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士霖,邵永治,赵羽习,张爱晖 著
图书标签:
  • 钢筋混凝土
  • 结构设计
  • 土木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建筑工程
  • 结构力学
  • 抗震设计
  • 规范设计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2253
版次:3
商品编码:1139929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内容有钢筋混凝土材料,极限状态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和受扭,粘结和锚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钢筋混凝板的设计,基础设计,挡土墙,桩基础。既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又有具体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每章附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加深读者对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巩固,并熟悉和掌握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内容组织合理,叙述简洁清楚、形象直观,易于读者掌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也是学生和工程师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提高读者的专业外语水平。

目录

第1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容要求及课程的内容性质
1.1 结构设计的内容
1.2 结构方案
1.2.1 结构体系的选用
1.2.2 结构布置
1.2.3 结构的传力途径
1.2.4 结构构件的连接
1.2.5 结构缝的设置
1.3 结构分析
1.3.1 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
1.3.2 结构分析的基本条件
1.3.3 计算模型
1.3.4 结构的分析方法
1.4 构造要求
1.5 课程内容和性质
1.5.1 课程内容
1.5.2 课程性质

第2章 梁板结构设计
2.1 单向板肋梁楼盖
2.1.1 结构布置
2.1.2 弹性理论计算方法
2.1.3 塑性理论计算方法
2.1.4 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2.2 双向板肋梁楼盖
2.2.1 双向板的试验研究
2.2.2 弹性理论计算方法
2.2.3 塑性理论计算方法
2.2.4 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2.3 无梁楼盖
2.3.1 无梁楼盖的试验研究
2.3.2 弹性理论计算方法
2.3.3 塑性理论计算方法
2.3.4 柱帽设计
2.3.5 构造要求
2.4 楼梯
2.4.1 楼梯的类型
2.4.2 楼梯的内力计算与构造要求
复习思考题
习题
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第3章 单层厂房结构设计
3.1 单层厂房的结构组成和布置
3.1.1 结构组成
3.1.2 结构平面布置
3.1.3 支撑作用和布置原则
3.1.4 抗风柱、圈梁、连系梁、过梁和基础梁的作用与布置原则
3.2 排架计算
3.2.1 计算简图
3.2.2 排架荷载计算
3.2.3 等高排架内力分析——剪力分配法
3.2.4 内力组合
3.2.5 考虑厂房整体空间作用的计算
3.2.6 排架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3 单层厂房柱的设计要点
3.3.1 矩形、工字形柱的设计
3.3.2 抗风柱设计
3.4 柱下单独基础设计
3.4.1 基础底面积
3.4.2 基础高度
3.4.3 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3.4.4 构造要求
3.5 屋架设计要点
3.5.1 屋架的外形和杆件截面尺寸
3.5.2 荷载与荷载组合
3.5.3 计算简图和内力计算
3.5.4 杆件截面设计
3.5.5 屋架翻身扶直验算
3.6 吊车梁设计要点
3.6.1 承受的吊车荷载是两组移动的集中荷载
3.6.2 承受的吊车荷载是重复荷载
3.6.3 要考虑吊车荷载的动力特征
3.6.4 要考虑吊车荷载的偏心影响——扭矩
3.7 设计实例
3.7.1 设计任务及、资料
3.7.2 柱截面选定和排架计算简图
3.7.3 荷载计算
3.7.4 内力分析(剪力分配法计算)
3.7.5 内力组合
3.7.6 柱设计(A轴柱)
3.7.7 基础设计(A轴)
复习思考题
单层厂房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第4章 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1 设计特点及设计体系
4.1.1 设计特点
4.1.2 非抗震设计体系
4.1.3 抗震设计体系
4.2 结构体系及结构布置
4.2.1 结构体系
4.2.2 结构布置
4.3 荷载与作用
4.3.1 竖向恒载
4.3.2 竖向活载
4.3.3 风荷载
4.3.4 地震作用
4.4 结构内力及位移分析
4.4.1 电算分析
4.4.2 竖向荷载下的近似计算
4.4.3 水平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4.5 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4.5.1 延性的概念
4.5.2 延性的作用
4.5.3 延性目标
4.6 框架构件设计
4.6.1 最不利内力组合
4.6.2 框架柱的设计及构造
4.6.3 框架梁的设计及构造
4.6.4 框架梁柱节点的设计及构造
4.6.5 剪力墙的设计及构造
4.6.6 连梁的设计(普通配筋)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PKPM软件简介及算例分析
5.1 PKPM系列软件简介
5.1.1 结构模块
5.1.2 其他模块
5.2 建立结构模型
5.2.1 轴线输入
5.2.2 生成网络
5.2.3 楼层定义
5.2.4 输入荷载
5.2.5 楼层组装
5.2.6 设计参数
5.2.7 完成建模
5.3 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SATWE
5.3.1 接入PMCAD数据
5.3.2 内力分析和配筋计算
5.3.3 SATWE的计算结果
5.4 绘制梁、柱、板、施工图
5.4.1 梁施工图绘制
5.4.2 柱施工图绘制
5.4.3 板施工图绘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案例设计任务书
附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 图书简介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并非一本关于建筑美学、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或是描绘宏伟建筑背后的传奇故事的书籍。它也未涉足任何有关材料科学的哲学探讨,例如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神秘联系,或者钢筋在冶炼过程中的文化象征意义。这本书不会为您讲述如何在古罗马时代用混凝土搭建出跨越千年的宏伟拱桥,也不会深入分析当代摩天大楼在城市天际线中扮演的艺术角色。 这部著作的重心,完全在于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这一工程学科的核心与精髓。它是一本严谨、详实、实用的技术类专著,专为从事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而编写。 本书内容概览: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是一部系统性、权威性的专业教科书和设计参考手册,旨在深入剖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构造要求以及相关的国家规范与标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设计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材料性能 本书的开篇,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入手,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筋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详细阐述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材料的独特性质。解释为何钢筋和混凝土的结合能够克服各自的缺点,形成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结构材料。我们将深入探讨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机理,以及它在承受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 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聚焦于混凝土材料本身。详细介绍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组成、拌合、养护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尽管通常很低,但在设计中仍需考虑其影响)、弹性模量、泊松比、徐变、收缩等关键力学参数。同时,会讨论温度、湿度、化学侵蚀等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配合比来提高混凝土的抗灾害能力。 钢筋的性能研究: 深入剖析各种类型钢筋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包括不同牌号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冷弯性能等。详细介绍钢筋的种类(如普通钢筋、高强度钢筋、预应力钢筋等),它们的适用范围,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机理。同时,还会探讨钢筋的锈蚀机理和防护措施,确保结构的长期使用安全。 材料的配合与相互作用: 重点研究钢筋和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机制。详细解释钢筋的配筋率如何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以及混凝土的包裹作用如何保护钢筋免受锈蚀和火灾的损害。 第二部分: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后,本书将逐一深入讲解各类常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 梁的设计: 受弯构件设计: 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将详细讲解根据弯矩和剪力图,如何进行梁的配筋计算。包括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区混凝土、受拉钢筋的配筋计算)、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考虑箍筋的作用)、以及在各种复杂荷载组合下的设计。 裂缝控制与挠度控制: 深入探讨钢筋混凝土梁在使用阶段的变形和开裂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配筋和构造措施来满足规范的裂缝宽度和挠度限制要求,保证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外观。 特殊梁的设计: 涉及悬臂梁、连续梁、框架梁等不同形式的梁在设计上的特殊考虑。 柱的设计: 受压构件设计: 讲解柱在轴向压力和弯矩作用下的设计方法。包括短柱和长柱(考虑稳定性)的设计。 钢筋排列与构造: 详细规定柱的纵向钢筋和箍筋的最小、最大配筋率,钢筋的锚固与连接要求,以及箍筋的间距和形式,以保证柱的整体稳定性和延性。 板的设计: 单向板与双向板设计: 详细讲解不同支撑方式和荷载分布下板的受力分析和配筋计算。包括弯矩计算、配筋设计以及裂缝和挠度控制。 楼板的构造: 介绍板的厚度选择、钢筋的搭接与锚固、以及边缘构件的处理等构造要求。 墙的设计: 受力墙设计: 讲解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力分析,包括在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地震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和配筋设计。 构造墙与填充墙: 也会提及非承重墙体的构造要求,虽然不是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整体建筑的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基础的设计: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联合基础、筏板基础等: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基础的受力分析,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的配筋设计,以及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要求。 桩基础: 可能会简要介绍桩基础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考虑,为更复杂的地基处理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特殊结构与节点设计 本书的进阶部分,将聚焦于更复杂的结构形式和关键的连接节点。 框架结构设计: 详细讲解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梁柱节点、节点域)的整体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重点在于框架结构的抗侧移能力和延性设计。 楼梯的设计: 包含各种形式楼梯(如直跑楼梯、转角楼梯、螺旋楼梯)的受力分析和配筋设计。 构件连接的设计: 强调不同构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包括钢筋的搭接、锚固、机械连接、焊接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节点域的受力分析和构造要求,这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 大跨度结构构件(可能涉及): 对于一些常见的、具有一定跨度的构件,如筒体、箱梁等,也会有专门的设计方法介绍。 第四部分:设计规范与工程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规范是工程设计的生命线。 国家规范与标准解读: 本书将基于最新的国家相关设计规范(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进行讲解。详细阐释规范中的基本原理、计算公式、设计参数、构造要求以及荷载组合原则。 荷载的分类与组合: 详细介绍各种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类型,包括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等,并讲解如何根据规范进行荷载的组合,以确定最不利的荷载工况。 安全等级与抗震设计: 深入分析结构的安全性等级划分,以及在不同设防烈度下的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解抗震性能的设计要求,如延性、承载力、构件的抗剪强度等。 施工相关的设计考虑: 并非直接讲解施工技术,而是从设计角度出发,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例如,钢筋的布置是否便于绑扎,模板的拆除是否便捷,混凝土的浇筑是否能顺利进行等。 工程实例分析(可能简要提及): 通过对一些典型工程案例的简要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覆盖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各个方面。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既有严谨的理论推导,也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和规范条文引用,强调设计的实用性。 规范化: 完全遵循最新的国家设计规范,保证设计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详实: 计算过程清晰,图表丰富,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 面向专业人士: 语言严谨,专业性强,是土木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第3版)》是一本为专业工程师、研究者和学生量身打造的必备工具书。它将帮助您在面对复杂的结构设计任务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准确的计算方法和可靠的设计依据,从而建造出安全、经济、耐久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本书不会为您讲述浪漫的建筑师情怀,也不会描绘您在设计成果面前的个人荣耀,它只专注于如何让您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结构工程师,确保每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都稳固如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设计哲学层面的探讨,这一点在很多纯粹的技术手册中是看不到的。在谈及安全储备和经济性权衡的章节,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结构工程师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职业伦理和决策原则。他反复强调,设计不仅仅是满足规范的下限要求,更是一种对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书中穿插着一些关于结构可靠度理论的讨论,虽然数学推导同样复杂,但它传递的核心理念是:规范背后隐藏着对风险概率的接受,而工程师的职责就是在这个风险矩阵中做出最优解。这种对设计深层意义的挖掘,让我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门学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它将冰冷的计算赋予了人文关怀,不再仅仅是计算力的比拼,而是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判和对使用安全的承诺。这种高度和视野,是很多纯粹的“如何做”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提升了我作为结构设计人员的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风格非常具有时代感,字体偏小,页边距也比较紧凑,这使得在初次阅读时,需要更高的专注度去消化信息。对于那些习惯于网络时代快速、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不像现在很多新出版的教材那样,使用大量的彩色插图、流程图或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相反,它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二维截面示意图和详细的数学推导过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讲解剪力墙与框架节点如何协同工作的那一章,作者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通过繁复的应力场分析来论证其受力路径,虽然最终的结论是清晰的,但中间过程的跳跃性还是让我在那部分停留了很久。我必须承认,这种传统的、偏重数学模型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能力,让我不得不自己动手去重新推演几个关键步骤,从而加深了理解。但对于那些只是希望快速掌握应用技巧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无疑高出不少,它要求你必须愿意沉下心来,像对待一份严谨的学术论文那样去对待它。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工程师,我发现这本书的“工程实践性”在某些方面略显不足,或者说,它更偏向于“理论推导的完美世界”。书中对各种荷载组合的讨论非常严谨,但当我实际面对一个复杂的框架结构,需要快速判断哪些次要构件可以简化处理时,这本书提供的指导就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比如,在处理现浇楼板与次梁连接处的详细构造细节时,它更多地是基于理论计算来确定配筋面积,而对于现场钢筋绑扎时的空间限制、保护层厚度的实际控制难度,以及如何根据施工方便性微调配筋方案等“软知识”,提及得相对较少。这使得我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施工图纸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去参考其他更侧重施工工艺的参考资料进行补充。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这本书的定位就是打好理论基础,让我们能理解规范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成为一本操作手册。它的价值在于教会你“如何思考”结构受力,而不是“如何画图”来应付验收。这种严谨性在面对设计审查时,绝对是站得住脚的。

评分

我曾尝试用这本书来指导一个既有建筑的结构加固设计,那是一个年代较早的砖混结构改造项目,涉及到新增开洞和局部增大截面。对比我手边其他专门针对既有结构设计的参考书,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非标准”或“旧规范”结构时的灵活性和经验性指导相对欠缺。它的核心逻辑完全建立在满足最新规范的全新设计之上,对于如何评估现有结构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如何进行可靠性折减,以及如何将新旧材料的界面处理得当,这本书没有提供太多可操作性的章节。例如,在讨论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对残余承载力的影响时,书中只是点到了理论上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估表格或简化计算模型。这迫使我必须结合其他更偏向于评估和规范解释的资料来弥补这一块的知识空白。所以,我认为它更适合用于新建工程的规范化设计,而非复杂的结构改造与评估工作,其侧重面显然是前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就是那种教科书特有的严肃感。我是在准备一个重要的结构设计项目时接触到它的。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结构规范这些东西更新得很快,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确实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它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特性的介绍,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仿佛带我回到了大学课堂,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简化处理的本构关系曲线。尤其是在配筋率的取值和抗剪承载力的计算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力学机理,这对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设计,而不是仅仅记住公式,太有帮助了。虽然我对某些更新的抗震设计理念的覆盖程度还不太确定,但仅从经典结构构件(梁、板、柱)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这块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地基。我特别喜欢它在举例说明时,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经典的破坏案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这种“以史为鉴”的方式,让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结构安全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好,先囤货

评分

这个书还行吧!我在自学!具体怎么样要看完才知道耶!么么哒!��

评分

这个书还行吧!我在自学!具体怎么样要看完才知道耶!么么哒!��

评分

讲的挺深刻的,值得看看,好好消化

评分

好复杂,

评分

很好,先囤货

评分

可以的,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试着看看

评分

这个书还行吧!我在自学!具体怎么样要看完才知道耶!么么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