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书局

中国旧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一鸣 著
图书标签:
  • 旧书
  • 古籍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收藏
  • 书局
  • 民国
  • 文化遗产
  • 文献
  • 古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0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34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8
字数:14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旧书局》内容特色如下:

  1.《上海旧书局》并非简单地叙说书店的兴衰,而是展现了一个时代出版业人士在一个非常时代的出版热情和智慧。
  2.关于书话的书籍很多,但是关于上世纪的出版业的相关著述极为鲜见,此书梳理上海书林的旧书局出版事业,对于目前的出版行业亦有借鉴影响作用。
  3.本书中亦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如鲁迅、沈从文、老舍、丁玲等的作品出版之事,从侧面为读者了解这些名家提供了新的角度。

内容简介

  《中国旧书局》以清末之1949年间上海书林的旧书局为关注点,历数上海书林曾辉煌一时的五十多家旧书局的兴衰史,为读者展现了在那个激烈动荡的变革年代,作为文化载体的旧书局的命运,从侧面展现那个时代的出版人、文艺界人士、读者对于文化的渴望,以及出版人对于出版事业的热爱。同时,文中也穿插了大量著名文化人士如鲁迅、周作人、老舍、冰心、徐志摩等与书局之间的轶事,为读者了解这些人士提供了新的角度。

作者简介

  姚一鸣,于《藏书报》、《博览群书》、《上海滩》、《闲话》等报刊,已出版《文学背后的故事》。对近现代知识分子及出版史料方面有所兴趣,居于沪地,能集海上文人之雅趣,是为幸。

目录

001 引
008 扫叶山房
013 大同译书局
017 土山湾慈母堂印书局
021 申昌书局
026 广学会书店
030 格致书室
034 文瑞楼
038 艺苑真赏社
041 会文堂书局
044 广益书局
047 古书流通处
053 修文堂
058 来青阁
063 中国书店
068 富晋书社
072 抱经堂
077 忠厚书庄
081 传薪书店
086 博古斋书肆
090 来薰阁
095 萃古斋
099 受古书店
103 文明书局
108 商务印书馆
113 附文:《我与商务》(周越然)
118 中华书局
123 大东书局
127 开明书店
133 世界书局
139 现代书局
143 附文:《从一张照片唤起的
记忆》(纪弦)
146 亚东图书馆
151 北新书局
155 附文:《在北新书局作练习
生》(萧乾)
158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63 神州国光社
166 内山书店
171 新月书店
175 光华书局
180 上海杂志公司
184 附文:《小小计划初步成功》
(张静庐)
187 正中书局
190 儿童书局
195 群众图书公司
199 水沫书店
203 大江书铺
206 小说林社
211 真美善书店
214 时代书店
218 美的书店
222 中央书店
225 天马书店
228 亚光與地学社
232 生活书店
238 跋

精彩书摘

  内山书店1917年开设于虹口区,地址在虹口北四川路余庆坊弄口旁的魏盛里(现四川北路1881弄),1929年迁至北四川路斯高塔路(现山阴路)十一号,是一家专售日文书籍的书店。
  内山书店的店主人为内山完造、内山美喜子。1913年3月,一位名叫内山完造的日本人,被日本大阪眼药会社参天堂派到上海推销药品,从此在上海生活居住了三十五年,并在此创办了内山书店。内山完造生于1885年,日本岗山人,十二岁起就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学徒。来到上海后,内山完造最初推销药品。1916年,内山完造在日本结婚后,偕夫人内山美喜子同赴上海,并于1917年以美喜子的名义创设了内山书店。书店最初通过牧师从日本购进一些觉醒社出版的《逆境之恩宠》等基督教福音书出售。后在读者的建议下,增加了岩波书店的哲学丛书等一般性读物,营业额也迅速上升,主要的读者大多是旅居中国的侨民等。
  1924年,内山完造买下了魏盛里临街的一所房子作为独立的书店经营场所。1928年,又将与其相邻的房子买下合并,内部用白灰粉刷一遍后,设了两个出入口,书店里边全部改造为可放书架的格局。1929年,内山书店迁至施高塔路十一号营业,书店的规模也逐渐增大了。内山书店经营中以诚信为本,内山完造信仰上帝,对中国人、日本人一视同仁,他把这种信仰带到书店经营中,就体现出一种大胸襟,内山书店的书籍全部敞开陈列,读者可随手翻阅;店堂里摆着可供读者休息和看书的长椅和桌子;在书店外的人行道上设有茶缸,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任何人在书店都可以赊账,店方从来不催账。很多年后,郭沫若、叶灵凤等在回忆与内山书店的关系时,都坦承自己还有一笔无法还清的债。
  1927年,日本国内出现了“一元书”热。内山书店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迅速把“一元书”向在上海的日本人推销,这些人包括教会中的友人,银行、商社、公司中的读书人,上海东亚同文学院的学生等。内山书店除了向读者销售图书以外,还以其日本经营者的特殊身份,成为一处进步文化的避难所,在内山书店不仅有销售大量的马列著作等书籍,而且出售当局查禁的进步书籍,代售《铁流》等进步文学读物。从1932年起,成为了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
  内山书店销售的图书主要有:日文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漱石全集》《福楼拜全集》《美术百科全书》《静静的顿河》《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经济学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世界文学全集》《大众文学全集》等;中文版的图书有当时被禁售的鲁迅著作《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还有《士敏土之图》(木刻)、《铁流》(曹靖华译)、《木刻纪程》《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海上述林》《引玉集》等。还有内山完造所著述的《上海漫语》《上海夜语》《上海风语》《上海霖语》《上海汗语》、中译本《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出现了在中国的书店买不到,而在内山书店则可以买到的书;中国的书店不敢经售的书,内山书店也能经售。内山书店不仅是一处图书销售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是文化界人士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常常在内山书店聚会。内山完造在书店创立了“文艺漫谈会”,漫谈会在中日文化界人士之间进行,中国方面的参加者有郁达夫、田汉、欧阳予倩等留日回国的“海归派”青年文学艺术家,日本方面的参加者则大多是生活在上海或来沪访问的著名文化人士。其时,参加漫谈会的中日文化界人士就政治、文艺等问题自由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互动。
  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抵达上海。鲁迅到上海的第三天,就往位于四川北路魏盛里的内山书店买书,从此成了书店的常客,也结识了内山完造,并成为了挚友。内山完造曾在回忆录中写道:
  没过多久,我们的视野里开始经常出现一个穿着蓝色长衫,个子不高,走路很特别,鼻子底下留着黑色胡须,眼神清亮,虽然身形单薄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这个人每次都带几个朋友一块儿到书店来。有一天,这位先生自己过来了,从书架上取了很多书后在长椅上坐了下来。他一边喝着我夫人沏的茶,一面点燃了烟,然后用清晰的日语对我说道:“麻烦你把这本书送到宝乐安路景云里某某路。”我问他:“这位先生,怎么称呼您?”他回答说:“噢,叫我周树人就好。”我惊呼起来:“啊,您就是鲁迅先生吗?我知道您,我还知道您刚从广东回到上海,不过从没见过,失礼失礼。”我和先生的交往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
  鲁迅第一次到内山书店是1927年10月3日,据《鲁迅日记》上记述,这天是鲁迅与许广平一同去的,共买书四种四本,花费十元二角。自此以后,鲁迅常常光顾内山书店,并购买了大量书刊。据《鲁迅日记》披露,从1928年到1935年的八年间,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五百多次,买书一千多册。鲁迅在内山书店买书,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在书店挑选新书,二是通过内山书店直接从日本邮购,由店员将书送到自己家里。内山书店还成了鲁迅与日本友人相会的场处,有五十多位日本左翼作家抵沪时内山都在书店里邀请鲁迅与之会面。内山还支持鲁迅办了三次版画展览。
  在内山完造的笔下,鲁迅已不仅仅是一个读者,而是一个朋友,一个战斗者:
  从此以后,每当先生写东西累了,或者看书倦了,都会来我店里坐上一会儿。不久后,经先生介绍,我们又认识了许夫人。日子一天天过去,先生和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在我们的心里已经不把他当客人了。碰上有的客人错把先生当成店里的老板时,先生都会开心得哈哈大笑……我不仅读过先生笔下如鞭子一般犀利的文章,也看到他满眼热泪的样子。我非常理解他的感受。只不过我虽然心里理解他支持他,但也担心这鞭子的力量实在有限。对此,我也只好沉默不语了。先生曾经痛心疾首感慨中国怕是将来会变成阿拉伯那样的沙漠,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他必须战斗。在他那双仿佛洞知一切的眼睛里,那一望无尽的蒙古沙漠似乎正在步步逼近。我的眼前不由得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面朝沙漠站立着这样一个民族,这些人身着寸缕,饥饿难挨,骨瘦如柴的手臂上青筋暴露,他们咬着牙瞪着眼,最后的武器只剩下赤手空拳。漫天黄沙中这一群饥饿悲惨的身影清晰可见……(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
  内山书店对于鲁迅而言,兼具“书店”和“沙龙”这两种文化空间的特色,并逐渐成为鲁迅特有的媒介。特别是在1930年鲁迅参加自由大同盟和“左联”之后,内山完造的国籍使得他有条件为鲁迅提供一定的安全保护。在日常生活上,鲁迅后来的住处由内山完造以中国店员宿舍的名义租赁,连房租、水电、煤气都是由内山完造代办。鲁迅往外发出的文章由书店代转,寄过来的书信和稿费也由书店代理。在非常时期,内山完造还为鲁迅提供避难场所。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与内山书店有密切的联系,双方还互赠家乡礼物、年庆物品等,鲁迅还多次通过内山书店避难,在内山书店会见了萧军、萧红等文学青年,通过内山书店转交了红军将领方志敏托交中共中央的报告和遗书等。
  可以看出,内山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鲁迅提供了各种书籍、期刊等新型文字媒介,还在于它本身便起到了媒介作用,鲁迅通过这个空间逐渐建立自己的共同体,并与外界进行交流,成就了其犀利的思想。许广平曾回忆道:“内山书店特辟一片地方,设了茶座,为留客人偶叙之所,这设备为一般书店所没有,是很便于联络感情,交接朋友的。以后鲁迅乐于利用这一设备,几乎时常地去,从此每去必座谈。”(许广平《鲁迅回忆录》)鲁迅对内山书店曾作如此评价:“至于内山书店,三年以来,我确是常去坐,检书谈话,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谓文人相对还安心,因为我确信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却不做侦探;他卖书,是要赚钱的,却不卖人血。”(鲁迅《伪自由书》后记)
  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10月,国民党当局以敌国侨民强令内山完造归国,内山书店作为敌产被没收,至此书店停业。1981年上海人民为纪念内山完造和他从事的书店事业,特在内山书店原址竖石,上书:“此店为日本友好人士内山完造所设,鲁迅先生常来店买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特勒石留念。”
  ……

前言/序言

  我是一个爱书之人,虽然淘书的时间也不算长,沉浸于其中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平时特别爱看书话一类的书籍,体悟着前辈们的爱书热情,他们或从书店或从旧书摊上,总能淘到一些有意思的旧书,写成文字和大家分享。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一些常见的书话作品以外,在不少的老期刊中也会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其内容并不比书话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看似有些随性的文字,无意中留下了珍贵的书林史料。
  在这些书话作品中,如陈乃乾的《上海书林梦忆录》、黄裳的《上海的旧书铺》、阿英的《城隍庙的书市》和《西门访书记》、郑振铎的《求书日录》、高震川的《上海书肆回忆录》等,都是有关上海书业的名篇。近年来也出版了不少有关上海书林的书籍,如《百年书业》(上海书店出版社)、《旧时书坊》(三联书店)、《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等书,都对上海的书业有所介绍,且文章和作品中多为作者的亲历,对于了解上海过去的书业都是大有帮助的。另如《上海出版史》(上海社科出版社)、《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等大型丛书中,亦会有一些有关上海书业的篇章,但所占比例不多。
  阅读中也渐渐发现,并没有一本专著对上海书业情况有个全面的描述,199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由朱联保编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近现代上海出版业。但写作此书时作者已年过花甲,全凭着记忆来描述,相关史料的运用较少,且有些篇章多有错讹。于是我设想,能否写一本上海书林全景式的文稿。这个写作的计划便在心中渐渐地滋生,我开始有目的有步骤地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渐渐地文稿的雏形便在构思中有了眉目。
  虽然平时我也写一些淘书的札记,及旧书赏读的文章,且多有发表;之前也写过几本文稿,但要真正地写起来,还是有不少困难的。首先是文稿的所涉内容范围,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反映和描述上海的书业,其实从题目“中国旧书局”便可知是断章式的描述,而非全史式的,本拟的题目是“上海书业百年”,但后一想,这样为书业作史,不仅难度更大,且力所不能及;其次是文稿的体例,是集中写还是分段写,又以怎样的一种写作形式来表达,因为近现代上海的书业规模不小,各种各样的书局、书店和书庄多如繁星,选择的标准即是在文化人和爱书人笔下留着深刻印象的,这样就可以确定适合写作的进程;其三是语言风格,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来描写和表达,尽量写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写作的目标。
  在最后的写作之中,定下来的体例即是以书局的历史来折射上海的书业,首先定下的年限为从晚清到1949年为止,即使如此,涉及到的书局也有几百家,只能从中加以选择,所依据的是《上海出版史》(上海社科出版社)上的范畴。选择和筛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写作体例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尽管以前也喜欢看书话类作品,但远没有到精读的程度,这样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精读了不少和上海书业相关的文章及书籍,慢慢地全书的构思逐步完成。
  开始尝试写了大约有一万余字,其中即碰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旧时的书局均涉及出版,大多为前店面后出版,这可能也是近代出版业的特点。而文稿所叙的主要内容是以图书的销售为主的,中间也可以穿插不少和淘书相关的故事。为此写作的范围无形中又扩大了。但细一想,书林的范畴其实也是包括出版的,从另一方面而言,上海书林的发展是和出版息息相关的。只是在写作内容的比重上,应该有所侧重。基于这样的一种写作思路,使文稿能继续下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怎样使文稿写得通俗一些,写得有趣一些,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所一直追求的。在具体的写作中,我把所涉及的五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书局分为了古书、古旧书、新书、杂志等几个类别,而其中古书、古旧书以销售为主业,但也自己影印和出版图书,新书主要都是以出版为主业,销售为副业的,如民国时期的几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公司、北新书局等,这些民间出版机构都拥有极丰富的出版物,为繁荣近现代的出版业,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杂志代理公司不仅代销各类杂志,并且自己也编辑出版杂志。这种种的特点构成了上海书林独特的风景线。
  其实上海书林的发展,和上海整个城市的发展,和上海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开埠,外来文化深深影响了上海城市发展,上海实际上也成了近代文化的聚集地,从纷至沓来的西洋人,到南来北往的全国各地人等,构成了海派文化中海纳百川的地域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上海的书林中也是如此,从最早的洋人所办书店和出版机构,到以商务印书馆为龙头的民间出版业的兴起,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之下,从中国传统的国学典籍,到西学著述的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输入,带动书林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向前发展。
  此书只是在资料辑佚的基础之上,努力地去展现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上海书林所透现出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近百年来上海书林的断片式描述,从一家家书局的沉浮及淘书者的珍贵回忆,努力地去勾勒出上海的书香氛围。并且在这种书香氛围之中,去感受近代书香文化的脉络,从鲁迅、陈乃乾、黄裳、郑振铎、高震川、叶圣陶、黄永年、阿英、唐弢、叶灵凤、曹聚仁、周作人、纪果庵、朱遂翔、周越然、马栋臣等人的回忆文字中,着力去展现近百年书林的风风雨雨。
  或许,这也是写作此书的目的所在。
  是为序。


  2013年中秋前于灯下




  本书稿最初的起意是在和朋友的闲聊中,即写一些有关书林的相关史料笔记,结合一些自己的淘书经历。但在搜集相关资料,阅看一些书林的文章时,遂起意写作上海书林的旧事。一个不经意的起念,则开始有了写作的框架。但在如何写,运用怎样的一种体例上,还是颇费了一些周折的。
  因为爱书,所以此书的写作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对于上海书林、上海书业的描写,这个过程有些艰辛,但也充满着写作中学习的快乐。对于书林中的人和事,对于近代上海书林浓浓的书卷气,则身受感染。有时在想,近代上海书业之繁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社会始终都处于变革和动荡之中,文化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但作为传统书业的命脉没有断裂,从晚清上海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带动了新闻出版和古旧书行业的荣兴。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为代表的新兴书业的出现,为上海书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之中,也是有些偏差的,按当初最早的设想,是以书林的史料和趣闻为主,主要材料来源即是前人的一些有关书林的叙述,这样抄书的部分也就多了一些。但是写着写着,又落入了一种固定的介绍模式中,时间上也限制在晚清至1949年这样一个时间段。所写的这些近代上海五十家大大小小书局、书店,大致可分为古书业、旧书业、新书大书局、小书店等,而所占的比例也是尽量的能均衡,偶会有附录一些特殊的史料。可能在具体的写作中,并不会局限于名声的大小,而是从整个沪地书林的实际出发。除非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加入写作者的评判,而是把书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写清楚。
  由于时间的仓促及笔者的水平所限,写作之中必有所疏漏,可能也有论述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地理奇书 《山海经》是一部集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民族、宗教、巫术等多种知识于一体的中国古代奇书。其成书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其内容经过多人之手,历时数百年而成。全书以山脉、河川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古代中国乃至世界。 内容梗概: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篇,包括《山经》五篇和《海经》十三篇。 《山经》: 以五山(昆仑山、荆山、岱山、嵩山、太华山)为纲,分别记述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的山川形胜、矿藏分布、动植物资源以及沿途所见的神灵异兽。例如,《南山经》中记载了霍林山、柜山、番吾山等,描述了山中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如九尾狐、玃如、陵鱼等,并提及了与这些山川相关的神祇和祭祀方式。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古代地理画卷,充满了想象力与神秘感。 《海经》: 则分为《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和《大荒经》五篇。 《海外经》记述了海外各国的地理风貌、奇特民族以及与中国相邻或遥远的异域传说,如东海之外的君子国、小人国,南海之外的穿胸国、不死国等。 《海内经》则侧重于中国本土的地理范围,描述了国内的山川河流、地域风俗,以及一些传说中的国家和人物。 《大荒经》更是将视野拓展至世界之外的“大荒”之地,描绘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以及各种更为奇幻的地域和生物,如长臂国、比翼鸟、夔牛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洪荒的想象。 艺术特色与价值: 丰富的想象力与生动的描绘: 《山海经》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描绘。书中所记述的各种神兽、异人、奇花异草,虽然超乎现实,却以详实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呈现,仿佛就在眼前。例如,描述烛龙“身长千里,二首六身,一日九惊,昼夜不休”,又或是描绘猰貃“其状如虎,五尾一角”,都极具画面感。 神话与地理的交织: 《山海经》并非单纯的神话故事集,也不是枯燥的地理志,而是将神话传说与地理记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山川地貌的描述往往与神灵的居所、神话事件的发生地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影子又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世界。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从书中对动植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和对自然的认知;从对异国异民的记载,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对外界的想象与认知;从对神灵和祭祀的记述,则折射出古代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面貌。 学术研究的宝贵史料: 尽管《山海经》中的许多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它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民俗、神话、宗教、艺术等领域的极其宝贵的史料。许多学者通过考证书中的地名、物名,试图还原古代中国的地理原貌,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影响深远: 《山海经》自问世以来,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民俗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楚辞》中的《山鬼》、《山灵》等篇章,到后世的志怪小说、神魔小说,如《搜神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或多或少地借鉴和吸收了《山海经》的思想和素材。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引人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作者笔下的“中国旧书局”,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更像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节点,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他描绘的那些书店,有的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则还在默默地经营着。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承载着一段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书店风水”的那些段落,虽然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暗含着一种对经营之道和人文关怀的理解。一个好的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让人感到舒适、安心、愿意驻足停留的空间。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旧书局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我还在回味书中对一位老教授的描写,他退休后,几乎天天泡在旧书店里,不仅为了买书,更为了和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他们的谈话内容,从历史到文学,从哲学到艺术,无所不包,仿佛在用旧书作为媒介,构建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忽略了对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旧”事物的珍视?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本活的历史画卷。作者并非直接讲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中国旧书局”这个载体,展现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变迁。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一些老物件的描写,比如那些印章、书签、甚至是一些泛黄的借阅证,它们虽然微不足道,却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它们就像是时间的碎片,串联起过去的故事。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旧书修复的细节,那些精湛的手艺,那些对书籍本身的尊重,都让我肃然起敬。我常常想象,那些修复师们,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镊子和胶水,一点一点地将破碎的书页粘合,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在与作者的灵魂沟通。这种职业,在我看来,充满了神圣感。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和传承,并非总是宏大叙事,有时也体现在这些个体化的努力和点滴的坚持中。我还在回味书中对一家书店老板的描绘,他并不善言辞,但当你提起某一本冷门的书时,他却能准确地从角落里把它找出来。这种默契,这种对书籍的了然于心,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是一种对“旧”的重新认知和对“传承”的思考。在“中国旧书局”里,我看到了很多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珍宝。这些旧书,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集合,它们更承载着历史的温度,文化的积淀,以及前人的智慧。作者在描写这些书时,并没有用一种怀旧的语气,而是用一种发现者的眼光,去挖掘它们潜在的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位年轻收藏家的描绘,他并没有被金钱所驱使,而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收集那些有故事、有意义的旧书。他认为,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种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的使命感,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否过于追求“新”而忽略了“旧”的价值?那些被淘汰的旧物,是否真的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也许,它们只是等待着一个能够发现它们价值的眼睛。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空气中弥漫着油墨香和淡淡的尘土味。作者对“中国旧书局”的描绘,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介绍,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比如,他会细致地描写书店的格局,那些高高低低的层架,上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的甚至歪歪扭扭地堆着,仿佛随时都会坍塌。他还描绘了顾客们,形形色色的人,有捧着放大镜仔细辨认古籍的学者,有怀揣着儿时回忆来寻找旧版童话书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带着好奇目光,只是进来随便看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一家老旧书店里一位老先生的描写,他每天都坐在角落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诗集,一页一页地翻阅。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神却异常清澈,仿佛能洞察世间的繁华与虚无。这种场景,在我看来,比任何华丽的宣传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旧书局”,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记忆和情感的空间。它们像是一个个安静的港湾,停泊着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珍宝,也接纳着那些渴望寻找心灵慰藉的人们。我一直在思考,在电子书如此普及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对纸质书,尤其是旧书,还保持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一种无法被数字化的触感和气味,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更是关于人,关于历史,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作者在描述“中国旧书局”的时候,并没有停留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书店背后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作者描绘了一个年轻的书商,如何在父亲的旧书店里耳濡目染,最终继承了这份事业。他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对古籍的精通,再到对顾客需求的敏锐洞察,整个过程被描绘得生动而真实。这种成长和传承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看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耀的光芒。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籍的关系。我过去买书,很多时候是为了“拥有”,是为了填充书架,是为了炫耀。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开始明白,真正的阅读,更在于“连接”,在于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于通过书籍了解更广阔的世界。那些旧书局里的书,仿佛都有自己的生命,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而每一个人的解读,又会赋予这些书新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淘书”过程的描写,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那种在堆积如山的旧书中发现宝贝的激动,就像是寻宝探险一样,充满了刺激和乐趣。这种体验,是在网络购物上是无法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压着“中国旧书局”这几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尘封的记忆、泛黄的书页,以及那些似乎只存在于老电影里的场景。但当我翻开第一页,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就涌了上来。作者的文字,不疾不徐,像是老友在絮絮叨叨地讲述着过往,没有刻意的华丽辞藻,也没有佶屈聱牙的晦涩表达,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流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那些旧书店老板的描绘,他们不仅仅是卖书的人,更像是文化的守护者,是历史的活化石。你看到他们坐在柜台后,眼神浑浊却又透着精明,手里把玩着一本古籍,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旧书收藏的小故事,更是让人觉得趣味盎然,原来一本旧书背后,可以承载如此多的故事,可以连接如此多的人。我常常在想,这些旧书店,以及它们承载的书籍,是不是在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对抗着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它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慢脚步,沉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本身的力量的空间。这种感觉,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还在琢磨,书中提到的那些寻找绝版书的经历,是不是也影射了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某些失落的东西的努力?那些对知识的渴求,对过往的追寻,是不是也像在旧书堆里寻宝一样,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旧书局”不仅仅是商业的存在,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家园。作者在描绘这些书店时,常常会提及一些与书相关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比如,关于如何鉴赏古籍,如何收藏善本,甚至是如何利用旧书来进行某种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位老刻书师傅的描绘,他一生都在与木板和雕刻刀打交道,将文字和图像,一块块地刻印在纸上。这种严谨和专注,让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那些旧书店,就是这些细节的汇集地,它们默默地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我还在回味书中对一次读书会的描写,一群老先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淘到的好书,讨论着书中的内容。那种纯粹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和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慢”的体验和对“静”的思考。在“中国旧书局”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你可以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一下午,翻阅一本旧书,感受它的质感,闻它的气味。作者在描写书店里的读者时,没有那种匆忙的身影,更多的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他们不急不躁,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淘书”的心得,作者强调的并非技巧,而是耐心和眼光。你需要花时间去翻阅,去比较,去感受,才能发现那些被埋没的珍宝。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书中还描绘了一些书店老板的日常,他们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显得有些单调,但他们的内心却可能充实而丰盈。他们与书籍为伴,与知识为伍,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我还在琢磨,为什么在如今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我们反而会对这些“慢”的东西,对这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品味的事物,产生如此深的依恋?也许,是因为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不应该只有奔波和追逐,也应该有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感知。作者笔下的“中国旧书局”,仿佛是一个个奇妙的“时空胶囊”。当你踏入其中,你仿佛就置身于另一个时代。那些陈列的旧书,每一本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页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我喜欢书中对一些书店的地理位置的描写,有的隐藏在古老的胡同深处,有的则坐落在繁华的都市中心,但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引着那些寻找特殊事物的人们。我还在回味书中关于“书缘”的讨论,作者认为,一本旧书的出现,往往并非偶然,它可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等待着与特定的读者相遇。这种“缘分”的说法,虽然带有一些宿命论的色彩,但却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某些旧书产生如此深的迷恋。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书籍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一种简单的消费行为,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也许,每一次与旧书的相遇,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灵魂的交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作者笔下的“中国旧书局”,仿佛是一个个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秘境,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旧书店的描写,它们各有特色,有的坐落在古老的街巷,有的隐藏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但无论身处何地,它们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吸引着人们去发现、去品味的魅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绘的一次“寻书”经历,他为了寻找一本失传已久的乐谱,辗转于多家旧书店,与不同的书商打交道,最终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偶然发现了它的踪迹。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人情味。我常常在想,这种“意外的惊喜”,是不是正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一切都唾手可得的时代所缺失的东西?书中的一些关于旧书价值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本旧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年代和稀有程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以及背后的人物故事。这种价值的解读,远比单纯的金钱估值来得更有意义。

评分

喜欢这种小历史,个人对书籍也很有收藏兴趣

评分

1924年,内山完造买下了魏盛里临街的一所房子作为独立的书店经营场所。1928年,又将与其相邻的房子买下合并,内部用白灰粉刷一遍后,设了两个出入口,书店里边全部改造为可放书架的格局。1929年,内山书店迁至施高塔路十一号营业,书店的规模也逐渐增大了。内山书店经营中以诚信为本,内山完造信仰上帝,对中国人、日本人一视同仁,他把这种信仰带到书店经营中,就体现出一种大胸襟,内山书店的书籍全部敞开陈列,读者可随手翻阅;店堂里摆着可供读者休息和看书的长椅和桌子;在书店外的人行道上设有茶缸,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任何人在书店都可以赊账,店方从来不催账。很多年后,郭沫若、叶灵凤等在回忆与内山书店的关系时,都坦承自己还有一笔无法还清的债。

评分

逐字逐句地看完这本书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震撼!好书啊,好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书!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没有立即来评论,因为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本世间少有的书。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书后面留下自己的名字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这本书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这本书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不断地看下去!此书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就商业猎奇的角度而言,这篇书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际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

评分

1927年,日本国内出现了“一元书”热。内山书店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迅速把“一元书”向在上海的日本人推销,这些人包括教会中的友人,银行、商社、公司中的读书人,上海东亚同文学院的学生等。内山书店除了向读者销售图书以外,还以其日本经营者的特殊身份,成为一处进步文化的避难所,在内山书店不仅有销售大量的马列著作等书籍,而且出售当局查禁的进步书籍,代售《铁流》等进步文学读物。从1932年起,成为了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

评分

1924年,内山完造买下了魏盛里临街的一所房子作为独立的书店经营场所。1928年,又将与其相邻的房子买下合并,内部用白灰粉刷一遍后,设了两个出入口,书店里边全部改造为可放书架的格局。1929年,内山书店迁至施高塔路十一号营业,书店的规模也逐渐增大了。内山书店经营中以诚信为本,内山完造信仰上帝,对中国人、日本人一视同仁,他把这种信仰带到书店经营中,就体现出一种大胸襟,内山书店的书籍全部敞开陈列,读者可随手翻阅;店堂里摆着可供读者休息和看书的长椅和桌子;在书店外的人行道上设有茶缸,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任何人在书店都可以赊账,店方从来不催账。很多年后,郭沫若、叶灵凤等在回忆与内山书店的关系时,都坦承自己还有一笔无法还清的债。

评分

喜欢这种小历史,个人对书籍也很有收藏兴趣

评分

喜欢这种小历史,个人对书籍也很有收藏兴趣

评分

其实读这本书,更多也许在读人。旧书局的经营者们,他们怎样开了这样一个书局,他们或者借钱凑钱开了一个书店,为了自己的一个爱书的梦而出版印刷,他们在经营中的用心之致,更让人欷歔。

评分

内山书店的店主人为内山完造、内山美喜子。1913年3月,一位名叫内山完造的日本人,被日本大阪眼药会社参天堂派到上海推销药品,从此在上海生活居住了三十五年,并在此创办了内山书店。内山完造生于1885年,日本岗山人,十二岁起就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学徒。来到上海后,内山完造最初推销药品。1916年,内山完造在日本结婚后,偕夫人内山美喜子同赴上海,并于1917年以美喜子的名义创设了内山书店。书店最初通过牧师从日本购进一些觉醒社出版的《逆境之恩宠》等基督教福音书出售。后在读者的建议下,增加了岩波书店的哲学丛书等一般性读物,营业额也迅速上升,主要的读者大多是旅居中国的侨民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