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評分跨越後現代的分界綫》從中世紀開始,描述瞭科學技術,科學方法,經濟發展以及宗教對現時代産生的重大影響,著重說明所謂的現代規劃利用技術與經濟這兩個利器,造成瞭“一種以侵略性的現實主義,有條理的普遍主義和意義含糊不清的個人主義為特徵的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中的人變得冷漠,消極,不負責任,慍怒不快,自私自利,精神空虛。作者提齣應實行“後現代現實主義”,即恢復小社區的務實精神和富有韌性的精神,鼓勵公眾從事慶祝活動。
評分一直想看,京東是正版
評分真實性等。
評分西漢馬王堆《帛書》
評分畢竟不是小說,看得很慢,書不錯,很多內容得去想一想。
評分關於第一點,作者的錶述是:“我們在此要討論的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轉變,即從一種由來已久的永恒性美學轉變到一種瞬時性與內在性美學,前者是基於對不變的、超驗的美的理想的信念,後者的核心價值觀念是變化和新奇。”首先,作者在使用超驗這個詞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講先驗,因為如果美是超驗的,沒有人能感覺到它,並且沒有人能說那是美。其次,如果作者說的先驗的美是指知性和想象力作為兩種人先天具有的能力所達到的和諧作用而産生的對外在事務的感覺,那麼很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把先驗的美想象成永恒的。但是,除瞭康德意義上的先驗,還有其他意義上的先驗。黑格爾邏輯學的開端也是先驗的,雖然黑格爾自己不用“先驗”這個詞,但黑格爾的先驗比康德更徹底。(關於黑格爾的先驗,見鄧曉芒《論先驗現象學與黑格爾辯證法的差異》www.douban.com/group/topic/1480809/)因此,即使不用涉足後現代主義,也可以在黑格爾邏輯學的意義上批駁作者:先驗≠永恒。黑格爾從一個完全沒有預設的“有”作為邏輯起點,並且認為變是這個“有”的必然結果。因此,在黑格爾的意義上說,如果美是先驗的,那麼它先天就包含瞭變化的因素。我提到黑格爾,是因為這本書寫於1977年,當時要求作者藉鑒後現代主義的成果去思考是強人所難。如果這本書不是寫得這樣早的話,我會希望它看看《現代性理論》當中清晰的立論基礎。在這本書中,作者乾脆把“自由”當作討論現代性的基石。她所說的“自由”當然是先驗的,因為在經驗的意義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自由地討論現代性,比如說我在寫這篇筆記的時候為自己隻看瞭四本現代性的書感到戰戰兢兢,雖然我在先驗的意義上絕對享有在這裏鬍說八道的自由。她的“自由”就是在先驗的意義上為現代性保證本書作者所說的先鋒性。
評分(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錶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評分(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