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的诗性》的意图就在于将这一论断学术化,通过梳理、检讨与之有关的概念和观念,通过小范围的文本调查,将汉语诗性问题置于文学理论的框架中,尽力为相关领域的讨论预备一个基本的平台。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梳理“汉语”、“诗性”等基本概念,检讨相关预设,并以中国古代经典散文为中心进行小范围的文本调查,努力将跨学科视野、形式美学立场、结构主义方法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全书除引言外一共八章,一至三章为问题的界定与概念的清理,第四章为理论阐述,第五至七章为文本调查,第八章为结语及引申。
张卫东,男,1970年3月生于湖北江陵。文学博士,汕头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序
引言
第一章 汉语诗性:事实、概念与问题
第一节 汉语诗性作为一个事实
第二节 汉语诗性作为一个概念
第三节 汉语诗性作为一个问题
第二章 “诗性”概念的谱系
第一节 诗歌的特性
第二节 诗性语言
第三节 自我指涉
第四节 诗性智慧
第五节 原始思维和互渗律
第三章 汉语作为一种媒介
第一节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
第二节 汉语的区分性特征
第三节 汉语作为一个“文学问题”
第四节 汉语思维:媒介塑造思想?
第四章 自我指涉:汉语写作的核心原则
第一节 自我指涉:潜在的诱惑和规范
第二节 歧义与汉语文本的魅力
第三节 对偶与汉语文本的结构
第四节 文字游戏:精致的囚笼
第五章 汉语叙事文本的过滤机制
第一节 叙事文本的非典型性
第二节 简洁、省略与过滤
第三节 记言、议论与叙事
第六章 汉语抒情文本的忘情策略
第一节 忘情策略:情感的高度形式化
第二节 忘情策略在散文中的运用
第三节 忘情策略在诗歌中的运用
第七章 汉语论说文本的通用程式
第一节 以论说代替论证
第二节 论题与论点的合谋
第三节 申说之繁与推理之简
第八章 结语:汉语诗性与汉语诗学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长期在文字工作领域打拼,却总觉得作品“缺了点什么”的人量身定制的良药。我不是科班出身,从事的是广告文案工作,深知如何堆砌辞藻,但距离“触动人心”总隔着一层薄雾。这本书没有给我万能公式,却给了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组合就是比另一些更打动人”的底层逻辑。作者在书中关于韵律节奏对情感传递的影响的论述,尤其让我醍醐灌顶。他通过对比不同时代诗歌中助词和语气词的使用频率,揭示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风尚的变迁。这不再是简单的语法分析,而是对集体无意识中对“美”的追求的深度挖掘。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音位对仗原则应用到近期的创作中,效果立竿见影,客户的反馈也明显变得积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语言的全新透镜,让你从“使用”者跃升为“塑造”者。我甚至觉得,未来所有的创意写作课程都应该将其列为必读书目。
评分我给这本书打五星,纯粹是因为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枯燥的学术领域,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和场景感,他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历史的某个节点,亲身体验古人在锤炼词句时的挣扎与惊喜。特别是关于汉语中“名词化”趋势如何削弱了其内在的动态美时,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他不是在指责变化本身,而是客观地展示了这种结构性变化对整体“气质”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字典和古代文献,以求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阅读热情,反而加深了我的参与感。这本书的深度意味着它并非一蹴而就的读物,它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消化吸收。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的高度统一,是近年来中文学术著作中,少有的能让普通读者感受到“被点亮”的杰作。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语言学爱好者与文学批评界的饕餮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将“诗性”这一抽象概念拆解得淋漓尽致。他并未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分析,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汉语最深层的音韵结构、语素的内在张力,乃至语篇层面的韵律流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词语选择,都多了一层审美的敏感。尤其是他对特定方言在声调变化中如何模拟自然之声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诗人内心世界的密室。书中的案例选取极其丰富,从先秦的古籍到近现代的白话文,跨度之大,令人叹服。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即便涉及复杂的理论模型,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加以阐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许是,某些章节对早期文献的考证过于详尽,对于只关注现代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略显晦涩,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它重塑了我对“好文字”的认知。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是带着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一丝不安的。我原以为会面对一本充满艰涩术语和晦涩脚注的理论巨著,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阅读体验。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耐心地向我们展示手中的材料——汉语——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结构,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音乐性。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章的过渡都如同河流汇入大海般自然流畅,前一节的结论为后一节的深入探讨铺好了坚实的基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意象”与“音象”互动的分析,他证明了在汉语的表达中,意义的生成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声音的物理特性紧密耦合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俨然成了一部关于东方思维模式的哲学探讨。阅读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迫你慢下来,去聆听那些你过去只会“看”而从未“听”的文字的呼吸。
评分作为一名对汉语音韵学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本以为市面上的书籍大多停留在对《诗经》或唐诗宋词的表面化赞美,充斥着陈词滥调。然而,这部作品以其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对于“虚词”在构建汉语韵律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视角。他巧妙地利用现代声学数据来佐证古代文献中关于“平仄和谐”的记载,这种古今对话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某些被现代汉语使用者忽略的、但古人高度重视的“谐声”现象的重估,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舍弃了语言中那些精妙的“回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次考古发掘,一层层剥开语言的外壳,最终触摸到其最核心、最富有生命力的脉动。全书行文克制而精准,很少有夸张的形容词,但其论证的力量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
评分还没看,不过还好吧
评分垃圾书,劝君莫买
评分汉语的诗性与汉民族诗性文化密切相关。
评分汉语的诗性与汉民族诗性文化密切相关。
评分还没看,不过还好吧
评分j
评分垃圾书,劝君莫买
评分学习汉语的
评分论汉语的诗性论汉语的诗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