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宁 编
图书标签:
  • 国有企业
  • 国企改革
  • 改革开放
  • 经济体制改革
  • 中国经济
  • 市场经济
  • 所有制改革
  • 企业发展
  • 宏观经济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44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7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5
字数:7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真实、客观地反映了1998~2008年间国企改革的场景,从“三年脱困”的一系列改革——减负放权,重组改制、减员增效,增资减债、关闭破产、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等,到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直至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国有企业开始走上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发展之路,涵盖了其间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出台以及实施过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破冰起航:1998年以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国企沉浮: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挑战(一)为共和国奠基:初步建立起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二)体制之困:“笼中鸟”难飞(三)困境破局:在市场中探寻改革新生之路二、放权让利:走向市场的现实起点(一)四川扩权捷足先登(二)政策引导为扩权改革助力(三)活力在改革中进发三、经济责任制:责任与权利之间的权衡(一)跟着实践走——经济责任制的兴起(二)不拘一格的创造——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形式(三)有限的成效推动新的探索四、“利改税”: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初步尝试(一)试水“利改税”(二)“放水养鱼”:第一步“利改税”(三)“打破条块”:第二步“利改税”(四)“利改税”的得失五、经营方式的变革:承包经营责任制(一)承包经营责任制应运而生(二)承包制方式百态(三)“一包”并不“全灵”六、股份制出场:实践呼唤深层的制度创新(一)全新视角——股份制的引入(二)走向制度创新之路七、破“三铁”:深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一)转机制——回归市场的条件(二)一石激起千层浪(三)玻璃门里的“三铁”八、制度规范:揭开改革新篇章(一)八年磨出《企业法》(二)破产制度在法律上确立(三)《转机条例》再出招(四)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前台

第二章 浴火重生:国企三年脱困一、改革进入地雷阵(一)旧体制的遗产(二)屋漏偏逢连天雨(三)不堪重负陷困境(四)优胜劣汰求生存(五)不仅仅是为了脱困二、务实的选择:改革与脱困相结合三、锁定脱困目标:“六五九九”(一)脱困的对象是谁(二)现实与理想之间(三)目标的最终确定(四)靶心——“6599”四、统筹协调:攻坚的组织保障(一)自上而下形成合力(二)四项基本的工作制度五、脱困举措:多管齐下治沉疴(一)中央政府:着眼全局出政策(二)地方政府:落实责任解难题(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六、“对症下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三改一加强”与企业内部管理(二)“将熊熊一窝”与领导班子调整……第三章 回归市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第四章 谈“破”不变色:5000户国有困难企业退出市场之路第五章 艰难的抉择:千万国企员工挥泪告别旧体制第六章 轻装上阵: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第七章 内功的修炼:国有企业管理的转型与升级第八章 微观主体再造:现代企业制度出台始末第九章 出资人登场:探索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践第十章 定位引领者:国有企业战略布局调整第十一章 公司治理革命:完善国有大企业治理结构的探索附录1 2003年首次公布的189家中央企业名单附录2 1994年国务院确定的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名单附录3 2005—2008年国资委确定实行董事会试点的19户中央企业名单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承包制方式百态  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普遍推行的改革方式后,各地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充分显示了中国国企改革实践的丰富性。  1.招标承包  招标承包实际上是把经营者选聘和承包经营责任结合起来,实行能人治企。1987年,招标承包的方式还只是在少数地区和个别微利、亏损的中小企业试点。到1988年,全国实行承包责任制的企业中,招标选聘经营者的已达30%,。为推动招标选聘经营者的丁作,1988年6月,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进竞争招标选聘企业经营者,并就有关政策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河北、湖北,以及福州、苏州、哈尔滨、洛阳等省市也分别制定了招标竞争承包的有关规定,有的地方还初步建立了承包、发包市场,成立了承发包工作指导小组,使招标承包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公开招标选聘经营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改革。一是开始突破选拔、任用企业领导干部的传统做法,使选拔干部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拓宽了选人视野,使企业人事制度发生变革,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改变政府“一对一谈判”确定企业承包基数的格局。通过招标者的竞争,确定企业承包基数.使承包指标趋于科学合理。三是调整了主管部门同企业的关系,促进了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四是增强了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感,树立了他们的权威,有利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2.试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  全员风险抵押承包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职工均缴纳一定数额的承包抵押金,与企业共担承包经营风险,若企业完不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利润额,要以抵押金补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负盈不负亏的问题,增强了承包人的风险约束机制。全员风险抵押把经营者和全体职工的利益搁在一起,而他们的利益又同企业经营成果密切相连,职工和经营者共担风险,以此强化全体职工的经营意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凝聚力。1988年,全国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中,有25%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少数地区甚至超过80%。  3.竞争上岗优化劳动组合  承包制的层层推行要求明确岗位责任,落实岗位责任制是完成经营承包的前提。“大锅饭”的用工制度在承包责任制中受到了冲击。1985年,北京、沈阳、青岛、株洲4城市先后在部分企业进行优化劳动组合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88年年初,国家经委在全国承包经营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大力推行优化劳动组合,推进劳动制度改革”。  ……

前言/序言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图书简介 时代背景:巨变中的中国经济巨擘 1998年至2008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一个波澜壮阔、意义非凡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探索与挑战后,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主力军”,其深层次的体制弊端和经营困境愈发凸显。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提速,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外部环境的剧变对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在此背景下,一场更大规模、更系统、更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物的“刮骨疗毒”,更是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这个十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年,是阵痛与希望交织的十年,更是中国国有企业浴火重生的十年。 核心内容:十年改革的宏观画卷与微观注脚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正是对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全面记录与深刻解读。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十年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脉络、战略方向和主要成就。它不仅是政策制定者的宏伟蓝图,更是无数基层实践者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史诗。 一、战略聚焦:三大任务的破局与推进 本书首先聚焦于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核心任务:“抓大放小”战略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抓大放小”的战术演进: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战略,在1998年后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关闭破产一批中小型国有企业、以及对困难企业进行重组改造等措施,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收缩与优化布局。“放小”并非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伴随着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而“抓大”,则聚焦于国有经济的主导性领域,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发展的支撑。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路径、面临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效,例如,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其破产或改制,以及如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落地: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国有企业摆脱体制束缚、走向市场化的核心。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划分与相互制约。这涉及股权多元化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股份制改造,甚至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本书详细记录了在推进这一过程中,如何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如何健全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如何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塑: 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显得陈旧和低效。本书详细记录了国家如何通过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实现出资人职责与行业监管职能的分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改革旨在建立一个更加高效、透明、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化原则来配置和运营国有资源,提升国有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益。书中会涉及如何界定国有资产的边界,如何进行价值评估,如何考核企业经营者的绩效,以及如何防范和化解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二、路径探索:多样化的改革模式与实践 在宏观战略的指引下,本书更着重于展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在改革实践中所探索出的多样化路径。 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的联动: 本书区分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特点。中央企业多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改革往往涉及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因此更侧重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地方国有企业则更具地域特色和行业多样性,其改革往往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更注重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本书会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两类企业改革的不同侧重点和创新举措。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探索与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被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本书详细记录了在这一时期,如何通过引进非公有资本、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以及国有资本向有竞争力的领域集中等方式,积极稳妥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仅仅是资本层面的结合,更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的融合,旨在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效率。 重组、并购与战略调整: 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优势互补、产业升级。本书会呈现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重组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战略意图、操作过程以及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例如,大型央企的合并重组,地方性国有资产的整合等,这些都体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调整。 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 改革不仅是体制上的变革,更是企业内部运营模式的革新。本书也会关注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升级方面的努力。例如,如何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如何加强研发投入,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三、成果与反思:成就斐然与挑战犹存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在记录改革进程的同时,也客观地呈现了改革的成就与反思。 成就亮点: 本书将详细梳理十年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包括:企业经营效益的普遍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更加聚焦于战略性领域;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市场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总量持续增长,保值增值能力得到提高;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挑战与不足: 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书也会客观地指出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部分企业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足、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利益冲突和风险;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等。这些反思将为未来深化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书价值: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借鉴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回顾,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献。它通过详实的史料、鲜活的案例、深刻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以及中国国有企业在这场巨变中的探索、奋斗与成长。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历史的见证: 它忠实记录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十年,为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和深入的解读。 理论的支撑: 它印证和发展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实践的指南: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本书提供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指导未来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时代的启示: 它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智慧与勇气,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是一部关于转型、关于创新、关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十年的风雨,深刻理解中国国有企业如何从困境中走向新生,如何在新世纪的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可谓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当我翻开《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变革洪流之中。书中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那些曾经庞大、臃肿的国有单位,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如何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些都被一一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字和事实,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企业案例,讲述了改革背后的人物故事和决策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不确定的年代,决策者们是如何在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发展之间做出权衡的。这本书不仅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记录,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让我理解了改革的复杂性,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十年间的蜕变与成长。书中深入剖析了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等等。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调整、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案例深深吸引。特别是那些在改革中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它们的故事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改革的辉煌成就,也坦诚地揭示了改革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遇到的困难,这让我对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企业改革的书,更是关于中国经济如何融入全球化体系、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身定位的一部生动教材。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它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细腻笔触,捕捉了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纪之交十年间的命运沉浮。书中的叙事,并非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改革概念具象化。我仿佛看到了昔日辉煌的国有老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扎求生,又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涅槃重生。那些关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的章节,读来惊心动魄,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过程中,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管理层的博弈,还是普通职工的喜怒哀乐,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改革的另一面——那些光鲜数据背后,是无数企业和个人的艰辛付出与痛苦抉择。它让我意识到,国有企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试错、调整和学习的漫长过程。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经济的宏观战略和微观执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国有企业改革实录(1998~2008)》,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书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解读,既有宏观的战略高度,又不乏微观的生动细节。我看到了许多曾经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国有企业,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历了阵痛、转型,并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书中对不同改革模式的剖析,让我对产权制度的变革、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人力资源优化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企业文化重塑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论述,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改革并非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对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深刻革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也让我对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饱含沧桑的笔触,为我讲述了中国国有企业过去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它不是那种需要费力去理解的学术专著,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改革过程娓娓道来。我读到了一些企业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从“铁饭碗”的舒适区中走出,重新找回活力。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让我看到了改革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那些曾经的“巨无霸”企业,如何进行内部优化、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如何适应全球化竞争,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的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它让我思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改革的智慧,避免哪些过去的教训。对我而言,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档案,也是一份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思考指南。

评分

内容不错,分析到位。

评分

内容详实,由邵主任主编,值得一看!

评分

对国企改革写的比较详细

评分

划算得很,值得推荐~~~~~

评分

书刚拿到手,粗略看一下还不错

评分

好东西不怕来的晚,好产品不怕送的远。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本书不错,很丰富很细致很全面,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