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教育改革》是作者的一部新稿,分18章,“中国教育面临危机”、“教育百年: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三十年的曲折发展”、“教育重建、改革尝试与教育危机”、“快速发展与问题凸显”、“学生负担为什么减不下来?”、“‘择校热’背后的制度性力量”、“大学为何成为问题?(上下)”、“求解‘钱学森之问’”、“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被忽略的“短板”: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困境”、“教育均衡化:公平像阳光不可或缺”、“考试不改,教育难兴”、“教育腐败根在何处”、“教育改革为何缺乏动力”、“重启教育改革”,探讨了当下的中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在作者看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出路在于重启教育改革。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1971出生,河北威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只会提出一些空中楼阁般理想口号的教育读物。然而,这本书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极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清晰地描绘了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对未来人才素养提出的全新要求,并据此反推了当前教育体系的滞后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他没有将教师视为被动执行者,而是视作教育创新的核心引擎。书中关于“教师如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部分,提供了详尽的路径图和实践建议,甚至细化到了课堂组织结构和项目式学习(PBL)的设计原则。这种理论的思辨性与实践的落地性实现了完美的平衡,让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立刻从中找到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切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遥远的口号层面。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我首先被它那种扑面而来的、近乎疾呼般的力量感所震撼。它不像某些教育论著那样,总是小心翼翼地在既有框架内打转,而是直指当前教育体系的核心病灶——那种日复一日、机械化的知识灌输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中国教育土壤,却又怀揣着对理想教育近乎偏执的追求者。书中对“分数至上”现象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他就在我的身边,一同见证了无数个夜晚,孩子们被堆积如山的习题压得喘不过气。特别是关于评价体系改革的那几章,提出的观点尤为尖锐且富有建设性。他没有停留在批判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真正激发内在驱动力的评估机制,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拍案叫绝,觉得自己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了一次近乎脱胎换骨的认知重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现成的“药方”,而在于它彻底唤醒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严肃反思,迫使我们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既有规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它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大量采用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口述史。我特别喜欢作者穿插在宏大叙事中的那些微观故事: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学老师,如何用最简陋的资源点燃了孩子们对星空的向往;一个城市里饱受“鸡娃”之苦的家长,最终选择放手让孩子回归自然的挣扎与释然。这些故事的情感密度极高,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谈。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政策文件的更迭,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与选择。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现了所有参与者在复杂现实面前的困境与挣扎。这种饱含温度和同理心的叙述,使得原本严肃的议题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情与代入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清晰而富有逻辑的递进关系。它不是将所有改革点杂糅在一起,而是采取了一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梳理脉络。开篇部分着重于文化根基的审视,探讨了我们为何形成今日之教育困境,这为后续所有改革主张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紧接着,作者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深入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具体层面。我特别欣赏他对“慢学习”与“深度思考”的推崇。在充斥着“效率至上”的当下,作者大胆地为教育“按下了慢放键”,论证了留白和留给学生“无聊”时间的重要性,这对长期被碎片化信息轰炸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系统性的思维重构,从对教育问题的表象认识,提升到了对教育本质、社会功能以及未来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
评分如果你期待一本能让你一夜之间解决所有教育难题的“圣经”,那这本书或许会让你感到一丝“挫败”——因为它揭示的矛盾和挑战是如此根深蒂固且错综复杂。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想深入理解这场深刻变革的内在逻辑和巨大阻力,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指南针。作者对于改革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弹、家长的焦虑转移以及资源的重新分配等现实问题的探讨,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敏感度和现实洞察力。他没有粉饰太平,反而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改革的“险滩”和“暗礁”。这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恰恰是推动真正变革所必需的清醒剂。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长期主义的行动纲领,它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勇气和战略定力,去面对这场漫长而艰巨的教育生态重塑。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一个被鼓舞起来的、准备参与到这场历史进程中的实践者。
评分第1篇 导 论
评分第2章 市场失灵
评分第2篇 公共支出理论和政策
评分正版,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和配货速度赞一个!
评分朱老师教改心得,值得一读
评分每天学点心理学,可以识破诡计,掌控他人。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斗勇是低等的争斗,斗智是高端的竞争,若想在竞争激烈复杂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并利用人的心理达到目的,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一眼认清事实的真相;可以先一步知晓他人的内心,从而掌控对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评分人道主义、资本主义和消费者主权
评分教育改革是社会热门话题,多年来社会各界有很多很多的探讨,也开了不少药方,但问题依旧在,探讨也一直在。
评分每天学点心理学,可以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人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不同的人、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人性也并不可以一概而论,有美与丑之分。这就为我们的沟通与交往设置了重重障碍。但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事方法都是有章可循、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也正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依据既定的心理活动规律,透过具有迷惑性的语言、行为等外在表象,洞悉人性,了解他人。洞悉人性,才能掌握人性的弱点与优点,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