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人自古以来是如何认识“死亡”的?《阅读日本书系·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追溯日本人遗骨崇拜的源流,通过对死亡与丧葬礼仪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不乏天皇的事例,揭示了日本人生死观的特色。此外,作者对天皇生理性死亡与社会性死亡差异的考察也为王权及其继承的视角增添了新意。
作者简介
山折哲雄,生于1931年,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毕业,原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专业领域为宗教学和思想史。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第一章 死亡与民俗——遗骨崇拜的源流
第二章 神话中的世界观
第三章 大尝祭与王位继承
第四章 净秽中的王权
第五章 两种肉体——西藏的“王位”继承和转世思想
后记
现代文库版后记
日本人如何认识“死亡”?
前言/序言
日本社会正在快速步入少子老龄化时代,预计今后人口将愈发减少。这种急剧的变化动摇了原本就无力应对的政治界与经济界,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安,也给未来投下了阴影。
造成现状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急剧的少子老龄化现象使得日本社会传统的人生观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回想起来,日本社会的平均寿命四五百年间一直稳定在50岁的水平。战国时代织田信长(1534~1582)曾云“人生五十年,与人界相比简直如梦一般”。从人口学来看,江户时代后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基本上是50岁,而在战后三四十年间人们一举跃进入了平均寿命80岁的时代。
在此,我希望强调的是,在平均寿命50岁的时代,植根于我们身体内部的人生观是“死生观”(生死观)。尽管一部分知识精英使用的是“生死”这个词,但是深入普通日本人“五脏六腑”中的表述是“死生观”。
日语“死生观”表述本身最值得关注的是死用在生的前面,同时,死与生的问题获得同等理解,接受死亡即是向生,生即是对死的觉悟,这就是它的言外之意。
如果说“死生观”是日本人普遍的人生观,我对在飞速进入80岁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发生的事情产生了新的认识。坦率地说,在我们的生死之间横亘着衰老与疾病的艰难课题,它切断了生死表里一体的关系,把死的问题推到了一边。可以说,它引发了医疗、护理与养老金难题,形成了今天政经两界都无法采取有效对策的局面。因此,人的死亡问题隐藏在衰老与疾病的后面,结果是越来越被边缘化,一直以来为日本人所熟知的生死观也因此开始瓦解。
另外,在上述危机中我还注意到“死生观”(生死观)是日本列岛固有的说法,无论是在英语等西欧语言中,还是在汉语中都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语(术语)。当然,可以用其他词来补充说明它的意思,但是在外语中很难找出一个与日语一样的综合性表述。换言之,日语“死生观”表述的特色是以死亡观念为轴心,生与死相辅相成,几乎是互为一体的关系。因此,今天的日本社会到了应该在人生八十年的时代中,重新认识作为人生观的“死生观”的时候。更进一步地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日本历史脉络中形成的“死亡”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人生规划。
日本列岛文明,有一千年是在受到中国文明的各种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又在明治维新以后的一百五十年间从西欧文明中学习和接受了许多近代理念和价值观,并将这种强有力的外部冲击作为自身发展的养分,形成了日本列岛独特的传统文化。通过相互交流以及在交流中产生的矛盾与对抗,我们形成了一种充满个性的人生观,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死生观”。
尽管本书收录的各篇论文最初的写作动机并不局限于此,但每一篇论文的主题都是在探讨日本人传统生死观时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是使用灵魂、肉体与遗骨的三元结构来探讨人类死亡以后的命运。灵魂与肉体的二元思考结构,在世界各地的各文化圈内具有某种普遍性。所以,我在此希望读者能够留心的是,日本人对第三项“遗骨”的强烈感情及在对其的处置方法中贯穿着一种执着的理念,这种理念可以称作“遗骨信仰”。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王权(天皇制)的形成与继承——一个与国家存续相关的问题。其中,王的死亡及重生与宗教、政治课题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一个与在灵魂、肉体及遗骨三元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死生观”的深层精神结构相通的问题。
最后,我期待读者可以重视的一点是,上述多层结构的“死生观”是当今日本人日常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认识模型。
山折哲雄
2014年7月20日于京都
阅读日本书系·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评分
☆☆☆☆☆
不错的一本书,趁着低价赶紧买买买,然后必须赞一下京东的快递。
评分
☆☆☆☆☆
印刷 纸张 一般 对内容感兴趣
评分
☆☆☆☆☆
挺好,值得得一看~活动给力
评分
☆☆☆☆☆
好
评分
☆☆☆☆☆
挺好,值得得一看~活动给力
评分
☆☆☆☆☆
很好,活动力度很大,优惠很多,希望这种活动更多一点。
评分
☆☆☆☆☆
快递员服务特别地好。赞一个。
评分
☆☆☆☆☆
感觉内容可以吧,就是书真的很薄,物流比较慢,北京到上海