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兰西共和国,简称“法兰西”或“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是欧洲大陆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现代的文明,浪漫的情怀,有机的融会成今日法兰西。
作者简介
吴国庆,1934年生,福建省闽侯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外交和法语系专业。曾经在中国驻柬埔寨使馆工作并任柬埔寨语翻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法国政治和社会的研究。个人著作主要有《法国政府机构与公务员制度》(1982年)、《战后法国政治史(1945一1988)》(1990年)、《当代法国政治制度研究》(1993年)、《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法国》(1998年)、《列国志·法国》(2003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战后法国政治史(1945~2002)》(2004年第2版)、《法国政党和政党制度》(2008年,获得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列国志·法国》(2010年第2版)、《法国“新社会”剖析》(2011年)、《法国政治史(1958-2012年)》(2014年)。主要论文有《法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主要合著有《当代资本主义论》(1992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法国驻中国大使序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二 地理位置
三 地形与气候
四 行政区划
五 人口、民族、语言
六 国旗、国徽、国歌、国花、国鸟、绰号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二 节日
三 民俗
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名胜古迹
二 著名城市
三 建筑艺术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简史
一 史前时期(公元前1000年以前)
二 凯尔特人的高卢(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8年)
三 罗马统治下的高卢(公元前58年~5世纪)
第二节 中古简史
一 中世纪初期(5~10世纪)
二 中世纪中期(10~15世纪)
三 中世纪晚期(16~18世纪)
第三节 近代简史
一 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
二 执政府(1799~1804年)和第一帝国(1804~1815年)
三 复辟王朝(1814~1830年)和七月王朝(1830~1848年)
四 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和第二帝国(1852~1870年)
五 第三共和国的确立(1870~1879年)和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1879~1914年)
第四节 现代简史
一 一战中的法国(1914~1918年)
二 20年代的法国(1918~1929年)
三 30年代的法国(1929~1939年)
四 二战中的法国(1939~1945年)
第五节 当代简史
一 临时政府(1945~1946年)
二 第四共和国(1946~1958年)
三 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现在)
第六节 著名历史人物
一 民族英雄和政治家
二 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三 自然科学家
四 文学家和艺术家
第三章 政治
第一节 政治概况
一 21世纪初的政治概况
二 艾罗政府的组成及其特点
三 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第二节 国体与政体
一 国体与政体的演变
二 第五共和国国体与政体的选择
三 半总统半议会制及其特征
第三节 宪法与选举制度
一 1958年宪法
二 选举制度
第四节 行政
一 总统
二 总理和中央政府
三 地方管理制度
四 行政监督和咨询机构
五 公职人员制度
第五节 立法与司法
一 立法
二 司法
第六节 政党与重要社团组织
一 政党
二 重要社团组织
第四章 经济
第一节 经济概况
一 二战后的经济发展
二 经济水平与经济成就
第二节 经济政策
一 研发和创新是重中之重
二 高科技、信息通信起领头羊的作用
三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四 建设经济园区与发展理性农业
五 依靠欧盟振兴经济
六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 经济制度
一 国家市场经济
二 混合经济
三 计划合同制
四 小型和微型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农业
一 农业概况
二 农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工业
一 工业概况
二 工业布局
三 工业部门
第六节 交通与邮政通信
一 交通
二 邮政通信
第七节 商业、商业性服务业与旅游业
一 商业
二 商业性服务业
三 旅游业
第八节 财政与金融
一 财政
二 金融
第九节 对外经济关系
一 对外贸易
二 对外投资与外来投资
三 对外援助
四 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第五章 军事
第一节 军事简史
一 临时政府的军事简史
二 第四共和国的军事简史
三 第五共和国的军事简史
第二节 国防体制与国防预算
一 国防体制
二 国防预算
第三节 军事制度
一 军事编制
二 兵役制度
三 军事训练制度
四 军衔制度
第四节 军事政策与军事战略
一 军事政策
二 军事战略
第五节 武装力量
一 军种
二 兵种
三 国外驻军
第六节 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
一 国防科技
二 国防工业
第七节 对外军事关系
一 与欧洲的军事关系
二 与北约的军事关系
三 与非洲的军事关系
四 维和行动
第六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一 社会结构的嬗变及其特征
二 阶级、阶层及其特征
三 群体及其特征
四 社会关系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一 从初步城市化到高度城市化
二 从传统乡村到高度现代化乡村
三 城乡一体化
四 城市与乡村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福利
一 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 主要特点
三 管理体制
四 主要内容
五 福利——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
六 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管理
一 二战后社会管理的发展
二 社会管理的模式
三 社区建设
四 近期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热点
第五节 国民生活
一 就业
二 工资
三 消费与物价
四 住房
五 工时与休闲
六 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
第六节 医疗卫生
一 医疗卫生概况
二 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
三 医疗卫生种类
四 医学科学研究
第七节 环境保护
一 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
二 环境保护的特征
三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四 环境保护的成效和不足
第七章 文化
第一节 教育
一 教育简史
二 教育概况
三 教育管理体制
四 教育体制
五 科学研究
六 国际交流
第二节 科学技术
一 科技简况
二 科技管理体制
三 科研机构
四 科技投入与科技强项
五 科技战略
六 国际合作
第三节 文学艺术
一 文学
二 电影与戏剧
三 音乐与舞蹈
四 美术与雕塑
五 文化设施
第四节 体育
一 体育概况
二 体育体制与体育组织
三 体育设施与体育项目
四 国际体育交流
第五节 新闻出版
一 新闻出版简史
二 新闻与出版的管理体制
三 报刊与通讯社
四 广播与电视
五 图书出版
六 互联网
第八章 外交
第一节 外交简史
一 戴高乐总统的外交(1958~1969年)
二 蓬皮杜总统的外交(1969~1974年)
三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的外交(1974~1981年)
四 密特朗总统的外交(1981~1995年)
五 希拉克总统的外交(1995~2007年)
六 萨科齐总统的外交(2007~2012年)
第二节 奥朗德总统外交的变与不变
一 奥朗德总统的外交——“今天就变革”
二 奥朗德总统外交的基调——不变
三 对国际热点的政策
第三节 与西欧关系
一 法国与欧洲一体化
二 法德关系
三 法英关系
四 法国与地中海联盟
第四节 法美关系
一 戴高乐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二 蓬皮杜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三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四 密特朗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五 希拉克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六 萨科齐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七 奥朗德总统时期的法美关系
第五节 法俄关系(包括苏联和东欧)
一 戴高乐总统时期的法苏关系
二 蓬皮杜总统时期的法苏关系
三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时期的法苏关系
四 密特朗总统时期的法苏(俄)关系
五 希拉克总统时期的法俄关系
六 萨科齐总统时期的法俄关系
七 奥朗德总统时期的法俄关系
第六节 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一 戴高乐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二 蓬皮杜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三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四 密特朗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五 希拉克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六 萨科齐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七 奥朗德总统时期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第七节 法中关系
一 早期法中关系
二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中关系
三 第五共和国时期法中关系
大事纪年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法国大革命伊始,法国政治活动家米拉博(Mirabeau)立即向三级会议呼吁:“让你们法律的第1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踞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丧失了它,其他自由便永远得不到保障。”正是这些革命活动家高举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大旗,推动当时的议会通过许多有关保障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的法律和法令,《人权宣言》第11条指出“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关于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法律和法令犹如洪水,冲破了封建法规的禁锢,报纸、期刊、书籍和宣传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出来。
此后一个多世纪,凡实行大资产阶级专政或独裁,都对言论和出版进行严格的限制,或者干脆取消出版和言论自由,实行新闻检查制度,严密控制报刊的出版。第三共和国建立后,1881年7月29日通过了《新闻自由法》。《新闻自由法》解除了出版的保证金制度,规定只需向警方申报便可以办报;公民有权建立出版社、经营出版事业和新闻事业、从事出版和新闻活动、自由地从事记者职业。这就基本上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对法国出版和新闻的严密控制,使法国报刊大量地涌现出来,书业也繁荣起来。同年,法国报业集团颁布了《记者公约》。]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出现的新报刊达60多种之多。1922年,巴黎建立了第一家私人无线电广播电台。1935年,法国在埃菲尔铁塔上设置了第一个电视台。
1945年,法国报业全国联盟发表《报业自由权利与义务宣言》,使新闻出版界的职业权利义务得到了保障。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新的报刊,如《世界报》《解放了的巴黎人报》《法兰西晚报》等。1973年,法国主要的记者工会颁布了政府和新闻工作者共同遵守的《新闻公约》。根据公约,进一步确认新闻和出版的自由;政府保障新闻的独立。确保不被操纵和垄断;政府对报业集团提供财政资助等。
1981年社会党执政后,立即对传播媒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允许地方设置私营广播电台,放弃国家对视听的垄断,保证出版的多样性和透明度,保护记者的地位和采访自由。
……
前言/序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共计141卷,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曰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2003年6月
列国志:法国(第三版)(新版) 历史的画卷,风情的演绎 《列国志:法国(第三版)(新版)》并非一本虚构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严谨而生动的历史地理读物,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法国。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国别介绍,而是将法国的历史脉络、地理风貌、文化底蕴、社会变迁以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史诗般的叙事和精细的笔触,娓娓道来。 穿越千年,探寻法国的根脉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遥远的史前时代,从高卢人的足迹开始,逐步走进罗马帝国的统治,感受基督教的传入与传播。我们将见证法兰克王国的崛起,克洛维的统一,查理曼帝国的辉煌,以及随后王国的分裂与重组。从中世纪封建制的形成,到百年战争的烽火硝烟,再到文艺复兴的曙光,法国一步步塑造着自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形态。 共和国的诞生与动荡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法国大革命的惊涛骇浪,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响彻寰宇,到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与覆灭,再到一次又一次的共和与复辟的交替,法国人民在探索理想政治道路的过程中,历经了无数的考验与抉择。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参与者以及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工业革命的浪潮如何席卷法国?第二帝国的繁荣与第三共和国的稳定是怎样交织的?两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了怎样的创伤与重生?本书将细致梳理法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上的深刻变革,以及在科技、艺术、思想等领域的卓越贡献。 地理的脉络,风物的万象 法国的地理环境与其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本书将详细描绘法国独特的地理格局:北部的平原与海岸线,东部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巍峨,南部的地中海风情,西部的辽阔平原,以及中部高原的起伏。我们将探访巴黎的繁华都市,感受香榭丽舍大道的浪漫;走进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领略南法的阳光与色彩;攀登勃朗峰,俯瞰欧洲屋脊的壮丽;漫步卢瓦尔河谷,欣赏古老城堡的典雅。 本书还将关注法国的水系、矿产、土壤等自然资源,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布局。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矿产资源,到波尔多、勃艮第的葡萄酒产区,地理环境在塑造法国风貌和特色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的瑰宝,艺术的殿堂 法国,一个被誉为“文化十字路口”的国家,其文化艺术的魅力举世闻名。本书将深入挖掘法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哥特式的教堂尖塔;从印象派的光影变幻,到后现代的先锋艺术;从罗兰的史诗,到雨果的浪漫;从笛卡尔的哲学,到萨特的思想。 我们将漫步卢浮宫,近距离感受《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走进凡尔赛宫,体味皇室的奢华与辉煌;倾听巴黎圣母院钟声的回响,感受历史的厚重。本书将介绍法国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探讨其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当然,法国的美食与时尚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本书将带您品味法式西餐的精致与多样,了解奶酪、葡萄酒、面包等法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将触及法国在时装设计、奢侈品制造等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感受其独有的时尚品味。 社会的肌理,时代的印记 法国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张力的复杂集合体。本书将审视法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探讨其阶级划分、城乡差异、民族构成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我们将分析法国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状况、劳工关系等社会议题,展现法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本书还将关注法国在政治制度上的探索,从议会制到总统制,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我们将分析法国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以及其在民主实践中的挑战与成就。此外,本书也会探讨法国在社会议题上的前沿性,例如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移民问题以及环保意识的觉醒等。 世界的坐标,法国的足迹 法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审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我们将回顾法国在殖民时代的影响力,探讨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以及在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作用。 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影响力不容忽视。本书将分析法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以及其在人权、和平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倡导。我们也将审视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与北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互动关系,勾勒出法国在多元化世界中的独特坐标。 《列国志:法国(第三版)(新版)》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生动的叙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法国。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法国的书,更是一面折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镜子,引领读者深入理解这个欧洲重要的文明古国,感受其永恒的魅力与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