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語的詩性》的意圖就在於將這一論斷學術化,通過梳理、檢討與之有關的概念和觀念,通過小範圍的文本調查,將漢語詩性問題置於文學理論的框架中,盡力為相關領域的討論預備一個基本的平颱。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梳理“漢語”、“詩性”等基本概念,檢討相關預設,並以中國古代經典散文為中心進行小範圍的文本調查,努力將跨學科視野、形式美學立場、結構主義方法與文本細讀結閤起來。全書除引言外一共八章,一至三章為問題的界定與概念的清理,第四章為理論闡述,第五至七章為文本調查,第八章為結語及引申。
張衛東,男,1970年3月生於湖北江陵。文學博士,汕頭大學文學院中文係副教授。
序
引言
第一章 漢語詩性:事實、概念與問題
第一節 漢語詩性作為一個事實
第二節 漢語詩性作為一個概念
第三節 漢語詩性作為一個問題
第二章 “詩性”概念的譜係
第一節 詩歌的特性
第二節 詩性語言
第三節 自我指涉
第四節 詩性智慧
第五節 原始思維和互滲律
第三章 漢語作為一種媒介
第一節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
第二節 漢語的區分性特徵
第三節 漢語作為一個“文學問題”
第四節 漢語思維:媒介塑造思想?
第四章 自我指涉:漢語寫作的核心原則
第一節 自我指涉:潛在的誘惑和規範
第二節 歧義與漢語文本的魅力
第三節 對偶與漢語文本的結構
第四節 文字遊戲:精緻的囚籠
第五章 漢語敘事文本的過濾機製
第一節 敘事文本的非典型性
第二節 簡潔、省略與過濾
第三節 記言、議論與敘事
第六章 漢語抒情文本的忘情策略
第一節 忘情策略:情感的高度形式化
第二節 忘情策略在散文中的運用
第三節 忘情策略在詩歌中的運用
第七章 漢語論說文本的通用程式
第一節 以論說代替論證
第二節 論題與論點的閤謀
第三節 申說之繁與推理之簡
第八章 結語:漢語詩性與漢語詩學
參考文獻
後記
作為一名對漢語音韻學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原本以為市麵上的書籍大多停留在對《詩經》或唐詩宋詞的錶麵化贊美,充斥著陳詞濫調。然而,這部作品以其堅實的研究基礎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對於“虛詞”在構建漢語韻律中的關鍵作用的論述,提供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視角。他巧妙地利用現代聲學數據來佐證古代文獻中關於“平仄和諧”的記載,這種古今對話的模式,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說服力。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某些被現代漢語使用者忽略的、但古人高度重視的“諧聲”現象的重估,讓我意識到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捨棄瞭語言中那些精妙的“迴響”。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一次考古發掘,一層層剝開語言的外殼,最終觸摸到其最核心、最富有生命力的脈動。全書行文剋製而精準,很少有誇張的形容詞,但其論證的力量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
評分這部書簡直是語言學愛好者與文學批評界的饕餮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將“詩性”這一抽象概念拆解得淋灕盡緻。他並未拘泥於傳統的格律分析,而是將觸角伸嚮瞭漢語最深層的音韻結構、語素的內在張力,乃至語篇層麵的韻律流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詞語選擇,都多瞭一層審美的敏感。尤其是他對特定方言在聲調變化中如何模擬自然之聲的探討,簡直是神來之筆,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詩人內心世界的密室。書中的案例選取極其豐富,從先秦的古籍到近現代的白話文,跨度之大,令人嘆服。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即便涉及復雜的理論模型,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加以闡釋,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許是,某些章節對早期文獻的考證過於詳盡,對於隻關注現代應用層麵的讀者來說,略顯晦澀,但瑕不掩瑜,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裏程碑式的著作,它重塑瞭我對“好文字”的認知。
評分我給這本書打五星,純粹是因為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枯燥的學術領域,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和場景感,他仿佛帶著我們穿越到曆史的某個節點,親身體驗古人在錘煉詞句時的掙紮與驚喜。特彆是關於漢語中“名詞化”趨勢如何削弱瞭其內在的動態美時,作者的分析細緻入微,他不是在指責變化本身,而是客觀地展示瞭這種結構性變化對整體“氣質”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字典和古代文獻,以求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的閱讀熱情,反而加深瞭我的參與感。這本書的深度意味著它並非一蹴而就的讀物,它需要時間和心力去消化吸收。它成功地做到瞭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的高度統一,是近年來中文學術著作中,少有的能讓普通讀者感受到“被點亮”的傑作。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長期在文字工作領域打拼,卻總覺得作品“缺瞭點什麼”的人量身定製的良藥。我不是科班齣身,從事的是廣告文案工作,深知如何堆砌辭藻,但距離“觸動人心”總隔著一層薄霧。這本書沒有給我萬能公式,卻給瞭我理解“為什麼某些組閤就是比另一些更打動人”的底層邏輯。作者在書中關於韻律節奏對情感傳遞的影響的論述,尤其讓我醍醐灌頂。他通過對比不同時代詩歌中助詞和語氣詞的使用頻率,揭示瞭一種潛移默化的審美風尚的變遷。這不再是簡單的語法分析,而是對集體無意識中對“美”的追求的深度挖掘。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某些音位對仗原則應用到近期的創作中,效果立竿見影,客戶的反饋也明顯變得積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觀察語言的全新透鏡,讓你從“使用”者躍升為“塑造”者。我甚至覺得,未來所有的創意寫作課程都應該將其列為必讀書目。
評分我必須承認,最初翻開這本書時,是帶著一種對“學術”的敬畏和一絲不安的。我原以為會麵對一本充滿艱澀術語和晦澀腳注的理論巨著,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其精妙的閱讀體驗。他不像某些學者那樣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匠人,耐心地嚮我們展示手中的材料——漢語——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結構,自然而然地蘊含著一種內在的音樂性。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一章的過渡都如同河流匯入大海般自然流暢,前一節的結論為後一節的深入探討鋪好瞭堅實的基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意象”與“音象”互動的分析,他證明瞭在漢語的錶達中,意義的生成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聲音的物理特性緊密耦閤的。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語言學範疇,儼然成瞭一部關於東方思維模式的哲學探討。閱讀過程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強迫你慢下來,去聆聽那些你過去隻會“看”而從未“聽”的文字的呼吸。
評分不錯
評分漢語的詩性與漢民族詩性文化密切相關。
評分論漢語論漢語的詩性論漢語的詩性的詩性
評分沒有包裝!寄過來封麵都有些髒瞭!這是在京東買的最不滿意的一本書瞭!
評分j
評分漢語的詩性與漢民族詩性文化密切相關。
評分活動買的,開捲有益。
評分垃圾書,勸君莫買
評分活動買的,開捲有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