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抛秧的特点
抛秧移栽效率高且劳动强度低,使用钵体育苗,秧苗带土移栽,伤根少,秧苗抗逆能力强,采用这种栽培方式有利于水稻抗逆栽培和创高产。但抛秧对整地质量标准要求高,其均匀度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由于秧苗无序分布也限制了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目前双季晚稻抛秧主要采用的是湿润育秧,受茬口、季节的限制,一般秧龄期较长,加之播种较密,秧苗素质普遍较差,秧苗无分蘖发生,群体难调控,大穗潜力难发挥,田间作业困难和病虫较多,这些都影响了抛秧产量的提高。
4.直播稻的类型及特点
直播稻是直接把稻种播人稻田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根据播种时土地的水分状况,直播可分为水直播、湿润直播和旱直播3种类型。水直播有利于控制杂草,防止鸟类危害种子,在盐渍地防止盐害,主要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淹水条件下出苗率很低,一般在30%左右;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易倒伏。湿润直播是在对稻田进行耕、耙、整地后,保持3~5厘米水层3~7天,使土壤沉实。排水后,手工或机械播种,播后田问土壤保持湿润,湿润直播播种方法有湿撒播、湿条播和湿点播。湿润直播的出苗效果比水直播好,但苗期杂草发生多,种子易受鸟类危害。在亚洲多数国家直播方式以湿润直播为主。旱直播的主要特点是水稻苗期旱长,田块需开排灌沟,通过排灌沟在雨旱天排灌,保持田问土壤湿度。旱直播由于秧苗在干旱条件下生长,氧气充足,地下根系生长迅速,植株幼苗的抗逆能力强,分蘖发生早,秧苗素质好。播种用水少,但旱直播由于稻种发芽及成苗时条件恶劣,种子发芽及成苗差。旱直播适合于苗期气候不稳定,干旱的地区。
直播稻由于省去了育秧、拔秧、运秧和移栽等多道工序,省工节本,提高了生产效益,能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简单实用。直播稻存在出苗差、草害严重、倒伏、早衰等问题。在病虫严重地区苗期管理成本高,成苗不稳定,除草难度大成本高,后期易倒伏和早衰,产量不稳定等缺点。同时,直播稻在我同水稻生长季节紧张的地方种植受生长季节制约,南方晚稻、部分北方稻区由于生长季节不足,不宜采用直播。南方稻区早稻直播需要解决低温造成烂种、烂芽,导致成苗低的影响。
5.水稻机插秧的类型及特点
水稻机插秧是通过规格化育秧,并采用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宜机插秧秧苗培育、插秧机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机插秧可显著减轻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高产稳产。水稻机插秧可使秧苗定穴栽插,比人工栽插能保证种植密度。同时机插秧技术采用培肥旱育、中小苗移栽、宽行窄株、少本浅栽等特点,有利于保证秧苗个体的壮实和水稻群体的质量,群体通风透光好,减少病虫害,实现水稻稳产高产。
水稻机插方式主要有洗根苗机插、毯状秧苗机插、钵苗摆栽和钵形毯状秧苗机插4种类型。我国也是世界上研究使用机动插秧机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7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掀起了发展机械化插秧的高潮,率先研制开发了大秧龄洗根苗插秧机及机插技术,但由于技术问题及社会经济条件限制,该技术没有发展应用;2000年以来,我国加快推广应用日本、韩国引进的水稻毯苗机插技术。
……
最近我帮邻村的老张家研究他们那台用了快十年的老式插秧机。那机器,说实话,毛病比技术还多,操作员都快被它折磨疯了。我当时想找点维修手册,结果找到的资料都很零碎。后来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水稻机插秧技术200问”,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给新手的,但翻开后我发现它对老旧设备和非标准操作的容错性讨论非常到位。它不是一味鼓吹换新设备,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盘活”手头的工具。书中关于“老旧机械的精度恢复与保养”那几节,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排查思路和替代方案,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连杆松紧度来弥补磨损带来的间隙问题。这种“老手”的智慧,比那些只会说“换新”的口号强太多了。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让旧设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关于水稻机插秧技术的书,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及时雨”。我记得去年我们尝试引进新型插秧机的时候,遇到了一堆头疼的问题,比如秧苗的均匀度、深浅不一,还有机器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市面上那些零散的技术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针对特定机型的说明书,根本解决不了我们实际操作中的复杂状况。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似乎真的深入田间地头观察了无数次,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著作,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实践指南。光是看目录里关于“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秧盘准备与催芽的精细调控”那一章,我就知道作者是真正懂行的。那种对细节的把握,比如不同地区水质差异对壮秧的影响,简直细致入微,这正是我们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我特别期待拜读其中关于“故障排除与现场应急处理”的部分,毕竟田间地头一旦出问题,耽误的可是整季收成啊。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实在地帮我们农民解决了从育秧到插秧全程中的痛点。
评分从美观度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非常人性化。我总觉得很多农业技术书籍,内容再好,排版也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水稻机插秧技术200问”显然在设计上也下了功夫。它似乎采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将复杂的机械动作和生物学过程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那些不擅长阅读大量文字的农户也能轻松理解。我注意到,书中的配图比例和清晰度都非常高,这一点在田间地头光线不佳的环境下尤为重要。另外,章节的划分和内容的组织,体现了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信息过载,而是有条不紊地建立起对整个插秧流程的认知地图。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使得技术的学习成本大大降低,真正做到了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实用性与易读性的结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为农资市场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商贸人员,我最头疼的就是客户的各种疑难杂症。他们买回去的机器用着总会这样那样出问题,而我手里总缺一把能统一解答所有疑问的“万能钥匙”。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状态。它就像一个超级数据库,覆盖了从秧苗的营养状态到最终成行的株距调整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我特别喜欢它的提问和解答的结构,非常清晰,直击痛点。比如,客户问:“为什么我的秧苗插下去后,根部总是露在外面?”这本书里肯定有针对不同插深的细致分析。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资料,更是我与客户沟通的“润滑剂”和“专业背书”。有了它,我能更自信、更有条理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形象和工作效率。这本书的逻辑性和覆盖面,绝对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
评分我是一个刚从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农艺师,负责我们合作社的技术推广工作。说实话,刚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还有点不以为然,心想现在插秧机都智能化了,不就照着说明书操作就行了吗?但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格局远超出了单纯的操作手册,它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技术框架。它没有停留在“怎么插”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插”的原理。比如,它详细论述了机械插秧的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水稻品种对插植密度的生理反应阈值,以及这些阈值如何指导我们设定最佳的机器参数。这种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技术迭代和创新的专业人士来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土壤管理对插秧机性能的反馈机制”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影响机器效率的关键变量,而不仅仅是操作工人的技术问题。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作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教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