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管子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管子
  • 国学经典
  • 先秦诸子
  • 文白对照
  • 古籍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注释译本
  • 中华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1454
商品编码:1152056226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托名管仲所著
将儒、道、法、兵等各家思想的精华融为一体,内容庞杂,论述深邃精奥
注译选取代表性篇目,便于对管子思想有概括性的认识

文摘

枢言
【题解】
枢言,就是重要而关键的言论。枢,本指门上的转轴,在这里指事情的中心或关键部分。本篇运用哲理化的语言阐述了治国治天下、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以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本篇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现在的政治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原文】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枢言曰:爱之①,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则失矣。是故先王慎所先所后。
【注释】
①之:指百姓。
【译文】
管子说:道在天上,如同太阳;道在人体,如同心脏。所以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活着就是依靠气。有名分则治,无名分则乱,统治国家就是依靠名分。
枢言指出:爱民、利民、益民、安民,这四者都是从道生出来的。成就帝王之业的人运用它们,天下便得到了治理。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应该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把百姓和土地放在第X位就能获得成功,把高贵和骄傲放在第X位就会失败。所以,先代的圣王总是非常慎重地确定事物的先后次序。
【原文】
人主不可以不慎贵①,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故人主之卑尊轻重在此三者,不可不慎。
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蓄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宝器而轻其末用,故能为天下。
生而不死者二②,亡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天下之败也,而贤者寡之。
为③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故先王贵善。
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④,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
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为之,为之,万物之时也。强之,强之,万物之指⑤也。
【注释】
①慎贵:慎重地对待富贵。
②二:气和名。
③为:伪。
④贵人:官吏。
⑤指:主旨,意义。
【译文】
君主不可不慎重地处理尊贵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地处理百姓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地处理财富的问题。慎重处理尊贵的问题,在于如何推举贤人;慎重处理百姓的问题,在于如何选用官吏;慎重处理财富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强农业。所以,君主的尊卑轻重决定于这三个方面,不可不慎重处理。
一个国家都会有宝贝、有器用、有财富。内外城墙、山川险地、粮食贮备,这些都是国家的宝贝;圣明智谋,是国家的器用;珠玉,是国家工商业的财富。先代圣王看重宝贝与器用,轻视财富,所以能治理天下。
生存而不死的原因有两个:气与名。亡国而不能立国的原因有四个:喜、怒、厌恶与欲望,它们都能导致国家的败亡,贤明的君主很少犯这些毛病。
伪善,不是真正的善。善,是无法弄虚作假的。因此先代圣王重视善。
成就王业的国君招徕百姓,成就霸业的国君招徕将士,衰败的国君扩大官僚阶层,亡国的国君则收敛珠玉与妇女。所以,先代圣王都慎重地对待积聚的问题。
要加紧探索,加紧探索,因为万物众多;努力去做,努力去做,因为万物是随时消逝的;努力探索,努力探索,因为万物意旨精深。

【原文】
人故①相憎也,人之心悍,故为之法。法出于礼,礼出于名。名、礼,道也。万物待名、礼而后定。
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②。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入所出。以卑为卑,卑不可得。以尊为尊,尊不可得。桀、舜是也。先王之所以X重也。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粟。得之,尧舜禹汤文武孝己,斯待以成。天下必待以生,故先王重之。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③类,尽死矣。
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贤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权。坦坦④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故存国家,定社稷,在卒谋之间耳。
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⑤乎莫得其门,纷纷乎若乱丝,逡逡⑥乎若有从治。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贵者贵之。彼欲贵,我贵之,人谓我有礼。彼欲勇,我勇之,人谓我恭。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彼欲知,我知之,人谓我慜⑦。
戒之,戒之,微而⑧异之,动作必思之,无令人识之,卒来者必备之。
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注释】
①故:固。
②参视:第三个事情出现。
③畴:类,同辈。
④坦坦:平常。
⑤豚豚:隐秘。
⑥逡逡(qūn):有次序。
⑦慜(mǐn):敏。
⑧微而:不能。
【译文】
人本来是存在相互憎恶的情况的,人心凶悍,所以制定法令。法令出自礼,礼出自名分。名分和礼都是道。万物都是在名分和礼出现后才能确定下来。
万物都是由阴阳相生而形成的第三个事物,先王就是根据这种现象的存在而慎重对待正反两方面的。以卑下评定卑下,就不能了解什么是卑下;用高尚评定高尚,就不能了解什么是高尚。桀和舜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先王重视正反两方面的原因。
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一定死亡,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只有粮食。得到粮食,尧、舜、禹、汤、文、武和孝己都获得成功。天下人也必须依靠它才能生存。因此先代的圣王重视它。断了一天食,等于过歉收之年;断了三天食,等于过饥饿之年;断了五天食,等于过饥荒之年;断了七天食,就没有国土;断了十天食,人类就没有了,全部都将饿死。
先王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各国才能相处安好。贤良的大夫不依靠宗室门第,士人不依靠别国的势力。取得了一点平平的成绩不自认为有功,平常的财富不会拿来自己使用。所以,使国家生存,让社稷安定的大事就能在短时间内的谋划解决了。
圣人运用他的心智时,表面混混沌沌实际却博大而周到,好像隐隐地让人摸不到门路,纷杂的样子好像一团乱丝,却又像井然有序地经过了梳理。所以说,想要求知的人,就让他获得知识;想要求利的人,就让他获得利益;想要求勇的人,就让他获得勇气;想要求地位的人,就让他获得地位。他想获得地位,我就让他获得地位,别人会说我有礼;他想获得勇气,我就让他获得勇气,别人会说我恭;他想获得利益,我就让他获得利益,别人会说我仁;他想获得知识,我就让他获得知识,别人会说我聪敏。戒备,戒备,不能与人相异,做事一定要深思,不要被人看透,对于突发的事件,一定要有防备。对人讲信用,就是仁义;不被人欺瞒,就是智慧;既有智慧又有仁义,就是成熟的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目录

目录

牧民
形势
权修
立政
乘马
七法
版法
五辅
枢言
八观
法禁
重令
法法
霸言
参患
制分
君臣
小称
侈靡
治国
弟子职
轻重甲




《管子》:一部先秦政治经济思想的百科全书 《管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富影响力的著作,它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汇集了战国时期管仲及其后学的思想成果。这部篇幅宏大的著作,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先秦时期士人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富国强民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经济思想方面,《管子》的贡献尤为突出,它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见解,被后世誉为“古今学问之大成”。 成书背景与学术流派 《管子》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其核心内容来源于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实际施政经验和理论总结。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使齐国一度称霸诸侯,其政治智慧和经济策略在当时影响深远。后世的稷下学宫等思想策源地,聚集了众多学者,他们将管仲的思想加以继承、发展和系统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管子》这部巨著。 《管子》的学术流派复杂,其思想融合了法家、道家、儒家、名家等多种学派的元素。虽然管仲本人以法家的治国理念著称,但《管子》中大量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同时,书中也可见儒家关注民生、仁政的思想,以及名家关于辨析名实的论述。这种跨学派的融合,使得《管子》的思想既有宏观的战略考量,也有微观的执行细节,既有理想化的政治蓝图,也有务实的经济方案。 核心思想概览 《管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富国强兵的经济策略: 这是《管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书中对国家经济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与工商并举的辩证: 《管子》并非一味强调“重农抑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农、工、商”三业并重的思想。书中认识到农业是国家根本,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肯定了商业和手工业在流通和财富积累中的作用。它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经济发展视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盐铁专营与国家财政: 《管子》非常重视国家财政的来源,《盐篇》更是集中阐述了盐铁官营的理论和实践。它认为盐和铁是民生必需品,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由国家垄断经营,不仅能够保证供给,还能为国家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用于军事开支和社会建设。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路,对后世的中国经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度量衡”的规范与统一: 《管子》认识到统一的度量衡是经济活动顺畅进行的基础,它强调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欺诈,促进商品流通。 “轻重”之术与市场调控: 《管子》中“轻重”篇的思想是其经济理论的精华。“轻重”指的是一种市场价格的调控和舆论引导的艺术,即通过调节物资的供给与需求,影响商品价格,从而达到“藏富于民,而税之重者,亦与民共之”的目的。它认为国家可以通过适时的干预,来稳定物价,防止大的经济动荡,实现“生不可以无度,死不可以无礼,物不可以无价”的理想状态。这种“轻重”之术,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 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管子》认识到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讨论了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价值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稳定货币、防止通货膨胀的设想。 2. 政治统治的策略与方法: 《管子》不仅关注经济,也为统治者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治理方略。 “循名责实”与官员考核: 《管子》强调“循名责实”,即根据官员的职责和名分,去考察和评价他们的实际政绩。这是一种早期的官员绩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责任感。 “法”与“术”的结合: 《管子》继承了法家的严刑峻法,但又强调“术”的重要性,即灵活运用权谋策略,因势利导。它认为单纯的法律无法完全约束人性,需要辅以高超的统治技巧。 “因”与“变”的统治智慧: 《管子》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时势,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因”即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变”即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策略。它认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而能因势而变者,可与图事”,这套逻辑同样适用于政治统治。 “尊贤举能”与人才选拔: 《管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才,选拔贤能之士,让他们各尽其才,为国家效力。 3. 哲学思想的探索: 《管子》的哲学思想虽然不像道家那样系统,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和自然观。 “道”的观念: 《管子》中的“道”与老子、庄子的“道”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指向一种运行规律、一种治理的原则。它认为“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统治者应遵循“道”来行事。 阴阳五行与自然平衡: 《管子》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并与五行相生相克。它将这种思想应用于政治经济领域,强调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平衡与和谐。 “虚静”与“养气”: 《管子》提倡“虚静”,认为统治者应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做出明智的决策。“养气”则指调养身心,积蓄能量,以应对复杂的局面。 《管子》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 《管子》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于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经济思想的先驱: 《管子》在经济思想上的创新是其最显著的成就。它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盐铁专营、市场调控、货币管理等方面的论述,为后世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尤其是在“轻重”之术方面,其对市场规律的理解和调控手段的设想,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政治策略的实用性: 《管子》提出的政治统治策略,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对于历代帝王和政治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循名责实”、“因变而图”等思想,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维护社会稳定。 跨学派融合的典范: 《管子》成功地将不同学派的思想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这种包容性和融合性,也反映了先秦思想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后世的影响: 《管子》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家、法家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管仲及其著作已有高度评价,历代学者也对《管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结语 《管子》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古代经典。它以其卓越的经济思想、实用的政治策略以及辩证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展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士人探索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阅读《管子》,不仅能领略古人的高瞻远瞩,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世的启示。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深刻洞见,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书向来注重“可读性”,很多经典著作的再版,要么是注释过于学究气,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引经据典到古代辞书里去,读起来跟啃石头似的;要么就是译文过于“现代化”,为了追求流畅而丢失了原著的古朴韵味和特定语境下的微妙含义。这一版《管子》,在我看来,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译文保持了足够的文言美感,读起来是连贯的,不至于打断阅读的节奏,但同时又精准地抓住了管仲思想的核心概念。比如,书中对“实地”和“虚位”的论述,译者并没有用时下流行的管理学词汇去生硬套用,而是用贴切的现代汉语还原了那种古代执政者对资源分配的深刻洞察力。我尤其欣赏的是,每当原文中出现与自然、天文相关的内容时,注释里会补充相关的简短科普,这使得这本书的知识面极大地拓展了,阅读体验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多了一份对古代自然观的了解。它让人感觉像是在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的陪同下阅读古籍,而不是被一堆冰冷的文字包围。

评分

这套书的文白对照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但即便对于像我这样已经有一定文言基础的读者,它依然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我特别留意了译文的风格,它似乎采用了多位学者的翻译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而不是简单地采用某一家之言。这使得在处理那些观点极具争议性的段落时,译文显得更为中立和审慎,常常会通过译文的措辞暗示原文可能存在的多种解读方向。这在一些关于战争动员和赏罚制度的篇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曾花了一个下午时间,专门对比了其中关于“仁义”与“霸道”的辩证关系的译文处理,发现它在保持原文力量感的同时,又避免了过度美化或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更自主地去评判这些思想的适用性。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扎实、平衡且极具深度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一读再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

坦白讲,我入手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冲着它是“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个系列去的,这个系列的其他几本,比如《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我都有收藏。我对这套书的整体装帧设计非常满意,纸张的质感很好,不容易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但《管子》这本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篇幅巨大,内容庞杂,涉及的领域太广了。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整合了注释和译文的版本会不会显得过于臃肿,影响携带。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内容详实,但排版设计非常巧妙,正文和注释是分栏处理的,使得阅读时目光可以很自然地在原文和解释之间切换,非常流畅。我习惯在地铁上看书,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我可以很方便地用一只手扶着书本,另一只手操作手机查阅一些更深入的背景资料。这种对读者使用场景的细致考虑,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广的诚意。

评分

这本《管子》的版本,说实话,我是在朋友那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那个“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题头吸引住了。我平时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但《管子》一直是我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空白,总觉得它比《论语》或《孟子》要晦涩难懂得多,尤其是那些涉及经济、兵法、星象的部分,更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拿到这本“原文+注释+译文”的文白对照版后,我的看法彻底转变了。编者在注释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对生僻的古义做了清晰的阐释,还加入了大量有助于理解历史背景的旁注。我记得特意对比了其中关于“轻重之术”的一章,原先读其他版本时总是一头雾水,但这里的注释让我一下子明白了管仲在齐桓公时代是如何通过调控物资流通来达到政治目的的,那种对国家治理的精妙设计感,透过跨越千年的文字依然扑面而来。它不像某些版本只是简单地将文言文换成白话,而是真正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现代人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政治家思想的脉搏。对于想要系统深入研究法家或古代治国方略的朋友来说,这本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对这部《管子》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带来的思想冲击力。我们现在讨论经济发展,经常会引用一些西方的理论模型,但很少有人会回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本土智慧。管仲的思想,尤其在“相地”、“四时”这些章节中展现出来的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远见卓识,放到今天依然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注释部分对于这些历史概念的梳理非常到位,它没有把管仲仅仅塑造成一个“谋士”,而是呈现了一个具有系统化国家治理思维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工程师”形象。这种立体化的解读,让我对“法”与“利”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权术总结,而是一套完整的、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社会运行逻辑。对于我这种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份来自古代的、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操作手册”。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比较满意的购物

评分

经典书籍,慢慢阅读,品味。

评分

比较满意的购物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比较满意的购物

评分

很好的益智类书籍,值得一读研究

评分

印刷质量好,纸张上好,没有差错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