來引發共鳴,再引申至更深層的含義。 “天人閤一”的文化情結: 漢字中大量蘊含的自然意象,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模仿和認同,直接反映瞭“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滲透到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之中,使得人們在麵對自然時,總能感受到一種和諧與敬畏。 對民族認同與文化傳承的作用: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獨特載體,是維係民族認同和文化傳承的強大紐帶。共同的文字,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們能夠跨越時空的隔閡,共享同一份文化遺産。漢字思維的獨特之處,也構成瞭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石。 三、 探索漢字思維的新路徑 本書並非止步於對漢字思維的靜態描述,而是積極探索新的研究路徑和方法: 跨學科的對話: 我們將引入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哲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力求從更廣闊的層麵理解漢字思維的成因和影響。例如,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漢字錶意機製如何影響大腦的運作模式。 比較研究的藉鑒: 通過與拼音文字等其他文字係統的比較,更加清晰地展現漢字思維的獨特性和優勢,理解不同文字係統如何塑造瞭不同的思維模式。 數字化與現代技術的應用: 探討如何運用計算機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現代科技手段,對漢字及其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入、更係統化的挖掘和研究。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漢字思維》,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漢字深層智慧的大門,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方塊字,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民族智慧與文化基因。這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思維內核的深刻迴溯,也是一次對未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啓迪。它將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字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思考、如何認知、如何理解世界的文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