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博物艺术志:欧洲新艺术植物纹样

99博物艺术志:欧洲新艺术植物纹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欧仁·萨米埃尔·格拉塞 著
图书标签:
  • 新艺术
  • 植物纹样
  • 欧洲艺术
  • 装饰艺术
  • 艺术设计
  • 博物志
  • 图案
  • 插画
  • 艺术史
  • 花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0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风潮再现

  150余幅植物纹样,展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附纹样配色宝典,展示大自然基本色的特质和搭配方法


内容简介

  《欧洲新艺术植物纹样》的编著者秉承新艺术运动的精神,渴望艺术回归最初的源泉,因此本书中所选设计插图都取自大自然。设计师尽情从大自然中的花朵、叶子、植物枝茎上吸取灵感和元素,在图案整体设计上追求灵动飘逸的风格,将植物的自然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尽管只收录了150余幅图,但通过类比手法,我们可以将之无限扩大应用。

作者简介

  欧仁?萨米埃尔?格拉塞(Eugène Samuel Grasset,1845―1917),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出生于瑞士,早年学习建筑,1871年定居法国,从事壁纸和织物设计工作。1883年凭插图书《小阿伊蒙的游历》获得成功。1890年以后,以招贴画《百年沙龙》《竖琴师》等出名。此外,他还在家具设计、彩色玻璃和陶瓷设计等方面也有所建树,他既是巴黎设计界的领头人物,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这本书的式样中,既没有秘密,也没有造作。恰恰相反,所有的例子都极其精准地依据自然绘制而成,通过比较研究和阐释,人人都可以根据个人情感进行创作。

  ——欧仁?萨米埃尔?格拉塞


目录

1鸢尾花(Iris)

2鸢尾花(Iris)

3鸢尾花(Iris)

4罂粟(Pavot)

5睡莲(Nenupha)

6睡莲(Nenupha)

7睡莲(Nenupha)

8耧斗菜(Ancolie)

9耧斗菜(Ancolie)

10耧斗菜(Ancolie)

11葫芦(Courge)

12葫芦(Courge)

13葫芦(Courge)

14皇冠花(Couronne Imperiale)

15皇冠花(Couronne Imperiale)

16皇冠花(Couronne Imperiale)

17天竺葵(Ceranium Sauvage)

18天竺葵(Ceranium Sauvage)

19仙客来(Cyclamen)

20仙客来(Cyclamen)

21仙客来(Cyclamen)

22慈姑(Sagittaire)

23慈姑(Sagittaire)

24黄水仙(Jonquille)

25黄水仙(Jonquille)

26雪花莲(Perce-Neige)

27雪花莲(Perce-Neige)

28雪花莲(Perce-Neige)

29多花黄精(Sceau De Salomon)

30多花黄精(Sceau De Salomon)

31多花黄精(Sceau De Salomon)

32铃兰(Muguet)

33铃兰(Muguet)

34铃兰(Muguet)

35旱金莲(Capucine)

36旱金莲(Capucine)

37旱金莲(Capucine)

38蒲公英(Pissenlit)

39蒲公英(Pissenlit)

40紫藤(Glycine)

41紫藤(Glycine)

42丁香(Lilas)

43丁香(Lilas)

44丁香(Lilas)

45栗树(Marronnier)

46栗树(Marronnier)

47乌头(Aconit)

48乌头(Aconit)

49乌头(Aconit)

50蓟(Chardon)

51蓟(Chardon)

52长春花(Rervenche)

53野蔷薇(Eglantier)

前言/序言

  引言

  长期以来,艺术家、批评家、业余爱好者或真诚、或暗暗虚伪地要求人们不要再复制过去,认为过去对我们而言已经毫无价值。

  长期以来,支撑文艺复兴之子——艺术——的人造活力已经失去生机,在欧洲,艺术所留下的仅仅是过时的重复。

  当一些人有理有据地指责艺术家玩着“过时的游戏”,不停重复过去用过的、毫无意义的样式时,也不忘把过分求新的要求归结于反驳他们的人。由此产生的讨论没有任何诚意。人人都知道创新就是改善和进步。

  因而,我们不再奢望创造一种艺术,这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只是尝试向前迈进,不再复制其他年代的装饰。

  但是,没有任何根基是不行的,想要正确工作的人需要有一套建立在推论和过去长期经验之上的方法,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所做的,建立在复制以往时代留下来的物品之上,这种行为是如此平庸、拙劣、卑鄙。

  今天的手艺人要重新回到过去工人的考古学无知的状态中,观赏美好的事物,但不去描摹。传统永存不朽,在每一代中会被稍作修改。

  然而,从18世纪末开始,没有任何传统可以供我们继承和依靠,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即刻走近艺术的起源,以富有创造性的必需品为创作根基,采取借鉴大自然的装饰术。

  不过,只有当这些自然样式有所修改以更适用于制作材料时,它们才能得以应用。由于人们不了解这个简单、合理的事实,导致所有的样式都逐渐没落。因为,总是有一些“滑头”想做得更加自然。基于此,长期以来,现代艺术家陷入困境,却不知道自己束手无策的原因。

  这么多年以来,我始终致力于这项十分有趣的工作,试图回到原始的源泉,我尝试把我的愿望告诉一些年轻人,他们尚未对无意义地描摹过去感到麻木,知道满怀敬意地观赏人类的荣耀。

  本书收入的作品远远无法被称为杰作,我们只是先向工艺产业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再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指导我们的原则,我们不会有丝毫懈怠,一场反对模仿过去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项工作很困难,因为要做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像前人那样,依靠父辈的创造,这点我要再次重申。

  对我而言,有一群谦逊的年轻人陪伴,我对战斗充满信心,坚信成功的到来。这是一支充满新鲜血液的队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队伍中,每天都有很多年轻女孩,在今天,她们表现得非常勇敢,因为生活对每个人来说已经很艰难,而男性通常缺乏或意识不到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被可恶的虚荣心所替代,以至于对一些年轻男孩而言,装饰艺术家这一称呼变得至少和“几何学家”一样令人感到羞辱。

  在这本书的式样中,既没有秘密,也没有造作。恰恰相反,所有的例子都极其精准地依据自然绘制而成,通过比较研究和阐释,人人都可以根据个人情感进行创作。虽然本书只出版了150多个可以用于制作的花样,但通过类比,这个数目可以无限增多。

  这样一本集子当然不会少了色彩,因为,如果说绘画是具体想法的体现,那么色彩就是其可见的感觉。

  但我们说的当然不是灰色,灰色的骨灰,灰色的坟墓,灰色的无力感,总而言之,灰色的“装饰”!如果我们谈论色彩,那指的是真正的色彩,有其完整的范围。因为,现在是时候修复万能的效果元素了,它们在今天被我们埋没、污染、乱用:模仿过去的废墟一片萧条。我们要重拾新的力量来接触自然。我们凭借重新赢得的独立从自然中汲取一股新鲜、丰盈的血液。

  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空话,看似容易,但是行动起来却很难。

  欧仁?萨米埃尔?格拉塞

  1896年4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99博物艺术志:欧洲新艺术植物纹样》的图书简介,它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内容,专注于其他领域的知识或主题。 --- 书名:《时光的褶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景观的社会变迁与艺术表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至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意大利半岛上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以及米兰的社会结构、经济驱动力与城市空间布局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不再将文艺复兴视为单纯的艺术运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权力的地理学——城市形态与社会阶层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权力如何塑造物理空间。我们分析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如何通过建筑项目,如宫殿的扩建与公共广场的改造,来巩固其政治权威和家族声望。书中详述了城市规划中的“视觉政治学”——如何利用轴线、透视法和对称性来传达和谐、秩序与统治的绝对性。我们深入研究了贵族家庭、新兴商人阶层与手工业行会之间的居住空间划分,以及这些划分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流动性与等级制度。 一个核心议题是“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模糊化”。在文艺复兴的精英阶层中,府邸(Palazzo)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政治协商、文化展示和商业交易的中心。我们通过对当时建筑图纸和私人信函的解读,重构了这些建筑内部的功能布局,揭示了宴会厅、书房和花园在维护社会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河流、贸易与信仰——经济基础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威尼斯被单独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独特的泻湖地理环境,如何迫使其发展出一种完全依赖水路运输和海洋贸易的城市结构。本书考察了里亚托桥周边区域的商业活动如何驱动了城市密集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商业法律体系。我们详细描述了行会(Guilds)对建筑材料、劳动力分配乃至城市美学的隐性控制。 同时,宗教机构,特别是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在城市扩张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被细致描绘。修道院和教堂不仅是精神中心,它们所拥有的广阔土地和经济资源,也深刻影响了周边街区的开发方向和人口密度。本书比对了不同城市中教堂立面设计上的差异,并将其与赞助人的社会经济背景联系起来,展示了信仰表达在城市景观中的物质载体。 第三部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城市规划的乌托邦尝试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罗马的回归,催生了许多关于“理想城市”的理论蓝图。本书对比分析了阿贝尔蒂、菲拉雷泰等思想家提出的几何学、比例和谐的理想模型,与佛罗伦萨、罗马等实际城市发展之间的巨大张力。 我们重点讨论了教皇如何试图将罗马改造成一个能够体现“永恒之城”形象的宏伟都市。这包括了对古罗马遗迹的保护、清理与重新整合,以及为朝圣者和朝廷建设的宏伟轴线。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往往与根深蒂固的市民生活习惯、狭窄的中世纪街道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相冲突。书中通过对比规划文件与实际测绘图,揭示了理想主义在面对城市生活的复杂性时所经历的“去魅”过程。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体验——街道、声景与光影 最后,本书将视角从宏大的建筑转向了普通居民的日常体验。我们考察了在缺乏统一照明和现代卫生系统的城市中,街道的感官构成:气味(来自作坊、市场和污水)、声音(来自钟声、叫卖声和工匠的锤击声),以及光影在狭窄巷道中的戏剧性变化。 通过对当时的日记、戏剧脚本和民间故事的分析,本书试图重构市民在步行、集会和社交活动中对城市环境的感知。例如,广场在不同时间段(清晨的牲畜交易、午后的政治辩论、傍晚的家庭聚会)所呈现出的功能和氛围的转换,是理解文艺复兴城市活力的关键。 总结 《时光的褶皱》旨在提供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揭示欧洲文艺复兴的辉煌不仅存在于画布和雕塑中,更深刻地烙印在意大利城市砖石的纹理、街道的走向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节奏之中。它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商业与空间如何共同雕塑人类文明的深度研究。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室内软装设计的工作者,我经常需要寻找既有历史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纹样元素。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清晰地展示了新艺术运动是如何将自然界的有机形态融入到建筑、家具乃至日常用品中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不同植物主题的分类和演变脉络,这对于我在项目设计中进行风格定位和元素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通过对比鸢尾花和百合花的几种不同处理方式,我能更好地把握如何在不同的空间氛围中运用这些元素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非常准确,这对于我们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纹样的色彩直接影响最终的视觉感受。

评分

我得承认,我本来对艺术史不太感冒,但自从朋友推荐了这本,我彻底爱上了这种古典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风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它既能满足专业设计师对细节的苛求,也能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在视觉享受中得到满足。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近乎抽象化的植物形态,它们脱离了植物本身精确的生物学特征,被赋予了强烈的装饰性和情感表达。那些流畅的S形曲线和不对称的构图,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让人联想到音乐的起伏。每次翻开它,我总会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比如某片叶子的边缘处理,或是某种花蕊的点缀方式,都充满了匠心。这本书简直就是视觉上的盛宴,放在客厅里,也是一件极好的装饰品。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那些痴迷于精美植物图案设计的同好来说。我收到书的时候,立马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那种厚重却又不失细腻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里面的插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和细腻,那些从自然界汲取的灵感,经过艺术家的转化,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奇妙的张力。翻阅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香气,感受到那种对自然生命力的歌颂。作为一名业余插画师,我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那些繁复交织的线条、充满动感的叶脉和花瓣,都给了我新的创作方向。它不只是一本图案集,更是一部关于设计史和审美演变的视觉教科书。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略显沉闷的学术资料汇编,没想到它却如此富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最直观、最美丽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审美精神传递给我。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将植物“液化”和“流动化”的处理手法,仿佛整个画面都在呼吸和生长。书中的排版布局有一种精妙的平衡感,即使是密集的图案,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反而有一种层层叠叠的丰富感。我经常在工作遇到瓶颈时翻阅它,那些充满活力的线条和自然的形态总能瞬间激活我的思维。这本书不仅是对艺术史的一个忠实记录,更像是一本激发创意的“灵感万花筒”,非常推荐给所有对美学有追求的人士。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冲着“新艺术”这个标签来的,想看看它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罗列,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文化观察笔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视觉语言来讲述故事,通过这些植物纹样,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变迁——从对工业化的反思到对自然纯粹之美的回归。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道,图文并茂,布局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我注意到,有些图案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仔细对比,会发现它们在构图和细节处理上有微妙的差异,这体现了艺术家们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对同一主题的独特理解。对于想深入研究设计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视觉资料,非常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