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西方保守主义经典译丛”的一本。《耶鲁的上帝与人》(God and Man at Yale)是“美国现代保守主义之父”小威廉·F.巴克利的第1本书,该书批判了当时耶鲁校方在教育方针上的无神论倾向,揭露了自由主义以捍卫精英自由为第1要务的本质。小威廉·F.巴克利为代表的这种保守主义思想在20世纪后半叶真正影响到了、甚至是无时不在强力主导着美国现实政治的走向。在追随美国“右派”的政治思想根源时,《耶鲁的上帝与人》是1本无法绕开的著作。
1951年,一位年仅25岁的耶鲁毕业生出版了他的首本著作,在书中,他展现了当时盛行于其母校的一种所谓“极不负责的教育取向”。《耶鲁的上帝与人》这本书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且使其年轻的作者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一举进入公众视野而声名大噪。
半个世纪之后,就让我们重读这本开启了现代保守主义运动的非同寻常的作品吧。
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William Frank Buckley Jr.,1925-2008),美国作家,保守主义政治评论家。1955年他创办了《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他曾写作过超过40本专著,还担任过美国电视政论节目《火线》30多年的主持工作,美国全国有超过300家报纸联合刊载过他主笔的《右翼》新闻政论专栏。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和贪图生活享受的人;然而重要的是,整整半个世纪来,他创办的《国家评论》一直是美国极其政治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现代保守派运动之父”。
半个世纪之后,《耶鲁的上帝与人》一书仍然被视为凭借一己之力立身捍卫真理的一项明证。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意识到当年小巴克利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来写下这样一本书,也很难想象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当时跻身于耶鲁大学精英层的大人物。
——奥斯汀?W.布莱姆维尔
小巴克利的这本书是对于校友们去将他们所拥有的消费者选择权付诸实践的一种明确呼吁。如果校友们选择了集体主义,那么小巴克利也将承认自己的失败。然而,他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将会做出一些其他的选择。他相信基督教的传统价值理念和西方个人主义仍然是美国社会里居于*优势的选项。事实或许如此。但是,如果包括耶鲁大学校友在内的美国人民拒绝主动站起来斗争的话,上述价值选项将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约翰?张伯伦
从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一篇未能发出的讲话稿,到创办《国家评论》杂志,从主持三十三年的政论电视节目《火线》,到近乎“睚眦必报”地公开激烈回应每一篇质疑自己意见的书信,我们不能不把巴克利那半个多世纪里并不纯粹的学术生涯定义为一部“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鲜活编年史。任何政治理论的研究最终还要回到实践的土壤中接受检验,仅就这一点而言,难道我们还会认为,那些“不为人知”的巴克利们远不能望及声名显赫的罗尔斯们吗?
——林毅
总 序
冯克利
在中国传扬西方保守主义,于今未必是一件能讨好人的事。一是因为它引起的联想不佳。对于深受进步主义观念影响的读者来说,一提保守二字,往往会想到有碍“进步”的旧道统,想到特权和等级秩序,更直白地说,想到抵制变革的“反动势力”。
其次,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对于结构已然相对稳固,运转顺畅的社会来说,或有很多东西值得保守。但是一个亟待转型的国家,如果好的旧事物留存下来的不多,体制依然处于游移未定的状态,这时人们便更愿意用变革来换取改进,倡导保守者于此不免自作多情。徒言往圣先贤而无“活着的”旧制可以依傍,会因缺乏所谓“建设性”和“前瞻性”而为人所诟病。所以与西方不同,在中国批判激进革命意识形态的人,大多并不以保守主义者自居。
这种理解可能没有错,但也忽略了保守主义的另一些特点。
首先,保守主义虽然尚古,但它本身并不是古董。就像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或民主主义一样,保守主义也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思想。人们或许能从近代以前的思想家中找到类似保守主义的言论,如柏克之前的胡克(Richard Hooker,1554—1600)和巴特勒(Joseph Butler,1692—1752),但不能据此认为18世纪末之前便已有保守主义,因为那时人们并没有保守主义的自觉。保守主义是与现代世界同步发生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一旷世巨变,才使保守主义真正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和政治势力。它所面对的不但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而且支持变化的观念和推动变化的技术手段,与民族国家的力量相结合,也使其规模与强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它既清除陈旧的束缚与压迫,也能斩断一切凝聚社会的纽带。保守主义自觉与之对抗的便是“现代性”这种充满危险的一面,但它本身也是现代思想体系重要的一环。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保守主义是一种专属于权贵或既得利益的意识形态。其实,保守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在西方便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支持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普通民众在欧美遍布各地,可见它并没有特定的阶层归属。厌恶频繁的变化乃人类的天性之一,大变革可以为英雄带来快感,但也能给生活的每个角落造成严重的不适。多数人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成为政客施展革新大业的舞台。保守主义所要维护的不是任何特定的利益,而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模式。在保守主义看来,这种秩序的存在既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文明成长的要件。
再次,保守主义多被喻为政治列车的刹车器,讽其抱残守缺,不知进取,缺少“行动能力”。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然而,姑不论阻止变革也需勇气和社会动员,即使从革除时弊的角度看,远有英国保守党首相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和丘吉尔,近有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皆表现出强大的行动力,其厉行鼎革的勇气丝毫不让于对手。可见在重新为社会定向的问题上,保守主义思想同样可以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在国际关系领域更不待言,欧美的保守主义者通常比其他政党持更强硬的立场,更加倾向于“行动主义”。
不过,以上所述只涉及保守主义的形式特点。如果观察保守主义的思想内容,则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条理清晰的体系,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成分。即以保守主义鼻祖柏克来说,他向不以理论家自居,其思想缺乏严谨一致的外表,法国的迈斯特与他相比,基督教宿命主义的倾向就要清晰得多。英美保守主义因柏克的缘故而与古典自由主义和法治传统结下不解之缘,同样受柏克影响的德国保守主义,则呈现出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激情。在19世纪,黑格尔是普鲁士国家主义的辩护士,法国的贡斯当和托克维尔则为现代商业文明和民主趋势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后的保守主义思想同样成分复杂,有些甚至相互冲突。例如,同为德语文化圈的哈耶克和卡尔·施米特,大概除了可以共享保守主义之名外,两人的思想甚少相似之处。在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中,奥克肖特的思想很世俗化,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却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保守主义者在美国通常是小政府和地方主义的支持者,在法国则多是中央集权派。在经济学领域,政治光谱中偏保守的人多为市场至上派,但很多文化保守主义者对经济自由带来的物质主义有很大保留。施特劳斯对现代资本主义嗤之以鼻,可是在安·兰德看来,它是西方文明最珍贵的成果。有些保守主义者常常表现出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倾向,但也有不少保守主义者依然信守由基督教传统中演化出的普世主义。
所有这些难免给人一种印象,保守主义是一个混乱的概念。就如同哈耶克和亨廷顿所说,对于应当保守者为何,保守主义者并无统一的目标。它缺少清晰稳定的政治取向,因此不能提供一种实质性的理想。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思想色彩各不相同的人都愿意用“保守主义”相标榜,至少说明了它具有强大的工具性价值。保守主义本身可能无力提供一种完备的替代方案,但对于维护社会中某些既有的结构性成分,或避免某些政治方案的恶果,它却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种工具角度来理解保守主义,使它与其他政治学说相比,拥有更多守护原则的实践技艺。所谓“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它可以为变革与连续性之间的平衡提供一定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守主义不是政治哲学,而是一种古典意义上的“政策”理论;它不是无视现实的传统主义或文化原教旨主义,而是现实政治和伦理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守主义虽然谈不上是一种严整的思想体系,勉强给出清晰的定义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但还是可以为它归纳出一些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复杂的思想群体,这些特征更多地不是表现在他们的共同主张上,而是反映在他们共同反对什么上。
第一,大体而言,保守主义者对于以现代技术理性为基础的进步主义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进步有无可争议的正面价值,认为眼前的经验并不足以为人的正确行为提供足够信息。无论观念还是技术革新给生活方式造成的改变,其长远后果不是立刻就能看清楚的,所以保守主义者都反对激进变革,对历史和信仰的传统持虔诚的敬畏态度。
第二,在保守主义者看来,社会不是外在于人类活动的客观事实,可以由人对其任意加以改造。社会最可贵之处,是特定群体长时间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内生秩序,它类似于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最好的、最自然的变化是演化与生长,这个过程不排除理性的作用,但由于人性天生并不完美,所以理性在引领变革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审慎。
第三,社会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伦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来维系,它们使人们在生活中感到惬意,形成真正的权威认同。如果这些因素受到破坏,恢复起来将极为困难。因此培育和守护这些因素,乃是维持社会健康的必要条件。
第四,保守主义者对政府权力一向保持戒备,不信任基于权利平等的现代民主政体具有至上价值。他们认为贤能政治(meritocracy)更有益于社会整合和道德风气的培养;肯定基于自然原因的不平等的正面意义。
第五,保守主义还有一个并非无关紧要的特点:它严重依靠历史和传统叙事,认为所谓科学思维提供的各种原理不具有道德和社会优势,因此排斥超越时空的理性批判。这使保守主义文献在话语风格上文学性多于逻辑分析,引经据典和释义成分多于体系建构,这也是保守主义缺乏系统性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保守主义诞生二百多年来,相关文献汗牛充栋,由于产生的时代和区域背景不同,各派思想杂陈,良莠不齐,即或择其一支加以系统介绍,亦恐难以办到。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仅仅是着眼于过去西方保守主义在中国相对而言译介不多,如今反思革命者众,而批判革命最有力的西方保守主义传统,却缺乏足够的文献可资借鉴,不免是一件憾事。编者愿意借这套丛书的出版,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机会,掬他山之水,浇灌我们的智慧。
是为序。
2015年8月20日于济南历山雀巢居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框架。我原本以为某些领域的问题早就有了定论,或者说,我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理解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但作者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独特的切入点,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些既定的观念,露出了其下错综复杂的肌理。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上网去查阅作者提到的那些次要的文献和人物,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学徒。全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精妙,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像一部结构复杂的交响乐,高潮迭起,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重塑了你思考问题的方式,让人读完后,看向日常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我有个习惯,在读比较有深度的书籍时,总喜欢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我的金句或者是我个人的疑问。这本书几乎没有让我空着手的时候。作者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其严密,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攻破的逻辑漏洞。但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语境”的把握。他从不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思想家的观点,总是将其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甚至是个人经历的大背景下去审视。这就使得那些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看到过的名字和理论,一下子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侦探,跟着作者的指引,去挖掘隐藏在历史文字背后的真实意图。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信息获取。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顿悟感,是阅读这种精品书籍的最大回报。
评分拿到书后,我特意把家里的旧书架腾出了一块专门的位置给它。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是毋庸置疑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均匀度,都透着一股匠心。我这个人比较挑剔,如果一本书的实体制作粗糙,很容易影响我的阅读心情。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我更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他既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导致核心思想失真,也没有沉溺于晦涩的术语中无法自拔。相反,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引入一些恰如其分的历史轶事或者生活化的类比,像一座座精准设置的灯塔,指引着读者穿过知识的迷雾。读完某几个章节后,我甚至会合上书本,走到窗边,对着天空发呆好一阵子,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些发人深省的问题。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它更像一块需要时间去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面包,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抓人眼球的,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深邃的蓝色背景,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某种严肃又充满历史感的学术探讨。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翻开它的,本来只是随便看看,结果没几页就被作者的行文节奏给勾住了。他似乎很擅长那种层层剥笋的叙事方式,把一个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宏大主题,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被理解的、有血有肉的片段。特别是他对早期思想家们那种近乎痴迷的考据,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哲学著作,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思想火花。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中世纪某个学派的争论,作者居然能把那些拗口的拉丁文概念,用现代的语言描绘得如同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生动,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读起来痛快淋漓,绝非一般科普读物可比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需要你有一定的耐心和对深度思考的渴望。我周围一些朋友偶尔翻阅,会觉得内容有点“硬”,节奏偏慢。但这恰恰是我欣赏它的原因之一。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跟随作者进行一场长达数百页的、对人类根本性问题的探讨,本身就是一种稀有的体验。作者的文笔是那种古典的、考究的,没有太多花哨的辞藻,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准到位。读到一些关于人类认知局限性的讨论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对知识本身,以及对人类精神世界复杂性的敬畏。它不是在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评分京东的东西不错,速度快。
评分买书一直都信赖京东,活动折扣力度很大,挺划算的。
评分耶鲁的上帝与人》这本书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且使其年轻的作者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一举进入公众视野而声名大噪。
评分很不错的服务,速度也是很快。
评分神学,宗教学的书,还不错!
评分物流很快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的服务,速度也是很快。
评分该书批判了当时耶鲁校方在教育方针上的无神论倾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