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革命/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大众传媒革命/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查尔斯·斯特林(J.Charles Sterin) 著,王家全 等 译
图书标签:
  • 大众传媒
  • 新闻传播学
  • 媒介革命
  • 传播学
  • 媒体研究
  • 国外教材
  • 经典教材
  • 传媒史
  • 新闻学
  • 传播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6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16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页数:55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与其他传播类基础教材似乎并无二致,但是深入其中, “革命”的蕴意(虽然字面上并非言必如此)渗透字里行间。从印刷媒体的兴衰到新媒体给世界带来的冲击,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大众传媒的历史,借此阐释这样一个事实:大众传媒的历史由一系列技术带动的革命构成,而且每次传媒革命都带来了社会、文化、政治的巨大变革。如作者所言,“要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就必须了解是过去发生的什么事情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地方。”读完此书,无论是大众传媒消费者,还是大众传媒(未来的)工作者,可能都会更清醒、更清楚地看待自己身处的传媒世界。
面向数字土著 本书是一本面向“数字土著”的传播学教材。这本书的写作、设计目的是要迎合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学生的胃口(作者称这一代人为“数字土著”)。他们技术上老练,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数字时代寻求社会与学业生存的必备本领:拥有Facebook账户、发Twitter、玩儿智能手机和博客……他们泡在网上的时间比花在图书馆里的时间要长;用文字表达比交谈多;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通常是同时拥有花样繁多的交流平台,习惯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消费媒体。
培养批判性思维 本书着力构建读者——无论是媒介消费者还是媒介工作者——的批判性思维。今天,媒介渠道多种多样,媒介内容铺天盖地,作为大众传媒消费者,具备媒介素养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技术和偏见如何影响我们所能获得的大量信息。对于(未来的)媒介工作者来说,作者认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从业者需要具备与自身技艺和能力相辅相成的批判意识。本书借用了许多争议性的案例,或是触及不少争议性的话题,作者并没有自下结论,而是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或质疑,启发读者思考。与此类似,本书每章末尾均提供了“批判性”思考题,供读者就有关问题进行思辨。
讲故事 本书强调了故事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力量。本书自身其实就是通过讲故事传播信息和思想的范例。本书每一章由一个故事开篇,通过故事展示每一章的主题,吸引学生进入大众传媒世界。此外,本书通篇多由具体案例构成,通过具体实例启发读者思考和分析。  

作者简介

  查尔斯•斯特林是一位获奖的纪录片制片人,曾经做过电视调查报道记者和编剧。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制作了总时长超过60小时的电视纪录片,包括A&E;电视网黄金时段的系列片《调查报道》和《古老的秘密》,以及一些专门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播出的纪录片。斯特林还与世界十位主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包括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共同制作了一个全国性的媒体项目,并被美国著名的传媒教育机构、新媒体研究重镇波因特学院聘请,为公共广播公司制作反映美国新闻媒体主要人物的纪录片《新闻领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特林痴迷于传媒技术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演进、大众传媒聚合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他为在线培训和高校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开发了利用综合内容传递平台制作短纪录片视频的创新方法。2001年,斯特林加入世界上网络高等教育的领先者——美国马里兰大学。在这里,他充分利用自己对大众传媒演进和以媒介为基础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兴趣,开设了一系列大众传播课程。今天,他继续研究如何在多媒体和在线教学环境下,用创新的方法与形形色色的学生进行接触、交流,并同时继续从事纪录片制作人、编剧和作家的工作。  

目录

第一部分 铺就通向今天大众传媒之路
第1章 导 言 /
《大众传媒革命》的体例与方法 / 4
研究大众传媒 / 7
文化与大众传媒:分享我们知道的东西 / 14
从我村到地球村 / 19
聚合:理解数字时代的大众传媒 / 20
受众趋向:消费者想要什么 / 22
为什么受众总被研究? / 23
结论:用批判的视角理解新的大众传媒 / 25
思考题 / 25
第2章 大众传媒:历史简述 /
故事讲述者 / 30
抄录者 / 32
视觉艺术家 / 33
印刷者和出版者 / 35
新闻制造者 / 37
摄影师 / 40
音乐制作人 / 43
无线电广播 / 45
电影制作者 / 47
电视制作者 / 49
数字时代的黎明 / 55
结论:大众传媒聚合 / 58
思考题 / 58
第3章 媒介技术与变革的动力 /
技术创新的阶段 / 62
奔向未来:技术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 66
印刷媒介的生与死 / 71
结论:适应变革 / 78
思考题 / 79
第二部分 媒介内容与平台的演变
第4章 印刷媒体 /
早期美国报纸 / 84
杂志业的兴起 / 88
图书业的发展 / 91
技术延展印刷媒体 / 92
出版王朝的诞生 / 93
印刷媒介追求视觉效果 / 94
连环画产业 / 97
绘画小说 / 102
20世纪的报业 / 103
20世纪的杂志业 / 109
20世纪的图书业 / 110
结论:印刷媒体能在数字革命中存活下来吗? / 112
思考题 / 112
第5章 音乐和广播 /
音乐和录音的文化影响力 / 118
无线电广播产业的诞生 / 122
流行音乐:第一次文化转向 / 126
新声音,旧声音 / 129
革命的音乐:第二次文化转向 / 132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 135
音乐电视和音乐视频的诞生 / 137
另类音乐和独立音乐 / 139
另类音乐之垃圾摇滚 / 140
嘻哈文化运动 / 142
音乐和广播转型进入数字时代 / 143
点对点文件分享技术彻底改变音乐 / 147
结论:音乐和电台广播的融合及持续 / 148
思考题 / 149
第6章 电影和电视 /
电影叙事 / 152
电影早期革新者 / 154
好莱坞片场制度兴起 / 155
好莱坞黄金时代 / 156
五大电影公司开始失去权力 / 158
外国电影风格的影响 / 161
神奇的特效 / 167
电视叙事 / 171
电视的演变 / 173
电视类型 / 174
有线电视革新内容 / 178
冲突的未来电视愿景 / 178
结论:观众推动电影和电视的未来 / 180
思考题 / 180
第7章 新媒体 /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从哪里来? / 184
互联网的创新者和远见者 / 187
重新发现文本:电子邮件和短信 / 191
动态的新媒体 / 192
媒介聚合:当下潮流 / 196
连接你我:21世纪的社交网络现象 / 200
关注我的推特账户 / 204
新媒体政治:从草根到主流 / 207
游戏的一代 / 209
虚拟世界:在交替现实里游戏 / 213
结论:新新媒体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217
思考题 / 217
第三部分 媒介产业、媒介经济学和媒介法规
第8章 广告与公共关系 /
追踪美国广告历史 / 224
广告就在我们身边 / 225
产品亲和力:让我们要它 / 225
窄播:连接消费者和产品 / 230
广告植入:没有广告的广告 / 231
打破常规:21世纪的广告 / 232
商业广告的影响 / 233
政治广告:让我们投它一票 / 235
公共关系:建立、管理形象 / 238
追溯美国公关行业历史 / 239
当今的公关行业 / 239
开发公众兴趣:狗仔队和促销员 / 242
培养大众信任:公关的职业伦理 / 242
提升社会认知度:公益广告 / 243
促进沟通:新公关的多样性 / 245
结论:销售理念、设计认知 / 246
思考题 / 247
第9章 传媒产业 /
回顾美国的传媒所有制 / 252
来自董事会的内容控制 / 257
媒介经济学:三种模式 / 259
联邦通信委员会 / 266
音乐和唱片行业 / 268
电台广播产业 / 272
电视和电影业 / 275
受众为“王” / 278
给被动媒介消费者以动力 / 281
媒介全球化的影响 / 282
结论:拯救数字时代的大众传媒产业 / 284
思考题 / 285
第10章 媒体偏见 /
媒体总是有偏见? / 291
包装媒体偏见 / 292
媒体偏见类型 / 294
媒体偏见的经济学 / 298
博客的偏见 / 302
主流媒体偏向自由主义? / 303
区分事实和观点 / 304
结论:美国媒体偏见的影响是什么? / 305
思考题 / 307
第11章 大众传媒法与职业伦理 /
大众传媒法律简史 / 312
诽 谤 / 315
媒介与隐私 / 316
大众传媒法与国家安全 / 319
版权法的历史渊源 / 321
正当使用原则 / 322
数字作品的版权和所有权 / 323
在全球推行版权法 / 326
新闻采集与保密 / 328
色情:表达自由还是淫秽? / 330
道德伦理与大众传媒 / 333
一个聚合世界的道德挑战 / 337
结论:我们负有法律和伦理责任 / 339
思考题 / 339
第四部分 你与媒介体验和文化
第12章 摄影在大众传媒中的力量 /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播 / 346
在视觉媒体中发现意义 / 348
摄影与当代文化 / 351
新闻摄影: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图像 / 356
数字时代下的摄影 / 364
结论:摄影图片的大众传媒影响 / 365
思考题 / 365
第13章 数字千年的新闻业 /
为数字千年再造新闻业 / 370
网络世界的新闻:另一种形式和方式 / 377
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新世界 / 379
背包新闻:用较少资源传递更多信息 / 383
新新闻主义的独特伦理挑战 / 388
结论:新闻业的使命依旧未变 / 389
思考题 / 389
第14章 媒体对全球舞台的影响 /
大众传媒的角色 / 394
全球大众传媒体系 / 398
发展中的大众传媒体系 / 399
大众传媒与文化语境 / 403
媒介文化为生存竞争 / 405
媒体统治和全球市场 / 407
大众传媒和全球外交 / 409
通过媒介技术实现全球社区平等 / 411
结论:大众传媒的变革力量 / 412
思考题 / 413
第15章 美国媒体的多样性 /
美国拉美裔媒体的先驱 / 418
美国黑人媒体的先锋 / 422
早期美国媒体中的女性先驱 / 428
亚裔媒体先驱 / 434
同性恋媒体的先驱 / 439
结论:通向更多样的未来之路 / 442
思考题 / 443
第16章 为数字时代大众传媒工作 /
大众传媒就业趋势 / 448
媒体行业概览 / 450
在传媒业取得成功 / 461
结论:让这个行业需要你 / 463
思考题 / 464
词汇表 / 465
参考文献 / 492
索引 / 521
译后记 / 551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大众传媒革命: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这是一部深刻洞察媒体演变与社会变革交织关系的史诗巨著。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进步的时间表,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剖析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大众传媒如何一次次重塑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乃至权力格局。作者巧妙地将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媒体发展长卷,揭示了每一次“大众传媒革命”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动力与文化冲击。 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大众传媒的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都催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更在根本上重塑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作者强调,理解这些革命的本质,需要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其与社会权力、阶级结构、身份认同以及集体记忆的互动关系。 主要内容与结构: 全书可以大致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第一部分:印刷术的解放与现代性的黎明 口语文化到文字文化的转型: 作者首先追溯了人类早期信息的传播方式,强调了口语的局限性以及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出现的划时代意义。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成为可能,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刷术的诞生及其颠覆性力量: 重点讲述了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如何成为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革命”。印刷术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复制成本,使得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得以传播。这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 印刷品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本章深入分析了印刷品在塑造民族认同、统一语言和传播国家理念方面的作用。报纸、小册子等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公共舆论成为可能,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土壤。 早期新闻业的兴起: 探讨了早期报刊的特点、发行模式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从最初的公告、新闻信到定期发行的报纸,新闻业逐渐成为信息传递和公共议题讨论的重要平台。 第二部分:电气时代的到来与媒体的专业化 电报的革命: 讲述了电报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得远距离、即时通信成为现实。电报的应用对新闻报道、商业活动乃至军事指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信息传播的“电气时代”。 摄影与图像的传播: 探讨了摄影术的发明如何为新闻报道和大众传播带来了全新的维度。图像作为一种直观、有力的信息媒介,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现实感,并开始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电话与广播的崛起: 分析了电话和广播这两项划时代的通讯技术如何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创造了全新的大众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广播尤其具有强大的即时性和覆盖面,成为早期大众媒体的重要力量。 专业化的新闻业与早期媒体理论: 随着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新闻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部分会介绍早期新闻学的理论探索,以及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第四权”角色。 第三部分:大众传播的黄金时代与挑战 电影的魔力: 电影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初迅速普及,成为一种强大的娱乐和文化传播媒介。本书会分析电影如何影响了大众的审美、价值观和日常生活。 广播的黄金时代: 详细阐述了20世纪中期广播如何成为最普及的大众媒介,其在新闻播报、戏剧表演、音乐传播和政治宣传中的巨大影响力。广播的即时性和亲切感,使得它深入千家万户,塑造了无数人的生活体验。 电视的革命: 重点分析了电视作为继广播之后最颠覆性的媒体技术,如何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式体验,再次重塑了信息传播和家庭生活。电视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文化消费、政治参与和社会互动。 大众广告与消费文化: 探讨了大众媒体与商业广告之间的共生关系。广告如何利用媒体平台塑造消费欲望、构建品牌形象,以及这一切如何推动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 第四部分:后广播与数字时代的黎明 互联网的出现与信息民主化: 详细介绍了互联网的诞生及其对信息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信息发布和获取能力,开启了信息民主化的新篇章。 数字媒体的多元化: 探讨了博客、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各类数字媒体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进一步分散了大众注意力,并创造了全新的互动和参与模式。 社交媒体的崛起与社会变革: 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社会动员、政治抗议乃至信息战中的作用。本书会讨论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等挑战。 新闻业的转型与挑战: 面对数字化的冲击,传统新闻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盈利模式的困境、新闻可信度的危机以及专业记者角色的转变。本书将探讨新闻业如何在新的媒体生态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第五部分:理论视角与未来展望 批判理论与媒介权力: 作者会引入各种批判性理论视角,如法兰克福学派、媒介生态学等,来分析大众传媒背后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操纵以及对社会主体性的影响。 媒介使用者与能动性: 探讨了媒介使用者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群体。他们如何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信息,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媒体内容的生产和意义的生成。 全球化与媒介化: 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大众传媒如何跨越国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可能带来文化同质化或文化冲突。 未来的媒体发展趋势: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本书会展望未来媒体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潜力,以及信息伦理与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视野: 本书融汇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框架。 严谨的学术论证: 作者在梳理历史事实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经典理论,论证严谨,逻辑清晰。 丰富的案例分析: 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具体的历史案例和现实事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象可感,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作者并非简单叙述媒体的演进,而是始终保持着对媒体社会功能的批判性反思,引导读者思考媒体的积极作用与潜在的负面影响。 前瞻性的洞察: 在探讨历史演变的同时,本书也为理解当下和未来媒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适合读者: 本书是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必读经典。同时,任何对媒体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信息时代挑战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丰富的知识。它将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一步步塑造而成的,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极其引人入胜,它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板着面孔、堆砌术语的弊病,而是大量采用了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审慎与克制,又不失洞察世事的敏锐和幽默感。在探讨一些敏感或复杂的议题时,它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思辨的场域,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推演,甚至去挑战既有的范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传媒实践的对比描述,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全球传播格局的认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心智对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手感温润,字体排版也十分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当然,一本好书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容本身,但良好、体面的外在包装,确实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和对知识的敬畏心。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体现了出版者对知识载体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没有牺牲视觉上的美感,这对于激发年轻一代学习的兴趣,相信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

初翻阅这本书的章节目录时,我立刻被其宏大而清晰的知识架构所吸引。它仿佛搭建了一座通往新闻传播学核心领域的阶梯,从最基础的理论溯源,到前沿的媒介生态变迁,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极其牢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似乎非常注重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广度感,并没有将任何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割裂开来,而是用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它们串联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很容易地把握住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面对庞杂理论时的畏惧感,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重新梳理和审视已有知识框架的绝佳视角。我个人认为,如此精妙的结构设计,是衡量一部经典教材是否真正具备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评分

从翻译和校对的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堪称上乘。对于引进的国外经典教材而言,译文的质量往往是决定其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那些高度专业化、具有特定语境的术语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敏感度。译文流畅自然,基本没有出现生硬的“翻译腔”,使得原本可能因语言障碍而被隔阂的深刻思想,得以完整、优雅地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更值得称赞的是,译者似乎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精度,又保证了普通读者能够顺畅阅读。这种精益求精的翻译工作,体现了出版方对打造高品质学术译丛的坚定承诺,让读者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国际前沿学术对话的无缝体验。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本书的“落地性”和实用价值。它绝非空中楼阁般的纯理论探讨,而是紧密地锚定在当代传媒环境的现实痛点之上。无论是关于算法推荐的伦理困境,还是新兴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重塑的讨论,作者都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辅以扎实的实证数据和丰富的实操经验作为支撑。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或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极其可靠的方法论工具箱,指导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构建研究框架。它让人读完后,不是停留在“原来如此”的感叹,而是迫不及待地想拿起笔,尝试着去解释身边正在发生的媒介事件。这种能够即时转化为行动力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

书很旧。封面上还有脏东西。

评分

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不会有坏处。

评分

很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好的

评分

我很喜欢这本书,了却多时心愿。

评分

本书是一本面向“数字土著”的传播学教材。这本书的写作、设计目的是要迎合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学生的胃口(作者称这一代人为“数字土著”)。他们技术上老练,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数字时代寻求社会与学业生存的必备本领:拥有Facebook账户、发Twitter、玩儿智能手机和博客……他们泡在网上的时间比花在图书馆里的时间要长;用文字表达比交谈多;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通常是同时拥有花样繁多的交流平台,习惯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消费媒体。

评分

书很旧。封面上还有脏东西。

评分

很好很好,不错不错,,,,

评分

因缺货从外地调拨耽误了两天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