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方法: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由看板方法创始人David J. Anderson亲自编写,是看板方法的奠基之作。看板方法脱胎于丰田生产方式和约束理论,是精益方法的进一步延伸。它将软件开发过程视为一种价值流,并且相信拉动式的管理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它通过限制在制品的数量等一系列简单可行的技巧,发现和缓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压力和瓶颈,提高生产效率。看板方法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与企业原有的开发流程无缝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生产效率。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良,不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因而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实施阻力小且切实有效是看板方法在软件开发社区中迅速流行起来的原因。
★“本书既是看板方法的快速上手指南,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每次阅读我都有新的收获。”
——Chris Simmons Sophos公司开发经理
★“使用看板方法奇迹般地改善了公司的业务状况。阅读本书,我现在理解个中原因了!”
——Alission Vale Phildelis公司创始人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解决敏捷管理者的困境
1.1 我对可持续步调的探索
1.2 我对成功变革管理的探索
1.3 从“鼓-缓冲-绳”转向“看板”
1.4 看板方法的出现
1.5 看板方法被社区采纳的过程
1.6 看板的价值是反直觉的
第2章 什么是看板方法
2.1 什么是看板系统?
2.2 把看板应用于软件开发中
2.3 为什么使用看板系统?
2.4 看板方法模型
2.5 识别看板方法的应用实施
2.6 作为权限授予者的看板
第二部分 看板方法的益处
第3章 一种成功秘诀
3.1 使用秘诀
3.2 成功秘诀和看板方法
第4章 在五个季度内,从最差变为最好
4.1 问题
4.2 可视化工作流程
4.3 影响效能的因素
4.4 明确过程策略
4.5 估算是一种浪费
4.6 限制在制品
4.7 建立输入节奏
4.8 达成新契约
4.9 实施变革
4.10 调整策略
4.11 寻求进一步的改善
4.12 成果
第5章 持续改进的文化
5.1 改善文化
5.2 看板方法会加速组织成熟度和能力的提升
5.3 社会学变革
5.4 文化变革也许是看板方法带来的最大好处
第三部分 实施看板方法
第6章 价值流映射
6.1 定义控制起点和终点
6.2 工作项类型
6.3 绘制卡片墙
6.4 请求分析
6.5 根据请求分配产能
6.6 工作项卡片详解
6.7 电子跟踪
6.8 设置输入和输出边界
6.9 应对并行活动
6.10 应对次序无关的活动
第7章 使用看板进行协调
7.1 可视化控制和拉动
7.2 电子跟踪
7.3 每日站立会议
7.4 会后讨论
7.5 队列填充会议
7.6 发布规划会议
7.7 鉴别分类
7.8 问题日志的审查与升级
7.9 现场贴纸代理
7.10 跨多个地理位置保持同步
第8章 建立交付节奏
8.1 交付的协调成本
8.2 交付的事务成本
8.3 交付效率
8.4 确定交付节奏
8.5 通过提高效率来提升交付节奏
8.6 进行随需或临时交付
第9章 建立输入节奏
9.1 优先级排序的协调成本
9.2 确定优先级排序节奏
9.3 优先级排序的效率
9.4 优先级排序的事务成本
9.5 提高效率以支持更频繁的优先级排序节奏
9.6 进行随需或临时性的优先级排序
第10章 设置在制品限额
10.1 工作任务的限额
10.2 排队队列中的限额
10.3 瓶颈前的缓冲
10.4 输入队列大小
10.5 工作流中不设WIP限额的区域
10.6 不要使组织压力过大
10.7 不设置在制品限额是错误的
10.8 产能分配
第11章 建立服务水平协议
11.1 服务类别的一种典型定义
11.2 为服务类别设置规则条款
11.3 确定服务交付目标
11.4 设置服务类别
11.5 应用服务类别
11.6 根据服务类别来配置产能
第12章 度量和管理报告
12.1 跟踪在制品
12.2 前置时间
12.3 准时交付率
12.4 交付速率
12.5 问题和受阻工作项
12.6 流动效率
12.7 初始质量
12.8 破坏负载
第13章 使用两层系统扩展看板
13.1 层次化的需求
13.2 将价值交付和工作项的变异性解耦
13.3 两层卡片墙
13.4 引入泳道
13.5 应对规模变异性的另外一种方法
13.6 和服务类别结合在一起
13.7 系统集成
13.8 管理共享资源
第14章 运营回顾
14.1 会前准备
14.2 在开始时设置好业务基调
14.3 邀请嘉宾扩大听众范围并带来附加价值
14.4 主要议程
14.5 精益转型的基础
14.6 适宜的节奏
14.7 体现管理者的价值
14.8 组织层面的专注能培育改善文化
14.9 一个早期案例
第15章 启动看板变革
15.1 看板系统的首要目标
15.2 看板系统的次要目标
15.3 理解目标,阐明益处
15.4 实施步骤
15.5 看板方法带来新的谈判模式
15.6 启动看板实施的谈判
第四部分 继续改进
第16章 三类改进机会
16.1 瓶颈、消除浪费和降低变异性
16.2 看板方法与公司文化的适配
第17章 瓶颈和非即时可用资源
17.1 能力受限资源
17.2 非即时可用资源
第18章 精益的一种经济学模型
18.1 重新定义“浪费”
18.2 事务成本
18.3 协调成本
18.4 如何识别一项活动是否是成本
18.5 破坏负载
第19章 变异性的根源
19.1 变异性的内部根源
19.2 变异性的外部根源
第20章 问题管理和升级策略
20.1 对问题的管理
20.2 问题升级
20.3 问题跟踪和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关于作者
作为一名在科技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切体会到,快速迭代和持续交付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不牺牲质量,甚至还能不断优化流程,却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我曾见证过许多团队,在追求敏捷的过程中,陷入了混乱和低效的泥沼,因为他们往往忽视了组织内部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考量。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兼顾速度与稳定,既能适应变化,又能构建坚实基础的变革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不以颠覆为前提,而是以演进为核心的变革路径。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当前流程的痛点,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入改进,以及如何让这些改进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团队的自觉行为。我渴望掌握一套能够帮助我带领团队,在复杂多变的科技环境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秘诀,让每一次的努力,都能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
评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团队始终保持高效运转,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是我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我深知,一味地追求“大刀阔斧”的变革,往往容易触碰到组织内部的软肋,引发不必要的阻力。我更倾向于寻找一种能够温和而有力地推动改进的方法,一种能够让团队在舒适和自信中,逐步提升效率和质量的路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在科技企业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设计和持续的优化,来实现渐进式的、可持续的成功。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具体的实践方法,如何识别流程中的“浪费”,如何让工作流程更加透明,以及如何让团队成员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激发内在的驱动力。我期待能够掌握一套能够帮助我带领团队,在竞争激烈的科技环境中,不断蜕变,并最终实现卓越的秘诀。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如何在高压的科技环境中实现稳健且可持续的改进感到好奇。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快速致胜”的敏捷方法论,但它们往往忽略了企业内部固有的惯性、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技术栈的沉重包袱。我曾尝试引入一些风靡一时的实践,结果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适得其反,让团队的士气和效率都受到打击。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温和地触及核心问题,却又能带来实质性转变的方法,一种不依赖于颠覆性的、剧烈的变革,而是通过一系列渐进的、可控的步骤,逐步优化流程,最终实现技术业务的蓬勃发展。我希望找到的,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指导,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能够让我在面对挑战时,拥有更多信心和智慧的工具箱。我渴望理解,如何在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找到那条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蜕变之路”,让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能汇聚成强大的推动力,最终引领企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复杂系统变得更简单、更高效的工具和方法论充满兴趣。尤其是在科技行业,变化速度快,压力大,如何才能让团队保持敏捷,同时又不至于失控,这始终是我思考的重点。我曾接触过一些强调“大规模”和“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但实践起来往往会遇到重重阻碍,比如组织惰性、部门壁垒,甚至是对新事物的恐惧。因此,我特别关注那些倡导“渐进式”改进的理念,我相信,真正的、可持续的改变,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入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深入理解如何在科技企业的语境下,设计一套能够温和而有效地推动变革的体系,让团队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成果,从而增强信心,不断前进。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识别流程中的瓶颈,优化资源配置,并最终提升整个团队的生产力和幸福感,让科技业务在稳定中不断前行。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论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在科技行业,效率和适应性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曾多次尝试引入新的流程和工具,希望能够提升团队的产出和协作效率,但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过度的激进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越来越倾向于那些倡导“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深入理解一种能够让科技企业在不破坏现有基础上,逐步实现流程优化和组织能力提升的方法。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以一种更加柔和、更加务实的方式,来解决技术交付中的各种难题,并最终实现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团队的持续进步。我渴望找到一种能够让我带领团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智慧。
评分确实很不错,就是价格有点高
评分讲了许多看板的基本常识和思想,我觉得现在大家都沉迷于如何制造牛逼的工具上,而忽略了工具其实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评分还没看。。。。。。。
评分书很好,早想买,终于买到了
评分还必须写几个字么?
评分给老公买的,他说还不错,推荐下
评分开心的一次购物,快递给力
评分内容实用,送货快速。支持京东。
评分很好的书,敏捷必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