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梁康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胡塞尔
  • 德国哲学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中国现象学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3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309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的代表作。此项研究是对现象学运动这个本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的一个批判性的回顾。这个研究课题没有限制在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随《逻辑研究》两卷本的发表(1900/01)而开创的哲学思潮本身之上,而且也扩展到由现象学运动对本世纪西方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强烈影响之上。

作者简介

倪梁康,生于l956年7月,江苏省南京市人。1 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1 990年获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胡塞尔研究》编委、国际《现象学世界》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编委。著有《现象学及其效应》、《意识的向度》、《自识与反思》、《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G罗辑研究)的理解与思考》、《理念人:激情与焦虑》、《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心的秩序》等。翻译有《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等。

目录

绪论

1.当代西方哲学主要趋向。现象学在当代西方哲学整个视域中的位置

2.胡塞尔现象学与现象学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A.胡塞尔与现象学的创立

B.第一期现象学运动的三个阶段

C.胡塞尔去世后的现象学发展

上篇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

第一章《逻辑研究》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现象学”观念

3.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意向性的现象学分析

A.意识行为的意向本质――质料(Materie)与质性(Qualitaet)的统一

B.充盈(Fuelle)――行为的体现性内容

C.立义形式

4.现象学分析的范例:胡塞尔对感知与想象这两种意识行为的描述分析

A.对感知的概念定义和特征描述

B.感知和想象的区别

C.对“想象”的概念定义和特征描述

D.胡塞尔为划分感觉材料和想象材料所做的努力

E.胡塞尔通过时间意识分析对感知和想象所做的划分

5.“本质直观方法”及其形成与发展

6.胡塞尔从本质现象学向先验现象学的必然过渡

A.心理主义批判彻底化的必要性与现象学领域总体化的必然性

B.“现象学反思”哲学化的必然性与“现象学还原”先验化的必然性

7.现象学反思的反思

A.现象学的反思是一种不设定的反思,或者说,一种质性变化的反思

B.现象学的反思是一种再造的反思,或者说,一种影像性变化的反思

C.现象学的反思作为回忆性反思或作为有意性变化

第二章《笛卡尔式的沉思》与《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中的“现象学”观念

8.对胡塞尔后期历史哲学趋向的各种评述

9.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

10.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下篇

现象学在当代德国哲学中的效应

第一章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

11.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观

12.胡塞尔的“直观”、“立义”与海德格尔的“理解”、“释义”

13.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各自的现象学概念

14.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设想

15.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

A.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人类此在问题上的相互关系

B.海德格尔从三个角度对此在的存在的考察

C.胡塞尔意向性结构分析与海德格尔此在存在分析比较

第二章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哲学

16.哲学时代与哲学精神的变迁

17.胡塞尔与伽达默尔各自的“体验”、“生命”、“理解”概念

18.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视域”概念

19.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历史意识”与历史主义批判

20.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

第三章胡塞尔的现象学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

21.舍勒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的关系

22.胡塞尔与舍勒的现象学还原论

23.胡塞尔和舍勒的“本质直观”之异同

24.舍勒的精神概念与胡塞尔的意识概念――现象学领域的差异

第四章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哈贝马斯的社会哲学

25.哈贝马斯哲学:“理性的联盟系统”

26.哈贝马斯所理解的“生活世界”

27.哈贝马斯的“理解”观

代结束语: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哲学思潮的交融的可能性

附录

附录一:表1

表2

附录二:引用书目外文原名与中文译名对照

出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思辨的镜子:在现象学的光芒下审视现代心灵的藩篱与解放 本书并非对既定学术体系的简单梳理,而是对人类意识深处一处重要褶皱的深度探究。我们试图穿越现象学这一哲学方法的锋锐之光,照亮那些隐藏在日常经验表层之下、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理解自身乃至构建社会秩序的结构性力量。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意识的生成机制,揭示了意向性如何成为连接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世界的桥梁。然而,哲学的发展并非止步于此,后来的德国哲学家们,在继承与反思胡塞尔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疆域,他们以现象学为出发点,却又超越了其最初的语境,对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困境,如技术异化、意义危机、主体性碎片化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重构。 重塑主体性的坐标:从胡塞尔的“意识之域”到后现象学的“世界性” 本书的起点,无疑是埃德蒙德·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运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强调的是那种未经概念化、未经理论化的、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世界。在这种经验中,意识并非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地、意向性地指向其对象。这种意向性,意味着我们的每一次意识活动都具有“关于某物”的性质,从而将主体与客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生活世界逐渐被理论世界所遮蔽,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疏离感。 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为了克服这种疏离而提出的“悬置”(epoché)与“还原”(reduction)方法。通过悬置自然主义的态度,即暂时搁置关于外部世界真实存在的信念,现象学家得以聚焦于纯粹的意识体验本身,还原出意识的本质结构。这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那些被日常习惯性认知所忽略的、构成我们意识活动的基石。它邀请我们进入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姿态,去发现意识如何在其自身的生成过程中,构建起我们所理解的世界。 然而,胡塞尔的这一努力,虽然为理解意识开辟了新的维度,但其哲学体系本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关于“纯粹意识”的强调,在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看来,可能过于抽象,未能充分回应人在具体情境中的生存体验。他们认为,意识并非一个独立于身体、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纯粹精神实体,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进程中生成并形成的。 正是基于对胡塞尔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反思,当代德国哲学家们,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尽管他是法国哲学家,但其现象学思想与德国学界有深刻的交流与影响)、伽达默尔,乃至后来的哈贝马斯等人,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哲学视角。他们不再将意识视为一个孤立的“意识之域”,而是将其置于“在世界之中”(Dasein)的生存情境中加以理解。 例如,马丁·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Dasein)的现象学解释,将人的存在直接与世界联系起来。他的“此在”并非一个事先存在的、独立的意识主体,而是一个“投射到世界中”的、总是处于“此在”状态的存在。这种“此在”的根本特征是“操劳”(Besorgen)和“先行于死亡”(Vorlaufen-in-den-Tod),它并非理性思考的主体,而是通过实际的活动和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来确立自身的意义。海德格尔的这一转向,强调了存在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将现象学从对意识本质的还原,拓展到对人作为一种特定存在方式的揭示。 技术时代的焦虑与意义的追寻:现象学视野下的现代困境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现象学这一思想工具的照耀下,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其中,技术理性对生活世界的侵蚀是一个核心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将世界视为一个可被测量、计算和控制的客体。技术逻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原本充满丰富意义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和可操作的指令。在这种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似乎也变得碎片化,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我们可能沦为技术的附庸,而非技术的主人。 现象学,尤其是通过其对“前理论经验”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技术逻辑的可能性。它提醒我们,在所有关于世界的理论和技术模型之前,存在着一种直接的、未被加工过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丰富、多元且充满意义的。例如,我们对一件艺术品的感受,不仅仅是对其物质属性的分析,更是对其所唤起的内在情感、联想以及文化意义的体验。技术逻辑往往难以捕捉这种深层的、主体性的体验。 另一方面,本书还将审视意义的危机在当代社会的表现。随着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宗教的衰落以及宏大叙事的式微,许多人感到一种迷失和空虚。现象学,通过其对意向性、对意义生成过程的细致考察,为我们理解这种危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意义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在我们与世界互动、在我们的解释和建构中不断产生和变化的。当我们失去了对意义的积极追寻,我们就可能陷入一种虚无。 后现象学的哲学家们,如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通过对“解释学”的阐发,揭示了意义是如何在我们与文本、与传统、与他人的对话中形成的。他强调“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在我们既有的视域与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文本、历史等)的视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这种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的过程,它意味着意义的生产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和贡献。 对话与共识的可能性:现象学在社会与政治领域的延展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个体意识和存在困境的哲学反思,还将探讨现象学及其效应如何触及社会和政治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价值多元化以及政治极化。如何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之间建立理解与对话,如何寻求某种形式的社会共识,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现象学,以其对主体性差异的尊重和对经验开放性的强调,为构建健康的社会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当我们将他人视为一个拥有独特视域和丰富内在世界的个体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倾听和理解其观点,而非将其简单地视为对立的符号。胡塞尔的“同感”(Einfühlung)概念,以及海德格尔的“共在”(Mitsein)理念,都提示了我们理解他者、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根本方式。 更进一步,如尤尔根·哈贝马斯这样的哲学家,虽然其哲学体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但他的“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s Handeln)理论,深受现象学对意识、意义和理解的关注影响。哈贝马斯强调,真正的社会合作和共识,建立在主体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在交往行动中,参与者试图就某个行为规范或价值观念达成一致,这种过程需要真诚的意愿、对事实的共同理解以及对规范的普遍认同。这种对语言、对话和共识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现象学所揭示的意义生成和主体间性建构的一种社会实践的尝试。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证,在多元中寻求整合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通过深入剖析现象学及其在当代德国哲学中的演变与发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心灵藩篱与解放的独特视角。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思考。通过现象学这一思想的显微镜,我们得以观察意识的细微之处;通过后现象学哲学家们在不同语境下的探索,我们得以审视现代性带来的复杂挑战。 本书将引领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经验中,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认知模式、情感结构以及价值取向。它提示我们,即使在技术理性主导、意义多元甚至碎片化的时代,人类依然保有追寻意义、构建理解、寻求共识的可能性。这需要我们重新回到“事情本身”,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以审慎的态度去思考,以真诚的意愿去对话。现象学及其效应,正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为深刻、更为自由的自我认知,以及一个更为和谐、更为富有意义的共同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关于某些哲学家的具体观点,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组织思考的结构。在日常的观察与判断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运用书中强调的“悬置”或“还原”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这种方法论上的训练,远比记住几个专有名词来得更为宝贵。它像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为我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新的工具箱。每一次翻阅,都像是重新校准了自己的认知雷达,使其对世界中的结构性问题和表象背后的本质保持更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为其作为一种持续性的思想催化剂,长期地作用于读者的心智结构之上。

评分

这部哲学著作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面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不失厚重的气息。初次捧起它,指尖触及的纸张纹理细腻而坚实,让人联想到那些需要耐心研读的经典文本。这种对物理形态的精心雕琢,无疑为内容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雅的基调。内页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也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行距和字号的把控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于“文库”这一概念的尊重与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书中的哲学思辨充满了期待,仿佛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踏入了一片精心构筑的学术殿堂。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特定思想家群体的再评估上。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功绩的简单复述,而是将这些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揭示了他们在面对现代性困境时所做出的独特回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概念辨析时的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轻率否定,而是力求还原思想家在特定语境下的真实意图。这种批判性的继承,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活力,避免了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读完之后,我感觉对那个时期哲学讨论的‘热点’有了更具穿透力的认识,明白了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切关怀与严肃追问。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和理论发展的新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深度的精神漫游,它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剖析了特定时期内哲学思潮的内在肌理。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那种直白的、迎合大众的讲解,而是充满了克制与内敛的力量。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更专注于展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在梳理思想脉络时,引用的文献和案例都显得恰如其分,构建起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论证网络。这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探究,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微妙的转折和隐藏的逻辑跳跃。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新手来说,或许会感到一定的门槛,但对于那些渴望真正触及哲学核心的求知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挑战,每一次深入,都能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体会到思辨的魅力所在。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学术著作往往容易因为注释过多、引文密集而显得拥挤不堪,但本书在保持注释严谨性的同时,通过合理的页边距和清晰的脚注标注,确保了主体文本的流畅阅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德语哲学核心术语的翻译和解释,既保留了原有的精确性,又努力使其符合中文读者的理解习惯,有效地降低了跨语言理解的难度。这表明出版方在将这些复杂的思想引入国内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架设沟通的桥梁。整体而言,阅读体验是令人愉悦的——它让你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文本的精妙结构之中,而不是被阅读工具本身所困扰。这对于任何需要进行精读的严肃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全文如下:

评分

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 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三、今天,中美两国元首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认识到这些行动是向低碳经济转型长期努力的组成部分并考虑到2℃全球温升目标。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双方均计划继续努力并随时间而提高力度。

评分

五、全球科学界明确提出,人类活动已在改变世界气候系统。日益加速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更高的温度和极端天气事件正在损害粮食生产,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更具破坏性的风暴使我们沿海城市面临的危险加剧,并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在对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经济造成危害。这些情况迫切需要强化行动以应对气候挑战。

评分

相当满意,相当满意,相当满意。

评分

还没有细看,不知道如何评价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物流也快

评分

中国日报11月12日北京电 (记者 蓝澜) 中美双方12日在北京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