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早年歲月:沙迦酋長蘇爾坦·本·穆罕默德·卡西米自傳》講述瞭19世紀初,英國入侵海灣地區,沙迦酋長國與其他六個酋長國逐步淪為英國的保護國,直至1971年12月2日,由阿布紮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烏姆蓋萬和阿治曼六個酋長國組成的阿拉伯聯閤酋長國宣告成立(哈伊馬角隨後加入)。沙迦現任酋長蘇爾坦·本·穆罕默德·卡西米親曆瞭這段曆史,從個人角度展現瞭海灣地區紛繁復雜的政治局勢和利益糾葛。
除親身參與瞭眾多政治活動外,酋長蘇爾坦還醉心於自然、曆史、文學和閱讀,筆下細述瞭海裏尋蚌、沙灘漫步的旖旎風情,冒險護國、捍衛文物的英勇事跡,以及書店尋書、異地求學的刻苦堅持。青年時期的蘇爾坦身具領袖風範,極富冒險精神,個性頑強,處事果斷。書中所述展現瞭一位備受尊敬的政治傢的成長曆程。
蘇爾坦·本·穆罕默德·卡西米,1939年7月齣生於沙迦。1971年畢業於開羅大學農學院,1985年畢業於埃剋塞特大學曆史專業,並獲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杜倫大學政治地理學專業,獲得第二個博士學位。1972年起成為沙迦酋長國酋長和阿聯酋最高權力機構聯邦最高委員會成員。著有多部曆史和文學作品。《我的早年歲月》是他的第一部自傳。
1998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特授予沙迦“阿拉伯世界文化之都”的稱號,以錶彰酋長蘇爾坦領導下的沙迦在文教領域的突齣成就。
第一章
童年時光
我齣生於伊斯蘭教曆1358 年6月14 日,對應於公曆1939 年7 月2日,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天。不到5歲的時候,我開始初通世事。1944 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事尤酣,沙迦機場的英國基地駐有軍隊和作戰飛機,美國也決定嚮巴勒斯坦的利達、伊拉剋的哈巴尼亞,以及巴林和沙迦派駐軍隊。美軍在這些地方訓練部隊,然後派往北非。
1944 年初,一隊美國工兵開到沙迦,在英國基地的東麵修建訓練營,駐訓美軍在那一年的5月初進駐營地。那時候,我伯父是沙迦酋長,父親擔任副酋長。由於伯父當時人在印度,我父親禮節性地拜會瞭美軍司令官盧修斯?剋萊將軍(我1974 年在紐約見過他,他時任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剋萊將軍邀請我們登上一輛綽號“鴨子”的DUKW 型敞篷水陸兩用車。我坐在將軍和父親中間,哥哥哈立德和他的朋友奧姆蘭?本?塔裏亞姆,還有一個美國兵坐在後排座位上。水陸兩用車穿過沙迦城,駛嚮沙迦河的時候,變成瞭船。上瞭岸,穿過舒什旱地(沙迦河與大海之間的一片沙窩地),駛嚮海邊的時候,船變迴瞭車。到瞭海裏,車又變迴一條船,迎著風浪,忽上忽下。船到遠海,我開始暈船、嘔吐,弄髒瞭將軍的製服。將軍一臉的惱火,下令調頭迴沙迦。我們的海上航行隨之結束。
1944 年9月8日,一架軍用飛機在離沙迦的萊耶村不遠的地方墜海。這是一架美國聯閤飛機公司製造的“解放者”II 型轟炸機,編號AL 550,隸屬英國皇傢空軍。飛機從沙迦機場起飛後因爬升失敗而墜海,機上隻有機組人員,而且全部獲救。我跟著哥哥哈立德去海邊看熱鬧,看到瞭一些從墜機的地方衝上岸的彩色鉛筆。哥哥開始忙著撿鉛筆,把撿到的鉛筆都送給瞭我。
我傢的房子
我傢的房子緊挨著伯父謝赫蘇爾坦?本?薩剋爾?卡西米的傢。伯父傢的房子歸他妻子拉蒂法?賓特?賽義德所有。兩傢中間有一道椰棗樹枝紮的籬笆和一扇通嚮兩傢的門。我已記不清伯父和他的傢人在此居住的情形,也不記得他的兩個女兒,阿紮和阿莉婭,在此屋喪命的細節。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和伯父的兩個兒子,年長的阿蔔杜拉和年幼的沙特,為瞭進齣方便,在籬笆上開瞭一個洞。我常會盯著籬笆上的洞發呆,這時心裏會有一種恐懼和隻能自己感覺到的不祥,仿佛看見鬼魂的兩條腿在跑動,從房角的廁所跑到另一個房角,那個位置是我伯父女兒的臥室。鬼魂在那裏殺死瞭兩姐妹。鬼魂的兩條腿又細又長,就像“米赫瑪斯”的長把手(“米赫瑪斯”是貝都因人用來炒咖啡豆的長柄平底鍋)。因為這座房子總會勾起喪女的傷心記憶,伯父決定搬齣去,並且很快就新建瞭一處棕櫚屋。
我傢和伯父的棄屋之間以前隔著一道棕櫚樹葉的籬笆。我傢經常是滿屋子的人,父親身邊也總是跟著一大幫人,有傢人、鄰居、奴隸,還有僕人。常有客人光顧我父親的“馬吉利斯”(獨立於主建築、用於接待客人的屋子),大的馬吉利斯用來接待普通客人,小的則用來招待貴賓。傢裏沒有一天不是大宴賓客,裝滿食物的餐盤從房子的三扇門同時端齣來;另外,還有食物被直接端到大馬吉利斯外麵的長凳上,飢餓的人們便一擁而上。那時正值二戰的飢荒時期。
我傢的西門通嚮一個院子,院子四周是各位伯父、叔父的傢。另外還有本?拉卡德傢,他傢的兩個兒子易蔔拉欣和阿裏都在沙迦的英國基地做事,會經常帶給我幾本英國雜誌。那時我還小,不識字,但很喜歡裏麵的插圖。靠近院子有一棟房子,牆體已經開始坍塌,一間很大的儲物間凸在房子外麵。儲物間的門對著院子,始終敞開著。人們把這個儲物間叫作“杜瓦什的房子”,我的叔父馬吉德在裏麵關著一個瘋子。瘋子身上綁著鐵鏈,鐵鏈的一頭拴在一塊大石頭上。發覺有人經過的時候,瘋子就會尖叫著衝嚮門口,但他總是受鐵鏈的長度所限,根本跑不齣儲物間,要不然路過的人會以為這瘋子可以自由行動。穿過院子的路從瘋子門前經過,從這條路可以到清真寺和集市,也可以到法裏斯?本?阿布德?拉赫曼的傢。他來自沙特的內誌,是一位教師,我們這裏把教師稱為“穆塔瓦”。他既在清真寺做“伊瑪目”,也在傢裏教小孩子讀書。(在有些國傢,“穆塔瓦”是宗教警察,但在我們這裏“穆塔瓦”是宣傳伊斯蘭教義的人和教師。)法裏斯穆塔瓦的傢離我們傢很近,但是因為害怕瘋子會逃齣來,我不敢到他傢上學。後來,那個瘋子突然有一天消失瞭,“杜瓦什的房子”四周的牆也被砌好,與叔父馬吉德傢連在一起。我終於不用再害怕那個瘋子,可以和彆的孩子一樣,到穆塔瓦傢上學瞭。那時我年紀還很小,正在學習三十捲《古蘭經》的最後一捲,習慣上這是記誦《古蘭經》的第一步。哥哥姐姐們正陸續學完《古蘭經》,但這並不是說他們能記住全部的經文,而是說他們能讀懂《古蘭經》的全部內容,並且會背誦第三十捲。
參加過贊美真主安拉的儀式,學完《古蘭經》的學生就可以畢業瞭。儀式是男女分開進行的,分彆由男女穆塔瓦主持。儀式那一天,男孩子要換上乾淨衣服,有時還必須是新衣服,謝赫或富人傢的男孩子要佩戴金質匕首,戴頭巾和頭箍帶。謝赫或富人傢的男孩子和男同學們一起參加畢業儀式。舉行儀式的時候,這個男孩子要站在前排,跟著穆塔瓦或他的代理人復誦祈禱文,後排的男孩子們會一起大聲念齣“阿敏!”。儀式結束後,穆塔瓦或他的代理人會挨傢挨戶地上門收取捐贈。
謝赫或富人傢的女孩子在儀式這一天頭上和胸前要戴上金鏈和吊墜,手指甲要用海娜草染上顔色。我們傢的東門也通嚮一個院子,孩子們常在那裏開心地玩耍,常常玩到很晚。
伯父傢的棄屋
隔在我們傢和伯父傢棄屋之間的籬笆倒瞭,沒法再修,我父親就吩咐人把它拆瞭。幾年後,我們決定在棄屋的主房間開一扇正對我們傢的門,同時封閉瞭我們傢正對著棄屋的大門。我妹妹娜依瑪的保姆卓美婭被安排住在儲物間,隔壁是牛羊飼料倉庫,由我父親的奴隸因丁希照管。他是個身材高大的非洲人,經常讓我騎在他肩膀上玩。保姆卓美婭病瞭,怎麼治都治不好,最後死在瞭儲物間。至於因丁希,有一天我發現他死在隔壁倉庫的飼料堆上。
那時候,我父親的武裝侍衛阿義德?本?鬍賽夫,娶瞭一位名叫瑪麗亞姆的女人,並為她在我傢東門外的院子裏蓋瞭一間椰棗樹葉的屋子。鬍賽夫把他傢的牆搭在我伯父傢棄屋的牆上,就在靠近廁所的位置。在我們小孩子的想象中,廁所是鬼魂住的地方。有一天,鬍賽夫的妻子,一個自從住過來,我們從未聽見她說過一句話的安靜女人,突然變得如同魔鬼一般:披頭散發,怒目圓睜,驚聲尖叫,口吐白沫。幾個男人被叫瞭過來,其中兩個人使勁按住她的兩隻手,讓她動彈不得;另一個用鞭子狠狠抽打她的後背,一邊抽打,一邊對鬼魂喊話:“齣來吧……齣來吧……齣來吧!”
瑪麗亞姆瞪著兩隻眼睛,她的目光與我相遇時,我不禁有些發抖,擔心鬼魂會從她的眼睛裏跑齣來,跳到我的眼睛裏。但是,瑪麗亞姆的眼皮閤上瞭,不一會兒腦袋也耷拉到胸前。那個拿鞭子的男人還在繼續抽打,嘴裏仍然不停地喊著“齣來吧……齣來吧……齣來吧!”直到最後,鞭子抽打的是一具屍體。
那天夜裏,阿義德?本?鬍賽夫傢裏沒人,房子卻著瞭火。人們趕來救火,火焰中突然發齣子彈爆炸的聲音,把救火的人全嚇跑瞭,結果房子被燒光。阿義德?本?鬍賽夫匆匆趕到的時候,人們揪住他責問:“你為什麼要把子彈放在傢裏?”他迴答說:“我的子彈一直都隨身攜帶,根本沒有放在傢裏。”後來纔知道,爆炸的並不是什麼子彈,而是乾檸檬籽。
……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雖然是自傳,但讀起來卻更像是一部充滿詩意的迴憶錄。作者在描寫他早年的經曆時,運用瞭大量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藝術的美感。他筆下的阿聯酋,不是冰冷的曆史記載,而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畫捲。例如,他對海邊日齣日落的描寫,對駱駝隊伍穿梭於沙漠的刻畫,都極具畫麵感,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年代,感受著海風的鹹濕和沙土的乾燥。 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迴顧自己成長曆程時,並沒有刻意去美化或誇大,而是坦誠地展現瞭自己年少時的睏惑、迷茫,甚至是犯過的錯誤。這種真實感,讓這本書變得格外動人。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傢人、朋友還是老師,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對於情感的細膩捕捉,對於人與人之間微妙關係的洞察,都讓我深受觸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一個人的過去,更像是參與瞭他的人生旅程,與他一同經曆青春的萌動和對世界的好奇。
評分這本書像是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或許有些淡雅,但越品越能體會到其中醇厚的韻味。作者在迴顧他早期生活的點點滴滴時,並沒有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娓娓道來。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反而更能打動人心。他筆下的童年,沒有過多的渲染,隻有真實的體驗和細膩的情感。 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傢族傳統、禮儀習俗的描寫所吸引。作者在講述這些內容時,並沒有生硬地進行灌輸,而是將它們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讓我們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去理解和接納。他對於傢人之間的溫情、朋友之間的情誼的刻畫,也讓我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紐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領導者在成為領導者之前,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成長煩惱。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即使身處一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個體的心靈成長依然是故事的核心。作者在講述他的早年經曆時,著重描繪瞭他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思考,以及這些觀察和思考如何塑造瞭他的世界觀。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導讀者去體會其中的深意。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他接受教育的過程時,所展現齣的求知欲和對知識的渴望。他不僅記錄瞭老師教授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記錄瞭自己是如何通過提問、實踐來理解和吸收這些知識的。這種主動的學習態度,讓我深感敬佩。而且,書中對於當時社會風俗習慣的描寫,也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代阿聯酋社會的大門,讓我對他們的文化有瞭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窺探一個曆史人物內心深處的世界,而且是以一種非常平和、溫和的方式。作者在講述他年少時的經曆時,並沒有刻意突齣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是專注於描繪那些普普通通的成長片段。這些片段,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他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的描寫。他通過一次次與人交往、一次次解決問題,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他對待挫摺的態度,對待成功的看法,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它所傳遞齣的那種寜靜的力量,那種對生命的敬畏,卻足以震撼人心。它讓我明白,偉大的成就,往往源於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人生持之以恒的探索。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段意外而驚喜的閱讀體驗,尤其是其中對童年時期那些瑣碎卻又無比珍貴的細節的描繪,簡直讓我身臨其境。作者並沒有一上來就講述宏大的曆史事件或是政治抱負,而是從他最初的記憶碎片開始,一點點勾勒齣一個在充滿傢族溫情和嚴格管教的環境中成長的少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童年玩伴、遊戲以及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裏發生的趣事的生動刻畫。那些關於學校生活、老師的教誨、和小夥伴們在集市上打鬧的場景,都充滿瞭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飄蕩的香料味,聽到孩子們嬉戲的笑鬧聲。 而且,作者在描述這些童年往事時,並沒有采用枯燥的流水賬式敘述,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他對生活、對人情世故的初步認識。比如,通過對一次和小夥伴的爭執,他學會瞭理解朋友的重要性;通過對長輩的觀察,他開始明白責任和擔當的意義。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深刻的寓意,展現瞭他早期性格形成的關鍵節點。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不也正是由無數這樣的小事堆積而成嗎?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童年,那些被遺忘的角落似乎也因此被點亮,湧現齣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