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玉器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平 著
图书标签:
  • 玉器
  • 古玩
  • 鉴藏
  • 收藏
  • 文物
  • 艺术
  • 中国玉器
  • 玉文化
  • 古玉
  • 鉴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3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086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玉器鉴赏和收藏家李平的《玉器鉴藏全书》,是一本全面介绍玉器的基础知识、辨伪、收藏、投资、鉴赏、保养等方面内容的图书。本书文字详实,体例严谨,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赏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使读者对玉器收藏的精髓一目了然,轻松获得有关玉器投资收藏的诀窍,可以说是一本有关玉器的百科全书式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对玉器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 认识玉石;第二章 玉石鉴赏;第三章 玉石的真伪鉴别;第四章 玉石的市场行情;第五章 玉石购买技巧。

作者简介

李平 山东兖州市人,1955年1月出生,高级记者,研究员,1970年入伍,现任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编著《李平新闻作品选》《玉润神州》《十家论管》《共筑中国梦》等。参与编写《十家论孙》《孙子兵法大辞典》《中华易学大辞典》《中国水文化概论》《孙子兵法在世界的传播与应用》等,任编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玉器的起源和发展

一、什么是玉/002

二、玉器的起源/010

三、玉器的种类/013

四、玉器的作用/019

五、中国玉器的发展/027

1.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发展/027

2.夏、商、西周玉器的发展/029

3.春秋战国玉器的发展/035

4.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发展/037

5.隋唐五代宋辽金玉器的发展/040

6.元明清三代玉器的发展/042

第二章

玉器鉴赏

一、玉器的功能鉴赏/050

1.礼仪用玉/050

2.兵器、节符用玉/055

3.装饰用玉/059

4.殓葬用玉/079

5.生活用玉/080

6.观赏、陈设用玉/097

二、玉器的纹饰鉴赏/104

1.常用的纹饰/105

2.辅助性纹饰/114

三、玉器的雕刻工艺鉴赏/115

1.圆雕/115

2.浮雕/118

3.镂雕/122

4.微雕/123

5.纹饰线纹雕刻/124

6.镶嵌/130

7.抛光/130

8.俏色/132

四、玉器的题款鉴赏/136

第三章

玉器的鉴别

一、古玉仿造的历史/140

1.仿造史悠久/140

2.作伪方式多样/140

3.常用的做旧手段/141

二、玉器的传统鉴别/142

1.触摸法/142

2.耳听法/143

3.观察法/143

4.玉材推断法/146

5.器形推断法/146

6.纹饰推断法/146

三、当代仿造古玉技术的主要地区/148

1.河南/148

2.安徽/148

3.江苏/148

4.浙江/149

5.上海/149

6.西安/149

四、区别新旧玉器的技巧/150

1.了解新旧玉器的特点/150

2.了解工艺上的区别/152

3.了解玉质和玉色的区别/152

五、明清玉器的鉴别/153

1.明代玉器的特征/153

2.清代玉器的特征/159

第四章

玉器的市场行情

一、玉器的价值体现/166

1.文物价值/166

2.历史价值/170

3.艺术价值/174

4.收藏价值/175

二、玉器的价格走势/178

1.玉器的拍卖市场走势/178

2.行情分析/178

3.市场分析/180

第五章

玉器的购买

一、购买玉器的准备工作/184

1.认清玉质/184

2.认清造型/187

3.认清纹饰/189

4.认清工艺/189

二、玉器的购买途径/191

1.拍卖公司拍卖/191

2.文物商店购买/193

3.专业市场购买/193

4.典当行购买/195

5.圈子内购买/195

6.网络渠道购买/195

三、把握适当的购买时机/199

四、准确判断好出售时机/201

第六章

玉器的保养

一、学会盘玉/204

1.三种玩盘法/204

2.盘玉“四到”/206

3.盘玉的禁忌/207

二、做到“六个避免”/208

1.避免与硬物碰撞/208

2.避免沾染灰尘与油污/208

3.避免阳光长期直射/211

4.避免用火烘烤/211

5.避免接近冰/211

6.避免与香水、化学制剂和汗液接触/211

三、掌握正确的清洁方式/212

1.新购玉要做清洁工作/212

2.要使用柔软的白布抹拭/214

3.要定期清洗/214

4.要经常检查玉佩系绳/214

前言/序言


珍稀古籍重现人间:古代文献与史料的深度挖掘 一卷通达,开辟新视野 本书聚焦于古代文献的整理、考证与深度解读,旨在为研究古代历史、社会文化、典章制度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精辟的视角。我们摒弃碎片化的信息罗列,转而采用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力求展现古代知识体系的完整面貌及其演变脉络。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中、下三编,层层递进,互为补充。 --- 第一编:中古典籍的流传与重构 探寻失落的文本,重现历史原貌 本编侧重于对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流传脉络进行梳理,特别是那些因战乱、焚毁或版本讹误而致使内容残缺的经典。我们采用了文献学与版本学的交叉研究方法,力求“存真去伪”,尽可能还原作者的初衷及文本的原始形态。 第一章:先秦文献的碎片化考订 详细剖析《尚书》、《逸礼》等重要文献的流传历程中,因秦火和汉代古今文之争所造成的文本断裂。重点研究了“今文经”与“古文经”在注释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后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例如,对《尚书·洪范》中“五行”概念的两种不同阐释路径,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出土的竹简、甲骨文字料,尝试勾勒出其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原始语境。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碑刻与墓志的文献价值 探讨这一时期大量碑刻、墓志文献的性质与局限性。碑刻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或个人立传色彩,其历史真实性需要严格的辨别。本章选取了若干具有争议性的“名士”传记,通过交叉比对其口头传说、地方志记载与碑刻原文,揭示了当时士族阶层如何通过文字记录来固化自身社会地位的过程。特别关注了佛教造像碑中的题记,如何侧面反映了南北方域内不同宗派的传播力量对比。 第三章:宋元话本与说唱文学的文本定型 关注民间叙事文学从口头流传向定型文本转化的关键阶段。研究了如“说三分”、“讲水浒”等说书艺人的表演模式对最终成书的影响。我们收集了大量不同版本的《三国志平话》和《大宋宣和遗事》,通过词汇频率分析和叙事结构对比,明确了哪些情节和人物设定是在说书过程中被不断强化的,哪些则是更早期的叙事母题的遗留。 --- 第二编:制度演变与社会风俗的文本记录 透视古代治理的细节与民众的生活图景 此编跳出单纯的经典研究,转向古代的法律、行政文书、地方志以及私人笔记,从中挖掘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和社会的细微变动。 第四章: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文书流转研究 通过对敦煌文书、长安城出土的简牍档案的分析,重构了唐代中央政务处理的实际流程。重点解析了“起草”、“审议”、“封驳”等环节中,不同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例如,通过分析一份关于漕运征发的敕书,可以清晰看到中书舍人、门下侍郎和尚书省六部之间在信息传递和决策权限上的微妙博弈。 第五章:明代里甲制度在地方的实践与异化 基于明代地方志中的“图说”部分和清初编纂的乡规民约,考察了里甲制度在人口统计、税粮征收以及治安维护中的具体操作。指出该制度在理论上旨在强化基层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因地方豪强和胥吏的舞弊而走向“失范”。本章详述了若干地方志中记载的“里长盗用公款”的案例及其处理方式,反映了古代地方治理的复杂性。 第六章:清代仕林对“奇闻异事”的书写规范 探讨清代笔记小说中“志怪”与“纪实”之间的界限模糊现象。研究了《聊斋志异》等作品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士大夫阶层在僵化的科举制度下,寻求精神出口的一种集体书写策略。通过对比不同笔记作者对同一怪异事件(如附体、托梦)的记录,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心理压力和道德批判倾向。 --- 第三编:术数、工艺与生活哲学的文本互证 古人的世界观与实用知识的知识体系 本编聚焦于古代非主流但影响深远的知识体系,如医学、天文历法、园林艺术等,探讨这些知识如何通过特定的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和应用。 第七章:唐宋医学典籍中对外来疾病的记录与应对 梳理了《伤寒杂病论》以降,历代医书中对“瘟疫”的记载演变。重点分析了在宋代与西域、高丽、日本的交流加深后,部分外来病症在古代医学分类体系中是如何被纳入和解释的。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医案中对“瘴气”和“时疫”的辨证论治,展现了古代医学家在面对新病原体时的应变能力。 第八章:营造法式与匠人技术的口传心授 研究《营造法式》这类技术手册的局限性,并结合民间戏曲、地方工艺史料,探讨古代大型工程的决策链条。强调了在缺乏标准化图纸的时代,技术规范的传承高度依赖于师徒间的口头传授和现场演示。以宋代某一著名塔的建造为例,推演出设计图纸在实际施工中如何被匠人根据现场条件进行灵活调整。 第九章:古代园林艺术中的“意境”与“结构”文本化 分析了文人对园林描述的文本特征。袁宏道、计成等人的园林论述,往往将抽象的审美趣味(如“幽”、“奇”)转化为具体的造园要素(如“叠石”、“曲径”)。本章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园林图录与诗词,构建了一套解析古代园林空间布局的文本解读框架,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可居”与“可游”的统一性。 ---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古代知识图谱,而非仅仅是某一门类知识的汇编。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基础,但其叙述风格力求清晰流畅,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让专业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结语: 本书是对历史文本的致敬,是对古人智慧的深度探寻。通过对这些尘封文献的细致打磨,我们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深邃性。 (全书共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战经验和“避坑指南”的收藏者,比起那些高深的理论,我更想知道市场上哪些陷阱需要警惕。这本书在描述某些典型器物时,虽然详细介绍了其真品的特征,但对于现代高仿品在抛光、沁色处理上的常见破绽,着墨不多,这多少少少让人感到一丝遗憾。对于刚入行的朋友来说,那些“一眼假”的特征汇总和鉴别误区,往往比了解器物的前世今生更来得迫切。我期待的是,它能用更加直白甚至略带“江湖气”的笔调,揭露一些造假者惯用的伎俩,让普通藏家少走弯路。毕竟,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中,保住本金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评分

作为一名侧重于古代书画鉴定的爱好者,我对线条的“气韵生动”和墨色的层次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阅读这本书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玉器表面自然沁蚀和人工包浆的对比描述。作者对不同矿物环境对玉料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匠人对表面打磨手法差异的细微捕捉,确实体现了非常专业的功底。那些关于“温润度”和“手感”的文字描述,虽然是针对玉石的,却让我联想到了古画卷轴在经年累月抚摸后,纸绢纤维所形成的独特手感,两者在审美体验上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这种跨门类的感官认知拓展,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意外的收获。

评分

我这人比较看重理论深度,尤其是对纹饰和工艺演变的脉络梳理,很多市面上的鉴藏书籍往往流于表面,仅仅罗列图片和简单的年代划分,读起来索然无味。然而,这本著作在探讨某些特定时期玉器风格转变时,引入了当时社会结构和审美取向的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例如,它对某一时段玉器上龙凤纹饰的抽象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考古学解读,这种将艺术品置于历史大背景下考察的视角,远比单纯的“真品/仿品”辨识来得更有价值和趣味性。虽然我主要研究的是陶瓷的釉色变化与窑口特征,但这种严谨的学术探讨方法,完全可以借鉴过来分析瓷器胎土的配方与烧制温度的关联性,这套思维框架的价值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它分量十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扎实的触感,这对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鉴赏类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图文排布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对玉器知识了解不深的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尤其是那些高分辨率的器物照片,细节处理得极为到位,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玉石温润的光泽和精湛的雕琢工艺。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古代青铜器的收藏与断代,但光是这本书在文物图版展示上的专业水准,就已经为我日后的其他收藏研究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考标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专注于其他门类古玩的书籍也能达到这种水准,让咱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也能享受到如此高质量的视觉和知识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个人习惯于通过交叉索引快速定位到某一特定主题在全书中的不同论述点,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清晰明了,检索效率极高。虽然我研究的是早期青铜器铭文的释读与考证,对玉器铭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字载体的物理形态的记录和分类方法,让我对如何系统化整理和归档我正在研究的青铜器资料有了新的思路。清晰的目录和详尽的尾注,表明了作者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是衡量一本工具书是否优秀的黄金标准。

评分

评分

评分

g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g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